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0314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docx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共17页文档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单层重檐殿堂遗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檐代表等级。

重檐建筑一般等级比较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太原晋祠圣母殿是一座祭祀性建筑,单层重檐。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是宋代的遗构,建造年代是宋崇宁元年、1102年,比《营造法式》早一年。

从圣母座后元祐年间的题记上看可能更早,元祐二年是1087年,还早二十多年。

这个建筑是重檐,一般重檐是有周匝副阶的。

殿身部分上檐是九脊顶,也就是歇山顶,包括副阶的这部分。

下层檐是七开间,进深是六间,殿身是五间,因为它收进一些檐子,平面大致接近一个方形,周围有一圈廊。

它的总平面如下图,这是个园林化的祠。

大殿有盘龙柱,重檐。

前面还有一个十字形的石桥。

形式是殿堂式结构。

内外柱同高,构架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的做法,前面省了一个柱子,结构很大胆,而前面有一个短柱,就是上檐柱直接落在了前面的三椽栿上。

它产生的效果是前廊特别大。

如果到那个地方,都感觉前廊很空畅,便于礼寺。

外观很精美,重檐、九脊。

宋代的建筑装饰华丽、华美,加上盘龙柱、石栏杆,非常地精巧、玲珑和庄重的一个建筑物。

斗栱用得并不太高,上檐用六铺作双杪单下昂,出了三跳。

下檐一般要减上檐一铺,用的是五铺作,这是习惯。

一般上檐要高一点。

盘龙柱是现存最早的(曲阜的孔庙大圣殿也用了盘龙柱),殿内还有圣母像和座椅。

这个座椅是目前所知道最早的家具,元祐二年的,应该公元1087年,离现在已经是一千多年了。

它的琉璃瓦顶也很精美,用了琉璃剪边,用了很丰富的雕饰。

但这些脊部很可能是明代的。

它有维修的痕迹

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摩尼殿的造型和空间极其独特而且很丰富,也是单层重檐。

隆兴寺在唐代叫龙藏寺,后改成龙兴寺。

唐中宗年间,全国普遍地改龙兴寺。

到清代改成隆兴寺。

这个寺院保持得比较完整,从前面的影壁、牌坊、石桥、天王殿、大觉六师殿、摩尼殿,一直到戒坛、大悲阁、弥陀殿、敬业殿、药师殿,整个纵深很长。

宋代的图形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空间,特别是大悲阁两侧还用两个配楼,非常隆重。

摩尼殿是现存寺内比较早的一座殿堂,它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

它的平面是十字形,每面的面阔七间,进深也是七间,平面基本上是方形。

方形每面出一个抱厦。

这个头的抱厦叫龟头殿式的,就是把山面朝前,这是宋代的一个叫法。

这个山面朝前好像山花一样,四个面都出山花,形成四个入口。

在前面出山花式的抱厦的做法是宋代常见的,到明清基本见不到了。

这种格局非常像一个西方的著名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帕拉第奥的维琴察圆亭别墅,也是四面出抱厦、四面出山花的,而且也是个比较规整的方形平面。

