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8 ,大小:250KB ,
资源ID:1127786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277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语史稿全文档格式.doc)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语史稿全文档格式.doc

1、湖南双峰话“皮、裴、平、婆”等字的声母念b,“才、蚕、从、存”等字念dz,是古代汉语有全浊声母的证明;广东话“三”念sam(“山”念san),是古代汉语有-m韵尾的证明;广东话“一”的韵母念iet,“六”的韵母念uk,“十”的韵母念iep,是古代汉语有塞音韵尾-p、-t、-k的证明。汉语方言是汉语古音重建的主要依据。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汉语方言也有重要意义。有些古词古义,普通话不用了,却往往在方言里保存下来了。用水浇灌,古代叫“沃”。说文解字水部:“沃,溉灌也。”段玉裁注:“自上浇下曰沃。”论衡偶会:“使火燃以水沃之,可谓水贼火。”今福建龙岩方言里还保存着“沃”的古义,如“沃菜”、“沃水”、

2、“沃肥”。再如湖南有些方言里,行走叫做“行”,跑叫做“走”。粤方言里也保留了许多文言词汇,如返、饮、食、着(衣)、企、面等。语法方面,广东话里的“狗大过猫” 和孟子里所谓“金重于羽”的词序正好相当,而普通话应说成“狗比猫大”。湖南话说“我打他不赢”,普通话则说成“我打不过他”。 3、古代文字 古代文字,特别是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是汉语史研究的宝贵材料,只有依靠这些材料,我们才能接触到三四千年前的汉语。谐声偏旁是研究上古声母的一项重要材料。如:非-悲,分-扮,反-版,甫-補,发-拨,文-闵,亡-盲,未-昧。这些谐声字的声母在上古按说是相同或相近的,它们后来的读音不同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

3、分化。这印证了清代学者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的观点。在考察古汉语词义演变方面,古文字也是十分重要的材料。下面略举数例:例1:文文,甲骨文像人纹身之形。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引申为文理、花纹,进一步引申为独体的汉字,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章、文献、文化、文明,等等。由本义“纹身”还可以引申为动词“掩饰”、“装饰”,如“文过饰非”。例2: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这个意义在古书中并不少见,如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其实如兰,服之不字。” 汉王充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例3:习习,繁体作“習”。“習,数飞也,从羽,白声。”从其甲骨文字形

4、看,应该是个会意字,从羽,从日。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腐草为萤。”这是本义。引申为温习之“习”,因为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又为习惯的“习”,因为习惯也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形成。例4: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这个解释从甲骨文和金文里得到证实。它表明“父”字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具有家长的权威。例5:法法,古文作灋。“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 说文:“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獬豸, 亦作解廌, 觥(角+虎), 屈轶, 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俗称独角兽。后汉书舆服志:“獬豸,神兽,能别曲直。”唐李善文选注:“獬豸,

5、似鹿而一角。人君刑法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异物志中记叙“ 北荒之中, 有兽名獬豸, 一角, 性别曲直。见人斗, 触不直者。斗人争, 咋(z,咬)不正者。”传说尧时大臣皋陶有一只具有神性的独角羊。皋陶管五刑与监狱, 怀疑哪个有罪, 便令獬豸去触此人。这就是王充在论衡中所说的獬豸“ 性知有罪, 有罪则触, 无罪则不触, 故皋陶敬羊, 起坐事之。”此后, 历代均以獬豸作为法官的代称。汉唐时法官戴的帽子叫“獬豸冠” , 明清法官服上均绣有獬豸图案。尽管从东汉王充起很多学者斥之为虚妄,但这也反映了汉民族在上古时期一度流行的一种判案方法神判。他们相信鬼神无时无处不在,能洞察人类的一切善恶邪直,故常

6、借助于鬼神来裁决有罪与否。非洲原始人令嫌犯游过充满毒蛇与鳄鱼的池塘;我国景颇族则采用闷水来断案,他们相信神一定能保护无辜者,有罪者则会受到惩罚。4、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外语借词,包括外语里的汉语借词和汉语里的外语借词。古代朝鲜、日本、越南语都曾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现在还保存着当时的一些读法,可以作为汉语古音构拟的旁证。如现代日语吴音“肥”读bi,“妇”读bu,“房”读bo,“武”读mu,“万”读man,“文”读mon,可以证实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的观点。“茶”在韩国现今有两种读音,tsa和da,其中da是中国唐代的读音。汉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它和同系的其它语言(如傣语、壮语、苗语、越南语

7、、藏语、缅甸语等)有着亲属关系,它们有许多共同特点。因此,亲属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对汉语史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下文还有“出无车”,“无以为家”。这几句话本来是押韵的,但现代汉语已经不押韵了。不过在壮语中,“鱼”念作bia;“车”在某些方言里韵母念a。这说明这几个字古代确实是押韵的。再如,汉语偏正式合成词的构成,通常是“小名冠大名”,如“松树”、“蒲草”、“蝗虫”、“鳝鱼”。清代学者俞樾指出上古汉语中有一种“大名冠小名”的构词法,如“鱼鲔”、“鸟乌”、“草芥”、“禽犊”、“虫蝗”(古书疑义举例卷三)汉台语族里恰恰有类似的构词法。如云南罗平侬语

