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2.67KB ,
资源ID:12565130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5651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

1、名词解释最终版名词解释:1.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2.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3.本草: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4.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 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5.中草药:是指中药和草药的的混称。6.中成药:是指以中药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 适应症. 剂量. 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7.本草学:是指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

2、学称为本草学。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 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9.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10.水制法: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制法有: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等.11.浸泡:是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称为“浸”,又称“沾水”;而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或用以除去药物的毒质及非药用部分称为

3、“泡”。12.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将水除净,干燥后即成极细的粉末.13.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有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14.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15.煨法:是指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16.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

4、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17.水火共制:是指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药物的方法.18.蒸法:是以水蒸气或附加成份将药物蒸熟的加工方法.19.单法: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20.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21.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是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的性质与性能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体现出料的作用.22.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23.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寒热温

5、凉四种不同的药性。24.平性药: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25.寒凉药: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用于热证的药物。26.温热药: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的药物.27.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因而具有不同的的治疗作用.28.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29.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和止痛的作用。30.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31.苦:能泄、能燥,能坚

6、。即具有清泻火热.泻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32. 咸:能软,能下,即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33.涩:与酸味作用相似34.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35.升降沉浮: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即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不同作用趋向,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36.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它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37.毒:既认为毒是药物的总称,毒是药物作用强弱大小,毒是指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是指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与现代医学毒副作用一致.38.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

7、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39.剧毒药:系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或是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的或不可逆的后果.40.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性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41.七情:是指单行及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种配伍关系称为中药的七情.42.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症,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43.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44 .相使:就是两药合用,以一

8、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45.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46.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47.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够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48.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49.药对:就是人们习惯把两药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抑其所短,专取所长;或产生与原药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经验配伍,统称为药对或对药.50.方剂:药物按一定的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的剂型51.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即所谓:勿用相恶.

9、相反者.”52.证候禁忌: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使用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53.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54.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55.方剂: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指明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56.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57.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58.先煎:是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

10、,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59.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放入60.包煎:主要指那些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状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物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61.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炖,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62.熔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了避免入煎沾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物加热熔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

11、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63.泡服: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焖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64.冲服: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65.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它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也须煎汤带水.66.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67.去性

12、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68.解表药:又叫发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69.发散风寒药:又称辛温解表药,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主治风寒表证的药物70.发散风热药:又称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药物71.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72.清热泻火药:清热药中,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火热较盛的病证的药物。73.清热燥湿药:清热药中,性味苦寒,燥湿力强,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证的药物。74.清热解毒药:清热之中

13、更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热毒或火毒所致各种病证的药物。75.清热凉血药:凡能清热凉血,以治疗营血分热为的药物。76.清虚热药:凡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用于治疗虚热证的药物。77.苦寒败胃:是指药物苦寒性大,一方面燥湿力强,过服易上胃阴,另一方面清热力大,过服易上中阳(胃气),故此类药用量不易过大,凡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者应慎用。78.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79.攻下药: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又有清热泻火之效,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的药物。80.润下药:是指能润滑大肠,促使排,而不致峻泻,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

14、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的药物。81.峻下逐水药:是指药力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能利尿,使潴留的水饮通过二便排出体外,消除肿胀的药物82.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83.祛风湿散寒药:是指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辛行散祛风,苦燥湿,温通祛寒,有较好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痛有定出处,遇寒加重等的药物。84.祛风湿清热药:是指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辛行散,苦降泻,寒清热,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等证的药物。85.祛风湿强筋骨药

15、:是指主入肝肾经,除祛风湿外、兼有一定的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的药物。86.化湿药: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87.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的药物。88.利水消肿药:是指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及痰饮等证的药物。89.利尿通林药:是指性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苦能降泻,寒能清热,走下焦尤能清利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及膏淋等证的药物。90.利湿退黄药:是指性味苦

16、寒,主入脾胃肝胆经,苦寒则能清泻湿热,故以利湿退黄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湿热黄疸的药物。91.温里药: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92.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适用于阳气极度衰疲,寒邪深入少阳的危重证候93.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94.消食药: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95.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内寄生虫,治疗虫证为主的药物。96.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证为主的药物。97.凉血止血药:是指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泻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的药物。98

