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117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5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docx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8

第八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选择题

11mol葡萄糖在有氧氧化和糖酵解时生成的ATP数量之比为

A23:

1B19:

1C16:

1D14:

1E12:

1

2体内组织器官主要依靠糖的有氧氧化供能的是

A脑和心肌B心肌和骨骼肌C平滑肌和消化腺

D心肌和平滑肌E肾和肾上腺

3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A糖B脂肪C蛋白质D三磷酸腺苷E磷酸肌酸

4蛋白质的营养学热价为

A15.26kJ/gB16.7kJ/gC17.15kJ/g

D17.99kJ/gE23.43kJ/g

5主要依靠糖的无氧酵解供能的是

A红细胞B脑C骨骼肌D平滑肌E脂肪组织

6糖尿病患者的呼吸商接近于

A0.6B0.7C0.8D0.85E1.0

7人在长期饥饿下,呼吸商接近于

A0.6B0.7C0.8D0.85E1.0

8人在摄取混合食物时,呼吸商接近于

A0.6B0.7C0.8D0.85E1.0

9糖在体内转化为脂肪时,其呼吸商将

A变小可不足0.6B由1变为0.85C由1变为0.7

D不变仍为1E变大,可超过1

10应用间接测热法测定能量代谢时,需测定受试者的

A耗氧量和CO2产生量B食物的热价和氧热价

C食物的热价和呼吸商D食物的氧热价和非蛋白呼吸商

E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

11临床上常用简便的能量代谢测定法,通常只测定

A食物的营养学热价B食物的氧热价C非蛋白呼吸商

D单位时间内耗氧量E单位时间内CO2产生量

12下列哪项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

A环境温度升高B环境温度降低C进食活动

D肌肉活动E精神活动

13在体内,主要用于供能营养物质是

A糖与脂肪B糖与蛋白质C脂肪与蛋白质

D脂肪与核酸E糖,脂肪与蛋白质

14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明显的食物是

A糖类B甘油三脂C胆固醇D蛋白质E混合性食物

15临床上测定基础代谢率,主要用以判断下列哪种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

A甲状腺B肾上腺C脑D心E肝

16可引起基础代谢率升高的是

A甲状腺功能亢进B病理性饥饿C阿狄森病

D肾病综合症E垂体性肥胖症

17下列内脏器官中,温度最高的是

A肝B胰腺C肾D十二指肠E直肠

18在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于清晨,卧床,醒来之前进行B无精神紧张C无肌肉活动

D测定前至少禁食12hE室温保持在20-25℃

19体温调定点高低主要决定于

A产热器官的功能状态B散热器官的功能状态

C外周温度感受器的工作特性D温度敏感神经元的工作特性

E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状态

20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约

A0.2℃B0.3℃C0.4℃D0.5℃E0.6℃

21体温节律性变化周期

A为12hB稍长于12hC稍短于24h

D为24hE稍长于24h

22通常认为,控制生物节律的主要中枢结构为

A视上核B视交叉上核C视前核

D下丘脑前核E灰白结节

23月经周期中,正常育龄期女性基础体温的最低点是在

A月经期第1天B整个卵泡期C排卵前期1周

D排卵日E整个黄体期

24调节人体产热活动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是

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甲状腺激素

D甲状旁腺激素E生长素

25在环境温度为23℃时,体表温度最低的部位是

A额部B躯干部C手部D小腿部E足部

26人体在劳动状态下主要产热器官是

A脑组织B心C肝D骨骼肌E皮肤

27不能发生颤栗产热的是

A新生儿B儿童C青壮年D妇女E老人

28室温在30℃以下时,人体24h的不感蒸发量为

A400mlB600mlC800mlD1000mlE1200ml

29机体所有组织中,代谢产热功能最强的是

A褐色脂肪组织B脑C骨骼肌D腺体E心肌

30下列各种活动中所消耗的能量中,最终不能转化为体热的是

A心脏泵血并推动血液流动B细胞合成某种蛋白质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D肌肉收缩对外界物体做功

