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4.74MB ,
资源ID:124031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4031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

1、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

2、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单层重檐殿堂遗存“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

3、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檐代表等级。重檐建筑一般等级比较高。“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

4、“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太原晋祠圣母殿是一座祭祀性建筑,单层重檐。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是宋代的遗构,建造年代是宋崇宁元年、1102年,比营造法式早一年。从圣母座后元祐年间的题记上看可能更早,元祐二年是1087年,还早二十多年。这个建筑是重檐,一般重檐是有周

5、匝副阶的。殿身部分上檐是九脊顶,也就是歇山顶,包括副阶的这部分。下层檐是七开间,进深是六间,殿身是五间,因为它收进一些檐子,平面大致接近一个方形,周围有一圈廊。它的总平面如下图,这是个园林化的祠。大殿有盘龙柱,重檐。前面还有一个十字形的石桥。形式是殿堂式结构。内外柱同高,构架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的做法,前面省了一个柱子,结构很大胆,而前面有一个短柱,就是上檐柱直接落在了前面的三椽栿上。它产生的效果是前廊特别大。 如果到那个地方,都感觉前廊很空畅,便于礼寺。外观很精美,重檐、九脊。宋代的建筑装饰华丽、华美,加上盘龙柱、石栏杆,非常地精巧、玲珑和庄重的一个建筑物。斗栱用得并不太高,上檐用六铺作双杪

6、单下昂,出了三跳。下檐一般要减上檐一铺,用的是五铺作,这是习惯。一般上檐要高一点。盘龙柱是现存最早的(曲阜的孔庙大圣殿也用了盘龙柱),殿内还有圣母像和座椅。这个座椅是目前所知道最早的家具,元祐二年的,应该公元1087年,离现在已经是一千多年了。它的琉璃瓦顶也很精美,用了琉璃剪边,用了很丰富的雕饰。但这些脊部很可能是明代的。它有维修的痕迹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摩尼殿的造型和空间极其独特而且很丰富,也是单层重檐。隆兴寺在唐代叫龙藏寺,后改成龙兴寺。唐中宗年间,全国普遍地改龙兴寺。到清代改成隆兴寺。这个寺院保持得比较完整,从前面的影壁、牌坊、石桥、天王殿、大觉六师殿、摩尼殿,一直到戒坛、大悲阁、弥陀殿、敬

7、业殿、药师殿,整个纵深很长。宋代的图形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空间,特别是大悲阁两侧还用两个配楼,非常隆重。摩尼殿是现存寺内比较早的一座殿堂,它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 它的平面是十字形,每面的面阔七间,进深也是七间,平面基本上是方形。方形每面出一个抱厦。这个头的抱厦叫龟头殿式的,就是把山面朝前,这是宋代的一个叫法。这个山面朝前好像山花一样,四个面都出山花,形成四个入口。在前面出山花式的抱厦的做法是宋代常见的,到明清基本见不到了。这种格局非常像一个西方的著名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帕拉第奥的维琴察圆亭别墅,也是四面出抱厦、四面出山花的,而且也是个比较规整的方形平面。这两个在构图上、空间上很

8、接近,只是一个是个穹顶,一个重檐屋顶。它的通面阔是33.29米,通进深是27.12米,下面一个1.2米的台基。立体剖面图,里面中心空间是四壁三面围合的一个佛座,周围都有壁画。后面有悬塑,殿身部分是殿堂式结构。用了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对四椽栿用四柱的做法,非常标准的一个殿堂。八架椽进深不很大,抱厦四个面也并不完全一样,这个跟维琴察不一样。南立面比较宽,用了六架的进深,其他三面只有四架。斗栱用材是上下用了同样高的材份,上檐是21厘米,下檐也是21厘米,都是五等材的等级。 但是殿堂是一个重檐,四面抱厦。非常奇特,规格非常高。著名的苏州玄妙观的三清殿这座殿在苏州观前街,是宗教建筑。它始创于西晋的咸宁二年