这两个在构图上、空间上很接近,只是一个是个穹顶,一个重檐屋顶。

它的通面阔是33.29米,通进深是27.12米,下面一个1.2米的台基。

立体剖面图,里面中心空间是四壁三面围合的一个佛座,周围都有壁画。

后面有悬塑,殿身部分是殿堂式结构。

用了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对四椽栿用四柱的做法,非常标准的一个殿堂。

八架椽进深不很大,抱厦四个面也并不完全一样,这个跟维琴察不一样。

南立面比较宽,用了六架的进深,其他三面只有四架。

斗栱用材是上下用了同样高的材份,上檐是21厘米,下檐也是21厘米,都是五等材的等级。

但是殿堂是一个重檐,四面抱厦。

非常奇特,规格非常高。

著名的苏州玄妙观的三清殿

这座殿在苏州观前街,是宗教建筑。

它始创于西晋的咸宁二年、公元276年。

唐代改名开元宫,北宋的时候改成天庆观,北宋末年因为战争被毁。

南宋重修。

它的面阔九间,是有记载的南方唯一一座九开间大殿,通面阔43米,进深是六间,通进深是25米,前面有月台,周围有石栏杆。

它的平面不像《营造法式》所说的身内双柱、身内单柱、金箱斗底槽,它用的是满堂柱,几乎每一个柱位都有柱子,这在早期建筑很少见,表现出一种结构上的规整化。

在晚期比较多了,这个在明清建筑上偶尔有发现,既没有减柱也没有移柱,甚至根本就没有所谓双槽柱的做法。

同时它是重檐副阶,周圈有一圈副阶,但是他把副阶完全用墙包进来了,显得室内空间比较大。

因为柱子特别密,上面的梁架有的就用短梁,直接伸到每一个檩子下面,很像那个穿斗式的建筑。

南方爱用穿斗式,它下面柱子虽然多,但还是有空间的。

到上面完全是用穿斗式的那种感觉,有短柱。

所以它很可能是组合了一些南方的木构建筑的手法。

斗栱用材高22到24厘米,也是比较低的。

上檐和下檐还不一样,下檐斗栱用材更低,只有19厘米高。

另外一个特点,南宋建筑的南方特色,如翼角有明显的南方发戕的做法。

两宋、辽、金时期木构楼阁

目前知道最早的木楼阁是晚唐的,在河北省正定的开元寺钟楼。

这座钟楼里保留了很多晚唐时候的做法和风格。

在没有确认开元寺钟楼之前,两宋、辽金时期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被认为是最早的楼阁,外观两层,实际内部是三层。

始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

它的平面很精致,它的平面就是典型的宋《营造法式》所说的金箱斗底槽。

金箱斗底槽就是两圈木柱形成一个筒,这样结构内部的空间就比较空、自如,外部空间比较严密。

面广是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是个殿堂式的结构。

中间有一个暗层,暗层上面有一个平座。

理论上人们可以从平座出来凭楼远望。

上层是一个单檐的九脊屋顶,也就是一个歇山,在上层。

首层通面广20米,通进深14.2米。

上层是稍微收了一点,通面阔是19.19米,通进深是13.36米。

它也有个有趣的比例,就是我们前面反复提到的长和宽,无论是首层和二层,长宽比都在1.41到1.42之间,根号2比1的关系,说明古人很喜欢用这个关系,方和圆的关系。

找出一个数为方,它的对角线一拉就是它的长,显然这是一个经过设计的比例。

这是它的剖面,剖面我们看出来中间有一个15.4米的观音像。

因为它平面用了金箱斗底槽,中间是空的。

可以完全再把中间空间利用起来,上下空间三层贯通。

所以它的空间非常地精美,从视觉上看,进到室内以后,中间部分是暗的,仰望的时候,脸部是亮的,非常神秘、非常慈祥。

造像中间用了一个六角形的一个垂拔的空间,上面还用藻井。

这座雕像是一个木刻,辽代的木刻。

非常精美的一个木雕造像,建筑和雕像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它保留了一些辽、金时代的特点,有明显的侧脚和生起。

