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57.55KB ,
资源ID:108183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8183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docx

1、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孔恩(I):典範與常態科學 科學哲學的歷史學派、或歷史進路(historical approach to philosophy of science)、或歷史化的科學哲學(histor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從七十年代起,開始代替了早期邏輯進路的科學哲學,而成為科學哲學的主流。其中的關鍵人物,即是科學史家兼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S. Kuhn)。孔恩在1962年出版他的科學革命的結構,1970年加上一篇後記(Postscript)出版第二版(成為今天最常被引用的版本);1996年再出第三版。本書被譽為二十世紀後半葉最有影響力的一本學術書

2、籍,它被譯成二十五種語言,英文版的銷售超過一百萬冊。它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深遠影響當然不消多說,它也對整個哲學界、科學社會學和整個社會學界、科學教育和教育學界都造成很大的衝擊;除此之外,它更廣泛地影響了經濟學、企管、法學、政治、傳播、文學等等學門,更回頭促成了自然科學家對自身學科的反省。就台灣而言,孔恩的思想也帶來很大的影響(參看傅大為,序孔恩的台灣評論集),各領域的學者都對孔恩所描繪的科學發展圖像,感到莫大的興趣;孔恩所用的術語如科學革命、典範、不可共量性等等,也被他們廣泛地應用到各人的專業學科上。 孔恩的科學哲學之核心,在於對科學發展歷程的描繪,也就是著名的常態科學(normal scie

3、nce)、科學危機(scientific crisis)、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的三部曲模式(即三階段發展模式,或者省略科學危機,而作二階段模式)。整個科學發展歷程可以略示如下:前科學 常態科學 科學危機 科學革命 新常態科學. 與這個發展模式相關的是另一個著名的概念典範(paradigm)。簡單地說,典範是常態科學時期科學家從事科學活動的最高指導原則,科學家不會去質疑典範是否能成立,他們在典範的指導下進行解謎(solving puzzles)活動。所謂的謎乃是由典範所提供的問題,但有些謎在許多科學家長久努力下仍不得解決,它們便成了該典範的異例(anomaly)

4、。異例如果讓科學家對典範的信心產生動搖,就會造成典範的危機,科學家們可能會開始尋求新典範,然後可能有多種新典範被提出來,和舊典範互相競爭,於是科學發展開始步入革命期。若新典範完全取代舊典範,科學革命完成,同時展開新一階段的常態科學。如此,以典範為核心的發展歷程可以描繪如下:多典範競爭 典範確立 典範動搖 多典範競爭和典範轉移 新典範. 這是一幅很有趣的圖像,一般人可以很快從科學史的粗略知識中得到符合這個模式的發展。例如,亞里斯多德物理學原是中世紀科學的典範,但是亞氏物理學碰到自由落體和拋射體的異例之挑戰;接著伽利略提出了新的自由落體定律和慣性概念,牛頓進一步發展牛頓力學並提出萬有引力的觀念;而

5、笛卡兒也有渦漩理論來與牛頓的力學競爭;但亞氏物理學仍在大學據有龐大勢力。十八世紀後,笛卡兒力學,亞氏物理學都敗退下來,牛頓力學的典範確立,十八九世紀的許多力學家,紛紛發展牛頓力學,而成為所謂的古經典力學(classical mechanics)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古典力學也產生異例始終無法測出代表絕對時空的以太(ether)之存在;於是產生古典力學的危機,最後相對論出場,解決了這個謎題根本不需要以太,而是一切運動都是相對的來代替絕對靜止的以太。牛頓古典力學也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取代了。力學(物質變化的科學)的典範變遷如下:亞里斯多德力學 伽利略笛卡兒競爭 牛頓力學 力學危機 相對論或者以天文學(天