9、、公元276年。唐代改名开元宫,北宋的时候改成天庆观,北宋末年因为战争被毁。南宋重修。它的面阔九间,是有记载的南方唯一一座九开间大殿,通面阔43米,进深是六间,通进深是25米,前面有月台,周围有石栏杆。它的平面不像营造法式 所说的身内双柱、身内单柱、金箱斗底槽,它用的是满堂柱,几乎每一个柱位都有柱子,这在早期建筑很少见,表现出一种结构上的规整化。在晚期比较多了,这个在明清建筑上偶尔有发现,既没有减柱也没有移柱,甚至根本就没有所谓双槽柱的做法。同时它是重檐副阶,周圈有一圈副阶,但是他把副阶完全用墙包进来了,显得室内空间比较大。因为柱子特别密,上面的梁架有的就用短梁,直接伸到每一个檩子下面,很像那

10、个穿斗式的建筑。南方爱用穿斗式,它下面柱子虽然多,但还是有空间的。到上面完全是用穿斗式的那种感觉,有短柱。所以它很可能是组合了一些南方的木构建筑的手法。斗栱用材高22到24厘米,也是比较低的。上檐和下檐还不一样,下檐斗栱用材更低,只有19厘米高。另外一个特点,南宋建筑的南方特色,如翼角有明显的南方发戕的做法。两宋、辽、金时期木构楼阁目前知道最早的木楼阁是晚唐的,在河北省正定的开元寺钟楼。这座钟楼里保留了很多晚唐时候的做法和风格。在没有确认开元寺钟楼之前,两宋、辽金时期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被认为是最早的楼阁,外观两层,实际内部是三层。始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它的平面很精致,它的平面就是典型

11、的宋营造法式所说的金箱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就是两圈木柱形成一个筒,这样结构内部的空间就比较空、自如,外部空间比较严密。面广是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是个殿堂式的结构。中间有一个暗层,暗层上面有一个平座。 理论上人们可以从平座出来凭楼远望。上层是一个单檐的九脊屋顶,也就是一个歇山,在上层。首层通面广20米,通进深14.2米。上层是稍微收了一点,通面阔是19.19米,通进深是13.36米。它也有个有趣的比例,就是我们前面反复提到的长和宽,无论是首层和二层,长宽比都在1.41到1.42之间,根号2比1的关系,说明古人很喜欢用这个关系,方和圆的关系。找出一个数为方,它的对角线一拉就是它的长,显然这是一个

12、经过设计的比例。这是它的剖面,剖面我们看出来中间有一个15.4米的观音像。因为它平面用了金箱斗底槽,中间是空的。可以完全再把中间空间利用起来,上下空间三层贯通。所以它的空间非常地精美,从视觉上看,进到室内以后,中间部分是暗的,仰望的时候,脸部是亮的,非常神秘、非常慈祥。造像中间用了一个六角形的一个垂拔的空间,上面还用藻井。这座雕像是一个木刻,辽代的木刻。非常精美的一个木雕造像,建筑和雕像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它保留了一些辽、金时代的特点,有明显的侧脚和生起。辽、金时代的建筑有侧脚、有生起。宋代也有生起,生起造成了一种向内的挤压力。蓟县在历史上发生多次大地震,乾隆年间、元代,包括唐山大地震,都

13、没有对它造成根本性的损坏,说明它结构上的合理性。屋顶梁架用的是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对四椽栿,进深并不是很大,八架椽。中间又加了一个藻井,屋顶还是典型的辽代做法,叉手、蜀柱、托脚。有一个楼梯导到三层,首层用的是七铺作出四杪的做法,没有昂,直接出了四跳,得下檐就比较地舒展,翘起来了。这是它的下檐斗栱。平坐也有斗栱。辽、宋时期的平坐是很复杂的。明清的平坐比较简单,可能根本就没有斗栱。辽、金时期都有斗栱。用了六铺作出三杪,上檐是七铺作,双杪双向昂。上檐视觉上要仰着头看,双昂显得更漂亮。斗栱的足材高度都是一样的,都是38.5厘米。但它单材高上下檐不太一样,下檐是27厘米,上檐是26厘米,厚度18厘米。相当