辽、金时代的建筑有侧脚、有生起。

宋代也有生起,生起造成了一种向内的挤压力。

蓟县在历史上发生多次大地震,乾隆年间、元代,包括唐山大地震,都没有对它造成根本性的损坏,说明它结构上的合理性。

屋顶梁架用的是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对四椽栿,进深并不是很大,八架椽。

中间又加了一个藻井,屋顶还是典型的辽代做法,叉手、蜀柱、托脚。

有一个楼梯导到三层,首层用的是七铺作出四杪的做法,没有昂,直接出了四跳,得下檐就比较地舒展,翘起来了。

这是它的下檐斗栱。

平坐也有斗栱。

辽、宋时期的平坐是很复杂的。

明清的平坐比较简单,可能根本就没有斗栱。

辽、金时期都有斗栱。

用了六铺作出三杪,上檐是七铺作,双杪双向昂。

上檐视觉上要仰着头看,双昂显得更漂亮。

斗栱的足材高度都是一样的,都是38.5厘米。

但它单材高上下檐不太一样,下檐是27厘米,上檐是26厘米,厚度18厘米。

相当于《营造法式》的二等材。

平坐高23.5厘米,相当于三等材。

说明在一个建筑物的斗栱用材不是统一的,上下檐有区别,平坐跟檐有区别。

这是它的梁架。

辽、金时代的善化寺普贤阁,也是两层加一个平坐。

基坐下面是一个1.12米的台基,外观两层,实为三层。

平面是个方形,后面有一个楼梯上去。

阁内没有内柱,完全靠周围的柱子,前面和背面每面是有四棵柱子,山面只有三棵柱子,形成一个方形的小楼阁。

楼阁的造型很精美,屋顶是四椽通栿,因为它中间没有柱子,用一个大梁,上面用平梁、叉手、蜀柱、脊槫就可以解决了。

面宽和进深都是10.40米一个方形的

下檐斗栱用的是五铺作,斗栱用材不太大,才22到23厘米,三等材的格局。

宋代楼阁隆兴寺转轮藏

从唐代开始在佛寺的正殿前面加藏经殿,据说从南北朝开始就有转轮藏殿。

转轮藏就是相传在南朝梁的时候,有一个大士叫善慧禅师傅翕,他创造了一个形式,就是把经放在一个柜橱里,这个柜橱能够转动,你如果转动了就相当于你在念经了。

《西湖游览志余》里说:

高丽寺轮藏甚伟,高丽寺是个寺名,很可能是由朝鲜半岛来的僧人建的。

宋时高丽国进金字藏经一部贮其中,因为有高丽国送的金字的藏经,所以叫高丽寺。

到今犹有存者原起于傅大士。

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

就是在里面八个面都藏满了经,高丽金字藏经,运转起来很方便。

人有发菩提心者,推转是轮,即与持诵诸经无异,故今天下轮藏皆设大士像。

本来在转轮藏里应该有傅大士的像,但现在没有,找不到这个痕迹。

很可能在明清以后,他的宗教地位没那么高了。

但是两个资料都认为这个转轮藏出自梁代的,南朝梁的傅翕,但傅翕的详细资料没有。

隆兴寺转轮藏是个两层楼阁,形制上是宋代的,面广三间,进深三间,近方形。

前面有一个将近4米的抱厦。

形制轮廓就比较丰富。

两层檐楼阁加平坐,前面加个抱厦,有了抱厦就有了前面的前导空间。

进到抱厦里面楼阁里就是一个大的转轮,下层四个柱子包围一个转轮。

上层是个空间,后面有一个楼梯搭上去,上面摆一尊佛像。

从剖面上可以看出它的结构,中间没有暗层,宋代的楼阁不设暗层,这说明宋代工匠在技术上更成熟。

为什么要设暗层?

因担心楼阁不稳,加暗层以后加斜撑让楼阁稳定,但如果没用暗层,结构的稳定性要差,技术上更成熟才敢做,他用了弯乳栿,乳栿一般是直的一根两架的梁,他用了弯的梁,使它的室内空间转轮可以放得下,这些都是很大胆的做法。

转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精美的木结构,也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转轮。

它是重檐八角亭,底下有个转轴,转轮高是2.5丈(8米),每边边长是8尺(2.6米)。

有藏座,藏身,藏顶组成,是一个上圆八角的重檐屋顶造型的一个亭子。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斗栱用了八铺作。

