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1 ,大小:87.93KB ,
资源ID:103952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3952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

1、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写作佳苑 03-29 0555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源自 高考作文给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材料寓含观点,需要多角度抽象立意的;另一种是材料作为写作的情境,展开联想、想像的。前者审题难度较大,须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其材料除显而易见的表层意义外,往往蕴含着许多深层内涵,并由此可以开掘出多方位、多角度的议论点。这类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确立论点,(但)在审题时,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论题,或自己肚中最有材料的论题,写起来会得心应手。题目1:阅读下面一篇寓言,根据要求作文。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

2、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2)字数不少于700字。题目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3、例文】一株树苗,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惧炸雷疾电,不畏风霜雨雪,顽强长成巨树,阅尽400年自然枯荣、人间沧桑,最后却被一群小虫摧毁。这给人们怎样的警示呢?小虫毁巨树,蚁穴溃大堤,“祸患常积于忽微”。对于影响全局的“小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一群小虫,以其微不足道的却不停的攻击,可让巨树毙命;一个小小的“蚁穴”,形成渗透,造成管涌,可使大堤坍塌。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冲击着长江大堤。因为一个“蚁穴”,在措手不及间酿成灾祸。九江被惊涛撕裂的防洪墙,其险情由一股手指粗细的涌水开始,5分钟后就冲出一个六七米宽的大洞,喷出6米高的浊流,20分钟后,千里长堤由此断裂。幸经抗洪军民奋力拼搏,才没有酿成

4、大祸。要堵住大堤的缺口,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代价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汛前发现并及时堵住一小穴,就可以避免这惨重的损失。在与洪魔拼搏中,江主席发出了“严防死守”的命令。防,起了关键作用。几百万双眼睛在严密巡查,是大堤安全度汛的保证。万众一心共抗水患,成为当今国感人至深的壮阔场面,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颂歌,显示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严防不息”,是人类自我保护,战胜洪水的智慧结晶。战国时魏相白圭重视防洪,他筑堤防,仔细巡查,发现小小的蚂蚁洞,立即堵塞,防微杜渐。白圭“以防为主”,使魏国远离洪灾。韩非子便由白圭的巡堤,总结出“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的千古警示。进入了21世纪,中国人民正在创造

5、新的辉煌。今天,“小虫毁树”、“蚁穴溃堤”的警示意义,不只在于“小虫”之毁树、“蚁穴”之溃堤,更在于要根治侵蚀社会主义大树的害虫,堵塞危及社会主义大厦的洞穴。惩治腐败,保护社会主义大厦万代稳固。本文由话题引出“对于影响全局的小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论点,以抗洪抢险的现实事例和“严防不怠”的历史经验进行论证,文末拓展升华,深化主题,颇有现实意义。论据确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例文】一只雄心勃勃的蜗牛,最初好高骛远,立下“鸿鹄之志”,既而又自惭形秽,不思进取,最终一事无成,老死荒野。从寓言中我们可以得知:做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立下适当的志向,然后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成功。古人云:“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确,人贵有自知之明。试想,倘若一个人不能自知,目空一切,心比天高,又岂会虚心进取?就更不用奢谈成功了。古代邹忌注重自省自知,认为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倘若当时搞个什么类似评选“天下第一美男子”的活动,他是断然不会去自讨没趣的,可以说他是能自知的智者。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蜗牛吧,倘若它当初选择爬上一棵大树看清晨第一缕阳光,或者选择爬到一条小溪边,与小虾、水蛭联欢,又岂会令计划胎死腹中?自知固然重要,实干更不能忽视。即使能自知,却又自卑自惭,像蜗牛一样再也不思进取,也是不能获得成功的。范晔说:“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其实,我们的社会不乏立志适当、通过努力最终

7、走向成功的人。掏粪工人时传祥,他觉得自己既然做不成参天大树,便甘心做一棵碧绿的小草,不怕脏、不怕累,脚踏实地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普通战士雷锋,觉得自己不能做一台发动机,便甘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人们默默地奉献着,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我们高三学生正值人生的重要时期,更应有自知之明,立下切合自己实际的志向,而后朝着自己所定的目标,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这样,胜利的女神终究会向我们微笑的。由此看来,“自知”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自知”之后,不轻视小目标,脚踏实地、努力去实现自己并不怎么“惊天动地”的人生理想。如果在“自知”之后一蹶不振,万念俱灰,就会像寓言中

