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36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二知识精要.docx

必修二知识精要

必修二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1、人口增长: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净迁移=迁入量—迁出量)和人口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表达人口增长快慢(速度);

3.人口增长模式:

(1)、原始型“(高-高-低”模式);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不断演化:

(2)、传统型(“高-低-高”模式);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3)、现代型(“低-低-低”模式)最后“出生率”的下降标志现代型人口增长模

式的形成

4.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

5、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

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

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4).从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形特征区分

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

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它所体现出的人口增长特点和增长趋势可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具体如下所示:

比较

项目

扩张型(原始型或传统型)

静止型(现代型)

收缩型(现代型)

6、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人口合理容量: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

口(最佳人口)

7、人口合理容量:

在一定时期内,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限制作用,产生人口合理容量;

主要的限制因素: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为基础)、经济水平、消费水平、科技水平、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8、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表现及后果

土地资源

①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使土地承受压力越来越大;

②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

矿产资源

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有的甚至趋于枯竭

水资源

淡水资源需求量大,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水体污染导致短缺

森林资源

不合理的垦殖活动毁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利用

要求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9、人口迁移:

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10、人口迁移的分类:

(1)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2)根据迁移方向:

按照历史发展顺序——

从农村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

其中,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

移的主要类型。

11、国际迁移(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科技移民:

大批高素质人才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 

劳动力输出:

不发达国家向经济较发达国家输出劳工

国际难民迁移:

由于战乱、种族冲突和政治迫害等

12、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首先要有空间位移;②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

③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

1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推拉理论

(1).自然环境因素生态环境因素: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土地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2)、经济因素:

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政策

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

政策因素:

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比较强的组织性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社会

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

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

的最根本原因。

 

14、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就业困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

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土地撂荒

其他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2).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

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

1、城市的区位(城市与其外部自然、社会和经济事物构成的空间联系):

(1)自然地理区位:

地理位置:

绝对位置(经纬度),相对位置(例深圳临近港澳)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温暖湿润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带——适宜人居

地形:

平原最佳,热带地区城市大多在高原,山区多在山间盆地或河谷低地——

市政建设成本低;对外交通和联系便利;早期农业发达,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充足;

河流:

作用——供水、航运、防卫(古代城市,凸岸)、旅游

城市与河流位置关系——河流入海口,实现海河联运,上海(最优);

干支流交汇处,重庆(嘉陵江)、武汉(汉江);

过河点;河运的起讫点(水陆交通转换处)

(2)社会经济区位:

资源:

煤炭——大同、鹤岗、伯明翰(英)、匹兹堡(美);

石油——阿伯丁(英)、大庆、东营;

铁矿——包头、攀枝花;

金矿——约翰内斯堡(南非);资源的枯竭,城市衰落、经济转型

交通:

沿江、沿海、沿铁路等交通枢纽处城市密集,形成城市轴线,

例:

石家庄位于京广、石太、石德线交汇处

交通线路的兴衰、变迁、方式的变化,都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政治文化:

古都——西安、洛阳、罗马;

新都——华盛顿(美);堪培拉(澳大利亚);巴西利亚(巴西)

宗教:

梵蒂冈、拉萨、麦加(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耶路撒冷

科技:

硅谷(旧金山)、班加罗尔(印度)、筑波(日本)

旅游:

张家界、桂林、黄山

2、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工业、住宅、政府机关用地、绿地、交通用地等;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北京)、经济发展水平、种族等;

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地价与付租能力):

地价等值线:

与与市中心距离、交通线路的通达度两个因素相关度

密切相关;若只受与市中心距离影响,地租等值线呈

同心圆状;弯曲处往往是交通(外凸)、污染(内凸)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占地面积

较小

较大

最大

区位特征及原因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市场最优);城市边缘——交通便利(交通最优)

向市区外缘移动,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减轻对市区的污染;交通便利;土地租金低;

分布在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之间

功能区特征

中心商务区(CBD):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内部分层明显

协作导致集聚,环保等因素导致分散

高、低级住宅区在空间上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向市区外围发展

3、中心地理论:

城市等级越高:

同等级的城市数量越少;

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等级越高;与低等

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理想状态下

的城市服务范围成正六边形;

4、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非农产业比重上升(本质);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逐渐转移;

意义:

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

影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和提高其对外开放程度。

5、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加速阶段---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后期阶段---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发展)

6、城市化特点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

早、高、快、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处于城市化的后期,英国作为城市

化起步最早的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逆城市化原因:

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改善;

交通条件的改善(高速路的发展和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逆城市化属于城市化后期的重要特征,现普遍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的特大城市中。

本阶段在城市周围会出现卫星城;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起步晚,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了虚假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

虚假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超过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主要分布在南美国家中;

滞后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等国;

(3)相关内容补充:

A、沙特阿拉伯的城市化水平高于日本:

原因是其国土多为沙漠地带,无农业,工业主要

为石油开采。

B、城市化的四个过程:

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郊区城市化:

(由于城市人口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郊区成为城市一部分的过程,

是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

逆城市化阶段:

(由于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等原因使得人们向郊区迁移的现象,这里的

郊区和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出现原因强调内城环境质量下降);

再城市化阶段:

(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内城衰落后出现的再次城市化现象)

 

7、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地形:

区域平坦,可能造成城市排水不畅

(2)对气候:

使城市气温升高,产生热岛效应(影响);

对降水,由于市区为上升气流,凝结核较多,形成雨岛效应。

(3)水文:

城市地面硬化,使得下渗率降低,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汇水速度加快,

易出现城市内涝现象。

(4)生态:

破坏生物栖息地,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筑用地;

产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使得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加强当地和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8、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病):

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不安定、环境污染等

(2)原因:

人口过度膨胀、城市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3)解决措施:

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美化、绿化环境;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第三单元区域产业活动与环境

一农业与环境

1、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

(因地制宜)

①气候:

光照(影响光合作用强弱,影响有机质的积累量;过强会灼伤农产品);

热量(影响无霜期的长短,从而影响复种指数;冬季低温---利于减轻来年的

病虫害、保护土壤墒情;冻害可能导致农作物、牲畜死亡);

降水(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的酸碱性:

亚热带红壤,热带砖红壤;

决定农作物的种类:

水稻---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

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

平原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耕地面积较大;

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且不易水土保持,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

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利于保持水土)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明显,适宜发展立体农业、林果业;

山区地形排水条件好,不易积水,渍涝现象较少;

③土壤:

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

酸、碱植物;肥土---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长江中下游

地区的水稻土(耕作土壤,不是自然土壤)

④水源:

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天然降水的补充,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主要的灌溉水源有: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

风:

利于花粉的传播;过大可能导致农作物的倒伏;

(2)社会经济条件:

(因时制宜)

市场:

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

实现农产品的运输,能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距离;

随着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鲜活物品),市场距离不断扩大;

③农业生产技术:

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进灌溉方式;

培育早熟、晚熟品种,错开上市高峰期,提高经济效益;

④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⑤劳动力:

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农业区位的地区优劣: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

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

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

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3、因素分析(指在各区位要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东北大豆种植、江南丘陵茶叶——土壤;青藏高原河谷农业——热量;

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商品棉种植——水源;

云贵高原梯田农业——地形;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市场。

二工业与环境

(一)区位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

原料:

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

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能源充足,

 动力导向型工业;

          土地:

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

临近河流、湖泊,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

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市场指向型工业;

   交通:

临海或海港、临河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

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

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指向型工业;

 农业基础:

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工业基础:

   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如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

 国防政策:

特殊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

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3、环境条件:

风向:

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者布局

在与季风垂直的郊外,或者布局在当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水源:

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下游地区;自来水厂布

  局在水源地上游地区,水质好。

              距市区的远近:

占地面积小且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

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外地区;

严重污染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

  高新技术企业:

一般布局要求环境优美、现代化交通便利;

       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珠三角工业基地:

我国南方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

背靠内地,毗邻香港、澳门,面向东南亚的

优越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有科技和

人才优势。

发展工业的主要不利因素:

工业多为出口加工业,技术含量低。

重要城市:

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

 辽中南工业基地:

我国最老的重工业基地。

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

1.煤、石油、铁、森林等资源丰富;

2.有便利的交通,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海运均齐备;

3.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制约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工业产品老化,竞争力不强;

2.企业科技水平不高,消耗大、效率低。

发展出路: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培养科技人才,提高

管理水平。

重要工业城市:

沈阳-机械制造和飞机制造;大连-造船、石油化

工和高新技术产业;鞍山、本溪-钢铁工业;辽阳-化学工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规模最大、效应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

1.工业的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2.地处长江三角洲,有丰富的工业资源;

3.水陆空交通发达,有统一的电网;

4.区内有众多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科技力量雄厚;

5.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长江流域(市场广阔)。

制约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区能源资源不足,人口分布、城市化和

工业化水平的发展不平衡。

重要工业城市: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

京津唐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

1.有丰富的铁、石油、海盐等资源;

2.有统一的华北电网;

3.有便利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近海运输;

4.临近山西能源基地;

5.有输油管道接连东北、华北和油田;

6.有科技和人才优势。

发展工业的主要不利因素:

本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工业产品“高、精、尖”

比重不足。

重要工业城市:

1.北京、天津-综合性工业;

2.秦皇岛-港口城市;3.唐山-采煤、冶金、陶瓷工业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

1、产业转移的原因:

推拉理论

转出地:

为主导因素——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本地市场趋于饱和;

现代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资源枯竭;环境压力大,治污成本上升;

寻找最优区位;

转入地:

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土地成本低;产业结构优化;政策优惠;

潜在市场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2、产业转移的影响:

转出地:

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减轻环境污染;

转入地:

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拉动就业;

促进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不利影响: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冲击本国产业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环境

(一)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1、铁路运输

优点: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

造价高;占地广,短途成本高

2、公路运输

优点: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点: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3、水路运输

优点: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点:

速度慢,灵活性差、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4、航空运输:

优点: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缺点: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

5、管道运输:

优点:

气体货物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

连续性强、平稳安全,可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大。

缺点:

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条件:

1、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

沿线气象灾害,暴雨强度——桥涵空洞、材料标准;

地形:

平原地区,利于建设;山区尽量沿等高线修建,或尽量少穿越等高线;或开挖隧道;

河流:

尽量少跨越河流;减少桥涵数量,降低建设成本;

地质:

冻土、沙滩、板块交界处等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科技条件投入量大;

2、社会经济区位:

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持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提高运力;科技支撑

(三)交通运输建设影响:

1、加强地区间的联系;

2、促进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

3、促进商贸活动:

4、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5、缩短运输距离;

6、提高运输速度;

日益:

高速化、专业化、网络化

高铁、高速公路尽量“平直”

交通线高架:

少占耕地;避开冻土、沼泽等地质条件不稳地带;为动物预留通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