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06.58KB ,
资源ID:113489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3489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建筑设计理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建精.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建筑设计理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建精.docx

1、建筑设计理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建精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Y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 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体性审视邓庆坦摘要 /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之间的历史连续性和 整体性出发,在既有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近、现代历史分期进行反思,对 贯穿其中的主要历史脉络进行审视和梳理,进而提出 了整合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观点,并指出整合研究 的学术意义。关键词 /整合 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现 代建筑史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integrit

2、y, and based on existing fruits of studies, this paper gives a reflection on current periodiz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observation on main historical context in the two periods. It brings forth a view point of integr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 h i n e s e a r c h i t e c t

3、 u r a l h i s t o r y, a n d e x p o u n d s t h e academic signi cance of the integration.KEY WORDS/ integration, periodization of history,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现行中国建筑历史分期模式是典型的三段式 :1840年鸦 片战争之前为古代史,鸦片战争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近代 史,新中国成立之后为现代史,这一模式缘起于 1950年代的

4、 “三史”编写:1958年决定编写建国十年来的建筑成就 、 中 国近代建筑史和简明中国建筑通史 ,3部史书分别对应 社会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历史 1244。进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完成了从政治话 语向学术话语的转型,但是这种三段式的分期模式却延续下 来,并通过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的问世和学术体制的形成而 固定下来。本文试图打破现行的近、现代建筑历史分期模式, 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进行整体性的审视,进而提出整合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观点。1 从既有研究看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整合态势 1980年代中期,中断了近 20年的中国近代建筑史和现代 建筑史研究再

5、度兴起,它们几乎同时起步并形成各自的研究 体系。1985年,由已故清华大学汪坦先生发起了“中国近代 建筑史研究座谈会” ,并以中日合作的方式完成了 16分册的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 。1985年,由龚德顺先生、邹德侬先生、 窦以德先生共同担纲,开始了 1949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历 史研究,并于 1989年出版中国现代建筑史纲 ,成为 1980年代这一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作为被人为划分、时间上前后相 继的两个研究领域,其学术边界本身即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 性。 中国现代建筑史纲虽然把中国现代建筑史的起点定位 在 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是该书把 1949年之前 建筑活动作

6、为历史背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追溯。赵国文先生 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中指出,把 1949年作为现代史 的起点, “似有许多问题无法交代,回溯过多” ,因此主张“取 消现代史,把近代史的终点推至 1977年。简明地把历史 分为古代、 近代 (或称现代亦可 、 当代三部分。 ” 2这是最早 的关于整合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主张。既有的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研究成果也反 映了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这两个研究领域互相渗透和融合 的态势。赵国文、赖德霖、伍江等学者在近代史框架内的现 代主义建筑研究都起到了“模糊”现行的近、现代历史界限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济南,250101收稿日期

7、:2010-02-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1783052010.6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 6的作用。随着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现代 建筑历史分期方案开始不断越过 1949年这个传统分界线向前 推进。如陈纲伦先生在从“殖民输入”到“古典复兴”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与设计思想一文中,提出了中国 现代建筑史的起始年代为中国现代建筑兴起的 1934年的观 点 3。而邹德侬先生在论中国现代建筑起始期的确定一文 中,进一步明确指出 1949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史的一个新阶 段的开始,而不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分界线” 。该文以 1949年前的建筑史实

8、为依据,把中国现代建筑的起始年代向 前推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主 流确立并传入我国的 1920年代” 4。2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鉴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以社会变革 的阶段性分割建筑历史内在整体性状况,打破历史分期中的 人为分割、把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建筑历史作为一个整体予以 重新审视,成为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一个重 要动向,并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如杨永生、顾孟潮两位 学者担纲、 全国各地百余名专家共同撰写的 20世纪中国建筑 和邹德侬先生撰著的中国现代建筑史 。其中, 20世纪中 国建筑在序言中明确提出摆脱政治话语影响,

