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214.17KB ,
资源ID:12261474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2614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docx

1、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I、 额镜的使用法额镜的镜面是一个能聚光的凹面反光镜,焦距约25cm,中央有一小孔,镜体借一转动灵活的双球状关节联结于额带上。戴额镜和对光是耳鼻喉科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目的】将光线准确地反射、聚焦到耳、鼻、咽喉等部位以便于检查。【操作方法及步骤】1.调节额镜:先调节双球状关节的松紧,使镜面既能灵活转动而又可置于任何位置上均不松滑下坠为度。然后调节额带圈使适合检查者头围大小。2.戴镜:将额镜戴在头部,将双球状关节拉直,镜面与额面平行,镜孔正对检查者平视时的左眼或右眼,远近适宜。3.对光:先调整光源,使光源投射到额镜上,再调整额镜镜面,将光线反射、聚焦到要检查的部位,检查

2、者的视线通过镜孔正好看到反射的焦点光,进行检查。【注意事项】1.随时保持瞳孔、镜孔、反光焦点和检查部位成一直线,方能看清楚被照明了的检查部位。2.养成“单眼视”的习惯(但另眼不闭),即只用带额镜一侧的眼睛进行观察。“单眼视”不能形成立体像,难于判断深度,须勤加练习使之习惯。3.在练习中保持姿势端正舒适,不要扭颈、弯腰、转身来迁就光源光线和反射光线,须仔细调整光源光线的投射方向和额镜镜面的反光角度,并前后调整受检者的头位,使反射的最亮点(即焦点光)准确照射到受检部位。【考核标准】10分1.额镜调节:2分(各关节调节松紧适宜2分;关节调节稍紧或松以致不能灵活转动者1分;过紧或过松以致完全无法根据需

3、要调节者0分)。2.戴镜:2分(戴镜后瞳孔、镜孔、反光焦点和检查部位成一直线2分;镜孔与瞳孔有偏离者1分;瞳孔完全不能通过镜孔观察者0分)。3.对光:4分(能将光线准确地聚焦到被检查的部位4分;光斑较大但尚能准确地照射到被检查的部位者3分;光斑过大以致被检查部位亮度不足者2分;光斑过大而又不能准确地照射到被检查的部位者1分;光线完全不能聚焦到被检查的部位者0分)。4.姿势:2分(戴镜对光时姿势端正自然2分;姿势不正者1分;为迁就光线而过分扭曲身体者0分)。 II、 前鼻镜检查法【目的】观察鼻腔各部分的结构,为鼻科基本的检查方法。【相关解剖】鼻腔由鼻前庭和固有鼻腔构成,二者以鼻阈为界。鼻前庭表面

4、为皮肤,生有鼻毛,并富于皮脂腺和汗腺。固有鼻腔表面为粘膜覆盖,有内、外、顶、底四壁,内侧壁为鼻中隔,其前下方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称“易出血区”;外侧壁有上、中、下三个鼻甲及上、中、下三个鼻道,以中鼻甲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沟或嗅裂,其下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称为总鼻道。【器械及药物】光源、额镜、前鼻镜、枪状镊、棉片、1%麻黄素、喷雾器。【操作方法及步骤】1、戴额镜,对光。2、握持前鼻镜:左手执前鼻镜,以拇指及食指捏住前鼻镜的关节(或拇指附于关节处,食指附于受检者鼻尖),前鼻镜之一柄贴于掌心,余三指握于另一柄上司前鼻镜的开闭。右手扶持受检者的下颌部或头顶以调整

5、其头位。3、放入前鼻镜:将前鼻镜的两叶合拢,与鼻腔底平行伸入鼻前庭,切勿超过鼻阈,以免引起疼痛。然后将前鼻镜的两叶轻轻上下张开,抬起鼻翼,扩大鼻前庭。4、第一位置观察:使受检者头位稍低,观察鼻腔底、下鼻甲、下鼻道、鼻中隔前下部分及总鼻道的下段。在下鼻甲萎缩者,可直接看到鼻咽部。5、第二位置观察:瞩受检者头部逐渐后仰到30,观察鼻中隔的中段以及中鼻甲、中鼻道和嗅裂的一部分。6、第三位置观察:使受检者头部逐渐后仰至约60,观察鼻中隔的上部、中鼻甲前端、鼻丘、嗅裂、中鼻道的前下部以及鼻顶。图1 鼻镜的使用法(1)正确的持法 (2)错误的持法 (3)鼻腔的检查7、撤出前鼻镜:观察完毕后,将两叶微张开,

