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124.07KB ,
资源ID:12003163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0031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6.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6.docx

1、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62014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6 知识纵横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对象项目中国西方从出现的原因看经济基础在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传统的消费观念使官僚、地主、商人将钱财用于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而在西方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关系相对松散,便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上层建筑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西方统治者利用王权的力量极力推行重商主义,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外政策明清时期,中国统治者越来越走向闭关锁国,多次下令实施海禁,严重阻碍海外市场的开辟西方已将“目标指向

2、世界”,西、葡争相开辟新航路,英、法、荷兰纷纷进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具体表现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生产部门,基本上没有渗入到农村,引起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在16世纪有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成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国家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从影响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成长为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也就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多大变化,没有促成社会的转型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萌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导致了西方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思

3、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由封建社会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规范答题类材料信息与教材结论冲突时怎么办,洞察命题意图是关键增分策略指导备考练习中会遇到试题材料信息与所学教材结论相冲突的情况,此时应怎样做,正确的方法是:(1)阅读并正确理解材料。首先,粗读材料,大致了解一下材料的主旨,确认属于教材中哪一方面的知识;其次,依据材料认真分析设问,这是关键之处。第三,在完成前两步基础上带着问题再仔细研读材料,应根据问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2)体会命题意图。我们应尽力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具体回答问题时,有的设问要求

4、依据材料回答,此时就要根据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作答,而不要想当然,用书本上的内容来“硬套”答案。(3)根据要求组织答案。作答时要注意按问作答,简明扼要,还要做到史论结合。典型案例展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太祖)敕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

5、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8分)阅卷话得失点评(1)该卷形式上做到了答案要点化、提示化、序号化等规范要求。(2)内容上有较大偏差,尤其是回答第(1)问不看材料信息要求,纯凭经验主义误答为“重农抑商”。(3)最大失误在于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应用能力欠缺。点评(1)该卷卷面整洁,格式规范。(2)内容上有较大失误,回答第(1)问完全没有读懂材料,两个设问几乎全没有参考结合材料信息,仅凭教材所学组织答案。(3)答题过程中

6、表现出对文言文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名师叮嘱(1)设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的,切记要充分全面地提炼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信息来组织答案,即使材料观点与所学内容严重冲突也应大胆应用材料信息。(2)平时复习和解答非选择题,一定要避免粗心,考生甲和考生乙对材料信息与教材结论不一致的试题应变能力差,导致大量失分。(3)强化对主干知识,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4)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满分答案我的收获(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从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7、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针对训练提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西汉)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贾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材料三(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

8、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四“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6分)(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2分)(3)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

9、者”的不同之处。(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第(1)问,前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乐观时变”“趋时”“谋”“用兵”“行法”等最大限度地、最充分地提取有效信息,在对材料信息归纳、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正确作答;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作答。第(2)(3)问,结合材料及所学作答即可。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3分)特点: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3分)(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2分)(3)不同之处: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4分)长效热点类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

10、备战高考年年热点1当今“三农”问题(1)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城乡差异、农民工问题、农村体制改革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否则将影响改革的进程。党中央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设,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三农”问题的解决迎来了历史的新机遇。(2)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稳定之基,“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截至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了9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9个文件的主题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

11、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中国由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到现代化农业(1)古代的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主要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水利工程:都江堰、京杭运河等。农业技术、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农耕工具:曲辕犁等,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2)近代农业:传统农业的解体。太平天国与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与“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3)新中国的农业: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业的发展。3欧美国家的农业和苏联的农业政策(1)欧美国家的农业:英国圈地运动,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2)苏俄和苏联的土地和农

12、业政策: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和斯大林体制导致农业的长期落后。赫鲁晓夫当政期间重点对农业进行了改革。勃列日涅夫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政策。4古今中外都有“三农”问题(1)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农”问题:中国古代的农业政策、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及其与政治文明的关系。(2)中国近代史上不同阶级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农业政策及其影响,重点是以洪秀全、孙中山、

13、毛泽东为代表的三个阶级制定的政策及其影响,核心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分析。(3)中国现代史上农村经济政策的几次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现实意义;时政热点中的“三农”问题,如取消农业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等。(4)世界史要多关注西方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比较英、美等国与法、俄等国农业政策的不同与历史影响,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教训。典例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

14、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与史实不符,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并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答案D命题者说以三农问题为命题切入点,联系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针对训练12012年是农历龙年,在

15、古代中国以及今天农村的许多地方,每当天久旱不雨时,人们就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A宗教习俗 B农业生产C祭祀祖先 D纪念庆典解析:选B本题考查农业社会的风俗祭拜龙王的成因。从材料可以看出,人们祭拜龙王是希望风调雨顺,农作物获得丰收。这说明这一风俗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生产。2每到春节,农村人挂的灯笼上会有“五谷丰登”的字样,预祝农业丰收,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上的美好愿望。以下四幅图中,属于“五谷”的是()A BC D解析:选A“五谷”即为黍、稷、稻、麦、菽,俗名分别为黄米、谷子、水稻、小麦、豆类。玉米是在明代才传入我国,并非中国古代传统农作物,不

