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18.80KB ,
资源ID:115106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5106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1、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

2、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 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2)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 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3、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2)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3) 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 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2)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 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

4、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 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向西方的学习过程已经经历了那些实践?结果如何?结合图片进行思考讲授新课探究一: 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

5、?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则补上了这一课。老师小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1) 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 加紧侵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2) 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根本原因)(3) 文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自主学习看一段视频(杨吟忠新文化运动的视频)要求学生齐声回答,完成下

6、面表格:兴起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 帜活动基地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出示北大校徽、蔡元培照片,设问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探究三、新文化运动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课件展示以下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

7、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步进行分析。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

8、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设计意图:(1)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 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过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已经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而普通的中国民众却仍然受到旧思想、旧道德的牢牢束缚。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设问:什么是旧道德?同学们能不能从下面这段材料中找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反对旧道德提出了什么口号?今天这一口号还适用吗?教师点拨:封建伦理道德造成中国的危亡;使民主科学不能实现;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说明批判旧道德的原因

9、。2、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出示一段文言文和白话文诗词的对比,播放胡适兰花草的音乐教师一步步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有何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 而且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学生一步步回答。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

10、方面来进行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探究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教师点拨: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给予彻底的冲ft,是辛亥革命在思 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展示几段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作用,教师点拨:1、打ft了封建主义,促

11、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形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2、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课件展示: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点拨: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设问: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学生回答。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设计意图:1、巩固、强化知识结构。2、回应导入,突出主题。课后反思: 21 世纪的中国,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新青年?建设怎样的新文化?课堂小结:(学生齐声读)新旧思想激冲突,青年杂志运动起 陈李胡鲁做代表,民主科学摇大旗 十月革命炮声起,马克思主义新时期人们思想大解放,文化运动载史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