6、體現象的科學)為例:托勒密地心說 哥白尼日心說(地心說的危機) 牛頓天體力學 水星近日點的危機 相對論天文學可是,這樣簡單的聯想就可以完全支持孔恩的模式是恰當的嗎?或者孔恩整個科學哲學就只有這個圖像而已嗎?當然不是。我們必須用更多科學史的實例,來深入討論孔恩的重要觀念,以及驗證孔恩模式的合法性。在討論孔恩科哲之前,讓我們先談談孔恩所提供的科學形象,以及它和實證論提供的科學形象之差異。壹、孔恩科哲提供的科學形象在孔恩之前,一般人們(科學家自己以及大眾)對科學的主要形象是實證論的形象。有下列要點: 科學是經驗實證的,任何科學的主張都要透過經驗(實驗)來予以檢驗。 因為科學是實證的,所以科學是客觀的

7、,和其它不能實證的主觀的、玄想的(形上學的)領域截然不同。 科學知識是累積的。由經驗所證實的知識不斷地累積成一個知識儲藏庫。 科學的發展像是在穩固的地基上一層一層往上蓋房子。 科學是統一的,所有的科學學科都共享同一套科學方法(即歸納法、統計法、實證方法等等)。使用這套科學方法來作研究就是在作科學。 科學是階層性的,也就是說,物理學在最基礎、化學其次,生物學在化學的基礎上;心理學又建立在生物學之上,最後是社會學要建立在心理學上。 科學是客觀的,價值中立的。科學假說的成立與否,只看它是否能被經驗證據所印證(confirmation)。個人的主觀情感和價值對科學假說的檢驗而言,不能產生任何效力。孔恩

8、從科學史的研究中發現一幅截然不同、甚至近乎一一對立的科學形象: 經驗實證只是科學的一部分,但並非全部;科學內存在著非實證的成分。 科學裏也有許多主觀的、玄想的成分。在科學發展歷史上,科學和形上學並不是截然二分。形上學甚至是科學的必要成分。 科學知識只有在常態科學的階段才是累積性的。科學革命之後,舊有的知識庫往往被全盤拋棄。 科學發展不是在穩固地基上蓋房子,而是像政權變更一樣,科學革命就像政治革命。 如果說科學是統一的,只有在常態科學時期統一在同一個典範下,而不是統一在同一個科學方法之下。不同的典範可能會強調不同的科學方法。 科學也不是階層性的。學科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 科學家在選擇理論時,往往

9、是依賴於一組認知價值如準確、簡潔、一致、寬廣、豐富等來作選擇。這些價值有某種程度的客觀性大多數科學家都接受,但是對它們的意義會有不同的解釋與應用。 即使如此,科學家在選擇理論時,仍然無法擺脫某種主觀性:個人的人格特質、生命的歷史等等,都會影響科學家的決定。孔恩的整個科學發展的圖像,可以表達為下列概念圖式:前科學 常態科學 科學危機 科學革命 新常態科學 導致 解決 造成 產生多理論 典範 異例 新舊理論 新典範競爭 (異常現象) 相互競爭 引導 產生 哲學 解謎活動 典範擴張 哲學(方 解新謎形上學 與應用 法論、形爭議 上學爭議)它又可以進一步被以座標圖像的方式來呈現: 科學版圖 科學邊界

10、舊典範 新典範 時間 進入危機期 革命完成 革命展開 常態科學 危機與競爭 第二次常態科學大致而言,科學史上除了上述的天文學和力學典範變遷外,還有化學和生物學: 化學(物質結構的科學):鍊金術化學 燃素理論 氧/原子論化學 量子理論化學 生物學(生命的科學):自然史 笛卡兒的機械主義生物學 達爾文演化論接下來,我們正式進入孔恩的典範理論細節。貳、典範與常態科學常態科學指以過去的科學成就為基礎(即典範支配下)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常態科學究竟如何產生呢?主要由於一個科學理論取得空前的成就,展現出一幅前途光明的遠景,它不僅吸引新生代科學家依據此理論來研究,甚至能從敵對學派中吸收歸附者。當然,這個成就斐

11、然的理論,必定留下許多待解的問題,等待後繼者的投入。達成這類科學成就的理論即被稱作是典範。一個典範主導了一個科學的研究傳統,從而形成一個科學社群。如果科學家想加入該科學社群,必須由研究它的典範入門。因此,他幾乎不會對此典範表示異議。在科學史上,每門科學幾乎都是由哲學發展而來的,在步入第一次常態科學之前,往往有許多理論互相競爭,這些理論對其研究的對象之本質,莫衷一是,也因此產生許多不同的研究,沒有一個能取得大多數研究者信服,換言之,尚未產生一個典範,此時該門學科處於前科學時期,也就是前典範時期。以光學為例,十八世紀有牛頓的光學(Opticks) 提出光的粒子說,與惠更斯(Huygens)的光的波

