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51.63KB ,
资源ID:1163651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636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

1、必修二知识精要必修二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1、人口增长:(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净迁移=迁入量迁出量)和人口自然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表达人口增长快慢(速度);3人口增长模式:(1)、原始型“(高高低”模式); 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不断演化:(2)、传统型(“高低高”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3)、现代型(“低低低”模式) 最后“出生率”的下降标志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4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 5、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 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

2、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 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4)从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形特征区分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它所体现出的人口增长特点和增长趋势可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具体如下所示:比较项目扩张型(原始型或传统型)静止型(现代型)收缩型(现代型)示意图6、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人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

3、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7、人口合理容量:在一定时期内,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限制作用,产生人口合理容量; 主要的限制因素: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为基础)、经济水平、消费水平、科技水平、区域对外开放程度;8、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表现及后果土地资源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使土地承受压力越来越大;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矿产资源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有的甚至趋于枯竭水资源淡水资源需求量大,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水体污染导致短缺森林资源不合理的垦殖活动毁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利用

4、要求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9、人口迁移: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10、人口迁移的分类:(1)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2) 根据迁移方向: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从农村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其中,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11、国际迁移(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科技移民:大批高素质人才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劳动力输出:不发达国家向经济较发达国家输出劳工国际难民迁移:由于战乱、种族冲突和政治迫害等12、人口迁移的条件: 首先要

5、有空间位移;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 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1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1)自然环境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气候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土地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伯明翰

6、、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2)、经济因素: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3)、政治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政策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政策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比较强的组织性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社会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经济因素是引起人

7、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14、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就业困难;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土地撂荒其他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2)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

8、力量。第二单元 城市与环境1、城市的区位(城市与其外部自然、社会和经济事物构成的空间联系):(1)自然地理区位:地理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相对位置(例 深圳临近港澳)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温暖湿润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带适宜人居地形:平原最佳,热带地区城市大多在高原,山区多在山间盆地或河谷低地 市政建设成本低;对外交通和联系便利;早期农业发达,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充足;河流:作用供水、航运、防卫(古代城市,凸岸)、旅游 城市与河流位置关系河流入海口,实现海河联运,上海(最优);干支流交汇处,重庆(嘉陵江)、武汉(汉江);过河点;河运的起讫点(水陆交通转换处)(2)社会经济区位:资源:煤炭大同、鹤岗

9、、伯明翰(英)、匹兹堡(美);石油阿伯丁(英)、大庆、东营;铁矿包头、攀枝花; 金矿约翰内斯堡(南非);资源的枯竭,城市衰落、经济转型交通:沿江、沿海、沿铁路等交通枢纽处城市密集,形成城市轴线,例:石家庄位于京广、石太、石德线交汇处交通线路的兴衰、变迁、方式的变化,都会影响城市的兴衰政治文化:古都西安、洛阳、罗马; 新都华盛顿(美);堪培拉(澳大利亚);巴西利亚(巴西) 宗教:梵蒂冈、拉萨、麦加(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耶路撒冷 科技:硅谷(旧金山)、班加罗尔(印度)、筑波(日本) 旅游:张家界、桂林、黄山2、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工业、住宅、政府机关用地、绿地、交通用地等;

10、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北京)、经济发展水平、种族等; 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地价与付租能力): 地价等值线:与与市中心距离、交通线路的通达度两个因素相关度 密切相关;若只受与市中心距离影响,地租等值线呈同心圆状;弯曲处往往是交通(外凸)、污染(内凸)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占地面积较小较大最大区位特征及原因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市场最优);城市边缘交通便利(交通最优)向市区外缘移动,沿主要交通线分布:减轻对市区的污染;交通便利;土地租金低;分布在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之间功能区特征中心商务区(CBD):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11、内部分层明显协作导致集聚,环保等因素导致分散高、低级住宅区在空间上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向市区外围发展3、中心地理论:城市等级越高:同等级的城市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等级越高;与低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理想状态下的城市服务范围成正六边形;4、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增加;非农产业比重上升(本质);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意义: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影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和提高其对外开放程度。5、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加速阶段-

12、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后期阶段-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6、城市化特点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早、高、快、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处于城市化的后期,英国作为城市化起步最早的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逆城市化原因: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的改善(高速路的发展和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逆城市化属于城市化后期的重要特征,现普遍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中。本阶段在城市周围会出现卫星城;(2)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了虚假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 虚假

13、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超过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主要分布在南美国家中; 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等国;(3)相关内容补充:A、沙特阿拉伯的城市化水平高于日本:原因是其国土多为沙漠地带,无农业,工业主要为石油开采。B、城市化的四个过程:城市化的初期阶段;郊区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郊区成为城市一部分的过程,是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逆城市化阶段:(由于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等原因使得人们向郊区迁移的现象,这里的郊区和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出现原因强调内城环境质量下降);再城市化阶段:(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内城衰落后出现的再次城市化