6、轻轻撤出前鼻镜。【注意事项】1. 前鼻镜伸入鼻前庭的深度切勿超过鼻阈,以免引起疼痛或损伤鼻中隔粘膜引起出血。2. 撤出前鼻镜时切勿将两叶合拢,以免夹住鼻毛引起疼痛。3. 检查过程中可视需要将受检者的头部左右转动,以便能详细检查鼻腔内壁和外壁。4. 如下鼻甲肿大妨碍检查,可用1%麻黄素棉片贴附于下鼻甲内侧面35分钟,或以1%麻黄素喷雾鼻腔12次,以收缩鼻粘膜,便于观察。【考核标准】10分1.额镜对光:1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1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0.5分;光线不能聚焦到鼻孔内0分)2.握持前鼻镜姿势:1分(姿势正确1分;姿势不正确0分)3.前鼻镜深入鼻前庭深度:1分(深度适宜1分;放置过浅以

7、致暴露不满意者0.5分;超过鼻阈引起疼痛者0分)4.前鼻镜两叶张开的方向:1分(上下张开1分;左右张开0分)5.三个位置观察:5分(1)第一位置观察:1.5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1.5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2)第二位置观察:1.5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1.5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3)第三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5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1. 撤镜动作:1分(自然撤出1分;夹住鼻毛者0分)III、后鼻镜检查法(间接鼻咽镜检查法)【目的】观察鼻腔

8、后段、后鼻孔及鼻咽部的结构。【相关解剖】鼻咽部前方为鼻中隔的后缘及后鼻孔,两侧壁有咽鼓管咽口(约在下鼻甲后端后方约1cm处),咽口后上方有一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区,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有淋巴组织团块,称腺样体。【器械及药物】光源、额镜、间接鼻咽镜、压舌板、酒精灯(或类似的加温设备)、喷雾器、1%丁卡因。【操作方法及步骤】1.戴额镜,对光。2.瞩受检者正坐,头微前倾,张口,用鼻呼吸。3.检查者左手持压舌板,压下舌前2/3,右手持加温而不烫的间接鼻咽镜(或称后鼻孔镜),镜面向上,由张口之一角送入,置于软腭与咽后壁之间。4.第一位置观察:镜面向上向前,

9、观察软腭背面、鼻中隔后缘、后鼻孔、三个鼻甲及鼻道的后段。5.第二位置观察:将镜面移向左右,观察咽鼓管咽口、咽隐窝、咽鼓管圆枕等结构。 图2 间接鼻咽镜检查法及所见鼻咽部象6.第三位置观察:将镜面移向水平,观察鼻咽顶部及腺样体。【注意事项】1.检查前须将间接鼻咽镜加温,以防镜面起雾,影响观察,其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置入口腔前须以手背试其温度,以防烫伤。2.瞩受检者用鼻自然呼吸,避免用口呼吸,以免软腭上抬而影响观察。3.检查时压舌板不宜超过舌前2/3,镜体应避免触及受检者咽后壁或舌根,以免引起恶心而影响检查。4.若咽反射过于敏感以致检查不能合作者,可先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待数分钟后再检查。【考核

10、标准】10分1. 额镜对光:1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1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0.5分;光线不能聚焦到口咽部0分)2. 间接鼻咽镜加温:1分(能正确加温1分;无加温或加温后未用手背试其温度者0分)3. 压舌板的使用:1分(压舌板放置位置正确1分;压舌板放置过深或过浅以致不能配合检查者0分)4. 间接鼻咽镜放置位置:1分(间接鼻咽镜能正确地置于软腭与咽后壁之间者1分;间接鼻咽镜反复触及舌根或咽后壁造成恶心以致无法完成检查者0分)5. 第一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5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6. 第二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

11、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5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7. 第三位置观察:2分 (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5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 IV、口咽部检查法【目的】观察口咽部的结构。【相关解剖】口咽位于鼻咽以下、舌骨延线水平以上,前方经咽峡与口腔相通,咽峡由悬雍垂、软腭游离缘、前后腭弓、舌背所围成,前、后腭弓之间为扁桃体窝,腭扁桃体位于其中。每侧腭咽弓的后方有纵行条状淋巴组织,称咽侧索。咽后壁粘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滤泡。【器械】光源、额镜、压舌板。【操作方法及步骤】1. 戴额镜,对光。2. 瞩受检者正坐,头微前倾,张口。检查者手持压舌板,压下舌前2