9、从建筑本体 出发, “把 20世纪这一百年来中国建筑创作的自身规律和特 点作为历史分期的基本依据。 ”该书把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的起 点定位在 20世纪初,认为“现代建筑大量建造并且影响波及 广大地域,是从本世纪开始的。 ” 5而中国现代建筑史则 跨越了政治话语造成的历史分隔,把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 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进行审视, “斗胆模糊了中国近代和 现代建筑史的界限,试图冲破现行近代和现代建筑史以 1949年明显划界的教学体系。 ” 13在比较了该书与 1980年代中 国现代建筑史纲之间的差异与进展后, 作者进一步指出, “本 书继承了史纲的成果, 又有新的思考和完善。 ” “在史纲 中,

10、1949年以前的情况是作为现代建筑的背景来回顾的,并 把这个回顾正式列为现代建筑的起源。 ” 111-12如果说前述几部著作是建筑学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 进行整体性审视的总体性历史研究成果,那么 1990年代以来 发表或出版的一系列专题性论文、论著则是以 20世纪中国近、 现代建筑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为前提,从不同视角、不同 侧面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主要脉络。曾坚、邹德 侬的传统观念和文化趋同的对策 6一文,回顾了 20世纪 中国建筑师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追寻、探索与拓展历程,针对 当前的文化界热点问题 文化全球化和文化趋同问题,以 史为鉴,提出了在“国际性”与“国家性”双重框架下发展

11、 中国建筑文化的主张。台湾傅朝卿博士的中国古典式样新 建筑 20世纪中国新建筑官制化的历史研究一书,既对20世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复兴现象进行了纵向梳理,同时又 突破了中、外建筑历史的藩篱,把同一时期德国、意大利、 苏联和日本等国的传统复兴运动纳入视野进行了横向比较。 总之,这些跨越传统近、现代建筑历史分界线的总体性或 专题性成果,有力地支持了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 和整合观念的建立。3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框架中国近代建筑史与中国现代建筑史的整合,并非把目前通 行的近代史和现代史简单地进行叠加,而是把两者作为有着 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和内在规律性的完整历史过程,对历史演 变的脉络进行

12、重新审视和梳理,进而建立新的研究框架。 3.1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起始点 :1900年代历史的断限与分期必须以某一历史时期与其它历史时期本 质上的区别和差异为依据。如果从建筑体系的整体变迁来考 察,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在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相当长时间内 并没有发生本质性转变,这表现为 :在 18401900年间, 西方建筑文化的渗透和输入多集中在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租界 和租借地 ; 洋务运动主导下的中国早期工业化虽然产生了第一 批工业建筑,但是西方建筑技术还是作为形而下的“器”引 进并局限于工业建筑,对于传统建筑体系的整体而言,无论 是功能类型还是技术体系都没有受到冲击。另外,西方建筑

13、体系向中国传播的速度也不均衡,18401900年期间发展 缓慢,1900年以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绝大多数新式建筑集 中建造在 19001937年 30余年间。由此可以看出,1900年代以前的西方式的建筑活动是局部的、孤立的,对中国传 统建筑体系基本上没有触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 延续和西方建筑体系的移植两个过程基本上处于并存和共生 状态,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断裂点和中国建筑历史的真正的 转折点不在 1840年鸦片战争,而在 19、20世纪之交的 1900年代。19、20世纪之交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相继发生 了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百日戊戌变法、义和团庚子之役 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14、。 20世纪初, 伴随着清王朝 “新政” 与 “立 宪”而进行的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政治、 经济和教育体制的变革, 中国建筑的发展轨迹也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清末“新政”时 期官方建筑的全盘西化,标志着以木构架为物质基础、礼制 文化为思想核心的传统官式建筑体系的衰落,公共建筑中西 方砖木结构取代了传统木构架,并呈现出向现代建筑技术体 系过渡的趋势,如哈尔滨中东铁路局办公楼 (1906年 、青岛 德国总督府 (1906年 采用了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上海 华洋德律风大楼 (1908年 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跨 度的工业建筑则更广泛地运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 筑技术,出现了哈尔滨中东铁路总工