14、于营造法式的二等材。平坐高23.5厘米,相当于三等材。说明在一个建筑物的斗栱用材不是统一的,上下檐有区别,平坐跟檐有区别。这是它的梁架。辽、金时代的善化寺普贤阁,也是两层加一个平坐。基坐下面是一个1.12米的台基,外观两层,实为三层。平面是个方形,后面有一个楼梯上去。阁内没有内柱,完全靠周围的柱子,前面和背面每面是有四棵柱子,山面只有三棵柱子,形成一个方形的小楼阁。楼阁的造型很精美,屋顶是四椽通栿,因为它中间没有柱子,用一个大梁,上面用平梁、叉手、蜀柱、脊槫就可以解决了。面宽和进深都是10.40米 一个方形的下檐斗栱用的是五铺作,斗栱用材不太大,才22到23厘米,三等材的格局。宋代楼阁隆兴寺转

15、轮藏从唐代开始在佛寺的正殿前面加藏经殿,据说从南北朝开始就有转轮藏殿。转轮藏就是相传在南朝梁的时候,有一个大士叫善慧禅师傅翕,他创造了一个形式,就是把经放在一个柜橱里,这个柜橱能够转动,你如果转动了就相当于你在念经了。西湖游览志余里说:高丽寺轮藏甚伟,高丽寺是个寺名,很可能是由朝鲜半岛来的僧人建的。宋时高丽国进金字藏经一部贮其中,因为有高丽国送的金字的藏经,所以叫高丽寺。到今犹有存者 原起于傅大士。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就是在里面八个面都藏满了经,高丽金字藏经,运转起来很方便。人有发菩提心者,推转是轮,即与持诵诸经无异,故今天下轮藏

16、皆设大士像。本来在转轮藏里应该有傅大士的像,但现在没有,找不到这个痕迹。很可能在明清以后,他的宗教地位没那么高了。但是两个资料都认为这个转轮藏出自梁代的,南朝梁的傅翕,但傅翕的详细资料没有。隆兴寺转轮藏是个两层楼阁,形制上是宋代的,面广三间,进深三间,近方形。前面有一个将近4米的抱厦。形制轮廓就比较丰富。两层檐楼阁加平坐,前面加个抱厦,有了抱厦就有了前面的前导空间。进到抱厦里面楼阁里就是一个大的转轮,下层四个柱子包围一个转轮。上层是个空间,后面有一个楼梯搭上去,上面摆一尊佛像。从剖面上可以看出它的结构,中间没有暗层,宋代的楼阁不设暗层,这说明宋代工匠在技术上更成熟。为什么要设暗层?因担心楼阁不

17、稳,加暗层以后加斜撑让楼阁稳定,但如果没用暗层,结构的稳定性要差,技术上更成熟才敢做,他用了弯乳栿,乳栿一般是直的一根两架的梁,他用了弯的梁,使它的室内空间转轮可以放得下,这些都是很大胆的做法。转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精美的木结构,也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转轮。它是重檐八角亭,底下有个转轴,转轮高是2.5丈(8米),每边边长是8尺(2.6米)。有藏座,藏身,藏顶组成,是一个上圆八角的重檐屋顶造型的一个亭子。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斗栱用了八铺作。上檐和下檐都是八铺作斗栱,这可以说是营造法式里记载的八铺作斗栱的唯一实例。八铺作斗栱是用在最高等级的建筑上,如皇宫的正殿。但辽、宋、金时的皇宫早都没有了。这个佛寺的规

18、格没那么高,它只能用到七铺作。但是这个地方是给佛经做的,佛经的地位很高,就做了八铺作。所以是八铺作的唯一的实例。隆兴寺的慈氏阁跟隆兴寺转龙藏正好对面。一般的唐、宋建筑在大殿前往往有两座对称的阁。转轮藏和钟台是对应的,钟楼、转轮藏,有时候也会钟楼和观音阁,这用了慈氏阁。慈氏阁就是供弥勒佛的,弥勒的别称叫慈氏。弥勒信仰在唐代很盛,因为弥勒是未来佛,所以人们很信他,觉得将来他来救大家。这个建筑也是很独特,二层楼阁,室内有一尊很高的立像。尽管它是楼阁,但也不能设暗层,为设暗层就没法造立像了。它除了像观音阁一样,把周围圈起来。它用的结构手法很好,就是底层的柱子少一点,上层的柱子架在底层的梁上,这样二层就

