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4 ,大小:51.25KB ,
资源ID:110911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0911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

1、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第八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选择题1 1mol葡萄糖在有氧氧化和糖酵解时生成的ATP数量之比为A 23:1 B 19:1 C 16:1 D 14:1 E 12:12 体内组织器官主要依靠糖的有氧氧化供能的是A脑和心肌 B 心肌和骨骼肌 C 平滑肌和消化腺D 心肌和平滑肌 E 肾和肾上腺3 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于A 糖 B 脂肪 C 蛋白质 D 三磷酸腺苷 E 磷酸肌酸4 蛋白质的营养学热价为A 15.26kJ/g B 16.7kJ/g C 17.15kJ/g D 17.99kJ/g E 23.43kJ/g5 主要依靠糖的无氧酵解供能的是A 红细胞 B 脑 C 骨骼肌 D 平滑

2、肌 E 脂肪组织6 糖尿病患者的呼吸商接近于A 0.6 B 0.7 C 0.8 D 0.85 E 1.07 人在长期饥饿下,呼吸商接近于A 0.6 B 0.7 C 0.8 D 0.85 E 1.08 人在摄取混合食物时,呼吸商接近于A 0.6 B 0.7 C 0.8 D 0.85 E 1.09 糖在体内转化为脂肪时,其呼吸商将A 变小 可不足0.6 B 由1变为0.85 C 由1变为0.7D 不变 仍为1 E 变大,可超过110 应用间接测热法测定能量代谢时,需测定受试者的A 耗氧量和CO2产生量 B 食物的热价和氧热价C 食物的热价和呼吸商 D 食物的氧热价和非蛋白呼吸商E 食物中三大营养物

3、质的比例11 临床上常用简便的能量代谢测定法,通常只测定A 食物的营养学热价 B 食物的氧热价 C 非蛋白呼吸商D 单位时间内耗氧量 E 单位时间内CO2产生量12 下列哪项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A 环境温度升高 B 环境温度降低 C 进食活动D 肌肉活动 E 精神活动13 在体内,主要用于供能营养物质是A 糖与脂肪 B 糖与蛋白质 C 脂肪与蛋白质D 脂肪与核酸 E 糖,脂肪与蛋白质14 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明显的食物是A 糖类 B 甘油三脂 C 胆固醇 D 蛋白质 E 混合性食物15 临床上测定基础代谢率,主要用以判断下列哪种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A 甲状腺 B 肾上腺 C脑 D 心 E 肝16

4、可引起基础代谢率升高的是A 甲状腺功能亢进 B 病理性饥饿 C阿狄森病D 肾病综合症 E 垂体性肥胖症17 下列内脏器官中,温度最高的是A肝 B 胰腺 C 肾 D 十二指肠 E直肠18在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A 于清晨,卧床,醒来之前进行 B 无精神紧张 C 无肌肉活动D 测定前至少禁食12h E 室温保持在20-25 19 体温调定点高低主要决定于A 产热器官的功能状态 B 散热器官的功能状态C 外周温度感受器的工作特性 D 温度敏感神经元的工作特性E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状态20 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约A 0.2 B 0.3 C 0.4 D 0.5 E 0.621 体温节律性

5、变化周期A 为12h B 稍长于12h C 稍短于24hD 为24h E 稍长于24h22 通常认为,控制生物节律的主要中枢结构为A 视上核 B 视交叉上核 C 视前核D 下丘脑前核 E 灰白结节23 月经周期中,正常育龄期女性基础体温的最低点是在A 月经期第1天 B 整个卵泡期 C排卵前期1周D排卵日 E 整个黄体期24 调节人体产热活动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是A 去甲肾上腺素 B 肾上腺素 C 甲状腺激素D 甲状旁腺激素 E 生长素25 在环境温度为23时,体表温度最低的部位是A 额部 B 躯干部 C 手部 D 小腿部 E 足部26 人体在劳动状态下主要产热器官是A 脑组织 B 心 C 肝 D