16、在五谷之内。3农业、农村、农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社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孙中山材料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

17、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请回答:(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产生的根源。(2)结合材料二,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的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分别产生的影响。解析:“三农”问题是高考长效热点。从考查形式看,题目一般是综合性的,多角度考查“三农”问题历史演变的原因和影响;从考查角度看,关注

18、社会热点,重视从关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等视角,理解“三农”问题。第(1)问,第一小问,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等,另外墨子的“兼爱”“非攻”等都体现了民本思想;第二小问“私学文化”产生的根源,应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这一背景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中“因贫富不均”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核定地价和涨价归公方面考虑;第三小问,评价要一分为二,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第(3)问,抓住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措施”可结合农业社会主

19、义改造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内容回答,“影响”从农业的发展以及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来分析。答案:(1)主要内容:孔子“仁者,爱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等。根源: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的发展);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2)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的现象。具体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评价:“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体现了孙中山对农民的同情;是在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资本主义的土地

20、国有制,一定制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利益,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愿望,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3)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影响: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解析:选A首先要明确“刀耕火种”的含义,即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故此时使用的工具都是石器。2.在我国古代,

21、“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解析:选B以土地和农作物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点。3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A犁具 B灌溉工具C播种工具 D除草工具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具。由材料信息:一农具“两足中虚”“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可知,此乃耧车,属播种工具。4吕氏

22、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社会分工 B经济制度C生产力水平 D劳动力状况解析:选C材料描述了小农经济之下男耕女织的特征及人民辛勤的一生。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民为了生存只有增加劳动量。B、D两项均不能体现材料内容。男耕女织虽然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特征,但这种分工与传统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关,即受制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排除A项,故C项正确。5. 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

23、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解析:选D题干材料表明,手工业者不能制作新奇物品,不能向民众展示高超技艺,这种严格限制手工业者的政策,直接扼杀了手工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D项符合题意。6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反映出()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

24、的发展。材料显示松江地区每天有大量棉布上市,且这些棉布是农村妇女在“农暇”时生产的,这种生产仍属于家庭手工业的范畴,只是与市场的联系加强了。7明初,政府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 这一措施()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解析:选CA项小农经济瓦解于近代;B项,在明朝之前棉纺织业就已产生;D项工场手工业产生于明中后期;政府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8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

25、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A人口众多 B市民殷富C商业繁荣 D雇佣关系出现解析:选D由材料中“参差十万人家”描绘出当时三吴地区人口众多;由“钱塘自古繁华”可以看出商业繁华的现象;由“户盈罗绮,竞豪奢”看出市民殷富;但是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9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解析:选D题中材料“壮则服贾,老则归田”是指所获的商业利润主要用于买田置地。101565年,徽州人叶权在游岭南记中写道:“广城人家,大小俱有生意,人柔和,物价平若吴中非倍利不鬻者

26、,广城人得一二分息成市矣。以故商贾骤集,兼有夷市,货物堆积,行人肩相击,虽小巷亦喧填,固不减吴阊门、杭清河坊一带。”材料说明广州()商品经济异常繁荣 商业促进了中外交流商品实行薄利多销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B 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从材料看,广州人和气,物价合适,并且奉行薄利多销的政策,故商品经济繁荣;“夷市”说明中外交流有所发展。材料中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一因素。11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

27、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发展,从而严重束缚了商业发展。12明清时期,杭州人将数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此杭曲大调反映了明清时期()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杭州城市形成了区域功能划分D杭州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解析:选C杭州早在唐宋时期就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A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是出现雇佣关系,材料未能体现这种关系,B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杭州商业的繁

28、华,没有反映其文化生活,D错误;从材料信息看,杭州城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区域分工,故选C。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期)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 礼记王制材料二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镇

29、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逃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康熙嘉兴府志卷十五(1)材料一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手工业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6分)(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10分) 解析:本题围绕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有效信息进行解读的能力。第(1)问“主要目的”可直接分析材料得出,即手工业生产基

30、本被官府控制,故其目的当然也是为王室和奴隶主贵族服务。第(2)问从材料二“进一步的发展”“官吏管理”“官府控制”“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等关键信息可以总结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第(3)问从材料三中油坊的生产规模以及“佣”“佣值”等信息可以解读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原因”要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出现等方面思考。 答案:(1)为王室和奴隶主贵族服务。(2)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宫营手工业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3)现象:以雇佣关系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原因:农业商品化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14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材料二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