12、動說競爭;由於牛頓力學上的成就,光的粒子說取得典範地位,但是在十九世紀時被楊格(Young)與弗雷斯諾(Fresnel)發展的波動說取代。二十世紀時普朗克(Planck)和愛因斯坦(Einstein)的光量子說成為新典範。但是,在牛頓建立光的粒子說典範之前,關於光的本質之學派觀點紛呈,莫衷一是。這是光學的前典範時期。 例如,希臘時代,光和視覺(vision)是連結在一起的,一個最古老的理論主張視覺是由眼睛發射出某種東西,落在被看到的物體上,和從物體所發射出的另一種東西混合。伊比鳩魯學派則認為視覺是由物體所發出的連續薄膜,射入我們的眼睛,使我們有該物的連續印象所造成的。亞里斯多德則認為光是眼睛和

13、物體之間的媒介干預所造成的。十七世紀光學的奠基者是克卜勒(Kepler),他研究透鏡的性質和視覺理論、物體距雜遠近的判斷也是他的研究課題。胡克(Hooke)則試圖說明色彩現象,他主張光發光體的粒子進行小振幅的快速、震盪式運動。惠更斯則主張發光體的微小粒子傳遞一個脈衝(impulse)到鄰近媒介的粒子上。笛卡兒則主張視覺的發生是以太壓力所造成的。牛頓早先主張一種粒子說和波動說的混合,也就是說,發光體發射光粒子,射入以太中,造成以太的振動。後來牛頓越來越傾向微粒子說。再以電學為例。十八世紀富蘭克林(Franklin)發展他的電學典範前,許多研究電學的科學家對電的本質也是各據立場,直到富蘭克林成功地

14、提出一個能廣泛解釋許多奇怪的電現象的理論,成為廣被接受的典範。十七世紀時,電和磁的現象往往被混在一起,吉伯特(Gilbert)首先區分了電和磁,他認為磁是一種生命力量、具方向性形態性的力量,而電只是純物質性的、累積性的、把物質粒子約束在一起的力量。吉伯特以電素(effluvium)一種干預性的質液(humour)的概念來理解電。波以爾認為電是一種膠狀的電素,從帶電物體中發出,再把輕物體帶回原處(因此可以吸引它);笛卡兒說明摩擦琥珀生電的現象是,帶電物體內的粒子被摩擦所激發,從物體表面孔隙跑出,形成一條粒子帶,但是,因為周遭滿以太微粒子,它們很難往外發散,而被壓迫回到物體孔隙內,因此把輕小的物體

15、帶回來。富蘭克林則主張電是一種特殊的、流體狀的電物質(electrical matter),瀰漫在所有物質之內。物質所帶的電物質量均有一定量,當電物質量超出定量時帶正電,少於定量時帶負電。後來有人則提出電物質是二種不同的流體。 如果前典範時期總是百家齊鳴,一個理論又要如何從競爭的諸理論中脫穎而出,成為典範?典範理論不一定能說明所有相關事實,實際上永遠也不可能。但是只要它有比別的理論更特出的地方譬如能說明大家最關注的現象,或引導出某種特別儀器的發明。它就比其他競爭理論更具典範的資格。例如牛頓說明了十七世紀時大家最關注的天體運行現象。而萊頓瓶(Leyden jar)的設計,是因為電學家相信電是一種

16、流體,正如水流可以裝到桶子般,因此聯想到是否可以把電流裝到瓶子裏?在科學史上,很少有價值的科學研究,是在沒有典範的情況下出現。一旦新典範廣被接受後,不願接受新典範的人,就不再被視為同道,他們的觀點也被忽視。在歷史上,這類執著舊典範的人,通常就待在哲學界,因為大部分的專業學科,最初都是哲學所孕育的,後來才獨立出來。 因為典範塑造了科學社群的活動方式和科學成果的溝通方式,一個研究只有在典範的許可之下才能是科學的。在諸理論競爭時期,科學家往往以書籍的形式出版,而且是寫給大眾看,因為他們要爭取大眾的支持與贊助;是但在典範確立後,作研究的科學家,一般以報告(paper)的形式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這些報告

