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526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8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docx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写作佳苑

03-290555

                    给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源自高考作文

给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材料寓含观点,需要多角度抽象立意的;另一种是材料作为写作的情境,展开联想、想像的。

前者审题难度较大,须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其材料除显而易见的表层意义外,往往蕴含着许多深层内涵,并由此可以开掘出多方位、多角度的议论点。

这类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确立论点,(但)在审题时,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论题,或自己肚中最有材料的论题,写起来会得心应手。

题目1:

阅读下面一篇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

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

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2)字数不少于700字。

题目2:

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

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例文】

一株树苗,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惧炸雷疾电,不畏风霜雨雪,顽强长成巨树,阅尽400年自然枯荣、人间沧桑,最后却被一群小虫摧毁。

这给人们怎样的警示呢?

小虫毁巨树,蚁穴溃大堤,“祸患常积于忽微”。

对于影响全局的“小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一群小虫,以其微不足道的却不停的攻击,可让巨树毙命;一个小小的“蚁穴”,形成渗透,造成管涌,可使大堤坍塌。

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冲击着长江大堤。

因为一个“蚁穴”,在措手不及间酿成灾祸。

九江被惊涛撕裂的防洪墙,其险情由一股手指粗细的涌水开始,5分钟后就冲出一个六七米宽的大洞,喷出6米高的浊流,20分钟后,千里长堤由此断裂。

幸经抗洪军民奋力拼搏,才没有酿成大祸。

要堵住大堤的缺口,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汛前发现并及时堵住一小穴,就可以避免这惨重的损失。

在与洪魔拼搏中,江主席发出了“严防死守”的命令。

防,起了关键作用。

几百万双眼睛在严密巡查,是大堤安全度汛的保证。

万众一心共抗水患,成为当今国感人至深的壮阔场面,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颂歌,显示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严防不息”,是人类自我保护,战胜洪水的智慧结晶。

战国时魏相白圭重视防洪,他筑堤防,仔细巡查,发现小小的蚂蚁洞,立即堵塞,防微杜渐。

白圭“以防为主”,使魏国远离洪灾。

韩非子便由白圭的巡堤,总结出“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的千古警示。

进入了21世纪,中国人民正在创造新的辉煌。

今天,“小虫毁树”、“蚁穴溃堤”的警示意义,不只在于“小虫”之毁树、“蚁穴”之溃堤,更在于要根治侵蚀社会主义大树的害虫,堵塞危及社会主义大厦的洞穴。

惩治腐败,保护社会主义大厦万代稳固。

本文由话题引出“对于影响全局的‘小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论点,以抗洪抢险的现实事例和“严防不怠”的历史经验进行论证,文末拓展升华,深化主题,颇有现实意义。

论据确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例文】

一只雄心勃勃的蜗牛,最初好高骛远,立下“鸿鹄之志”,既而又自惭形秽,不思进取,最终一事无成,老死荒野。

从寓言中我们可以得知:

做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立下适当的志向,然后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成功。

古人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的确,人贵有自知之明。

试想,倘若一个人不能自知,目空一切,心比天高,又岂会虚心进取?

就更不用奢谈成功了。

古代邹忌注重自省自知,认为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倘若当时搞个什么类似评选“天下第一美男子”的活动,他是断然不会去自讨没趣的,可以说他是能自知的智者。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蜗牛吧,倘若它当初选择爬上一棵大树看清晨第一缕阳光,或者选择爬到一条小溪边,与小虾、水蛭联欢,又岂会令计划胎死腹中?

自知固然重要,实干更不能忽视。

即使能自知,却又自卑自惭,像蜗牛一样再也不思进取,也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范晔说: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其实,我们的社会不乏立志适当、通过努力最终走向成功的人。

掏粪工人时传祥,他觉得自己既然做不成参天大树,便甘心做一棵碧绿的小草,不怕脏、不怕累,脚踏实地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普通战士雷锋,觉得自己不能做一台发动机,便甘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人们默默地奉献着,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我们高三学生正值人生的重要时期,更应有自知之明,立下切合自己实际的志向,而后朝着自己所定的目标,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这样,胜利的女神终究会向我们微笑的。

由此看来,“自知”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自知”之后,不轻视小目标,脚踏实地、努力去实现自己并不怎么“惊天动地”的人生理想。

如果在“自知”之后一蹶不振,万念俱灰,就会像寓言中的蜗牛一样,“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人可以甘于平凡,但不应甘于平庸。

努力吧!

既然不能“惊天动地”,为何不脚踏实地?