14、现象)7、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地形:区域平坦,可能造成城市排水不畅(2)对气候:使城市气温升高,产生热岛效应(影响); 对降水,由于市区为上升气流,凝结核较多,形成雨岛效应。(3)水文:城市地面硬化,使得下渗率降低,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汇水速度加快,易出现城市内涝现象。(4)生态:破坏生物栖息地,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二)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筑用地;产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使得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加强当地和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8、城市环境问题:(1)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病):

15、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不安定、环境污染等(2)原因:人口过度膨胀、城市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3)解决措施: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美化、绿化环境;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第三单元 区域产业活动与环境一 农业与环境、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 气候:光照(影响光合作用强弱,影响有机质的积累量;过强会灼伤农产品);热量(影响无霜期的长短,从而影响复种指数;冬季低温-利于减轻来年的病虫害、保护土壤墒情;冻害可能导致农作物、牲畜死亡);降水(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的酸碱性:亚热带红壤,热带砖红壤;决定农作

16、物的种类:水稻-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地形:平原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耕地面积较大;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不易水土保持,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利于保持水土)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明显,适宜发展立体农业、林果业;山区地形排水条件好,不易积水,渍涝现象较少; 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肥土-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土(耕作土壤,不是自然土壤)

17、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天然降水的补充,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的灌溉水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 风:利于花粉的传播;过大可能导致农作物的倒伏;(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 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实现农产品的运输,能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距离; 随着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鲜活物品),市场距离不断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进灌溉方式;培育早熟、晚熟品种,错开上市高峰期,提高经济效益; 政策:世

18、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2、农业区位的地区优劣: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

19、等。3、因素分析(指在各区位要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东北大豆种植、江南丘陵茶叶土壤;青藏高原河谷农业热量;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商品棉种植水源;云贵高原梯田农业地形;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市场。二 工业与环境(一)区位条件分析:1、自然条件: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能源充足, 动力导向型工业; 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市场指向型工业;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

20、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指向型工业;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工业基础: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如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 国防政策:特殊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3、环境条件: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者布局 在与季风垂直的郊外,或者布局在当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下游地区;自来水厂布 局在水源地上游地区,水质好。 距市区

21、的远近:占地面积小且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外地区;严重污染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布局要求环境优美、现代化交通便利; 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珠三角工业基地:我国南方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背靠内地,毗邻香港、澳门,面向东南亚的优越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有科技和人才优势。发展工业的主要不利因素:工业多为出口加工业,技术含量低。 重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 辽中南工业基地:我国最老的重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1.煤

22、、石油、铁、森林等资源丰富;2.有便利的交通,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海运均齐备;3.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制约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工业产品老化,竞争力不强;2.企业科技水平不高,消耗大、效率低。 发展出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重要工业城市:沈阳机械制造和飞机制造;大连造船、石油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鞍山、本溪钢铁工业;辽阳化学工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规模最大、效应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1.工业的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2.地处长江三角洲,有丰富的工业资源;3.水陆空交通发达,有统一的电网;4.区内有众多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

23、科技力量雄厚;5.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长江流域(市场广阔)。 制约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区能源资源不足,人口分布、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发展不平衡。 重要工业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 京津唐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1.有丰富的铁、石油、海盐等资源;2.有统一的华北电网;3.有便利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近海运输;4.临近山西能源基地;5.有输油管道接连东北、华北和油田;6.有科技和人才优势。 发展工业的主要不利因素:本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工业产品“高、精、尖”比重不足。 重要工业城市:1.北京、天津综合性工业;2.秦皇岛港口城市;3.唐山采煤、

24、冶金、陶瓷工业(二)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 1、产业转移的原因:推拉理论 转出地:为主导因素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本地市场趋于饱和; 现代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资源枯竭;环境压力大,治污成本上升; 寻找最优区位; 转入地: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土地成本低;产业结构优化;政策优惠; 潜在市场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2、产业转移的影响: 转出地: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减轻环境污染; 转入地: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拉动就业;促进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利影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冲击本国产业发展;三 交通运输与环境(一

25、)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1、铁路运输优点: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造价高;占地广,短途成本高 2、公路运输 优点: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3、水路运输 优点: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点:速度慢,灵活性差、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4、航空运输: 优点:速度快,运输效率高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 5、管道运输: 优点:气体货物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可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大。 缺点: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

26、差。(二)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条件: 1、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沿线气象灾害,暴雨强度桥涵空洞、材料标准; 地形:平原地区,利于建设;山区尽量沿等高线修建,或尽量少穿越等高线;或开挖隧道; 河流:尽量少跨越河流;减少桥涵数量,降低建设成本; 地质:冻土、沙滩、板块交界处等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科技条件投入量大; 2、社会经济区位: 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持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提高运力;科技支撑(三)交通运输建设影响: 1、加强地区间的联系; 2、促进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 3、促进商贸活动: 4、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5、缩短运输距离; 6、提高运输速度; 日益:高速化、专业化、网络化 高铁、高速公路尽量“平直” 交通线高架:少占耕地;避开冻土、沼泽等地质条件不稳地带;为动物预留通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