8、的ma5man3(李子)、ma5ta:u2(桃子) ma5sa:n1(石榴),其中的ma5是水果的大类名。这就给俞樾的说法提供了有力证明。5、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汉代开始,我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对汉语言文字进行研究,历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臻于极盛,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这类成果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很有价值,应当批评地继承。主要分为三类:(1)属于词汇词义类研究的,有尔雅类、方言类、释名类等a.尔雅(也作尔疋)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词典。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近昵;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以“尔雅”为书名,就是

9、接近正言、使近于雅正、纳于规范、向标准语靠拢的意思。关于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洪诚先生认为,“尔雅作于战国孟子以前,流传到秦汉之间续有增补。” 这一观点目前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尔雅一书,解释语词和百科词语,按事类分篇,全书十九篇 :一般语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百科名词分为社会生活名词和自然万物名词,即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尔雅释义的主要方法是“以雅释古”、“以雅释俗”,即以当时通行的雅言训释典籍中的古语词、方言词和俗语。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初,说文: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哉,通“才”,说文

10、:草木之初也。首,方言卷十三: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基,说文:基,墙始也。肇,通“户+聿”(上下结构)。始开也。祖,说文:祖,始庙也。今有双音词鼻祖。元,说文:元,始也。从古文字字形分析看,“元”本义为人头。人头为人体之始。胎,生命之始。俶,动作之始。落,新旧相代之际,旧质之衰,新质始进也,如落英、落英固然是败花老叶生命之终,亦是新果、新芽生长之始。房屋落成是营造之终,亦是使用之始。权舆,草木始生,引申为事物开始。在尔雅的影响下,后世出现了一大批增补尔雅或仿照尔雅体例编写的雅学系列书。其中较著者有小尔雅广雅埤雅尔雅翼骈雅通雅别雅拾雅比雅叠雅毛雅说雅选雅郑雅等。b.方言是輶轩使者绝代语

11、释别国方言一书的简称。多数学者认为,该书是西汉末扬雄向聚集在首都参加考试的人们采集方言词汇而成的稿本,约在公元17-18年间成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解释古代各地方言语词的训诂专著。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四川成都人。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其编撰方言,人谓仿制尔雅,然在语词的诠释辨析上,方言实比尔雅前进了一大步。 方言原为15卷,9000字。今本方言只有13卷,669条,11900字。其中有一部分为汉魏学者所增补。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郁,悠,怀,惄,惟,虑,愿,念,靖,慎,思也。晋宋卫鲁之间谓之郁悠。惟,凡思也;虑,谋思也;愿,欲思也;念,常思也

12、。东齐海岱之间曰靖;秦晋或曰慎,凡思之貌亦曰慎,或曰惄。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方言对汉语史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1、方言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依据。扬雄明确地提出了“通语”(又叫凡语、通名)这个概念,有二三十处之多。2、方言在词汇研究方面的作用方言是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上可以了解先秦古词,下可以用来研究现代词汇。尔雅有不少同义词本来自方言,但尔雅没有将方言区的名称列举出来,方言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3、方言在方音研究方面的作用扬雄敏锐地觉察到,某些方

13、言词的区别是方音不同造成的,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转语”。庸谓之倯,转语也。(火+果)(hu):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 (火+尾),火也”。所谓转语是指两词声母相同,或韵相同,或声韵相近,它们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是同一词的不同写法。后代模仿接续方言类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训诂专著是章太炎的新方言。c.释名东汉刘熙的释名是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训诂专著。他的释名仿照尔雅体例,按所收语词的意义类别分为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牀帐、书契、典艺、用器、兵、车、船、疾病、丧制等27篇。从体例看,比尔雅分类更为细密。释名一书的目的在于推寻说明事物

14、命名的由来,因此它收集的多是常用词,其中很多不见于经传,还有一些俗语词,范围比尔雅广。释名主要采用声训的方法进行推源的研究,即用同音词、音近(双声或叠韵)词来对语词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该词语之所以取此音用此字的缘由。刘熙在释名序中说:“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所谓“义类”,即事物命名取义的理据,亦即得名的“所以之意”。刘熙从语音的线索入手去解释这种“义类”,代表了当时人们对词汇孳乳演化过程中声音与意义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但释名将声训方法扩大化,常任取一词之音来附会说明其音同音近字的意义,不免流于主观臆断、牵强附会。同时,释名释义简略,缺乏必要可靠的音证义据。因此,结论往往不能服人,常被后人指责。