17、其甚只有同行的專業學者才能看懂。常態科學中的科學家,若想寫書,通常只寫教科書,以做為對科學界的回饋。 以典範來指導研究的常態科學活動,並不是典範來配合自然事實,而是相反。比喻地說,常態科學的活動似乎把自然強塞入一個由典範制定好的盒子內。它的目標不是去發現新現象,未被塞入盒子內的自然現象也常被忽略。常態科學家並不想發明新理論,也不容忍別人的新理論。常態科學的研究目的就是闡明典範提供的現象和理論。孔恩歸納常態科學的研究活動為三種類型:決定重要事實、使理論與事實吻合、精練理論(典範)。又可以分別從理論工作和實驗工作兩大方面來加以分析。理論活動的三種類型是第一,在理論的計算上,改進事實的精確度。牛頓的

18、原理被接受為典範,但牛頓的理論主要在解決天體問題,如何應用到地面上的物質呢?譬如流體、彈性體等等?並不很清楚,即使套用公式也不精確。十八世紀時的力學家如伯努利(Bernoullis)、達蘭伯特(dAlembert)等引用一套新的數學技術來發展流體力學。第二,改進理論通常是發展更精密的數學公式,使公式更能吻合現象的觀測:理論事實上不可能和觀察現象完全吻合,如行星運行的觀察數據,並不完全符合克卜勒定律的計算;牛頓理論也指出,它們不該如克卜勒定律般運行; 但牛頓本人仍從他的理論中導出克卜勒定律。再如十八與十九世紀歐洲最好的數學家如尤拉(Eular)、拉格朗日(Lagrange),都試圖解決牛頓留下的

19、困難問題,如三體互相以重力牽引的難題。第三,重新表述典範(re-formulation of paradigm);以新發展的數學語言,發展新的數學公式來重新將牛頓定律加以表述(公式化)。如牛頓的原理其實是用幾何的語言寫成的, 但十八九世紀的力學家如漢彌爾頓(Hamilton)、雅可比(Jacobi)和赫茲(Hertz)等人,都試圖用微積分重建牛頓理論的數學系統。常態科學的實驗活動也有三種類型:第一,如何把典範已指出的事實,設法增進它們的精確度。如天文學中的星球位置與大小、行星運行週期;物理中的物質比重、波長與光譜強度、電導度;化學中物質成分與化合量等等。第二,設法證實理論與自然現象相符合,此即

20、我們一般所謂的檢驗理論(theory-testing):如以新的天文望遠鏡驗證哥白尼預測的周年視差(annual parallax);阿特武德機(Atwoods machine)驗證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以日蝕觀察驗證愛因斯坦預測的光線之重力偏折。第三,精練典範理論,解決理論中仍然曖昧不明之處,解答以前未深入研究的問題。例如牛頓主張的萬有引力的觀念任兩個有質量的物體都會有萬有引力,而且只和其質量與距離相關,和組成物質的成分無關。要解答這問題,必須測定萬有引力常數,一直到十八世紀末,才由卡文迪士(Henry Cavendish)的轉矩天平(torsion balance)作出來。 所有常態科學活動,

21、可以一言以蔽之,孔恩稱作解謎活動(puzzle-solving),它是常態科學的本質,而且它具有令人著迷的特質。換言之,科學並不是如波柏所言般不斷否證、不斷推翻、不斷革命。常態科學為何令人著迷?為何會吸引許多大科學家投入?這些科學家為何自甘根據某一典範來作研究,而不是發展自己全新的典範?首先,常態科學的問題,通常都是由典範所指出(或由理論導出),故它們的結果其實都可預期。但是,它並不因結果可預期就減少令人興奮的元素。一般而言,解答常態科學問題,就是用某一新方法來達到預期的結果,其間必須超越各種複雜的觀念上的、儀器上的、數學上的障礙。因此,常態科學的問題,很類似一般生活中的謎(如拼圖謎或字謎必須

