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3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0199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3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31.docx

《七年级地理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3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31.docx

七年级地理31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

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群岛。

3.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l.尝试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2.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表象。

3.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大陆、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对世界地形图其他实例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教学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教学过程:

【学习主题一:

地球?

水球?

知识准备:

1.赤道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赤道以北为半球,赤道以南为半球。

2.20°W以东到160°E为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半球。

1.根据以上的半球图,比较各半球海陆面积的大小:

(l)南北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半球,而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2)东西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半球,而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3)任意半球中,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填“>”或“<")

(4)但是北极周围却是,而南极周围却是(陆地、海洋)。

2.从地球仪上也能看出,世界海陆分布(均匀、很不均匀)。

地球的海陆分布状况可以根据人们的计算,概括为分海洋(%),分陆地(%)。

【学习主题一:

七大洲和四大洋】

知识准备:

1.在地图上找出五条重要纬线:

(0°)、(23.5°N)、_(23.5°S)、(66.5°N)和(66.5°S)。

2.五带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_带,北极圈以内是_内是带。

南极圈以内是带。

1.读图认识大陆、半岛、岛屿、海、海峡、洋等地理事物。

(l)读下图,图中字母代表不同的地理事物,将它们对号入座,用线连接。

(2)区分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大陆

面积的陆地,面环海。

世界最小的大陆是。

岛屿

面积的陆地,面环海。

世界最小的岛屿是。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面环海。

世界最小的半岛是。

大洲

______和它周围的合起来。

最大的洲是。

(3)区分洋、海、海峡。

海洋的(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远、近)。

例:

海洋的(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远、近)。

例:

海峡

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例:

2.读图和填图,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特点。

难点学法指导:

1.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形状。

用最简多边形把七大洲的形状表现出来。

2.经纬线法。

在图中标明特殊纬线和经线。

3.东西半球法。

分别就东西半球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4.相对位置法。

找出各大洲、大洋相部的大洲和大洋。

(l)在上图中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其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面积最小的大洲是_____;面积最大的大洋是______,面积最小的大洋是______(填名称)。

(2)分界线:

①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界线是____山、____河、______山、____海峡。

②亚洲与非洲之间的界线是_____运河。

(在图、上用色笔把该运河标注出来)

③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界线是______运河。

(在图上用色笔把该运河标注出来)

④亚洲与北美洲主要以_海峡为界。

(3)在图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观察并回答问题。

①大洲。

.赤道穿过的有哪些大洲?

.初子午线穿过哪些大洲?

.哪些大洲没有热带?

.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西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哪几个?

②大洋。

.赤道穿过的有哪些大洋?

.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洋?

.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有哪几个?

③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④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3.探索与发现。

(l)用概率的数学方法探索世界海陆分布。

先把地球仪上的“地球”拆下,然后随意地把“地球”抛向上空,让地球仪转动,当用手接住“地球”后,注意观察你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是在了陆地上,还是按在了海洋上。

(2)各大洲的名称及相关英文名称,把七大洲的英文名称填入世界地图中。

(3)各大洋的名称及相关英文名称,把四大洋的英文名称填入世界地图中。

板书设计

第一节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一、地球?

水球?

1.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七大洲

1.大洲、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

2.七大洲:

名称及分布

3.洲际分界线

三、四大洋

1.洋、海、海峡的概念

2.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课后记:

第二节等高线与地形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l)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

(6)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2.过程与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图例所示地图导人)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等高线与地形图。

”(课件板书)

[自学]结合图3.9自学P.35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①绝对高度;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

[板书]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课件展示: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什么是海拔?

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

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4.(课件展示:

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

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米,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

(口算:

2244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5.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

(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板书]

(二)等高线

1.什么是等高线?

2.展示山体模型,理解:

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3.(课件演示)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关系、辅助线的使用规则、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l)出示类似山体的实体(土豆),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切割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

(2)再请一个同学协助老师在黑板上绘制实体的等高线地形图,标出海拔高度值(假设)。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

①首先根据实体绘制剖面图的等高距。

②绘制剖面线。

③学生观察分析:

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就会引一条辅助线,并且高度值一一对应。

④将剖面图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⑤设置错误,学生纠错。

重点提醒:

由于山顶还有一部分不够一个等高距,切记不能犯类似错误,画成平头山顶。

(四)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在黑板上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点A和点B,估算这两点的高程。