上檐和下檐都是八铺作斗栱,这可以说是《营造法式》里记载的八铺作斗栱的唯一实例。

八铺作斗栱是用在最高等级的建筑上,如皇宫的正殿。

但辽、宋、金时的皇宫早都没有了。

这个佛寺的规格没那么高,它只能用到七铺作。

但是这个地方是给佛经做的,佛经的地位很高,就做了八铺作。

所以是八铺作的唯一的实例。

隆兴寺的慈氏阁跟隆兴寺转龙藏正好对面。

一般的唐、宋建筑在大殿前往往有两座对称的阁。

转轮藏和钟台是对应的,钟楼、转轮藏,有时候也会钟楼和观音阁,这用了慈氏阁。

慈氏阁就是供弥勒佛的,弥勒的别称叫慈氏。

弥勒信仰在唐代很盛,因为弥勒是未来佛,所以人们很信他,觉得将来他来救大家。

这个建筑也是很独特,二层楼阁,室内有一尊很高的立像。

尽管它是楼阁,但也不能设暗层,为设暗层就没法造立像了。

它除了像观音阁一样,把周围圈起来。

它用的结构手法很好,就是底层的柱子少一点,上层的柱子架在底层的梁上,这样二层就形成了室内空间,很大胆。

为了稳固,在后面直接用永定柱落在台基上,上面直接托着平坐,这样就檐柱和平柱、永定柱两个紧挨着来把后檐稳定住,所以说结构上采取了很多大胆的手法。

前面同样有个抱厦,感觉跟转轮藏殿是对称的,都是方形的,重檐,对面加一个抱厦。

它的二层是重檐,有一点小的差别。

内部是个慈氏,一个立像,空间显得很高敞,里面看结构很简单、很洗练,但也有一些问题,就是它一些做法如像斗栱用了单杪单昂,还用昂形耍头等等,假昂。

可能后来修过,所以慈氏阁不完全是宋构,一座木构是会经常反复修的。

宋、辽、金时代还出现一些楼阁,金代有一个楼阁,西溪二仙庙,也非常漂亮。

两宋、辽、金时期佛塔建筑

佛塔有多种形式,有楼阁式、有密檐式。

木构佛塔一般楼阁式的多,当然也有密檐式的,也有那上面上不去的这种。

现存的木构佛塔,只有一座纯木构的,就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山西应县木塔。

历史上建造的佛木塔是很多,佛塔又高又大,很难建造,同时很难保存。

能保存一座辽代的应县木塔很难能可贵。

佛塔从南北朝佛教兴盛起来以后开始大量建造。

梁思成先生画的塔的演变图

唐代佛塔有很多,辽、宋、金时代佛塔遗存非常多,仅辽、宋、金三百年的时间,著名的佛塔就有八十多座。

佛塔分类,从材料上来分,有木塔(木塔现在仅存的是应县木塔,在当时是很多的)石塔、砖塔、砖心木檐塔(南方比较多见)、甚至还有一些特殊材料造的塔铁塔、陶塔。

从造型上分,有楼阁式塔(宋朝的南方汉族人实用理性概念,认为盖塔就要登临,所以多数是楼阁式塔)、密檐塔(密檐塔在北方辽、金地区比较多,更带有宗教祭祀色彩,没有内部空间,里面只是一个地宫,藏着舍利等,完全看外观,不能进去)、华塔(华塔就是花塔,非常奇特)、单檐塔(宋、辽时期单檐塔比较少,隋唐时期单檐塔多)。

从平面上分有两种,八角塔、方形塔。

八角塔宋代多,几乎很少有方形的。

方形塔唐代较多。

从五代到宋有个过渡期,有若干个方形的。

佛塔英文叫pagoda,可能是八角塔的谐音。

木构佛塔中国历史上建造的量很大。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塔度有140多米,木结构,说明中国古代木结构达到的水平。

历史上有很多高塔,像隋唐长安城有过两座高塔。

禅定寺塔80多米,存在了二百六十多年,唐末被毁。

北宋东京汴梁开宝寺塔也是80多米,塔是很多,而且造塔技术也很高。

东京汴梁开宝寺塔,当时是向西北倾斜。

造塔匠喻皓说,京师多西北风,吹之百

年则正已。

现存的木塔只有一座,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它是中古时期最高也最古老的高层木塔,塔保存得非常完美。

外观五层,内部结构是九层,底层是重檐,有六层檐子,八角形平面。

应县木塔创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它的格局是典型隋唐时代的殿前塔的格局,南北朝到隋唐很多见。

