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40.13KB ,
资源ID:11019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019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七年级地理31.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七年级地理31.docx

1、七年级地理31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第一节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l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2 能在地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群岛。3 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4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l 尝试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2 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表象。3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大陆、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对世界地形图其他实例做出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

2、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 地球的感情。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2 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教学过程:【学习主题一:地球?水球?】知识准备: 1 赤道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赤道以北为 半球,赤道以南为 半球。 2 . 20W 以东到 160E 为 半球, 20w 以西到 160E 为 半球。1 根据以上的半球图,比较各半球海陆面积的大小: ( l )南北半

3、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而 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 2 )东西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而 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 3 )任意半球中,陆地面积 海洋面积。(填“ ”或“ ) ( 4 )但是北极周围却是 ,而南极周围却是 (陆地、海洋)。 2 从地球仪上也能看出,世界海陆分布 (均匀、很不均匀)。地球的海陆分布状况可以根据人们的计算,概括为分海洋( % ) ,分陆地( % )。【学习主题一:七大洲和四大洋】知识准备: 1 在地图上找出五条重要纬线: ( 0)、 ( 23 . 5 N )、 ( 23 . 5S)、( 66 . 5N)和( 66 . 5S)。 2 五带的划分:

4、南北回归线之间是带,北极圈以内是内是带。南极圈以内是 带。1 读图认识大陆、半岛、岛屿、海、海峡、洋等地理事物。 ( l )读下图,图中字母代表不同的地理事物,将它们对号入座,用线连接。( 2 )区分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大陆面积 的陆地, 面环海。世界最小的大陆是 。岛屿面积 的陆地, 面环海。世界最小的岛屿是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面环海。世界最小的半岛是 。大洲_和它周围的 合起来。最大的洲是 。( 3 )区分洋、海、海峡。洋海洋的 (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 (远、近)。例: 。海海洋的 (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 (远、近)。例: 。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例: 。

5、2 读图和填图,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特点。难点学法指导:1 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形状。用最简多边形把七大洲的形状表现出来。 2 经纬线法。在图中标明特殊纬线和经线。 3 东西半球法。分别就东西半球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4 相对位置法。找出各大洲、大洋相部的大洲和大洋。( l )在上图中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其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面积最小的大洲是_;面积最大的大洋是_,面积最小的大洋是_(填名称)。( 2 )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界线是_山、_河、_山、_海峡。 亚洲与非洲之间的界线是_运河。(在图、上用色笔把该运河标注出来) 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界线是_运河。(在图上用色笔把该

6、运河标注出来) 亚洲与北美洲主要以海峡为界。( 3 )在图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观察并回答问题。 大洲。赤道穿过的有哪些大洲?初子午线穿过哪些大洲?哪些大洲没有热带?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西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哪几个? 大洋。赤道穿过的有哪些大洋?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洋?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有哪几个? 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3 探索与发现。 ( l )用概率的数学方法探索世界海陆分布。先把地球仪上的“地球”拆下,然后随意地把“地球”抛向上空,让地球仪转动,当用手接住“

7、地球”后,注意观察你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是在了陆地上,还是按在了海洋上。 ( 2 )各大洲的名称及相关英文名称,把七大洲的英文名称填入世界地图中。( 3 )各大洋的名称及相关英文名称,把四大洋的英文名称填入世界地图中。板书设计第一节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一、地球?水球? 1.全球海陆分布比例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二、七大洲 1.大洲、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 2七大洲:名称及分布 3洲际分界线三、四大洋 1洋、海、海峡的概念 2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课后记:第二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l )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 2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

8、应用。 ( 4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 ( 5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 ( 6 )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2 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 2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图例所示地图导人)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

9、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等高线与地形图。”(课件板书)自学结合图 3 . 9 自学 P . 35 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 等高线。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 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 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 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4 .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大本营海拔高度是 6600米,珠峰海拔 8844 米,问它们

10、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口算: 2244 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5 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板书(二)等高线1 什么是等高线? 2 展示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3 . (课件演示)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关系、辅助线的使用规则、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 l )出示类似山体的实体(土豆),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切割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 ( 2 )再请一个同学协助老师在黑板上绘制实体的等高线地形图,标出海拔高度值(假设)。 ( 3 )

1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 首先根据实体绘制剖面图的等高距。 绘制剖面线。 学生观察分析: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就会引一条辅助线,并且高度值一一对应。 将剖面图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设置错误,学生纠错。重点提醒:由于山顶还有一部分不够一个等高距,切记不能犯类似错误,画成平头山顶。(四)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在黑板上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点 A 和点 B ,估算这两点的高程。(如果难以理解,可以作辅助线,将点对应到剖面图,即可估算出这个点的高程)(五)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课件展示) a )山顶:等高线高度值从中心向四周渐小。如:富士山。 b )山脊:像牛、马、羊等