6、骨骼肌 E 皮肤27 不能发生颤栗产热的是A 新生儿 B 儿童 C 青壮年 D 妇女 E 老人28 室温在30以下时,人体24h的不感蒸发量为A 400ml B 600ml C 800ml D 1000ml E 1200ml29 机体所有组织中,代谢产热功能最强的是A 褐色脂肪组织 B 脑 C 骨骼肌 D 腺体 E 心肌30 下列各种活动中所消耗的能量中,最终不能转化为体热的是A 心脏泵血并推动血液流动 B 细胞合成某种蛋白质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D 肌肉收缩对外界物体做功E 内外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31 人体散热效率最高的体表部位是A 头面部 B 躯干 C四肢 D 手掌 E 足跖32 人体

7、小汗腺分布密度最大的部位是A 额部和腋窝 B 躯干和四肢 C 腋窝和外阴部D 手背和足背 E 手掌和足跖33 人体小汗腺分泌能力最强的部位是A 额部和腋部 B 躯干和四肢 C 腋窝和外阴部D 手背和足背 E 手掌和足跖34 人体内起主要作用的发汗中枢位于A 脊髓 B 延髓 C 中脑 D 下丘脑 E 大脑皮层35 体内可促进温热性发汗的内源性物质是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5-羟色胺 D 腺苷 E 多巴胺36 体内可促进精神性发汗的内源性物质是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5-羟色胺 D 腺苷 E 多巴胺37 可抑制汗腺分泌的物质是A 阿托品 B 苯妥英纳 C六烃季铵 D 十烃季

8、铵 E 纳洛酮38 循环系统对体温调节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一项实现的A 皮肤血流量 B血液温度 C心输出量 D 血流速度 E 逆流交换速率39 体温调节中枢中具有整合功能的是A 脊髓灰质侧角 B 脑干网状结构 C 中脑中央灰质D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 下丘脑后部40 可调节汗腺导管对Na+重吸收功能的是A 醛固酮 B 抗利尿激素 C 血管活性肠肽D 心房纳尿素 E 甲状旁腺激素名词解释问答题1 某女子在基础状态下1小时耗氧量为1.5升, 其体表面积为1.5平方米,求她的基础代谢率是多少?是否正常?备注:1:要求列出计算过程。2:正常 BMR为157.8kJ/(m2*h);呼吸商为0.82时,

9、对应的氧热价是20.2kJ/L.2 简述机体的发汗机制及其影响因素。3 简述机体的散热途径。4 何谓自主性体温调节?循环系统在自主体温调节中有何作用5 试述三种营养物质在体内能量转化过程6 测定基础代谢率的基本原则和意义是什么论述题 1 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几个因素。2 试述人的体温是如何维持恒定的。致热原引起的发热的原因何在?答案选择题1B 2A 3D 4B 5A 6B 7C 8D 9E 10A 11D 12D 13A 14D 15A 16A 17A 18A 19D 20B 21E 22B 23D 24C 25E 26D 27A 28D 29A 30D 31C 32E 33B 34D 35A

10、36B 37A 38A 39D 40A名词解释1 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他与物质代谢一起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2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因为运动时骨骼肌耗氧量猛增,而循环、呼吸等功能只能逐渐加强,不能很快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所欠下的氧债须待运动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心肺功能继续增强活动来补偿。3 l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由物理热价、生物热价和营养学热价之分。糖、蛋白质和脂肪的生物热价分别是17.15、17.99和39.75kJ/g。他们是计算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基本数据之一。4 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糖、蛋

11、白质和脂肪的氧热价分别是21.0、18.8和19.7kJ/L。他们是计算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基本数据之一。5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CO2/O2)。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呼吸商分别是1.0、0.8、和0.7。他们是计算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基本数据之一。6 进食使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现象。人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自进食后约1h始,延续78h),虽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因此,在计算能量摄入时必须注意补充额外消耗的部分。7 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以及单位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是指人处于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

12、,测定前至少禁食12h等状态,以及室温保持在2025oC条件下。是一项评定能量代谢水平的基本指标。8 由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而产生体热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曲肌和伸肌同时收缩,因而不做外功,但可产生大量热量以抵御寒冷环境,维持体温相对恒定。9 机体通过体表蒸发水分而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分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形式,前者指水分通过皮肤、呼吸道等途径渗出体表而蒸发,与汗腺活动无关;后者则为通过汗腺分泌汗液而散失体热。是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10 恒温动物体温调节中枢设定的某一温度值(如37oC),类似于恒温器上设定的恒温控制值。当体温偏离这一数值时,通过一定的神经和体液

