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8629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

初一语文第15课古诗知识点提纲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出处;诗歌体裁;

二、默写全诗;默写名句;

三、朗读节奏;

四、赏析名句;诗歌主旨;主要内容等;

五、复习做过的练习题:

包括名校课堂、课后练习、活页、课堂笔记、考过的试卷等等。

初一古诗词赏析复习知识点

《观沧海》

【文学常识】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厦门行》的第一章。

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内容情感】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特色】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字句理解】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全是写实景。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景)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中考链接】

2007南京: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第2~4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写的是静景。

答案:

动景: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1分)

2.第5~6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意对即可)(2分)

中考模拟: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

“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B)

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5、对《观沧海》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曹操征乌桓时所作。

B.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观沧海后的深切感受。

C.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在写景的十句诗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诗人将眼前景物与奇特的想像融合在一起,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答案:

1、水波动荡山岛巍然屹立生机蓬勃2、B

3、观六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辰海水呈青苍色

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B

《钱塘湖春行》

【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新乐府》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内容情感】

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钱塘湖春”是内容,“行”是线索。

【写法特色】

移步换景,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最后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字句理解】

首联:

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脚,有下垂义。

颔联: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尾联: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中考链接】

2004河南:

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

这些景物依次是:

春水初平,早莺争暖,燕啄春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

   

②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

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

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方外”的效果。

或:

诗贵含蓄,这样含蓄地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009泰州: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三题。

(5分)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分)

答案: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分,写出词语1分,品析1分)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1分)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

答案: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2分)

2009四川:

1、诗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

最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2、“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

(2分)

答案:

开放题。

例: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只要能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

3、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2分)

A.诗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

2010年湖北:

钱塘湖春行(略)满井游记(略)对比阅读

1.(2分)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答案:

早莺新

燕渐欲浅草才能\微润始解乍明新开始掠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2.(2分)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答案:

几处早莺争暖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

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因曾被贬官至龙标,世称王龙标。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体裁:

语言形式属七绝,题材内容属借景抒情诗

诗歌背景:

本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王昌龄贬龙标尉时,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中心:

诗人借暮春景物抒写对朋友的同情与安慰。

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上句写景:

“杨花”即柳絮,漂泊无定;“子规”即杜鹃鸟,其声凄厉。

选取暮春两种特有景物,融情入景,渲染哀伤凄恻气氛,也象征人的飘零、离别之痛。

2)下句叙事:

“过五溪”,点明友人被贬荒远、道路艰难,表达作者对友人危难的痛惜关切。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此为抒情。

拟人手法,把月和风人格化,把“愁心”物化,表达对友人同情安慰的真挚感情(作者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

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明月,带给千里之外的友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李白,朝人,字,号,有“”之称。

其诗被称为“”。

王昌龄是该朝诗人,善写七绝诗,故以“”著称。

请你写出出自这位诗人之手的一句诗:

,。

2.请写出除此诗外李白另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句:

,。

,。

2.解词:

左迁:

闻道:

与:

3.划分节奏并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秋天郊野日暮的萧瑟秋景图:

暮色苍茫,秋风萧瑟的晚秋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道旁是缠着古藤的老树,鸦雀已回巢,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是稀疏的村舍,炊烟缕缕,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而行。

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深深哀愁。

以“枯藤、老树、昏鸦”烘托旅人的悲凉哀愁。

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反衬他无家可归的凄凉。

(情景交融)“瘦”传神表现出他身世的困苦和长期跋涉的艰辛。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是点睛之笔,既总括了全词,又揭示主题(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深深哀愁。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这里停泊的意思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平”“阔”“正”“悬”的表达效果:

“平”“阔”“正”“悬”写出江面上风顺、风和,波平浪静、大江直流额的开阔景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蕴含新生事物终将代替旧的事物的哲理。

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蕴含的思想情感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表达了诗人淡淡的思乡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