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36.01KB ,
资源ID:107997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7997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1、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1. (13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

2、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1)不亦说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是知也(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示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 (2分)3.翻译下列句子。(4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3分)2. 郑人买履 (8分)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

3、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1)郑人有欲买履者(2)至之市而忘操之(3)先自度其足(4)宁信度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及反,市罢,遂不得履。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2分)3. 蝂传(f))蝂(b3n)者,善负(背)小虫也。行遇物,辄(zh6)持取,印(2ng,同昂,高高抬起)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绊倒)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sh,爱好)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地

4、,黜(ch),罢免)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越发)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1.解释下列划线在语境中的意思。卒踬仆不能起()苟能行()又持取如故()亦以病矣()又不艾()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1)其背甚涩,物积不散,卒踬仆不能起。(2)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蓄其不积。(3)日思高其位,大其禄。(4)亦是哀夫!3.概括本文的中心大意。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一)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5、。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二)处慎其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6、,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注释芝兰:一种香草。化:同化。鲍鱼:咸鱼。丹:丹砂,矿物名,红色。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相同的两项是(4分)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4.从童趣这故事中,你认为作者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5.处慎其所中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结合自己的生活,写出读了这段话后的感想。(3分)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不计人过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

7、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注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朝士:朝中官员。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分)时人皆服其量。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3分)计()是()佯()3.说说文中划线句的意思。(3分)4.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10分)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8、。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注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京师:京城。馔(zhun):准备食物。 果蔬:泛指菜肴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脔(lun):切成小块的肉。啖:吃。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3分)去()置()箸()3.说说“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的意思。(3分)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

9、话简要回答。(3分)7. (18分)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2分)歆辄难之( )( ) 宁可以急相弃邪() 携拯如初(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幸尚宽( )王欲舍所携人( )既已纳其自托()3.下列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4分)A宁可以急相弃邪是以谓之“文”也B王欲舍所携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C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传一乡秀才观之D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10、歆辄难之4.翻译下列句子。(4分)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5.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8. 童趣 沈复(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3)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1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第(4)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所拔之“山”指的是所倒的“树”指的是(3分)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9. 盲人摸象(9分)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 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问之:“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注释:【萝菔】:萝卜。【箕】:簸箕,扬米去糠的器

12、具。【杵(ch)】: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于舂(chng)米等。【臼(ji)】:用石或木制成的舂(chng)米的器具。【脊】:这里指背部。【瓮(wng)】: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4分)示:_以:_即:_类:_2.翻译下列句子:(2分)大王即唤众盲问之:“象类何物?”_3.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4.“盲人摸象”中的“盲人”真的是指“瞎子”吗?你能再举一个和“盲人摸象”意思相近的成语吗?(1分)10. 文言文阅读(18分)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

13、鹤也;昂首观之,_。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_,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童趣作者是_朝著名文学家_,课文选自_(3分)2.补出横线上的内容。(4分)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对其进行注音和解释。(2分)_通_,音:_义:_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故:_以:_然:_方:_5.与例句“拔山

14、倒树而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3分)6.翻译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2分)_7.童趣一文“趣”在哪些地方?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分点概述。这些表明童年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2分)_11. 文言文阅读。(19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

15、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2分)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1)不亦说乎()(2)诲女知之乎()(3)是知也()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16、不学则殆()死而后已()4.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不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5.翻译下列句子。(4分)(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2.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阮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剡:地名,在浙江嵊县。何为:干什么。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皆()而()之()遂()2.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3.这个故事表

17、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2分)13. 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山市(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

18、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顾惊疑顾:看B始悟为山市始:才C惟危楼一座危:危险D或凭或立,不一状凭:靠着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始悟为山市知之为知之B尘气莽莽然然数年恒不一见C而楼上人往来屑屑任重而道远D邑八景之一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所说的“山市”,与“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

19、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B山市出现的高潮阶段是危楼的出现。C本文是以时间的线索来描写山市的变化,有许多表时间性的词语作为提示。D将“山市”说成是“鬼市”是作者的封建迷信的思想在作祟。15. 文言文阅读(12分)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注】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想到好的句子。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诟:责骂。胡:为什么。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张

20、丞相好书而不工(喜欢、爱好)B使侄录之(让、叫)C皆讥笑之(都、全)D致余忘之(剩余)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2)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16. 阅读古文童趣(11分)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

21、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词。(4分)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方出神()驱之别院()2.翻译句子。(2分)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3.与例句“驱之别院”中 “之”字用法相同的一句()(2分)A昂首观之。B心之所向。C故时有物外之趣D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4.有了一颗纯真的童心,就有一个美妙的世界。你还能想到哪些与文中的物外之趣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请写在下面。(3分)17. 阅读古文陶侃惜谷(9分)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

22、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故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注释】陶侃:东晋名将。贼:伤害。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4分)见人持一把未熟稻()汝既不田()执而鞭之()故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2.翻译句子。(2分)行道所见,聊取之耳。3.你觉得陶侃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1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23、。(2分)A余忆童稚时() B鹤唳云端()C徐喷以烟() D青云白鹤观()2.写出两个出自选文的成语。(2分)_3.翻译句子(4分)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分)故时有物外之趣。(2分)4.选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2分)5.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2分)19.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

24、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4分):则或千或百:项为之强:徐喷以烟:鞭数十: 2.翻译下列句子 (2分)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3.找出文中一个成语,并加以解释。(3分)成语:解释:4.(3分)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1)(2)20.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25、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4分)子()无敢食()我也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2.翻译文中划线句:(2分)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故事:,现在常用来讽刺的人。(3分)2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寒雪日内集()(2)俄而雪骤(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