13、途径加强产热和散热,使之再回到该数值水平,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问答题1 通常用简略方法计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过程如下:(1) 计算1小时的产热量 20.2*1.5=30.3kJ/h(2) 计算基础代谢率 30.3/1.5=201.8 kJ /(m2.h)(3) 与正常值比较 (201.8-157.8)/157.8*100%=+27.8%根据测算结果,该女子的BMR超出正常范围,属异常。2 机体的发汗过程主要受神经调节,为汗腺的反射型分泌活动。人的小汗腺在温热性发汗中起主要作用,其支配神经为交感胆碱能纤维,发汗反射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中枢的血液温度和来自皮肤等处的温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都能刺激

14、出汗中枢(中枢血液温度的局部刺激起着主要作用)。发汗受劳动或运动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风速等多种因素影响。肌肉活动强度越大,环境温度越高,发汗速度越快;湿度越大,汗液不易蒸发,体热不易发散,导致出汗增多。此外,风速大,汗液蒸发快,体热散失快,结果导致发汗速度减慢;而风速小,发汗速度则加快。3 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使皮肤,其次是呼吸道、消化器官和泌尿器官。皮肤散热的主要途径有:(一)辐射 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直接传给外界较冷的物体,其散热的量与皮肤和环境温度之差以及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有关。(二)传导 机体将热量直接传给外界较冷的物体,散热量与皮肤接触物体的导热性、接触面积以及皮肤温度与物体

15、的温度之差有关。(三)对流 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方式。机体将热量传给周围的一层空气,由于空气的对流,使体热发散到了空间。对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风速。(四)蒸发 当外界环境温度高于或等于体表温度时蒸发成为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它可分不感蒸发(不显性汗)和可感蒸发(发汗)。不感蒸发时机体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表面,并在未形成明显的水滴前就蒸发掉,与汗腺活动无关;可感蒸发是通过汗腺分泌汗液,在皮肤表面遗汗滴蒸发,使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论述题 1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以及温度环境等。(1) 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于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机体任何

16、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人在运动或劳动时能量代谢的增加同肌肉活动的强度成正比。(2) 精神活动 一般精神活动,对能量代谢影响不大,但在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烦恼、恐惧或情绪激动时,由于随之而出现的肌紧张增强以及刺激代谢激素的释放增多等原因,产热量可以显著增加。(3)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小时开始,延续到7-8小时左右),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却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这就是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三种营养物质中以蛋白质刺激机体产热的作用最强。(4) 环境温度 人(裸体或只着薄衣)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温度中最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

17、代谢率即开始增加,在10一下时则显著增加,这与出现寒战、肌紧张增强以及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增多有关。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代谢率又会显著增加,这主要与高温能使体内的生化反应速度加快,发汗机能旺盛和呼吸循环机能加强有关。2 人的体温调节有行为性调节(如增减衣着、使用降温或取暖设备等)和自主性调节两种方式,前者是后者的补充,后者是前者即基础。体温调节以后者为主。自主性体温调节为一种负反馈调节,其机制目前用调定点学说来解释。该学说认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尤其是热敏神经元起着与恒温器相似的调定点作用,其正常阈值为37。当中枢温度超过此值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使散热

18、大于产热,通过发汗、皮肤血管扩张等活动使体温下降;反之,当中枢温度低于此值时,热敏神经元放电减少,使产热大于散热,通过寒战、甲状腺素分泌增多及细胞代谢加强等活动,使体温回升。细菌等致病菌感染,由于致热原作用,使PO/AH热敏神经元的温度反应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如上移至39)。因此,发热开始前先出现恶寒战栗等产热反应,直到体温升高到39以上时才出现发汗等散热反应。只要致热因素不消除,产热和散热过程就维持在39水平。由此可见,感染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并无障碍,而只是由于调定点上移,体温才升高到发热水平的。这与中暑时,体温升高时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如发汗障碍)引起不同。第九章 尿的生成和调节选择题