19、形成了室内空间,很大胆。为了稳固,在后面直接用永定柱落在台基上, 上面直接托着平坐,这样就檐柱和平柱、永定柱两个紧挨着来把后檐稳定住,所以说结构上采取了很多大胆的手法。前面同样有个抱厦,感觉跟转轮藏殿是对称的,都是方形的,重檐,对面加一个抱厦。它的二层是重檐,有一点小的差别。内部是个慈氏,一个立像,空间显得很高敞,里面看结构很简单、很洗练,但也有一些问题,就是它一些做法如像斗栱用了单杪单昂,还用昂形耍头等等,假昂。可能后来修过,所以慈氏阁不完全是宋构,一座木构是会经常反复修的。宋、辽、金时代还出现一些楼阁,金代有一个楼阁,西溪二仙庙,也非常漂亮。两宋、辽、金时期佛塔建筑佛塔有多种形式,有楼阁式

20、、有密檐式。木构佛塔一般楼阁式的多,当然也有密檐式的,也有那上面上不去的这种。现存的木构佛塔,只有一座纯木构的,就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山西应县木塔。历史上建造的佛木塔是很多,佛塔又高又大,很难建造,同时很难保存。能保存一座辽代的应县木塔很难能可贵。 佛塔从南北朝佛教兴盛起来以后开始大量建造。梁思成先生画的塔的演变图唐代佛塔有很多,辽、宋、金时代佛塔遗存非常多,仅辽、宋、金三百年的时间,著名的佛塔就有八十多座。佛塔分类,从材料上来分,有木塔(木塔现在仅存的是应县木塔,在当时是很多的)石塔、砖塔、砖心木檐塔(南方比较多见)、甚至还有一些特殊材料造的塔铁塔、陶塔。从造型上分,有楼阁式塔(宋朝的南

21、方汉族人实用理性概念,认为盖塔就要登临,所以多数是楼阁式塔)、密檐塔(密檐塔在北方辽、金地区比较多,更带有宗教祭祀色彩,没有内部空间,里面只是一个地宫,藏着舍利等,完全看外观,不能进去)、华塔(华塔就是花塔,非常奇特)、单檐塔(宋、辽时期单檐塔比较少,隋唐时期单檐塔多)。从平面上分有两种,八角塔、方形塔。八角塔宋代多,几乎很少有方形的。方形塔唐代较多。从五代到宋有个过渡期,有若干个方形的。佛塔英文叫pagoda,可能是八角塔的谐音。木构佛塔中国历史上建造的量很大。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塔度有140多米,木结构,说明中国古代木结构达到的水平。历史上有很多高塔,像隋唐长安城有过两座高塔。禅定寺塔 80多

22、米,存在了二百六十多年,唐末被毁。北宋东京汴梁开宝寺塔也是80多米,塔是很多,而且造塔技术也很高。东京汴梁开宝寺塔,当时是向西北倾斜。造塔匠喻皓说,京师多西北风,吹之百年则正已。 现存的木塔只有一座,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它是中古时期最高也最古老的高层木塔,塔保存得非常完美。外观五层,内部结构是九层,底层是重檐,有六层檐子,八角形平面。应县木塔创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它的格局是典型隋唐时代的殿前塔的格局,南北朝到隋唐很多见。韩国一些古老寺院也保持这种格局,在殿前有一座塔。应县木塔是典型的殿前塔,后面是九开间的大殿,现在只剩遗址了。现在这个寺里遗址上还有山门、钟楼、佛塔、佛殿等,有