8、的蜗牛一样,“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人可以甘于平凡,但不应甘于平庸。努力吧!既然不能“惊天动地”,为何不脚踏实地?力所能及的人生目标加上坚持不懈的奋斗,就一定会使我们走向成功。从“自知”和“实干”两个方面来把握成功的要素,立意全面而准确;采用“总分总”的模式,结构严谨。学后训练1.1997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阅读下列三个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千米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

9、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1)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是否要结合“材料1”,自由决定。(2)不少于600字。2.材料作文审题示例。(1)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在美国阿拉斯加温利钦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区内的鹿群,人们射杀了狼。十几年后,鹿群从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笨拙,没有了昔日的灵秀,并且因为体质衰弱,开始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开始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分析材

10、料内容前后是因果关系。应该立足材料所述事物的“果”去追溯事物的“因”,然后就其“因”立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议论。消灭了狼,鹿无忧无虑,饱食终日,数量大增。人们似乎达到了保护鹿的目的,但鹿没有了天敌,也就消除了生存的压力,于是导致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联系实际,我们不难想到人类的生活。如果像材料中的鹿群那样,没有生存的压力,人的意志就会消沉,精神就会空虚。可见,竞争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正如古人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压力与动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竞争与发展(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爱因斯坦曾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

11、圈之外是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圈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呢。”分析这是一篇寓意性材料,爱因斯坦以圆圈为喻,形象说明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圈内为已知,圈外为未知,知之愈多圆圈愈大,圆圈愈大则与外界接触面愈大,意味着无知处愈多,由这一基本意思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领悟寓意,从求知的角度启迪我们“学,然后知不足”、“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从做人的角度则是告诉我们“谦虚,是博学的基础”、“人生在于不断的追求”等。由这些寓意可以联想到自己的思想与学习实际,则可以确定“圆圈说”的比喻意义,并展开议论说理。题目:学,然后知不足学海无涯 知识无

12、限(3)奥运会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加。”结合你的认识,谈谈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字数700字。分析这句名言,由一个并列的复句构成,“不是而是”,内容的重心在后者,相比于“胜利”,“参加”显然更重要。试想没有“参加”,哪里来的“胜利”?但“参加”就一定会“胜利”吗?未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放弃则永远不会取得“胜利”。因此,“参加”是重要的前提,失败并不可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会不断进步,就有可能成功。而且,从世界和平的角度来看,奥运会是一条友谊的纽带,连接起五大洲的人民,这更体现了重在“参加”的奥运精神。(4)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俄国作

13、家果戈理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理对他说:“你看,华西里安德烈维奇,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火中。分析这则材料有两个人物的行为,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立意。从果戈理的角度,我们应当肯定他这种谦虚的态度,也可以赞扬他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的认真做法;从茹科夫斯基的角度,则要提倡一种负责精神。因为这则材料中的主体人物是果戈理,而由此可以联想到果戈理之成为世界著名作家

14、的原因。所以,最恰当的角度应当在前者。推而广之,我们的工作、学习都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题目:要有“精品”意识(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1年,总可成一学者。”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分析写提供多则材料的议论文,不仅要注意材料的共性,有时还要注意材料的个性。这三则材料的共性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都说明了“治学要注意

15、积累”。如果仅着眼于这一共性,写起来就思路闭塞,感到无话可说,没办法只得堆砌一些事例。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的个性。试将三则材料作一番分析比较: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决不是徒耗时光和精力;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这样,就能围绕“治学要注意积累”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层层分析,步步推进,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分扎实且比较深刻。同时,三则材料都能顾及,各有用场。(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字。日本的幼儿园要求孩子,即使在寒冬也要穿一条短裤跑步。美国托儿所里,几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托着奶瓶喝奶;幼儿园里,两岁的孩子全部

16、自己使用刀叉吃饭,教师可以耐心地打扫,但绝不会喂饭。在我国,冬天里孩子们的衣服远远厚于大人;三四岁的孩子,许多还得大人喂饭。分析这种题型,给出多则材料,要求从不同内容的材料中提炼观点,通过求同思维发现其共同点,或者通过求异发现其独特性。上述两则材料具有对比性,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两种观念支配下的幼儿教育问题,中国父母的观念是尽好作父母的责任,为子女考虑得周到细致,在他们看来,外国父母的作法近乎残忍,不足为训,但日本、美国的父母则是另外一种观念:从小培养自立精神,是对他的一生负责。比较两种观念,联系21世纪人才的实际,用科学的精神分析材料,可以得出下列观点:爱的真谛良好的素质要从小培养。梳理出写作角