19、1 下列各项中,能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的是A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 肾小囊内静水压降低 D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E 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升高2 根据管球反馈学说,当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增加时A 同一肾单位的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 同一肾单位的肾小球血流量增加C 肾交感神经兴奋 D 近端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增加E 肾素分泌增加3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A 当入球小动脉收缩时升高 B 当出球小动脉舒张时升高C 比出球小动脉血压低 D 比体内其他毛细血管血压高E 随机体动脉血压的升降而升降4 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A 重吸收Na+和分泌K+ B 重吸收Na+和分泌H+C 释放肾

20、素 D 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 E 浓缩或稀释尿液5 给家兔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ml后尿量增加,其原因是A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C 肾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D 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E肾血流量增加6 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A 不随重吸收物质的不同而不同 B 不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C 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而增加 D 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而减少E 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7 根据球管平衡现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约为肾小球滤过率的A 1/2 B 2/3 C 3/4 D 4/5 E 5/68 肾小球滤过分数是指A 肾小球滤过率和体表面积的比值 B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

21、比值 C 肾血浆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 D 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流量的比值 E 肾血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 9 与肾小球滤过无关的因素是A 血浆晶体渗透压 B 血浆胶体渗透压 C 肾血流量D 滤过膜的面积 E 滤过膜的通透性10 肾小管超滤液中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的部位是A 近曲小管 B 髓袢降支 C 髓袢升支 D 远曲小管 E 集合管11 肾血流量的绝大部分供应A 肾被膜 B 肾皮质层 C 肾外髓部 D 肾内髓部 E肾盂12 下列有关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 Na+为主动或被动重吸收 B Cl-为主动重吸收C K+为被动重吸收 D HCO3-为主动重吸收E 水为主动或被动重吸收13 近端小管重

22、吸收的特点是A 重吸收物质种类少 B 各种物质重吸收量少C 小管上皮腔面膜两侧电位差大 D 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E 小管液与上皮细胞内液保持等渗14 肾小管超滤液中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的部位是A 进曲小管 B 髓袢降支 C 髓袢升支 D 远曲小管 E 集合管15 下列哪种物质的肾清除率能准确代表肾小球滤过率A 肌酐 B 酚红 C 葡萄糖 D 对氨基马尿酸 E 菊粉16 肾球旁细胞的功能是A 感受小管液的H+浓度变化 B 感受小管液NaCl浓度变化C 参与球管平衡 D 释放血管紧张素原E 释放肾素17 正常情况下,在近髓肾单位中A 流入髓袢降支粗段小管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B 流出髓袢降支细段小管液的

23、渗透压低于血浆C 流入髓袢升支细段小管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D 流入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的渗透压低于血浆E 流出集合管的小管液渗透压低于血浆18 下列有关Cl-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主要发生在近曲小管 B 与HCO3-重吸收竞争转运体C 主要通过细胞旁路重吸收 D 顺浓度和电位梯度而重吸收E 优先于HCO3-的重吸收19 下列有关HCO3-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A 重吸收率为67% B 以HCO3-的形式重吸收C 与小管分泌H+相耦联 D 滞后于Cl-的重吸收E 与Na+的重吸收无关20 下列有关肾小管泌H+的描述,正确的是A 仅发生在近端小管 B 碳酸酐酶活性受抑制时泌H+

24、增加C 肾小管泌NH3有碍于泌H+ D 分泌1H+必有1K+被重吸收E 分泌1H+必有1Na+和1HCO3-被重吸收21 某被试者1h尿量为60ml,对氨基马尿酸的血浆浓度为0.02mg/ml,尿中浓度为12.6mg/ml,其肾有效血浆流量为A 31.1ml/min B 125ml/min C 378ml/min D 630ml/min E 756ml/min22 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肾小囊内压升高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 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 醛固酮分泌增多E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23 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量经常是Na+滤过量的A 55%-65% B 65%-7

25、0% C 75%-80%D 85%-90% E 95%-99%24 在近端小管后半段,部分Na+通过细胞旁路而重吸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A 小管液净水压高于管周液净水压B 小管液Na+浓度高于管周液Na+浓度C 管腔内带正电荷,管腔外带负电荷D 管周液胶体渗透压高于小管液胶体渗透压E 管周液胶体渗透压低于小管液晶体渗透压25 促使从小管液中重吸收的Na+和水进入血液的主要原因是A 管周液Na+浓度高于管周毛细血管内Na+浓度B 管周毛细血管的静水压较低而胶体渗透压较高C 管周液晶体渗透压高于管周毛细血管内晶体渗透压D 管周毛细血管对Na+ 和水的通透性较高E 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Na+泵的主动