15、然释名在训诂学史上还是有自己的独特价值的。首先,释名中的声训,确有一些解释得十分精当。例如 释天:“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宿的本义是止宿,由此引申为住所,再引申为星宿,即星之处所。又如释水:“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第二,释名收词范围广泛,对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释之名,能帮助我们了解汉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名物制度。例如释形体:“脚,却也。以其坐时却在后也。“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左耳+兒)也。”这表明,在东汉末年,人们仍是席地而坐,坐时两膝弯曲,双脚放在身后臀下。要是挺起腰身,就叫做“跪”,也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按剑而

16、跽”的“跽”的姿态。又如释书契:“简,间也。编之篇篇有间也。”这告诉我们当时的竹简或木简是用几道绳子编缀而成的。这从出土的汉简形制上得到证实。 第三,释名的声训材料对考定东汉时期的语音有重要参考价值。如释州国:“邦,封也。”释宫室:“房,旁也。”释典艺:“法,逼也。”可作古无轻唇音的旁证。章太炎曾据释长幼:“男,任也。”释言语:“入,内也。“泥,迩也。”释书契:“尔,昵也。”等释名中的声训材料证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释名的长处和缺点都很突出,它对“义类”、语源的研究探讨,对后人因声求义的研究方法的启发和影响都很大。由于释名的编排体例近似尔雅,明代郎奎金曾把它和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

17、在一起,称为五雅。为使书名都有“雅”字,他将释名改名为逸雅。(2)属于字形字义研究的,有说文类、玉篇类书a.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字典,是揭示汉字系统性的一部科学巨著。本书收集了9353个单字,1163个重文,归入540个部首进行解释。体例是先解释字义,次讲字形与字音。一般只解释一个意义,就是字的本义。本义是一切引申义的出发点,解释了本义,就能使词义引申脉络清楚。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一个字代表一个词,字的本义一般就是词的本义。因此说文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段玉裁说:“许书多宗尔雅毛传。”(冥部冥字注)如果把毛传尔雅说文的释义拿来互相对比印证,

18、对于深入了解上古汉语词义是很有帮助的。说文问世以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代研究说文者代有其人。研究说文的学问,世称“说文学”或“许学”。清代学者王鸣盛说:“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同说文,余书皆不读,不可谓非通儒也。”近人丁福保作说文解字诂林,仅清代到王国维与罗振玉为止,专著逾千卷,作者超过二百人。清人研究说文者,成就以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为最高,被称为“说文四大家”。对于字形的说解,许慎是这样处理的:“解字义必依据字形,就字形以说音义。”这就可以使学习者通过字形来考求其音与义。可以说,“以形为纲,因形立训”正是说文的最大特点。一般说来,凡说解曰“象形”或“象某某之形”,多是说

19、明象形字的。手,拳也。象形。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囗,回也。象回匝之形。凡说解用“指事”的,则为指事字。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丅,底也。指事。有时“象某某之形”或“从某从某”的也是指事字。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尺,十寸也从尸从乙。乙,所识也。凡说解用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从某者的,为会意字。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戍,守边也。从人持戈。此外,会意字还有这样的说解方式:杲,明也。从日在木上。杳,冥也。从日在木下。凡说解用“从某,某声”的是形声字。

20、闻,知闻也。从耳,门声。悲,痛也。从,非声。题,额也。从页,是声。凡说解“某亦声”的,为会意兼形声字。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谊,人所宜也。从言从宜,宜亦声。现代学者大多认为亦声字实际上大多数是孳乳分化字,严格地说主要是形声字。不过这类形声字的声符兼有表意作用而已。凡言“故为”、“借为”、“古文以为”等,为假借字。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束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西,鸟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完,全也。从宀,元声。古文以为宽字。b.玉篇梁顾野王撰,收字22824个,以楷书为字头,分为542部。与说文不同,本书的重点在于注音与释义。每自先注反切,然后释义

21、。玉篇是我国第一部解释多义词的字书,既释本义,也释引申义,并详细引证文献材料。可惜原书仅存零卷,今存的是宋代陈彭年等人重修的大宋益会玉篇,删除了原书的全部引证。 3、属于字音研究的,有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韵书a.切韵隋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原书久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

22、)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但其系统保留在其增订本广韵中流传至今。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归入平、上、去、入四类。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後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後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b.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23、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全书分二百零六韵,其中包括平声五十七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

24、绛”等。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 与二百零六个“大韵”相对而言 ,後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纽”。全书共有三千八百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或繁或简的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这与小韵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质不同。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

25、性质。有些后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于广韵的注释所引。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广韵作为桥梁和基础,再根据其他的材料来进行。因此,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于音韵学习,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 。c.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曲韵著作。作者元代周德清(12771365),江西高安人。“工乐府,善音律”,对于元代盛极一时的北曲的创作和演唱了解得很深。他感到当时作曲、唱曲的人都不大讲究格律,艺坛上出现了不少混乱现象。他认为要使北曲发挥更高的艺术效果,就必须使它的体制、音律、语言都具有明确的规范, 特别是语音的规范更为重要。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番总结,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 、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每一个韵里面又分为平声阴、平声阳、入声作平声阳、上声 、入声作上声、去声 、入声作去声等类。每一类里面以“每空是一音”的体例,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计1586组。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