力所能及的人生目标加上坚持不懈的奋斗,就一定会使我们走向成功。

从“自知”和“实干”两个方面来把握成功的要素,立意全面而准确;采用“总——分——总”的模式,结构严谨。

学后训练

1.1997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列三个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1:

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千米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

某杂志社作调查:

“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

”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

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

“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

”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40分)

要求:

(1)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是否要结合“材料1”,自由决定。

(2)不少于600字。

2.材料作文审题示例。

(1)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在美国阿拉斯加温利钦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区内的鹿群,人们射杀了狼。

十几年后,鹿群从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笨拙,没有了昔日的灵秀,并且因为体质衰弱,开始大批死亡。

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开始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分析

材料内容前后是因果关系。

应该立足材料所述事物的“果”去追溯事物的“因”,然后就其“因”立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议论。

消灭了狼,鹿无忧无虑,饱食终日,数量大增。

人们似乎达到了保护鹿的目的,但鹿没有了天敌,也就消除了生存的压力,于是导致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联系实际,我们不难想到人类的生活。

如果像材料中的鹿群那样,没有生存的压力,人的意志就会消沉,精神就会空虚。

可见,竞争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

正如古人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题目:

《压力与动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竞争与发展》

(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爱因斯坦曾说:

“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圈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接触面也就越大。

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呢。

分析

这是一篇寓意性材料,爱因斯坦以圆圈为喻,形象说明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圈内为已知,圈外为未知,知之愈多圆圈愈大,圆圈愈大则与外界接触面愈大,意味着无知处愈多,由这一基本意思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领悟寓意,从求知的角度启迪我们“学,然后知不足”、“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从做人的角度则是告诉我们“谦虚,是博学的基础”、“人生在于不断的追求”等。

由这些寓意可以联想到自己的思想与学习实际,则可以确定“圆圈说”的比喻意义,并展开议论说理。

题目:

《学,然后知不足》《学海无涯知识无限》

(3)奥运会有一句名言:

“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加。

”结合你的认识,谈谈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字数700字。

分析

这句名言,由一个并列的复句构成,“不是……而是……”,内容的重心在后者,相比于“胜利”,“参加”显然更重要。

试想没有“参加”,哪里来的“胜利”?

但“参加”就一定会“胜利”吗?

未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放弃则永远不会取得“胜利”。

因此,“参加”是重要的前提,失败并不可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会不断进步,就有可能成功。

而且,从世界和平的角度来看,奥运会是一条友谊的纽带,连接起五大洲的人民,这更体现了重在“参加”的奥运精神。

(4)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俄国作家果戈理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

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

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

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

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理对他说:

“你看,华西里·安德烈维奇,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

”说着,就把剧本投入火中。

分析

这则材料有两个人物的行为,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立意。

从果戈理的角度,我们应当肯定他这种谦虚的态度,也可以赞扬他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的认真做法;从茹科夫斯基的角度,则要提倡一种负责精神。

因为这则材料中的主体人物是果戈理,而由此可以联想到果戈理之成为世界著名作家的原因。

所以,最恰当的角度应当在前者。

推而广之,我们的工作、学习都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题目:

《要有“精品”意识》

(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①鲁迅说:

“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1年,总可成一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

“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

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

“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分析

写提供多则材料的议论文,不仅要注意材料的共性,有时还要注意材料的个性。

这三则材料的共性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都说明了“治学要注意积累”。

如果仅着眼于这一共性,写起来就思路闭塞,感到无话可说,没办法只得堆砌一些事例。

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的个性。

试将三则材料作一番分析比较:

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决不是徒耗时光和精力;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

这样,就能围绕“治学要注意积累”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层层分析,步步推进,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分扎实且比较深刻。

同时,三则材料都能顾及,各有用场。

(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字。

①日本的幼儿园要求孩子,即使在寒冬也要穿一条短裤跑步。

美国托儿所里,几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托着奶瓶喝奶;幼儿园里,两岁的孩子全部自己使用刀叉吃饭,教师可以耐心地打扫,但绝不会喂饭。

②在我国,冬天里孩子们的衣服远远厚于大人;三四岁的孩子,许多还得大人喂饭。

分析

这种题型,给出多则材料,要求从不同内容的材料中提炼观点,通过求同思维发现其共同点,或者通过求异发现其独特性。

上述两则材料具有对比性,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两种观念支配下的幼儿教育问题,中国父母的观念是尽好作父母的责任,为子女考虑得周到细致,在他们看来,外国父母的作法近乎残忍,不足为训,但日本、美国的父母则是另外一种观念:

从小培养自立精神,是对他的一生负责。

比较两种观念,联系21世纪人才的实际,用科学的精神分析材料,可以得出下列观点:

《爱的真谛》《良好的素质要从小培养》。

 

梳理出写作角度,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角度

                                         ——关于新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呈逐渐递增。

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

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象”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

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是高考作文命题值得思考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又有了悄然的变化:

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这种材料作文,不限文体,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新材料(或后话题)作文,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余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可见,正确审读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关键。

那么,如何审题立意呢?