26、运输26 下列哪一种情况会使尿Na+排出增加A 渗透性利尿 B 急性代谢性碱中毒 C 高醛固酮血症D 小管液流速降低 E 水利尿27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可造成A 髓质渗透浓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 B内髓质间质渗透压梯度C 外髓质间质渗透压梯度 D远曲小管始段小管液高渗E 集合管内尿素稀释28 腰骶部脊髓受损时,排尿功能障碍表现为A 尿失禁 B尿频 C 尿潴留 D多尿 E尿痛29 皮质肾单位的结构特点之一是A 分布于内皮质层 B 入球小动脉口径较出球小动脉口径粗 C 髓袢很长D 含肾素颗粒较少 E 肾小球体积较大30 建立肾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主要溶质是A 磷酸盐和NaCl B K

27、Cl和尿素 C 尿素和葡萄糖D NaCl和KCl E 尿素和NaCl31 肾维持机体水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下列哪一项的调节实现的A 肾小球的滤过量 B 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C 髓袢降支对水的重吸收量 D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E 肾小管的分泌功能32 正常成年人每天须排出900mmol/L溶质,如果某人尿浓度稀释功能障碍,尿液最大渗透浓度为300mmol/L,那么,他每天至少需饮多少水才能防止体液的渗透浓度升高(假设不显汗丧失水为1.5L/d)A 1.5L/d B 3.0L/d C 4.5L/d D 6.0L/d E 7.5L/d33 主要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重吸收的内源性物质是

28、A 醛固酮 B 肾上腺素 C 抗力尿激素 D 血管紧张素 E 糖皮质激素34 对水容易通透而对Na+不容易通透的肾小管是A 近曲小管 B 髓袢降支细段 C 髓袢升支细段D 髓袢升支粗段 E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35 下列哪项能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A 循环血量增加 B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C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 心房纳尿肽分泌升高E 下丘脑调节肽释放增多36 下列哪项能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 大量出汗 B 大量失血 C 大量饮清水D 疼痛,焦虑和手术应激 E 脑室内注射高渗盐水37 尿液最容易通过的肾小管是A 髓袢降支细段 B 髓袢升支粗段 C 远曲小管D 集合管皮质部 E 集合管内髓部38 下列

29、哪一项可直接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A 血管紧张素 B 血管升压素 C 心房纳尿肽D 醛固酮 E肾上腺素39 肾小球过滤率是指A 每分钟每侧肾尿的生成量 B 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C 每分钟每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D 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尿量E每分钟两侧肾的血浆流量40 正常成年人肾小球的滤过率约为A 100ml/min B 125ml/min C 250ml/minD 1L/min E 180L/min41 下列哪一项是慢性心衰伴全身水肿的主要原因A 组织液静水压升高 B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肾脏Na+ 的排出减少E 静脉血压降低42 降低细胞外液

30、的容量,将导致A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血管紧张素血浓度升高C 心房纳尿肽血浓度升高 D 自由水的清除率增加E Na+的排泄分数增加43 若减少K+的摄入量,则K+运转量发生改变的肾小管是A 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细段 C 髓袢升支细段D 髓袢升支粗段 E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44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依靠A 弓形动脉 B 小叶间动脉 C 管周毛细血管网D 直小血管 E 弓形静脉45 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 肾血流量增多 B 醛固酮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 肾小球过滤率增加46 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B 动脉血压

31、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E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47 建立起肾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物质基础是A NaCl B 尿素 C NaCl和尿素 D KCl E 肌酐48肾小管所分泌的H+在上皮细胞内哪种酶的催化下生成A 过氧化物酶 B 磷酸化酶 C脱羧酶 D 碳酸酐酶 E 转换酶49 在肾小管内即不被重吸收又不被分泌的物质是A 对氨基马尿酸 B 肌酐 C菊粉 D 葡萄糖 E 酚红5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所分泌的NH3主要来自A 精氨酸 B 谷氨酰胺 C 丙氨酸 D 甘氨酸 E 亮氨酸51 小管液中水的等渗性重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