23、一些清代的遗构,九开间大殿是台阶上摆了一些晚近的建筑。平面是八角,底层的直径是30.27米。外观五层,实为九层,中间有四个结构性的暗层。暗层里加了斜撑,所以它的结构很稳固。塔身是六层,首层是重檐带副阶,有一圈回廊。柱子形成双套筒式,很像金箱斗底槽,中空。测绘这个殿堂,从下面完全把中间的楼板打开,可以一直把尺子读到最高处,读到五层,说明它中间是空的,这便于中间摆佛像。塔一方面是是佛本身的象征,一方面是个佛殿移到这儿,每层都是一个佛殿,可以在里面礼拜。木塔整体上可以算是一个殿堂式结构,殿堂式结构也叫殿阁式结构(内外柱同高,中间有一个结构层斗栱层,斗栱层加柱,柱加铺作层,铺作层再加平坐,平坐再加柱,

24、它每层都是平的,结构非常整齐。同时这个结构的彼此各层拉结很紧密)。首层是重檐副阶,结构很紧凑。第一层特别高,十几米,中间有一个大佛像,首层还有个藻井。在首层的四壁上还有些壁画,保存得非常好。二、三、四、五层由于中心中空,有佛座,各层之间有木楼梯连接。楼梯的布置也很巧妙,八角形,四个正面不摆楼梯,沿着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样位置上斜着摆,均匀地分布在四个方向,这样楼梯对整个塔不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和损害,均匀地分布也便于人上下。塔身也是仔细设计的,这方面研究很多。建筑史学家傅熹年先生研究的结果:整个大塔控制在七个首层塔身柱柱高的比例,把首层塔身柱柱高作为一个模数,整个塔是它的七倍。另外首层的檐柱副

25、阶柱子高也是个辅助模数,跟各层塔身都有关系,这种高度比例控制方法在中国古代木构中用得很多。因为木结构本身是一个预制的过程,必须要有大控制,那时没图纸,所以比例控制很重要。傅先生在这方面研究非常地深入。木构中有很多设计的理念,方圆的关系,以首层柱子为基本模数的比例控制关系,都是值得我们去玩味的。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宋代建筑的柱高与间之广,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现在很多人把握不住,柱子特别地高,它就不是中国建筑的感觉。柱子比较低,开间比柱子高、接近或者略长一点,这样使整个建筑显得平。中国建筑有一种平稳的、匍匐在大地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腾飞的感觉,不像哥特式,这都是要点。砖石建筑,南京栖霞寺舍利塔这座塔是

26、在隋代建的舍利塔的基础上,五代时候重建的。有些塔年久了要重修 ,重新用石头做一座。栖霞寺是唐代佛教中国四绝之一。唐代的佛教有中国四绝:南京建康栖霞寺,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因为它们曾经高僧辈出,而且存留的东西也很珍贵,所以是当时汉地寺院的中国四绝。栖霞寺在隋代的时候最早建了舍利塔,当时是隋仁寿年间,隋文帝在全国造塔,造了一百一十多座,栖霞寺几乎是第一座。因为诏书上提到它: 先往蒋州栖霞寺,洎三十州次五十三州等寺起塔。先从蒋州开始,蒋州就是现在的南京附近,有蒋山。栖霞寺舍利塔建于五代南唐,是八角形平面的密檐式塔。高五层、18米。下面是一个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下有塔基,塔

27、的形象已有点残损,但依然很秀丽。上面的塔刹是后世修的,好像一些宝珠似的。塔基座的八面雕刻有释迦牟尼的八相成道图,塔身的各层八角都有倚柱,雕有文殊、普贤等四大天王的浮雕。还有很多佛像,飞天、伎乐这种雕刻。檐子是石头造的,仿木,这是中国砖石结构的一个大特点,砖石仿木。它完全仿木楼阁做的,但已经残破,毕竟经过了千年。杭州的闸口白塔这座塔在钱塘江边,是梁思成在很早发现的,并著有专门的论文。塔本身的非常修长、挺拔、高俊。由于是石塔,经多年风雨雷电的侵蚀,已经很残破了。楼阁式塔,八角形平面,外观是九层,高14.2米。下面有须弥座,有平坐栏杆、门,有雕刻,非常精美。须弥座上有束腰,就是最细那部分,在束腰的部