12、/3处,使舌背低下。3. 观察咽部粘膜变化,注意有无充血、肿胀、隆起、干燥、脓痂、溃疡、假膜或异物等。4. 观察两侧扁桃体的形态、大小、隐窝情况及腭舌弓、腭咽弓的变化。扁桃体的大小分三度:在腭咽弓以内为度,超出腭咽弓为度,接近或达到口咽部中线为度。5. 观察两咽侧索有无红肿。6. 观察咽后壁形态,注意有无淋巴滤泡增生。【注意事项】1. 压舌板不宜超过舌前2/3处,以免引起恶心而影响观察。2. 咽部粘膜色泽可与硬腭粘膜进行对比,以判断有无充血。3. 检查时切勿在受检者由于恶心的一瞬间迅速“完成”,因为该情况下的咽部粘膜色泽、前后腭弓的位置、扁桃体的大小都不代表真正的情况。【考核标准】10分1.

13、额镜对光:2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2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1分;光线不能聚焦到口咽部0分)。2. 压舌板使用正确:2分(压舌板放置位置正确2分;压舌板放置过浅以致不能完全暴露口咽各部分者1分;压舌板放置过深以致造成恶心无法完成检查者0分)。3. 对咽部粘膜情况的观察:2分(描述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描述错误0分)。4. 对扁桃体的观察:2分(描述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描述错误0分)。5 对咽侧索及咽后壁的观察:2分(描述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描述错误0分)。 V|、间接喉镜检查法【目的】观察喉咽部及喉腔的结构。【相关解剖】喉咽(也称下咽)位于舌骨延线水平以下,前方通喉腔,下端在环状软骨

14、下缘平面连接食管。在会厌前方,舌会厌外侧襞和舌会厌正中襞之间,左右各有一会厌谷,两侧杓会厌襞的外下方有梨状窝,两侧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之后方为环后隙。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三个部分:声门上区位于声带上缘以上,其前壁为会厌,两侧壁为杓会厌襞(又称披裂),后壁为环状软骨,其中室带以上部分称喉前庭,室带与声带之间的部分称喉室;声门区位于两声带之间;声门下区位于声带下缘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以上。【器械及药物】光源、额镜、间接喉镜、酒精灯(或类似的加温设备)、纱块、喷雾器、1%丁卡因。【操作方法及步骤】1. 戴额镜,对光。2. 瞩受检者正坐,头稍后仰,张口,将舌伸出,平静呼吸。3.

15、 检查者用纱块包裹舌前1/3部,以左手拇指(在上方)和中指(在下方)捏住舌前部并拉向前下方,食指推开上唇抵住上列牙齿,以求固定。4. 右手持加温而不烫的间接喉镜由受检者左侧口角伸入咽部,镜面朝向前下方,镜背紧贴悬雍垂前面,将软腭推向上方,观察镜中影像。5. 观察喉咽部:调整镜面角度和位置以观察舌根、舌扁桃体、会厌谷、会厌舌面及游离缘、喉咽后壁、喉咽侧壁、梨状窝等结构。6. 观察喉腔:瞩受检者发“衣”声,使会厌上举,观察会厌喉面、杓会厌襞(披裂)、杓间区、室带、声带及其闭合情况;瞩受检者深吸气,使声带充分外展,观察声门下区。图3 间接喉镜检查法及所见图象【注意事项】1. 检查前须将间接喉镜加温,

16、以防镜面起雾,影响观察,其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置入口腔前须以手背试其温度,以防烫伤。2. 间接喉镜中所见的影像为喉部的倒像,即喉镜中所示的前部实为喉的后部,但左右并不颠倒。3. 检查中应随时调整镜面角度和位置,以求对喉腔及喉咽部作完整的检查。要养成依序检查的习惯,方不致遗漏。4. 若咽反射过于敏感以致检查不能合作者,可先用1%丁卡因喷雾咽部作表面麻醉,待数分钟后再检查。5. 部分受检者因舌体厚而短、舌系带过短、会厌过长或呈婴儿型以及过分紧张以致动作不协调等原因,导致检查不成功。若病情需要,可改用纤维喉镜或直接喉镜检查。【考核标准】10分1. 额镜对光:1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1分;动作正确但