15、厂、青岛四方机车修理7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6 建筑学报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Y厂等钢结构建筑。除了建筑技术进步,20世纪初,中国建筑 领域还发生了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事件 :1902年清王朝 公布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学制 壬寅学制 ,其中 钦定学堂章程列入了建筑学科目并引进日本教程,这是中 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高等建筑教育的创议。1905年废除科举制 度,全国掀起了兴办新式教育的浪潮,新式建筑教育从中等 教育起步,1906年苏省铁路学堂开设建筑班。1910年前后, 负笈出洋的学子中出现了第一批建筑学专业留学生。1910年 张 绪的20

16、10.6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 89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6建筑学报文化复兴初潮,西方建筑师越俎代庖的“中国式”建筑是在 新的功能、技术条件下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尝试。虽然 教会的宗教动机为国人所怀疑,其建筑外观和细部也不合传 统建筑法式,但是客观地讲,他们的成果为后起的中国建筑 师所吸收和继承,成为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先声。2“中国固有形式”时期 :1920年代后期1930年代 在南京国民政府官方的大力倡导下,以第一代中国建筑 师为创作主体,以南京中山陵 (1929年 为开端,形成了传统 建筑文化复兴浪潮,其开创的多种经典模式,如

17、以“宫殿式” 大屋顶来表现民族风格和采用现代建筑体量局部略施传统构 件和纹样装饰的“现代化的中国建筑” , 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 族形式”建筑所继承。3“民族形式”时期 :1950、19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一边倒”地接收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建筑 思想,在 1950年代“十大建筑”的建设项目中,再度形成了 传统建筑文化复兴浪潮。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离开北方官式大 屋顶模式,从传统民居中寻求灵感的地域性探索,代表作如 陈植设计的上海的鲁迅纪念馆 (1956年 等。4 多元探索时期 :1977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高速增长,政治环境宽松,思想束 缚解

18、脱,立基中国传统的建筑创作进入了多元化时期,出现 了以南京夫子庙、武汉黄鹤楼、天津古文化街等复原性建筑为 代表的古风主义,以曲阜阙里宾舍、西安三唐工程为代表的 新古典主义和以武夷山庄、菊儿胡同、上海方塔园、敦煌飞 机场航站楼为代表的新地域主义等不同的倾向。这一系列探 索在视野上突破了以往以大屋顶宫殿式建筑为蓝本的“民族 形式”命题的局限,进入了乡土性、地域性的广阔领域,手 法上则立足对传统的发展与创新,在现代功能和时代审美精 神的基础上对传统重新阐释和演绎,并融入了以人为本、文 脉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新意识。3.4 整合的线索之三 :20世纪中国建筑的世界性20世纪的中国建筑历史既是中国建筑走向

19、现代化的历史, 也是走向世界的历程。进入 20世纪,随着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的解体和西方 建筑体系的移植,中国建筑进入了与世界潮流息息相通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世界性,也是中国近、现 代建筑历史整合的重要线索之一。20世纪中国建筑经历了 3次国际化浪潮的冲击,第 1次 20世纪初年,以清末“新政” 、 “立宪”时期官方建筑的“全盘西化”为开端,国际化浪潮的 主体是西方前现代建筑体系的冲击。第 2次是以 1928年上海 沙逊大厦的兴建为标志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第 1次现 代主义建筑高潮,这一时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也可以视为 国际现代建筑运动的组成部分。第 3次则是以 1980

20、年代“詹 克斯式”后现代主义为先锋的国际性修正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的冲击。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中国建筑结束了新中国成 立后长期与国际建筑发展主流相隔绝的局面,国外建筑思潮 流派不断涌入,国内建筑设计市场日益开放,中国建筑已经 进入一个空前全球化、国际化的 21世纪。4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的学术意义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以 1949年为分界的前后两个历史单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和 逻辑性、统一性。现行的建筑历史分期,拆散了许多本来相 互关联的历史现象,使得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模糊不清。把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作为一个有机的历史过程进行整合, 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1、。1 对泛政治化历史分期方法的反思按照目前通行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分期,以 1949年 为分界线,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建筑历史划分为近代和现 代, “近代” 、 “现代”虽然是表述时间的阶段性,但却暗含着 特定的政治色彩,无形中造成了对中国近代建筑活动尤其是 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与思想总体评价偏低的问题。整合中国近、 现代建筑历史,取消 1949年这一带有政治话语意味的近、现 代分界线,是使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摆脱对政治尺度 的依附、回归建筑本体、重建历史真貌的需要。2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建筑活动往往与错综复杂的政治、 经济、 文化背景相交织, 在一个较短时段内的建筑活动容易