17、度,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关于新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呈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 “四不象”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是高考作文命题值得思考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又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不限文体,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

18、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新材料(或后话题)作文,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余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可见,正确审读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关键。那么,如何审题立意呢?一、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

19、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二、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

20、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2006年全国卷(乙卷)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三、从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

21、流露出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四、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

22、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

23、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学后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记得在做生物实验时,把一只青蛙放在装有沸水的杯子时,青蛙马上跳

24、出来, 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直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提示:放进沸水 跳出;慢慢加温死了。据此,可立意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就是这样。对来自外界的剧烈侵犯,人们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反之,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警惕软刀子杀人,当心平地跌跟斗,要有危机感等。联系实际,如警惕糖衣炮弹,防微杜渐

25、,时时勿忘加强自身修养等。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

26、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提示:从蜗牛角度看:贪图安逸享乐必酿成苦果;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越是不可掉以轻心。从萤火虫角度看:某些短处,有时恰是成功的利器。眉眼盈盈送香来关于给材料作文为议论文的开头应试写作,也是时间的竞赛。据在人大附中对某些考生的调查,考生用于作文的平均时间仅仅40分钟左右。在此时间内要完成一大一小近千字的作文,实非易事!对某些考生来说,如果按平时作文那样迟迟不动笔,那么时间上无法保证完成作文,纵然腹内有上好文章,又有何用?应试作文,必须争分夺秒,“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在正确审题立意的前提下,下笔要快,时间容不得在动笔之前反反复复思量怎样

27、开头,所以,学会一些好的开头方法,以备应试时迅速择优而用,是十分必要的。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开头呢?我国元代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这种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开头应具备的两个特点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读者。正如明代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不可拖泥带水,拖沓冗长。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好的文章开头,也应如此。那么,好的开头究竟有哪些标准呢?第一,要明。好的开头,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主张开宗明义。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

28、:“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篇知其旨意。第二,要美。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法”等等。形式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开头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这种美,才能先声夺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第三,要简。简洁是明朗的保证。有的考生在写给材料作文时,好把原材料复述一下,这就太罗嗦了。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

29、,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较多地引述原材料。下面,介绍一些好的开头方法。古人云“先规矩而后巧”,有的开头方法不妨在套用中逐渐掌握,在今后写作实践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了便于记忆,把它凝缩为8个字,再押上韵。这8个字是:顺,逆;引,喻;释,比;问,记。下边分别略作说明。(一)顺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例一: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游泳训练,取得显著成绩。这,又一次极好地证明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这个真理。例二:60年前的今天,鼓舞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反击日寇入侵的,不是别的,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60年后的今天,鼓舞我们在“四化”道路上

30、高歌猛进,凭实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还是中华民族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由此,我大声疾呼: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例三: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给了我许多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其中之一是:失败后要不怕失败,正视失败,不懈努力,才可反败为胜。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二)逆先论他端,陡然一,亮出正论。例一: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如此。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没有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那我们的行动将是盲目,就不能称之为实践。例二:吝啬,曾被艺术大师巴尔扎克用来形容葛朗台一类人物,世人不愿与之“结缘”。然而,生

31、活中也有另一种被人不理解而戏称为“吝啬鬼”的人,与之“结缘”的,恰恰是有所作为的人。例如我国文学泰斗茅盾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吝啬于己”,即“慷慨于人”的人。例三:小姑娘一句“每朵花下面都有刺”的话,使我陷入了沉思。是的,“每朵花下都有刺。”人生,那是无与伦比的生命之花。但人生又无时无地不存在着烦恼,正如那花下的根尖刺。但有刺又何尝不是好事呢?对花来说,刺是它的保护神,使花得以防御外界的侵害。对人来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苦去才会甘来。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既可巧出新意,又可避免偏颇。(三)引引名言打头。例一: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翻开中国的近代史,的确如此。例二:“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这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作中的名言。用它描摹某些习惯的恶毒,这是很恰当的。有些习惯实际就是积久的惰性,它不啻于民众的鸦片。例三: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的观点、思想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清如许”,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这就是所谓“活水来”。没有“活水来”就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