17、不够熟练0.5分;光线不能聚焦到口咽部0分)。2. 左手拉舌:1分(操作规范及熟练1分;操作规范但不熟练0.5分;操作不规范0分)。3. 间接喉镜加温:1分(能正确加温1分;无加温或加温后未用手背试其温度者0分)。4. 右手持镜姿势及放置位置:1分(持镜姿势及位置放置正确1分;持镜姿势或位置放置不正确0.5分;持镜姿势及位置放置均不正确0分。5. 喉咽部观察:3分(能准确描述喉咽部所见3分;能部分描述喉咽部所见12分;描述完全错误0分)。6. 喉腔观察:3分(能准确描述声带及室带情况3分;能部分描述声带及室带情况12分;描述完全错误0分)。 VI、 鼓膜检查法【目的】观察鼓膜的表面结构及其活动

18、度。【相关解剖】鼓膜为一宽约8mm、高约9mm、厚约0.1mm的椭圆形灰白色半透明薄膜,其前下方朝内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45o角,婴儿鼓膜的倾斜度更为显著,与外耳道底约成35角。正常鼓膜有以下标志: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自锤骨短突向下,微向后到鼓膜中部,有呈白色条纹状的锤纹;在锤骨柄末端鼓膜成一浅凹,名鼓脐;自锤骨柄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在锤骨短突前、后皱襞以上的部分为鼓膜松驰部,前、后皱襞以下为鼓膜紧张部。为了便于描述,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四个象限。【器械】光源、额镜、耳镜(或电耳镜)、鼓气耳镜。【操作方法及步骤】1. 检查方法(1)徒手检

19、查法 戴额镜,对光。 受检者侧坐位,被检耳朝向检查者。 检查者一手将耳廓向后、上、外方轻轻牵拉,使外耳道变直,另一手食指将耳屏向前推压,使外耳道口扩大,以便观察鼓膜。婴幼儿外耳道呈裂隙状,检查时应向下牵拉耳廓,方能使外耳道变直。 若单手检查,查左耳时,左手从耳廓下方以拇指和中指夹持并牵拉耳廓,食指向前推压耳屏;查右耳时,左手从耳廓上方以同法牵拉耳廓及推压耳屏。(2)耳镜检查法1 戴额镜、对光及受检者的姿势同上。2 根据外耳道的宽窄选用口径适当的耳镜。3 双手检查时,用左手牵拉耳廓使外耳道变直,右手将耳镜轻轻置入外耳道内,耳镜管轴方向应与外耳道长轴一致,以便观察鼓膜。 单手检查时,牵拉耳廓及持镜

20、动作均由左手完成,腾出右手进行操作。(3)鼓气耳镜检查法鼓气耳镜是在耳镜的一侧开一小孔,通过一细橡皮管使小孔与一橡皮球相连,在耳镜底部安装一放大镜,借以密封之。检查步骤如下:1 戴额镜、对光及受检者的姿势同上。 选用适当大小的鼓气耳镜置入外耳道内,注意使耳镜与外耳道皮肤紧贴,耳镜管轴方向应与外耳道长轴一致。 反复挤压及放松橡皮球,使外耳道内交替产生正负压,同时观察鼓膜向内外的活动度。(4)电耳镜检查法电耳镜是自带光源和放大镜的耳镜,因此检查时不需戴额镜和对光,受检者可在任何体位下接受检查。利用电耳镜可更方便地观察鼓膜的细微改变。2. 检查内容(1)鼓膜的表面标志:如光锥、锤骨短突、锤纹、前后皱

21、襞、紧张部、松弛部等。(2)鼓膜的色泽:如灰白、充血、混浊等。(3)鼓膜的形态:如内陷、外凸、增厚、萎缩、穿孔、钙斑、瘢痕、液平等。(4)鼓膜活动度。图4 鼓膜的表面标志【注意事项】1. 鼓膜检查时,应注意牵拉耳廓的方向以使外耳道变直,否则不能窥及鼓膜。2. 使用耳镜时,其前端抵达外耳道软骨部即可,勿超过软骨和骨部交界处,以免引起疼痛。 3. 无论采用上述何种方法,从一个方向均只能窥及鼓膜的一个部分,欲察看鼓膜的全貌,必须随时调整受检者的头位,或将耳镜的方向向上、下、前、后轻轻移动,方能看到鼓膜的各个部分。4. 初学时宜从正常鼓膜开始检查,将鼓膜的正常标志牢记于心,若正常标志发生改变,则提示有