E内外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

31人体散热效率最高的体表部位是

A头面部B躯干C四肢D手掌E足跖

32人体小汗腺分布密度最大的部位是

A额部和腋窝B躯干和四肢C腋窝和外阴部

D手背和足背E手掌和足跖

33人体小汗腺分泌能力最强的部位是

A额部和腋部B躯干和四肢C腋窝和外阴部

D手背和足背E手掌和足跖

34人体内起主要作用的发汗中枢位于

A脊髓B延髓C中脑D下丘脑E大脑皮层

35体内可促进温热性发汗的内源性物质是

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5-羟色胺

D腺苷E多巴胺

36体内可促进精神性发汗的内源性物质是

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5-羟色胺

D腺苷E多巴胺

37可抑制汗腺分泌的物质是

A阿托品B苯妥英纳C六烃季铵D十烃季铵E纳洛酮

38循环系统对体温调节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一项实现的

A皮肤血流量B血液温度C心输出量

D血流速度E逆流交换速率

39体温调节中枢中具有整合功能的是

A脊髓灰质侧角B脑干网状结构C中脑中央灰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E下丘脑后部

40可调节汗腺导管对Na+重吸收功能的是

A醛固酮B抗利尿激素C血管活性肠肽

D心房纳尿素E甲状旁腺激素

名词解释

问答题

1某女子在基础状态下1小时耗氧量为1.5升,其体表面积为1.5平方米,求她的基础代谢率是多少?

是否正常?

备注:

1:

要求列出计算过程。

2:

正常BMR为157.8kJ/(m2*h);呼吸商为0.82时,对应的氧热价是20.2kJ/L.

2简述机体的发汗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3简述机体的散热途径。

4何谓自主性体温调节?

循环系统在自主体温调节中有何作用

5试述三种营养物质在体内能量转化过程

6测定基础代谢率的基本原则和意义是什么

论述题

1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几个因素。

2试述人的体温是如何维持恒定的。

致热原引起的发热的原因何在?

答案

选择题

1B2A3D4B5A6B7C8D9E10A11D12D13A14D15A16A17A18A19D20B21E22B23D24C25E26D27A28D29A30D31C32E33B34D35A36B37A38A39D40A

名词解释

1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他与物质代谢一起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2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

因为运动时骨骼肌耗氧量猛增,而循环、呼吸等功能只能逐渐加强,不能很快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

所欠下的氧债须待运动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心肺功能继续增强活动来补偿。

3l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

由物理热价、生物热价和营养学热价之分。

糖、蛋白质和脂肪的生物热价分别是17.15、17.99和39.75kJ/g。

他们是计算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基本数据之一。

4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氧热价分别是21.0、18.8和19.7kJ/L。

他们是计算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基本数据之一。

5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CO2/O2)。

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呼吸商分别是1.0、0.8、和0.7。

他们是计算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基本数据之一。

6进食使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现象。

人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自进食后约1h始,延续7~8h),虽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

因此,在计算能量摄入时必须注意补充额外消耗的部分。

7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以及单位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人处于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h等状态,以及室温保持在20~25oC条件下。

是一项评定能量代谢水平的基本指标。

8由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而产生体热的一种形式。

其特点是曲肌和伸肌同时收缩,因而不做外功,但可产生大量热量以抵御寒冷环境,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9机体通过体表蒸发水分而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分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形式,前者指水分通过皮肤、呼吸道等途径渗出体表而蒸发,与汗腺活动无关;后者则为通过汗腺分泌汗液而散失体热。

是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10恒温动物体温调节中枢设定的某一温度值(如37oC),类似于恒温器上设定的恒温控制值。

当体温偏离这一数值时,通过一定的神经和体液途径加强产热和散热,使之再回到该数值水平,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问答题