22、依據一定的規則來解答和聯想),很有挑戰性。科學家解謎成功,會很有成就感,證明自己乃是解謎專家,這成為驅使他前進的動力。進一步,典範保證了常態科學的謎題,必然有答案只是獲得答案的過程充滿未知因素。必然有答案向科學家保證只要他投入心力,必可有收獲;而解謎過程的不確定則成為科學家的挑戰動力。常態科學謎題的另一個特性是,它必須受到典範所引導出的規則之限制。這種規則有時是一種已被接受的觀點,有時基本的存有論範疇(a fundamental ontological category),有時則是通則形式(a form of generalization)的科學定律。它們界定謎題、限制解題的方式。當一個社群接

23、受了一個科學典範之後,它也同時接受一個判準,以之來選擇研究的問題。不受典範保證的問題,常被斥為形上學的問題,或其它學科的問題,而受到排斥因為那些問題不能用典範所提供的觀念、理論和儀器裝置來處理,在此典範下根本無解,故不值得研究。顯然,常態科學是高度累積性的事業:(1) 它的目標在於穩定地擴張科學知識的精度與廣度。(2) 常態科學並不試圖發現新奇的事實或發明新理論。 針對經驗證據與理論預測不合的例子,邏輯經驗論和否證論都把它們看成是否證例子或反例(counterexample),可是,在孔恩看來,它們只是常態科學下的一個有待解決的謎題。例如牛頓在1687年時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然而,根據牛

24、頓自己的說法,他在1665-1667年間,於家鄉躲避瘟疫時,便已發現了平方反比定律,並用之來計算月球的軌道。為何牛頓隔了二十年後才出版呢?對這個歷史問題,一般有有三種答案:第一是萊興巴赫(Hans Reichenbach)站在經驗論的立場上,認為牛頓的計算數據並不合當時的觀察數據,所以牛頓很失望,而將它塵封二十年。二十年後,有新的觀察數據出現,所以牛頓才出版了他的重力定律。其次,一些科學史家則認為牛頓面臨一個理論上的難題。在他的計算中,他假定地球和月球的整個質量,則濃縮成一個點即圓心;然而,牛頓當時無法證明這個假定是合理的。 第三種歷史解答則是牛頓對其青年時期的回憶並不準確,當時他尚未發現重力

25、定律(平方反比定律)。其實,從牛頓已出版的原理來看,牛頓根本不在意理論計算的數據是否和觀察數據吻合。例如,他計算月球的軌道只有觀察值的一半,但他繼續展示下去。牛頓其實是把理論與觀察的不合,當成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即謎題。對於不利自己典範的證據,科學家會把它視為待解問題,而不是反例。哥白尼和伽利略無視於視差現象無法觀察到,而堅持地球繞太陽旋轉。他們把這問題當一個有待解決的謎題。而所謂謎題只有在某一典範下才成其謎題。例如,行星逆行(retrograde)現象,幾世紀以來的天文觀察家知道得非常清楚,然而沒有人認為它是個問題。只有當柏拉圖設定天體的運行必然是圓形的之後,行星逆行謎題的解決才成為古代天文

26、學的核心問題。換言之,古希臘天文學都在行星軌道必然是圓形這個原則(典範)之下,進行行星逆行現象的說明。上述討論指出有一個關於科學的傳統神話(迷思),認為科學有其獨特的科學方法,可以和其它非科學的學科特別是哲學區分開來。所謂的科學方法,據說是擱置自己的先入之見,而毫無偏見地專注於事實。實際上,事實往往是由於某一典範出現之後,才成為值得研究的謎題。參、典範的優先性孔恩在結構一書中,一直沒有清楚地說明典範是什麼,也沒有對典範下一個清楚的定義,後來招致很多批評。一個有名的批評是把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出現的典範,整理出二十二個意義。根據孔恩的後記(Postscript1969)、反省我的批評家(Reflec