(如果难以理解,可以作辅助线,将点对应到剖面图,即可估算出这个点的高程)

(五)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课件展示)

a)山顶:

等高线高度值从中心向四周渐小。

如:

富士山。

b)山脊:

像牛、马、羊等的背脊。

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

如:

秦岭。

不由得联想到苏轼绝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山谷:

两侧是高山的中间低地或洼地。

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

举例:

李白的著名诗句《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描述的就是非常奇特的山谷。

d)鞍部:

像驼峰的中间低地,马鞍状。

e)陡崖:

非常险峻的地形,等高线在此处重叠成一条线。

(课件图片)

(六)总结知识

等高线地形图之歌:

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陡坡密,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下弯脊,上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

(七)巩固与练习

1.山体模型展示,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

2.出示自制教具,(用彩色吸塑纸做成彩色等高线地形图,一种颜色作成一层等高线,把它们用线穿起来。

)首先请同学认读,然后从平面提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把平面图想象成立体图形的形象依据。

3.(课件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请同学判诗她形。

(八)分层设色地形图

按照越高越亮或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课件过渡到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设计

等高线与地形图

海拔

相对高度

等高线

等深线

课后记: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

l.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无认知方式转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利用板块运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巅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由学生讲述成语“沧海桑田”的故事。

教师说明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陆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

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投影几幅实例图。

)提问:

请同学们看所显示的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如台湾海峡的变化;塔里木盆地的变化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子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提问:

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活动”: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要求同学们观察课本图3.巧“大陆漂移假说示意图”中南美洲、非洲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

教师归纳、总结:

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

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

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

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

哪厂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3.16“大陆漂移示意图”,2亿年前的大陆一6500万年前的大陆。

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

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

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

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196l年和1962年,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

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小组探究交流:

1.读课本P.42图3.17“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与课本P.43图3.18“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回答下题:

(l)读下图写出板块的名称:

A.______板块;B._______板块;C._______板块;D.______板块;E.________板块;F._______板块。

(2)读图填写下表。

所在板块

主要大洲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2.根据课本P.42图3.17“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试着找找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的两种运动形式,并用板块运动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脉、裂谷的成因。

(l)第一种是相互碰撞(运动方向相对)的板块边界,常形成________,例如:

右图①处的喜马拉雅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

右图②处的阿尔卑斯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

右图③处的科迪勒拉山系是______板块、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互挤压形成。

(2)第二种是相互张裂(运动方向相离)的板块边界,常形成_____,例如:

右图④处的红海是____板块和_____板块相反运动形成的。

4.中国、日本和英国哪个国家是多地震的国家?

为什么?

学生课前收集著名火山或地震(如日本富士山、中国唐山大地震、汉川地震等)及其所造成损失的数据资料或图片,在班上进行交流。

假如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做才对呢?

看图P.44活动,分组讨论。

让学生通过讨论地震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方式,增强灾害意识和生命意识。

学习小结:

①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②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娥震:

④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板书设计

一、海陆的变迁的主要原因

1.地壳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

二、认识火山、地震

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

2.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稚山火山地震带

课后记:

第四节人类与海洋

教学目标

1.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特别是海洋环境的意识和参与当地政府和管理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

1.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教学难点

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你喜欢大海吗?

你了解大海吗?

大海是生命之源,它不仅美丽,而且富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人类与海洋的情况。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45、P.46和图3.25“海洋资源的利用”以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做出小结在班上交流。

.海洋有哪些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或生产中,有哪些东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多种多样,填海造陆就是其中一种,你是怎样看待这种利用方式的?

[教师总结]海洋面积广大,海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

[课后探究活动]海产品调查

活动目的:

使学生充分认识海产品在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我国海产品的现状。

活动步骤:

(l)寻找10种日常用品,条件是原料必须有海产品。

(2)了解近来这几种产品的销售变化情况和原因。

【第二课时】

[新课引人](生动表达)二十多年前,深圳是个小渔村,大海养育了我们的先辈;二十几年后,仍然是大海的依托,这颗明珠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1.(承上启下)简要说明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利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依存的海洋正遭受着人类巨大的干预与破坏。

2.(画龙点睛)正因为海洋环境遭受着巨大的破坏,所以保护海洋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

3.(引申思考)如何面对海洋环境的开发与保护?

[新课拓展](意犹未尽)激发学生把自己对开发和保护海洋环境的看法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一、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二、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三、保护海洋环境

课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