1通常用简略方法计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1小时的产热量20.2*1.5=30.3kJ/h

(2)计算基础代谢率30.3/1.5=201.8kJ/(m2.h)

(3)与正常值比较(201.8-157.8)/157.8*100%=+27.8%

根据测算结果,该女子的BMR超出正常范围,属异常。

2机体的发汗过程主要受神经调节,为汗腺的反射型分泌活动。

人的小汗腺在温热性发汗中起主要作用,其支配神经为交感胆碱能纤维,发汗反射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中枢的血液温度和来自皮肤等处的温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都能刺激出汗中枢(中枢血液温度的局部刺激起着主要作用)。

发汗受劳动或运动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风速等多种因素影响。

肌肉活动强度越大,环境温度越高,发汗速度越快;湿度越大,汗液不易蒸发,体热不易发散,导致出汗增多。

此外,风速大,汗液蒸发快,体热散失快,结果导致发汗速度减慢;而风速小,发汗速度则加快。

3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使皮肤,其次是呼吸道、消化器官和泌尿器官。

皮肤散热的主要途径有:

(一)辐射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直接传给外界较冷的物体,其散热的量与皮肤和环境温度之差以及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有关。

(二)传导机体将热量直接传给外界较冷的物体,散热量与皮肤接触物体的导热性、接触面积以及皮肤温度与物体的温度之差有关。

(三)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方式。

机体将热量传给周围的一层空气,由于空气的对流,使体热发散到了空间。

对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风速。

(四)蒸发当外界环境温度高于或等于体表温度时蒸发成为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它可分不感蒸发(不显性汗)和可感蒸发(发汗)。

不感蒸发时机体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表面,并在未形成明显的水滴前就蒸发掉,与汗腺活动无关;可感蒸发是通过汗腺分泌汗液,在皮肤表面遗汗滴蒸发,使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

论述题

1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以及温度环境等。

(1)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于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

人在运动或劳动时能量代谢的增加同肌肉活动的强度成正比。

(2)精神活动一般精神活动,对能量代谢影响不大,但在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烦恼、恐惧或情绪激动时,由于随之而出现的肌紧张增强以及刺激代谢激素的释放增多等原因,产热量可以显著增加。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小时开始,延续到7-8小时左右),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却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这就是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三种营养物质中以蛋白质刺激机体产热的作用最强。

(4)环境温度人(裸体或只着薄衣)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温度中最稳定。

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即开始增加,在10℃一下时则显著增加,这与出现寒战、肌紧张增强以及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增多有关。

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代谢率又会显著增加,这主要与高温能使体内的生化反应速度加快,发汗机能旺盛和呼吸循环机能加强有关。

2人的体温调节有行为性调节(如增减衣着、使用降温或取暖设备等)和自主性调节两种方式,前者是后者的补充,后者是前者即基础。

体温调节以后者为主。

自主性体温调节为一种负反馈调节,其机制目前用调定点学说来解释。

该学说认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尤其是热敏神经元起着与恒温器相似的调定点作用,其正常阈值为37℃。

当中枢温度超过此值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使散热大于产热,通过发汗、皮肤血管扩张等活动使体温下降;反之,当中枢温度低于此值时,热敏神经元放电减少,使产热大于散热,通过寒战、甲状腺素分泌增多及细胞代谢加强等活动,使体温回升。

细菌等致病菌感染,由于致热原作用,使PO/AH热敏神经元的温度反应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如上移至39℃)。

因此,发热开始前先出现恶寒战栗等产热反应,直到体温升高到39℃以上时才出现发汗等散热反应。

只要致热因素不消除,产热和散热过程就维持在39℃水平。

由此可见,感染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并无障碍,而只是由于调定点上移,体温才升高到发热水平的。

这与中暑时,体温升高时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如发汗障碍)引起不同。

第九章尿的生成和调节

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能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的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肾小囊内静水压降低D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