22、病变发生。在鼓膜的各标志中,以光锥最易辨别,可先找到光锥,然后相继观察锤骨柄及短突、前后皱襞,区分松弛部与紧张部。5. 鼓膜松弛部的穿孔较为隐蔽,易为胆脂瘤上皮所覆盖而不易辨识,应特别注意。【考核标准】10分1. 牵拉耳廓:1分(牵拉耳廓方向正确1分;方向不正确0分)。2. 辨认鼓膜表面标志:5分(光锥、鼓膜脐、锤纹、锤骨短突、前后皱襞5个标志每辨认1个记1分)。3. 区分紧张部与松弛部:2分(能正确区分紧张部与松弛部2分;不能区分者0分)。4. 辨认异常鼓膜(如充血、穿孔、内陷等):2分(能辨认出异常鼓膜2分;部分辨认出异常鼓膜1分;不能辨认异常鼓膜0分)。 VII、 音叉试验【目的】初步了

23、解受检者听力是否正常,并初步鉴别听力损失的性质。【相关生理】声音通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途径传入内耳。空气传导的路径是:声波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外淋巴内淋巴corti器。骨传导即声波直接经颅骨震动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corti器产生听觉。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骨传导无实用意义,但骨传导在耳聋鉴别诊断中甚为重要。【器械】音叉一套。【操作方法及步骤】1. 选用合适的音叉,常用频率为256Hz或512Hz的音叉。2. 林纳试验(Rinne Test,RT):又称气骨导比较试验。将振动的音叉臂置于被检者外耳道口约1cm处,以检查气导,至被检者不能听到声音后,立即移动音叉,使音叉柄部末

24、端接触乳突部的鼓窦区以检查骨导,如果此时被检者仍能听到声音,则表示骨导大于气导(BCAC),称为林纳试验阴性(-)。重新振动音叉,并检查骨导,至被检者不能听到声音后立即移音叉检查气导,若此时被检者仍能听到声音,则表示气导大于骨导(ACBC),称为林纳试验阳性(+)。若气导与骨导相等(AC=BC),以“()”示之。正常听力:气导大于骨导约12倍,传导性耳聋为骨导大于气导,感音神经性耳聋则气导大于骨导,但气导、骨导时间均较正常耳缩短。3韦伯试验(Weber Test,WT):又称骨导偏向试验。把振动的音叉柄部放在被检者颅骨的中线上,询问被检者何侧听到声音。正常人两耳听到音叉声音是相等的;传导性耳聋

25、,声音偏向患侧或耳聋较重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声音偏向健侧或耳聋较轻侧。4施瓦巴赫试验(Schwabach Test,ST):又称骨导比较试验。把振动音叉的柄部放在被检者的乳突部鼓窦区,至听不到声音时,立即移至检查者的鼓窦区(检查者的听力必须正常),如此时检查者仍能听闻,则表示被检者的骨导比正常人缩短,反之则为延长。正常听力:被检者与检查者骨导时间相等;传导性耳聋,骨导时间延长;感音神经性耳聋,骨导时间缩短。不同类型耳聋的音叉试验结果见附表。 附表 音叉试验结果比较音叉试验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林纳试验(RT)韦伯试验(WT)施瓦巴赫试验(ST)(),()病耳(+)(+)健耳()5.盖莱试验(

26、Gelle test,GT):用于检查其镫骨底板是否活动。方法:将鼓气耳镜置于外耳道内,当橡皮球向外耳道内交替加、减压力的同时,将振动音叉的叉柄底部置于鼓窦区。若镫骨活动正常,受试者感觉到随耳道压力的变化一致的音叉声强弱变化,为阳性(+),反之为阴性(-)。耳硬化或听骨链固定者为阴性。【注意事项】1. 音叉检查时只能手持音叉柄,勿持叉臂。2. 敲击音叉时,可将叉臂向第一掌骨外缘、肘关节或膝关节等处轻轻敲击,使其振动,动作要迅速,用力要适当,如用力过猛,或敲击硬物,可产生泛音,影响检查结果。3. 检查气导时,两叉臂末端应与外耳道口在同一平面,且距被检者外耳道口约1cm处。4. 检查骨导时,应将叉