一、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

“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

”他回答说:

“下一个!

”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

“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

”他仍然回答:

“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

”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二、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

“它也很可爱呀!

”[2006年全国卷(乙卷)]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

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

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

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

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

”分析原因立意。

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

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三、从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

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

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据此可立意为:

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

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

就明显偏离题意。

四、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如: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

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

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

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

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据此可立意为: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

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

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

不能另搞一套。

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

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学后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记得在做生物实验时,把一只青蛙放在装有沸水的杯子时,青蛙马上跳出来,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直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

放进沸水——跳出;慢慢加温——死了。

据此,可立意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活就是这样。

对来自外界的剧烈侵犯,人们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反之,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

本材料的题旨是,警惕软刀子杀人,当心平地跌跟斗,要有危机感等。

联系实际,如警惕糖衣炮弹,防微杜渐,时时勿忘加强自身修养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

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

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

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

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

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

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

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

从蜗牛角度看:

贪图安逸享乐必酿成苦果;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越是不可掉以轻心。

从萤火虫角度看:

某些短处,有时恰是成功的利器。

 

眉眼盈盈送香来

                                    —关于给材料作文为议论文的开头

应试写作,也是时间的竞赛。

据在人大附中对某些考生的调查,考生用于作文的平均时间仅仅40分钟左右。

在此时间内要完成一大一小近千字的作文,实非易事!

对某些考生来说,如果按平时作文那样迟迟不动笔,那么时间上无法保证完成作文,纵然腹内有上好文章,又有何用?

应试作文,必须争分夺秒,“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在正确审题立意的前提下,下笔要快,时间容不得在动笔之前反反复复思量怎样开头,所以,学会一些好的开头方法,以备应试时迅速择优而用,是十分必要的。

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开头呢?

我国元代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

这种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开头应具备的两个特点——短小、漂亮。

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读者。

正如明代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

不可拖泥带水,拖沓冗长。

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好的文章开头,也应如此。

那么,好的开头究竟有哪些标准呢?

第一,要明。

好的开头,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

白居易说:

“首句标其目”,主张开宗明义。

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

“文字起句发意最好。

”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

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法”等等。

形式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

切不可低估文章开头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这种美,才能先声夺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

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要简。

简洁是明朗的保证。

有的考生在写给材料作文时,好把原材料复述一下,这就太罗嗦了。

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

办法有两个:

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较多地引述原材料。

下面,介绍一些好的开头方法。

古人云“先规矩而后巧”,有的开头方法不妨在套用中逐渐掌握,在今后写作实践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为了便于记忆,把它凝缩为8个字,再押上韵。

这8个字是:

顺,逆;引,喻;释,比;问,记。

下边分别略作说明。

(一)顺

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

例一:

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游泳训练,取得显著成绩。

这,又一次极好地证明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这个真理。

例二:

60年前的今天,鼓舞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反击日寇入侵的,不是别的,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0年后的今天,鼓舞我们在“四化”道路上高歌猛进,凭实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还是中华民族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由此,我大声疾呼:

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例三:

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给了我许多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其中之一是:

失败后要不怕失败,正视失败,不懈努力,才可反败为胜。

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

(二)逆

先论他端,陡然一,亮出正论。

例一:

我们常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确如此。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如果没有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那我们的行动将是盲目,就不能称之为实践。

例二:

吝啬,曾被艺术大师巴尔扎克用来形容葛朗台一类人物,世人不愿与之“结缘”。

然而,生活中也有另一种被人不理解而戏称为“吝啬鬼”的人,与之“结缘”的,恰恰是有所作为的人。

例如我国文学泰斗茅盾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吝啬于己”,即“慷慨于人”的人。

例三:

小姑娘一句“每朵花下面都有刺”的话,使我陷入了沉思。

是的,“每朵花下都有刺。

”人生,那是无与伦比的生命之花。

但人生又无时无地不存在着烦恼,正如那花下的根尖刺。

但有刺又何尝不是好事呢?

对花来说,刺是它的保护神,使花得以防御外界的侵害。

对人来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苦去才会甘来。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既可巧出新意,又可避免偏颇。

(三)引

引名言打头。

例一:

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翻开中国的近代史,的确如此。

例二:

“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

”这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作中的名言。

用它描摹某些习惯的恶毒,这是很恰当的。

有些习惯实际就是积久的惰性,它不啻于民众的鸦片。

例三: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这样一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

拿来一本书,的观点、思想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清如许”,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这就是所谓“活水来”。

没有“活水来”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