E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升高

2根据管球反馈学说,当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增加时

A同一肾单位的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同一肾单位的肾小球血流量增加

C肾交感神经兴奋D近端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增加

E肾素分泌增加

3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A当入球小动脉收缩时升高B当出球小动脉舒张时升高

C比出球小动脉血压低D比体内其他毛细血管血压高

E随机体动脉血压的升降而升降

4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A重吸收Na+和分泌K+B重吸收Na+和分泌H+

C释放肾素D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E浓缩或稀释尿液

5给家兔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ml后尿量增加,其原因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C肾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D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

E肾血流量增加

6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

A不随重吸收物质的不同而不同B不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C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而增加D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而减少

E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

7根据球管平衡现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约为肾小球滤过率的

A1/2B2/3C3/4D4/5E5/6

8肾小球滤过分数是指

A肾小球滤过率和体表面积的比值B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C肾血浆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D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流量的比值

E肾血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

9与肾小球滤过无关的因素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肾血流量

D滤过膜的面积E滤过膜的通透性

10肾小管超滤液中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B髓袢降支C髓袢升支

D远曲小管E集合管

11肾血流量的绝大部分供应

A肾被膜B肾皮质层C肾外髓部D肾内髓部E肾盂

12下列有关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Na+为主动或被动重吸收BCl-为主动重吸收

CK+为被动重吸收DHCO3-为主动重吸收

E水为主动或被动重吸收

13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A重吸收物质种类少B各种物质重吸收量少

C小管上皮腔面膜两侧电位差大D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E小管液与上皮细胞内液保持等渗

14肾小管超滤液中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的部位是

A进曲小管B髓袢降支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E集合管

15下列哪种物质的肾清除率能准确代表肾小球滤过率

A肌酐B酚红C葡萄糖D对氨基马尿酸E菊粉

16肾球旁细胞的功能是

A感受小管液的H+浓度变化B感受小管液NaCl浓度变化

C参与球管平衡D释放血管紧张素原

E释放肾素

17正常情况下,在近髓肾单位中

A流入髓袢降支粗段小管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

B流出髓袢降支细段小管液的渗透压低于血浆

C流入髓袢升支细段小管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

D流入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的渗透压低于血浆

E流出集合管的小管液渗透压低于血浆

18下列有关Cl-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发生在近曲小管B与HCO3-重吸收竞争转运体

C主要通过细胞旁路重吸收D顺浓度和电位梯度而重吸收

E优先于HCO3-的重吸收

19下列有关HCO3-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重吸收率为67%B以HCO3-的形式重吸收

C与小管分泌H+相耦联D滞后于Cl-的重吸收

E与Na+的重吸收无关

20下列有关肾小管泌H+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仅发生在近端小管B碳酸酐酶活性受抑制时泌H+增加

C肾小管泌NH3有碍于泌H+D分泌1H+必有1K+被重吸收

E分泌1H+必有1Na+和1HCO3-被重吸收

21某被试者1h尿量为60ml,对氨基马尿酸的血浆浓度为0.02mg/ml,

尿中浓度为12.6mg/ml,其肾有效血浆流量为

A31.1ml/minB125ml/minC378ml/min

D630ml/minE756ml/min

22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囊内压升高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D醛固酮分泌增多