27、tions on my critics)、典範的再思考(Second thought on paradigm)這幾篇有名的辯護文章,他將典範明確定義為:範例(exemplar)和訓練要素(disciplinary matrix)(即科學家在訓練過和中必須學習的構成要素)。 (a) 範例即是例題,如教科書在講解時所舉出的範例(examples),或者每章所附之習題;至於實驗部分,則是教科書明白設計的實驗範例。(b) 訓練要素至少包括四項:(b) 符號通式;(c) 模型、(d) 形上觀念;(e) 共享價值。孔恩使用disciplinary 這個詞,即是在強調當某一學科或社群在訓練新生代科學家時,會

28、將這些構成要素默會(tacit)地傳給下一代。換言之,常態科學家是透過範例的模仿和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該典範的符號通式、形上觀念、價值、方法規則等等。所謂的共享價值主要是一種認知價值(cognitive values)。就整個科學而言,一般有五個常見的認知價值:準確性(accuracy)、一致性(consistency)、範圍(發展空間)(scope)、簡潔(simplicity)、豐富(fruitfulness)。孔恩又把它們稱作好理論的特徵, 即科學家以這五項價值來判斷一個理論是否為好理論。但每個個別的典範,其所強調的價值可能不同或者更多、或是更少。個別典範的從業者對於這些價值的意義該

29、如何詮釋和應用也不相同。邏輯經驗論和否證論常常強調科學哲學主要是一種科學方法論,而且他們努力把科學方法化約成一條一條的規則,以便科學家可以遵循,並用來定義科學,劃出科學和非科學的界線。可是,在孔恩看來,歷史上的科學家並不是根據科學方法規則在從事科學研究,他們依賴的是典範。但是,我們是否可以從典範中抽取出一條一條規則,讓下一代的科學家按規則一步一步地學習?換言之,典範是否能完全被化約成一組規則?所謂規則,可以包括先前所提的符號通式或公式、使用工具的規則、指導研究的形上學原理、方法學的規則、科學研究的價值規範等等。孔恩主張這些規則是在範例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傳給科學家。然而,科學家究竟學會了哪些規

30、則?可以說言人人殊,每位科學家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孔恩認為,如果科學史家想把一個典範完全化約成一組明白的規則,他雖可達成一部分,但終究無法全面完成,以得到典範下的所有科學家之認可。為什麼?首先是哲學基礎的理由:典範是建立在維根斯坦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的觀念上。我們在碰到一種新遊戲時,我們之所以能理解它是一種遊戲,不是因為它滿足了遊戲的定義(一組充分必要條件),而是因為它和我們玩過的某一個或某幾種遊戲之間,有家族相似性。其次,典範比規則更優先也是由於科學教育的本質所致。學生在學習科學時,總是透過範例的學習,而不是死記規則(符號通式、方法學規則等等)。所以,既然科學家是潛

31、移默會地學習範例,在他碰到新問題時,他是透過該問題與範例的家族相似性來瞭解它,而不是去看新問題符不符合規則如此將使科學研究過於僵硬而失去彈性。然而,這並不意味在科學實際活動中完全用不到規則。當大家對典範有共識時,常態研究工作才能進行;然而當典範的地位動搖時,規則的重要性就會顯現出來。在前典範時期,科學家經常對研究對象的本質(涉及形上原理)、什麼是正當的問題(涉及定律公式等)、哪些方法可行(涉及方法論規則)、哪些答案是好答案(涉及價值規範)的標準,而論辯不已。例如,在牛頓力學轉變到量子力學時,發生了物理學本質的標準之辯論,包括世界的真實性(上帝擲不擲骰子?)、物理學的本質(包括問題、解答、方法等等。如:量子力學究竟完不完備?科學定律該不該是決定論的:機率性的定律可以被視為最終定律嗎?這些論辯一直持續到六十年代。為什麼科學不能被化約成一組明確的規則呢?典範可能橫跨各種不同的學科。如量子力學典範,可以應用到力學、電磁學、化學、固態物理學等等。如果典範是一組明確的規則,它就沒有那麼大的彈性來適用各種分歧的學科。萬一某個學科的應用範例發生了問題,涉及的只有該學科內的社群,其它學科則不一定會感到有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