12、的背脊。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如:秦岭。不由得联想到苏轼绝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 )山谷:两侧是高山的中间低地或洼地。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举例:李白的著名诗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的就是非常奇特的山谷。 d )鞍部:像驼峰的中间低地,马鞍状。 e )陡崖:非常险峻的地形,等高线在此处重叠成一条线。(课件图片)(六)总结知识等高线地形图之歌: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陡坡密,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下弯脊,上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七)巩固与练习1山体模型展示,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 2出示自制教具,(用彩色吸塑纸做成彩色等

13、高线地形图,一种颜色作成一层等高线,把它们用线穿起来。)首先请同学认读,然后从平面提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把平面图想象成立体图形的形象依据。 3(课件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请同学判诗她形。(八)分层设色地形图按照越高越亮或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课件过渡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设计等高线与地形图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课后记:第三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l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

14、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过程与方法 l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无认知方式转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

15、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利用板块运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巅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由学生讲述成语“沧海桑田”的故事。教师说明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

16、海陆变迁,可见,陆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投影几幅实例图。)提问:请同学们看所显示的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 2 )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 3 )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 4 )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变化;塔里木盆地的变化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子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17、。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活动” :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要求同学们观察课本图 3 巧“大陆漂移假说示意图”中南美洲、非洲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学生活动:

18、 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 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比赛:哪厂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 3 . 16 “大陆漂移示意图” , 2 亿年前的大陆一 6500 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 196l 年和 1962 年,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在此基础上, 1968 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

19、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小组探究交流: 1 读课本 P . 42 图 3 . 17 “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与课本 P . 43 图 3 . 18 “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回答下题:( l )读下图写出板块的名称: A _板块; B _板块; C ._板块; D _板块; E . _板块; F . _ 板块。 ( 2 )读图填写下表。所在板块主要大洲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2 根据课本 P . 42 图 3 . 17 “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试着找找

20、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的两种运动形式,并用板块运动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脉、裂谷的成因。 ( l )第一种是相互碰撞(运动方向相对)的板块边界,常形成_, 例如:右图处的喜马拉雅山脉是_板块和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右图处的阿尔卑斯山脉是_板块和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右图处的科迪勒拉山系是_板块、_板块和_板块相互挤压形成。( 2 )第二种是相互张裂(运动方向相离)的板块边界,常形成_,例如:右图处的红海是_板块和_板块相反运动形成的。4 中国、日本和英国哪个国家是多地震的国家?为什么?学生课前收集著名火山或地震(如日本富士山、中国唐山大地震、汉川地震等)及其所造成损失的数据资料或图片,

21、在班上进行交流。假如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做才对呢?看图 P . 44 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地震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方式,增强灾害意识和生命意识。学习小结: 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 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娥震: 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板书设计一、海陆的变迁的主要原因 1 地壳变动 2 海平面的升降二、认识火山、地震 1 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 2 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3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 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

22、拉稚山火山地震带课后记:第四节 人类与海洋教学目标 1 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特别是海洋环境的意识和参与当地政府和管理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学重点 1 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学难点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你喜欢大海吗?你了解大海吗?大海是生命之源,它不仅美丽,而且富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人类与海洋的情况。学生活动阅读课文 P . 45 、 P . 46 和图 3 . 25 “海洋资源的利用”以及老师提供的资

23、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做出小结在班上交流。海洋有哪些资源?在我们的生活或生产中,有哪些东西是取之于海洋的?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多种多样,填海造陆就是其中一种,你是怎样看待这种利用方式的? 教师总结海洋面积广大,海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 课后探究活动 海产品调查活动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海产品在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我国海产品的现状。活动步骤: ( l )寻找 10 种日常用品,条件是原料必须有海产品。 ( 2 )了解近来这几种产品的销售

24、变化情况和原因。 【 第二课时 】新课引人 (生动表达)二十多年前,深圳是个小渔村,大海养育了我们的先辈;二十几年后,仍然是大海的依托,这颗明珠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绽放出夺目的光芒。1 . (承上启下)简要说明 21 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利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依存的海洋正遭受着人类巨大的干预与破坏。 2 . (画龙点睛)正因为海洋环境遭受着巨大的破坏,所以保护海洋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 3 . (引申思考)如何面对海洋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新课拓展(意犹未尽)激发学生把自己对开发和保护海洋环境的看法表达出来。板书设计一、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二、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三、保护海洋环境课后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