E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

23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量经常是Na+滤过量的

A55%-65%B65%-70%C75%-80%

D85%-90%E95%-99%

24在近端小管后半段,部分Na+通过细胞旁路而重吸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

A小管液净水压高于管周液净水压

B小管液Na+浓度高于管周液Na+浓度

C管腔内带正电荷,管腔外带负电荷

D管周液胶体渗透压高于小管液胶体渗透压

E管周液胶体渗透压低于小管液晶体渗透压

25促使从小管液中重吸收的Na+和水进入血液的主要原因是

A管周液Na+浓度高于管周毛细血管内Na+浓度

B管周毛细血管的静水压较低而胶体渗透压较高

C管周液晶体渗透压高于管周毛细血管内晶体渗透压

D管周毛细血管对Na+和水的通透性较高

E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Na+泵的主动运输

26下列哪一种情况会使尿Na+排出增加

A渗透性利尿B急性代谢性碱中毒C高醛固酮血症

D小管液流速降低E水利尿

27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可造成

A髓质渗透浓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B内髓质间质渗透压梯度

C外髓质间质渗透压梯度D远曲小管始段小管液高渗

E集合管内尿素稀释

28腰骶部脊髓受损时,排尿功能障碍表现为

A尿失禁B尿频C尿潴留D多尿E尿痛

29皮质肾单位的结构特点之一是

A分布于内皮质层B入球小动脉口径较出球小动脉口径粗C髓袢很长

D含肾素颗粒较少E肾小球体积较大

30建立肾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主要溶质是

A磷酸盐和NaClBKCl和尿素C尿素和葡萄糖

DNaCl和KClE尿素和NaCl

31肾维持机体水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下列哪一项的调节实现的

A肾小球的滤过量B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C髓袢降支对水的重吸收量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E肾小管的分泌功能

32正常成年人每天须排出900mmol/L溶质,如果某人尿浓度稀释功能障碍,尿液

最大渗透浓度为300mmol/L,那么,他每天至少需饮多少水才能防止体液的渗透浓度升高(假设不显汗丧失水为1.5L/d)

A1.5L/dB3.0L/dC4.5L/dD6.0L/dE7.5L/d

33主要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重吸收的内源性物质是

A醛固酮B肾上腺素C抗力尿激素D血管紧张素ⅡE糖皮质激素

34对水容易通透而对Na+不容易通透的肾小管是

A近曲小管B髓袢降支细段C髓袢升支细段

D髓袢升支粗段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35下列哪项能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A循环血量增加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心房纳尿肽分泌升高

E下丘脑调节肽释放增多

36下列哪项能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大量出汗B大量失血C大量饮清水

D疼痛,焦虑和手术应激E脑室内注射高渗盐水

37尿液最容易通过的肾小管是

A髓袢降支细段B髓袢升支粗段C远曲小管

D集合管皮质部E集合管内髓部

38下列哪一项可直接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

A血管紧张素ⅡB血管升压素C心房纳尿肽

D醛固酮E肾上腺素

39肾小球过滤率是指

A每分钟每侧肾尿的生成量B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C每分钟每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D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尿量

E每分钟两侧肾的血浆流量

40正常成年人肾小球的滤过率约为

A100ml/minB125ml/minC250ml/min

D1L/minE180L/min

41下列哪一项是慢性心衰伴全身水肿的主要原因

A组织液静水压升高B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肾脏Na+的排出减少

E静脉血压降低

42降低细胞外液的容量,将导致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血管紧张素Ⅱ血浓度升高

C心房纳尿肽血浓度升高D自由水的清除率增加

ENa+的排泄分数增加

43若减少K+的摄入量,则K+运转量发生改变的肾小管是

A近端小管B髓袢降支细段C髓袢升支细段

D髓袢升支粗段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44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依靠

A弓形动脉B小叶间动脉C管周毛细血管网

D直小血管E弓形静脉

45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肾血流量增多B醛固酮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E肾小球过滤率增加

46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B动脉血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47建立起肾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物质基础是

ANaClB尿素CNaCl和尿素DKClE肌酐

48肾小管所分泌的H+在上皮细胞内哪种酶的催化下生成

A过氧化物酶B磷酸化酶C脱羧酶D碳酸酐酶E转换酶

49在肾小管内即不被重吸收又不被分泌的物质是

A对氨基马尿酸B肌酐C菊粉D葡萄糖E酚红

5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所分泌的NH3主要来自

A精氨酸B谷氨酰胺C丙氨酸D甘氨酸E亮氨酸

51小管液中水的等渗性重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