17、.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化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适用于淤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的药物。99.收敛止血药:是指大多味涩,或为炭类,或质粘,故能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各种出血病的药物。100.温经止血药:是指性属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具有温经止血之效,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病证的药物。101.肠风下血:指大便下血,势急,出血如溅,其色鲜红,血在便前,其属近血,多由风邪热毒伤及肠道经络所致,常见肛裂,痔疮等病症102.脏毒:是指内伤积久所致的便血,血色暗浊,点滴不畅,多在便后,其属远血,多由湿毒壅遏于胃肠血分,阴络所伤所致.103.活血化瘀药:凡以通利血脉,

18、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104.活血止痛药:是指多具辛味,辛散善行,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活血每兼行气,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主治气血瘀滞所致的各种痛证的药物。105活血调经药:凡以调畅血脉,通经止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106活血疗伤药:凡以活血疗伤,治疗伤科疾患为主的药物107.破血消癥药:凡药性峻猛,以破血逐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108.化痰药:凡以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的药物。109.温化寒痰药:是指味多辛苦,性多温燥,主归肺脾肝经,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主治寒痰、湿痰证及寒痰、湿痰所致的眩晕肢麻、阴疽流注等证的药物。110.清化热痰药:是指药性多寒凉,有清热化痰

19、之功,主治热痰证的药物111.止咳平喘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112.润肺化燥:即润肺燥,化燥痰之意.性味甘寒(或平)质润之品,能治疗肺燥干咳,痰少质粘难咯等证的药物113.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安病证为主的药物。114.重镇安神药:是指多为矿石,化石,介类药物,具有质重沉降之性,重则能镇,重可祛怯,故有镇安心神,平倞定志,平肝潜阳等作用,主有用于心火炽盛,痰火扰心,肝郁化火及惊吓等引起的实证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及惊痫,肝阳眩晕等证的药物115.养心安神药:具有甘润滋养之性,故有滋养心肝,滋阴补血,交通心肾等作用,主要适用于阴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导致的的心

20、悸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遗精,盗汗等症的药物。116.平肝息风药: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治疗肝阳止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117.平抑肝阳药:凡能平抑或潜镇肝阳,主要用治肝阳上亢病症的药物,称平抑肝阳药,又称平肝潜阳药。118.息风止痉药:凡以平息肝风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风内动惊厥抽搐病症的药物,称息风止痉药。119.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病证的药物,称为开窍药,又称芳香开窍药。120.补虚药:凡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121.补气药:具有补气的功效,能补益脏气以纠正人体脏气虚衰的病理偏向,治疗

21、各种气虚证的药物。122.补阳药:凡能补助人体阳气,以治疗各种阳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阳药。123.补血药:凡能能补血,以治疗血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血药。124.补阴药:以滋养阴液,纠正阴虚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常用于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125.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症为主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126.固表止汗药:能行肌表,调节卫分,顾护腠理而有固表止汗之功。临床常用于气虚肌表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而自汗;阴虚不能制阳,阳热迫津外泄而盗汗的药物。127.敛肺涩肠药: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的功效,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的药物。128.固精缩尿止带药:具有固精、

22、缩尿、止带作用,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以及带下清稀等证的药物。129.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治疗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滞在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涌吐药,又名催吐药。130.解毒杀虫止痒药:凡以攻毒疗疮,杀虫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分别称为攻毒药或杀虫止痒药。131.拔毒化腐生肌药:凡以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拔毒化腐生肌药。132.引火归原:能使引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名引火归原。133.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丹参一味药有四物汤的功效,补血生血功能超过当归、熟地。活血、调理血分疾病的力量如芍药,化淤促进新陈代谢功能几倍于川芎.这是古代对丹参功效的完整总结。134.闭门留寇:是一个比喻,意思把盗贼给关到屋子里了,就是说有病邪在里的时候,若先进行补虚,虚岁补了,却等于是关了门,把病邪留在体内就很难驱逐。因此邪盛体虚时治疗首当祛邪,不可贸然进补;若必须进补,也应攻补同用。135.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临床上治疗阴虚症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谓“阴中求阳”。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