韩国一些古老寺院也保持这种格局,在殿前有一座塔。

应县木塔是典型的殿前塔,后面是九开间的大殿,现在只剩遗址了。

现在这个寺里遗址上还有山门、钟楼、佛塔、佛殿等,有一些清代的遗构,九开间大殿是台阶上摆了一些晚近的建筑。

平面是八角,底层的直径是30.27米。

外观五层,实为九层,中间有四个结构性的暗层。

暗层里加了斜撑,所以它的结构很稳固。

塔身是六层,首层是重檐带副阶,有一圈回廊。

柱子形成双套筒式,很像金箱斗底槽,中空。

测绘这个殿堂,从下面完全把中间的楼板打开,可以一直把尺子读到最高处,读到五层,说明它中间是空的,这便于中间摆佛像。

塔一方面是是佛本身的象征,一方面是个佛殿移到这儿,每层都是一个佛殿,可以在里面礼拜。

木塔整体上可以算是一个殿堂式结构,殿堂式结构也叫殿阁式结构(内外柱同高,中间有一个结构层——斗栱层,斗栱层加柱,柱加铺作层,铺作层再加平坐,平坐再加柱,它每层都是平的,结构非常整齐。

同时这个结构的彼此各层拉结很紧密)。

首层是重檐副阶,结构很紧凑。

第一层特别高,十几米,中间有一个大佛像,首层还有个藻井。

在首层的四壁上还有些壁画,保存得非常好。

二、三、四、五层由于中心中空,有佛座,各层之间有木楼梯连接。

楼梯的布置也很巧妙,八角形,四个正面不摆楼梯,沿着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样位置上斜着摆,均匀地分布在四个方向,这样楼梯对整个塔不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和损害,均匀地分布也便于人上下。

塔身也是仔细设计的,这方面研究

很多。

建筑史学家傅熹年先生研究的结果:

整个大塔控制在七个首层塔身柱柱高的比例,把首层塔身柱柱高作为一个模数,整个塔是它的七倍。

另外首层的檐柱副阶柱子高也是个辅助模数,跟各层塔身都有关系,这种高度比例控制方法在中国古代木构中用得很多。

因为木结构本身是一个预制的过程,必须要有大控制,那时没图纸,所以比例控制很重要。

傅先生在这方面研究非常地深入。

木构中有很多设计的理念,方圆的关系,以首层柱子为基本模数的比例控制关系,都是值得我们去玩味的。

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宋代建筑的柱高与间之广,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现在很多人把握不住,柱子特别地高,它就不是中国建筑的感觉。

柱子比较低,开间比柱子高、接近或者略长一点,这样使整个建筑显得平。

中国建筑有一种平稳的、匍匐在大地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腾飞的感觉,不像哥特式,这都是要点。

砖石建筑,南京栖霞寺舍利塔

这座塔是在隋代建的舍利塔的基础上,五代时候重建的。

有些塔年久了要重修,重新用石头做一座。

栖霞寺是唐代佛教中国四绝之一。

唐代的佛教有中国四绝:

南京建康栖霞寺,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

因为它们曾经高僧辈出,而且存留的东西也很珍贵,所以是当时汉地寺院的中国四绝。

栖霞寺在隋代的时候最早建了舍利塔,当时是隋仁寿年间,隋文帝在全国造塔,造了一百一十多座,栖霞寺几乎是第一座。

因为诏书上提到它:

先往蒋州栖霞寺,洎三十州次五十三州等寺起塔。

先从蒋州开始,蒋州就是现在的南京附近,有蒋山。

栖霞寺舍利塔建于五代南唐,是八角形平面的密檐式塔。

高五层、18米。

下面是一个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下有塔基,塔的形象已有点残损,但依然很秀丽。

上面的塔刹是后世修的,好像一些宝珠似的。

塔基座的八面雕刻有释迦牟尼的八相成道图,塔身的各层八角都有倚柱,雕有文殊、普贤等四大天王的浮雕。

还有很多佛像,飞天、伎乐这种雕刻。

檐子是石头造的,仿木,这是中国砖石结构的一个大特点,砖石仿木。

它完全仿木楼阁做的,但已经残破,毕竟经过了千年。

杭州的闸口白塔

这座塔在钱塘江边,是梁思成在很早发现的,并著有专门的论文。

塔本身的非常修长、挺拔、高俊。

由于是石塔,经多年风雨雷电的侵蚀,已经很残破了。

楼阁式塔,八角形平面,外观是九层,高14.2米。

下面有须弥座,有平坐栏杆、门,有雕刻,非常精美。

须弥座上有束腰,就是最细那部分,在束腰的部分有陀罗尼经。

所以它本身是个塔,同时也是陀罗尼经幢。

因为陀罗尼经幢是密宗,随着密宗传入的时候,唐代特别盛行。

很多人他建不起塔就建一个经幢,经幢上刻满了陀罗尼经,可以有救护的力量,有神秘的力量,这个塔带有经幢的概念。

上面是木楼阁,从木楼阁可以看出很多五代的建筑的形态,如用了梭柱状的转角移柱。

宋代的梭柱只有上面收下面是直的。

它是上下收,表明了唐、五代地方的木构建筑很可能是上下都收的,这是个证明。

另外阑额上用了七朱八白的这种彩绘式样的小方格。

七朱八白(红白相间的那种格)显得很俭朴又很大方,有一点点装饰,这塔上面有,证明它是五代的,代表了唐的一些做法。

而且它每间开始有两朵补间铺作,说明它已经开始向晚建过渡了。

斗栱是用的五铺作,斗栱也很清晰,门、雕像都很清晰。

杭州灵隐寺双石塔

吴越王钱弘俶在钱弘俶十四年,也就是宋建隆元年,宋代立国那一年、960年开始建。

是岁,王重创灵隐寺,立石塔四。

当时立了四座寺塔,现在两座保存得较好。

石塔檐口有残破,是楼阁式塔,里面有门,有雕像,有仿木的斗栱,非常精美。

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很多做法如出一辙,应该是一批工匠做的,所以把它归在五代。

因为灵隐寺双石塔肯定是五代建的,双石塔跟闸口白塔形制很接近,所以应该是同时代的。

虎丘云岩寺砖塔

建造年代是钱弘俶十三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在宋之前。

它平面是双套筒,中间十字,砖砌的形式。

高度47.5米,八角形,七级,完全是楼阁式。

云岩寺的名字起的比较晚,是北宋时候。

在更早它叫虎丘报恩寺,原来叫虎丘,为了避讳唐太祖李虎的讳,改叫五丘,后来又改成虎丘。

这个塔完全是砖砌的,砖上面叠涩出檐,出檐上面本来是有木椽子,木椽子再加上檐口,后来那些木椽子完全没了,因为它久而久之都糟朽了,所以变成完全砖砌的塔。

斗栱也是砖做的。

四个方向有真门有假门,它就是所谓的中国的比萨斜塔,已经倾斜得很明显了。

河南武陟的妙乐寺塔

妙乐这个词本身是来自佛经《妙法莲花经》,代表极乐的环境,所以这个建筑、这个寺院肯定在《妙法莲花经》形成以后,现在推断它建寺的时间大概是北魏时期。

它曾经有过一个五层的石塔,现在这座塔是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左右建的。

是一个十三层的方形密檐塔,带有明显的唐塔的痕迹。

所以说五代塔具有唐到宋的转折,但它又不像唐塔,比唐塔显得精致。

如在首层叠涩檐上用了山花蕉叶的雕饰,非常精美。

另外,塔刹四角各做了一个石狮子,石狮子非常地精致,现在仍然很光亮。

塔刹几乎是完整的,不知道怎么焊接的,几乎没有缝隙。

塔刹也很精美。

它以前曾经有过一个五层的石塔,石塔可能尺度比现在这个还要大,现在这个塔已经没有了。

妙乐寺的曲线跟唐代的密檐塔也不一样,有一些弯曲,显得很柔和。

塔刹也比较地明显,不像唐代的塔刹密檐塔的塔刹简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由唐到宋的一个过渡,工艺水平也高了,显得很精美。

现在这个塔有半层埋在土里,因为在抗战、二战的时候,因为洪水、黄河水的原因,带来很多淤泥,下面起码埋了一米多深。

整体上比唐塔要多几分精致,尤其它的塔刹又非常精美,是很难得的一座五代时的塔。

它的山花蕉叶又比唐塔多了几分细致的地方,叠涩出檐,上面不加木檐,唐代建筑因为比较质朴,不用木檐。

到了宋代以后,叠涩出檐,往往再加上木檐,变成砖心木檐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