22、被该时段因素尤其是政治 因素所扰动,只有从较长的时段中加以考察才能发现建筑本 体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法国年鉴学派主张,只有借助长时段 观点研究长时段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深层结3 上海鲁迅纪念馆 4 北京民族文化宫1 北京儿童医院 2 北京和平宾馆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Y构。年鉴学派所主张的“长时段史观” 、 “大历史”研究模式, 对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合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助于我们在较大的时空范围之内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揭 示历史表象下的内在的深层次的运动。3 解决近、现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的途径科学的断限与分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中 国

23、近、现代建筑史学界始终没有就历史分期和断限达成共识。 历史分期包括外延和内涵两部分,外延是指从时间上看这一历 史时期的起讫时间,内涵则指这一历史时期与其它历史时期 本质上的区别和差异。从历史分期的内涵来看,历史分期工 作绝不是简单的切分年代,而是对历史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把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进行整合,使这两个研究领域殊途 同归,共同构筑一个涵盖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总体历史, 是解决近、现代建筑历史分期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5 结语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开创时期,无论是 现代主义建筑实践,还是“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的探索 ; 无 论是建筑教育事业,还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都为

24、20世 纪下一个 50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把中国近代建筑史 与现代建筑史作为一个有机的历史过程进行整合,既是历史 研究回归建筑本体、重建历史真貌的需要,也是拓展中国近、 现代建筑历史研究视野、充分体现历史轨迹连续性的需要。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以史为鉴,可以照得失、知兴衰。 整合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共同构筑一个涵盖中国近、现 代建筑历史的总体历史,完整展现几代中国建筑师不懈的探 索与追求,总结其成败与得失,对于繁荣当代中国建筑创作 也将会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文化景观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史之现代书写 李泽 张天洁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收稿日期:2010-01-

25、12参考文献1 邹德侬 . 中国现代建筑史 M,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赵国文 .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 J,华中建筑,1987(2:13-18. 3 陈纲伦 .“从殖民输入”到“古典复兴”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 与设计思想 A. 汪坦,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C.北 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62-171.4 邹 德 侬, 曾 坚 . 论 中 国 现 代 建 筑 起 始 期 的 确 定 J , 建 筑 学 报, 1995(7:52-54.5 杨永生 , 等 . 20世纪中国建筑 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序言 .6 曾坚

26、,邹德侬 . 传统观念和文化趋同的对策 中国现代建筑家研究 之二 /建筑师 83.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8(8:45-50.7 萧默 . 萧默建筑艺术论集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45. 8 邹德侬 . 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使命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引进 A,顾 孟潮 , 等 . 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 C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75-180.9 张钦楠 . 八十年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回顾 J.世界建筑,1992(4:23.图片来源引自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摘要 /提出以现代历史编撰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典 园林,起步于

27、20世纪初。在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 逐步由单一的形态史学转向为多元的文化景观研究。 受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它不再视中国古典园林为被动 的静态景观,或简单的特定文化情境的产物,而是文 化的贮藏所、表征及权利的手段。作为世界园林史的 一部分,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书写倾向于采用跨文化 的比较方法来探讨园林背后的文化生成机制。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史 文化景观 情境化 后 现代 文化表征ABSTRACT/ The modern historiography of Chinese classic garden began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backdrop

28、 of modernization, it has shifted from single morphological history to multi-analysis of cultural landscape. Impacted by post-structuralism, it stopped seeing Chinese classic garden as passive static landscapes, or simple products of cultural forces. It starts to understand classical garden as not o

29、nly repositories of culture, themselves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but also instruments or agents of cultural power. As a part of world garden history, modern descri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tends to exploration on the mechanism of garden formation by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method.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history, culture landscape, contextualization, postmodernism, cultural representation2010.6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 10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