28、分有陀罗尼经。所以它本身是个塔,同时也是陀罗尼经幢。因为陀罗尼经幢是密宗,随着密宗传入的时候,唐代特别盛行。很多人他建不起塔就建一个经幢,经幢上刻满了陀罗尼经,可以有救护的力量,有神秘的力量,这个塔带有经幢的概念。上面是木楼阁,从木楼阁可以看出很多五代的建筑的形态,如用了梭柱状的转角移柱。宋代的梭柱只有上面收下面是直的。它是上下收,表明了唐、五代地方的木构建筑很可能是上下都收的,这是个证明。另外阑额上用了七朱八白的这种彩绘式样的小方格。七朱八白(红白相间的那种格)显得很俭朴又很大方,有一点点装饰,这塔上面有,证明它是五代的,代表了唐的一些做法。而且它每间开始有两朵补间铺作,说明它已经开始向晚建

29、过渡了。斗栱是用的五铺作,斗栱也很清晰,门、雕像都很清晰。杭州灵隐寺双石塔吴越王钱弘俶在钱弘俶十四年,也就是宋建隆元年,宋代立国那一年、960年开始建。是岁,王重创灵隐寺,立石塔四。当时立了四座寺塔,现在两座保存得较好。石塔檐口有残破,是楼阁式塔,里面有门,有雕像,有仿木的斗栱,非常精美。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很多做法如出一辙,应该是一批工匠做的,所以把它归在五代。因为灵隐寺双石塔肯定是五代建的,双石塔跟闸口白塔形制很接近,所以应该是同时代的。虎丘云岩寺砖塔建造年代是钱弘俶十三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在宋之前。它平面是双套筒,中间十字,砖砌的形式。高度47.5米,八角形,七级,完全是楼

30、阁式。云岩寺的名字起的比较晚,是北宋时候。在更早它叫虎丘报恩寺,原来叫虎丘,为了避讳唐太祖李虎的讳,改叫五丘,后来又改成虎丘。这个塔完全是砖砌的,砖上面叠涩出檐,出檐上面本来是有木椽子,木椽子再加上檐口,后来那些木椽子完全没了,因为它久而久之都糟朽了,所以变成完全砖砌的塔。斗栱也是砖做的。四个方向有真门有假门,它就是所谓的中国的比萨斜塔,已经倾斜得很明显了。河南武陟的妙乐寺塔妙乐这个词本身是来自佛经妙法莲花经,代表极乐的环境,所以这个建筑、这个寺院肯定在妙法莲花经形成以后,现在推断它建寺的时间大概是北魏时期。它曾经有过一个五层的石塔,现在这座塔是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左右建的。是一个十

31、三层的方形密檐塔,带有明显的唐塔的痕迹。所以说五代塔具有唐到宋的转折,但它又不像唐塔,比唐塔显得精致。如在首层叠涩檐上用了山花蕉叶的雕饰,非常精美。另外,塔刹四角各做了一个石狮子,石狮子非常地精致,现在仍然很光亮。塔刹几乎是完整的,不知道怎么焊接的,几乎没有缝隙。塔刹也很精美。它以前曾经有过一个五层的石塔,石塔可能尺度比现在这个还要大,现在这个塔已经没有了。妙乐寺的曲线跟唐代的密檐塔也不一样,有一些弯曲,显得很柔和。塔刹也比较地明显,不像唐代的塔刹密檐塔的塔刹简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由唐到宋的一个过渡,工艺水平也高了,显得很精美。现在这个塔有半层埋在土里,因为在抗战、二战的时候,因为洪水、黄河水的原因,带来很多淤泥,下面起码埋了一米多深。整体上比唐塔要多几分精致,尤其它的塔刹又非常精美,是很难得的一座五代时的塔。它的山花蕉叶又比唐塔多了几分细致的地方,叠涩出檐,上面不加木檐,唐代建筑因为比较质朴,不用木檐。到了宋代以后,叠涩出檐,往往再加上木檐,变成砖心木檐的感觉。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