27、柄末端底部压置于颅面上或乳突区,亦可置于上切压处。5. 音叉试验只能初步鉴别耳聋为传导性或感音神经性,但不能准确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无法进行前后比较。【考核标准】10分1. 音叉选用:2分(能根据试验目的选用合适的音叉2分;气骨导比较试验选用128Hz或1000Hz以上频率的音叉0分)。2. 林纳试验:2分(操作规范且熟练2分;操作规范但不熟练1分;操作错误0分)。3. 韦伯试验:2分(操作规范且熟练2分;操作规范但不熟练1分;操作错误0分)。4. 施瓦巴赫试验:2分(操作规范且熟练2分;操作规范但不熟练1分;操作错误0分)。5. 记录:2分(能正确记录结果2分;记录部分正确1分;记录完全错误

28、0分)。 VIII、 纯音听力计检查法【目的】了解受检者的听敏度,鉴别听力损失的性质,初步判断耳聋的病变部位。【相关知识】纯音听力计是通过音频振荡发生不同频率及不同强度的纯音,以测试听觉范围内不同频率的听敏度,判断有无听觉障碍及听觉障碍的程度,对耳聋的类型和病变部位作出初步判断。纯音听力的结果是受试者自己判断是否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以每个频率能听到的最小声音为听阈,将各频率的听阈在听力坐标图上连线,即听力曲线。普通纯音听力计的纯音频率范围为12510000Hz。250Hz以下为低频段;5002000Hz为中频段,又称言语频率;4000Hz以上为高频段。超高频范围为800O 16000Hz(一般

29、听力计不能达到10000Hz以上频率)。【器械】隔音室、纯音听力计、记录纸。【操作方法及步骤】1. 检查外耳道及鼓膜,必要时清除外耳道耵聍。2. 测试气导听阈:受检者戴好气导耳机,检查从1000Hz开始,以后按2000Hz、4000Hz、6000Hz、8000Hz、250HZ、500Hz的顺序进行,最后再对 1000Hz复查一次。3测试骨导听阈:将骨导耳机置于受试耳乳突区,也可将骨导耳机置于前额正中,测试步骤和方法与气导相同。4描绘听力图:将以上测得的各频率气、骨导听阈用特定的符号记录在记录纸上,并连成曲线,即为纯音听力曲线(听力图)。目前大部分纯音听力计可自动打印听力图。 5.阈上听功能测试

30、:根据病情需要,尚可做SISI试验、双耳交替响度平衡试验、音衰试验等检查,以判断有无重振,鉴别耳蜗与蜗后病变。【结果分析】1.正常听力:各频率气导和骨导听阈都在25dB以内,且气骨导差10dB。图5 传导性聋听力曲线 图6 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曲线 2.传导性聋:各频率骨导听阈正常或接近正常,气导听阈提高,气骨导差10dB。3.感音神经性聋:气、骨导听力曲线呈一致性下降(即听阈提高),特别严重者,只有部分或个别频率有听力,称岛状听力。 4.混合性聋:气导和骨导听阈都提高,即气骨导听力都下降,但有气骨导差存在。5.耳蜗性聋:SISI试验得分70%,或双耳交替响度平衡试验示有重振。6.蜗后性聋:音衰试

31、验音衰值30dB。 图7 混合性聋听力曲线 【注意事项】1. 两耳气导听阈差值40dB时,测试较差耳气导须在对侧进行掩蔽,以防止“影子曲线”。 2. 测试骨导时,对侧耳一般均须加掩蔽。3. 所有测试须在20分钟内完成,否则可因听觉疲劳影响测试的准确性。 IX|、 声导抗测试法【目的】客观测试中耳传音系统和脑干听觉通路功能,鉴别传导性聋、耳蜗性聋、蜗后性聋及非器质性聋,并可粗略估计听敏度。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客观听力测试的方法之一。【相关知识】外耳道压力变化产生鼓膜张力变化,对声能传导能力发生改变,利用这一特性,能够记录鼓膜反射回外耳道的声能大小。中耳导抗仪(临床习惯称为声阻抗仪)是根据等效容积原理工作,由导抗桥和刺激信号两大部分组成。导抗桥有3个小管被耳塞引入密封的外耳道内:上管发出 220Hz或 226HZ 85dB的探测音,以观察鼓膜在压力变化时的导抗动态变化,并以强度为40125dB、刺激频率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