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6513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

名词解释最终版

名词解释:

1.中药:

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中药学:

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本草:

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

4.草药:

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5.中草药:

是指中药和草药的的混称。

6.中成药:

是指以中药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本草学:

是指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8.道地药材:

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9.炮制:

古时又称“炮炙”、“·修事”,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10.水制法:

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制法有:

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等.

11.浸泡:

是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称为“浸”,又称“沾水”;而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或用以除去药物的毒质及非药用部分称为“泡”。

12.水飞:

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将水除净,干燥后即成极细的粉末.

13.火制法:

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常有的火制法有:

炒、炙、烫、煅、煨.

14.炙法:

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5.煨法:

是指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

16.煅法: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17.水火共制:

是指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药物的方法.

18.蒸法:

是以水蒸气或附加成份将药物蒸熟的加工方法.

19.单法:

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20.淬法:

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21.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

是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的性质与性能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体现出料的作用.

22.药性理论: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23.四气:

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24.平性药:

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25.寒凉药:

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用于热证的药物。

26.温热药:

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的药物.

27.五味:

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因而具有不同的的治疗作用.

28.辛: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29.甘:

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和止痛的作用。

30.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31.苦:

能泄、能燥,能坚。

即具有清泻火热.泻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

32.咸:

能软,能下,即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33.涩:

与酸味作用相似

34.淡:

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35.升降沉浮:

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不同作用趋向,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

36.归经:

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它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

37.毒:

既认为毒是药物的总称,毒是药物作用强弱大小,毒是指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是指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与现代医学毒副作用一致.

38.毒药:

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39.剧毒药:

系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或是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的或不可逆的后果.

40.配伍:

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性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41.七情:

是指单行及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种配伍关系称为中药的七情.

42.单行:

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症,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43.相须:

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44.相使:

就是两药合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

45.相畏:

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46.相杀:

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47.相恶:

就是一种药物能够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48.相反:

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49.药对:

就是人们习惯把两药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抑其所短,专取所长;或产生与原药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经验配伍,统称为药对或对药.

50.方剂:

药物按一定的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的

剂型

51.配伍禁忌:

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即<<本经>>所谓:

勿用相恶.相反者.”

52.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使用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

53.妊娠用药禁忌:

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54.服药饮食禁忌:

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55.方剂:

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指明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56.文火:

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

57.武火:

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58.先煎:

是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59.后下:

:

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放入

60.包煎:

主要指那些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状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物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

61.另煎:

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炖,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62.熔化:

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了避免入煎沾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物加热熔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

63.泡服:

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焖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

64.冲服:

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

65.煎汤代水:

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它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也须煎汤带水.

66.以偏纠偏: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67.去性留用: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68.解表药:

又叫发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

69.发散风寒药:

又称辛温解表药,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主治风寒表证的药物

70.发散风热药:

又称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药物

71.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

72.清热泻火药:

清热药中,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火热较盛的病证的药物。

73.清热燥湿药:

清热药中,性味苦寒,燥湿力强,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证的药物。

74.清热解毒药:

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用。

主要适用于热毒或火毒所致各种病证的药物。

75.清热凉血药:

凡能清热凉血,以治疗营血分热为的药物。

76.清虚热药:

凡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用于治疗虚热证的药物。

77.苦寒败胃:

是指药物苦寒性大,,一方面燥湿力强,过服易上胃阴,另一方面清热力大,过服易上中阳(胃气),故此类药用量不易过大,凡脾胃虚寒。

胃阴不足者应慎用。

78.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79.攻下药:

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又有清热泻火之效,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的药物。

80.润下药:

是指能润滑大肠,促使排,而不致峻泻,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的药物。

81.峻下逐水药:

是指药力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能利尿,使潴留的水饮通过二便排出体外,消除肿胀的药物

82.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

83.祛风湿散寒药:

是指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辛行散祛风,苦燥湿,温通祛寒,有较好的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痛有定出处,遇寒加重等的药物。

84.祛风湿清热药:

是指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辛行散,苦降泻,寒清热,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等证的药物。

85.祛风湿强筋骨药:

是指主入肝肾经,除祛风湿外、兼有一定的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的药物。

86.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87.利水渗湿药: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的药物。

88.利水消肿药:

是指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及痰饮等证的药物。

89.利尿通林药:

是指性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苦能降泻,寒能清热,走下焦尤能清利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及膏淋等证的药物。

90.利湿退黄药:

是指性味苦寒,主入脾胃肝胆经,苦寒则能清泻湿热,故以利湿退黄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湿热黄疸的药物。

91.温里药:

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

92.回阳救逆:

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适用于阳气极度衰疲,寒邪深入少阳的危重证候

93.理气药:

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94.消食药:

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

95.驱虫药:

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内寄生虫,治疗虫证为主的药物。

96.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证为主的药物。

97.凉血止血药:

是指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泻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的药物。

98.化瘀止血药:

既能止血又能化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适用于淤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的药物。

99.收敛止血药:

是指大多味涩,或为炭类,或质粘,故能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各种出血病的药物。

100.温经止血药:

是指性属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具有温经止血之效,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病证的药物。

101.肠风下血:

指大便下血,势急,出血如溅,其色鲜红,血在便前,其属近血,多由风邪热毒伤及肠道经络所致,常见肛裂,痔疮等病症

102.脏毒:

是指内伤积久所致的便血,血色暗浊,点滴不畅,多在便后,其属远血,多由湿毒壅遏于胃肠血分,阴络所伤所致.

103.活血化瘀药: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

104.活血止痛药:

是指多具辛味,辛散善行,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活血每兼行气,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主治气血瘀滞所致的各种痛证的药物。

105活血调经药:

凡以调畅血脉,通经止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06.活血疗伤药:

凡以活血疗伤,治疗伤科疾患为主的药物

107.破血消癥药:

凡药性峻猛,以破血逐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08.化痰药:

凡以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的药物。

109.温化寒痰药:

是指味多辛苦,性多温燥,主归肺脾肝经,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主治寒痰、湿痰证及寒痰、湿痰所致的眩晕肢麻、阴疽流注等证的药物。

110.清化热痰药:

是指药性多寒凉,有清热化痰之功,主治热痰证的药物

111.止咳平喘药: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12.润肺化燥:

即润肺燥,化燥痰之意.性味甘寒(或平)质润之品,能治疗肺燥干咳,痰少质粘难咯等证的药物

113.安神药:

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安病证为主的药物。

114.重镇安神药:

是指多为矿石,化石,介类药物,具有质重沉降之性,重则能镇,重可祛怯,故有镇安心神,平倞定志,平肝潜阳等作用,主有用于心火炽盛,痰火扰心,肝郁化火及惊吓等引起的实证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及惊痫,肝阳眩晕等证的药物

115.养心安神药:

具有甘润滋养之性,故有滋养心肝,滋阴补血,交通心肾等作用,主要适用于阴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导致的的心悸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遗精,盗汗等症的药物。

116.平肝息风药:

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治疗肝阳止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

117.平抑肝阳药:

凡能平抑或潜镇肝阳,主要用治肝阳上亢病症的药物,称平抑肝阳药,又称平肝潜阳药。

118.息风止痉药:

凡以平息肝风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风内动惊厥抽搐病症的药物,称息风止痉药。

119.开窍药: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病证的药物,称为开窍药,又称芳香开窍药。

120.补虚药:

凡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121.补气药:

具有补气的功效,能补益脏气以纠正人体脏气虚衰的病理偏向,治疗各种气虚证的药物。

122.补阳药:

凡能补助人体阳气,以治疗各种阳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阳药。

123.补血药:

凡能能补血,以治疗血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血药。

124.补阴药:

以滋养阴液,纠正阴虚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常用于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125.收涩药:

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症为主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126.固表止汗药:

能行肌表,调节卫分,顾护腠理而有固表止汗之功。

临床常用于气虚肌表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而自汗;阴虚不能制阳,阳热迫津外泄而盗汗的药物。

127.敛肺涩肠药:

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的功效,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的药物。

128.固精缩尿止带药:

具有固精、缩尿、止带作用,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以及带下清稀等证的药物。

129.涌吐药:

凡以促使呕吐,治疗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滞在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涌吐药,又名催吐药。

130.解毒杀虫止痒药:

凡以攻毒疗疮,杀虫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分别称为攻毒药或杀虫止痒药。

131.拔毒化腐生肌药:

凡以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拔毒化腐生肌药。

132.引火归原:

能使引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名引火归原。

133.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丹参一味药有四物汤的功效,补血生血功能超过当归、熟地。

活血、调理血分疾病的力量如芍药,化淤促进新陈代谢功能几倍于川芎.这是古代对丹参功效的完整总结。

134.闭门留寇:

是一个比喻,意思把盗贼给关到屋子里了,就是说有病邪在里的时候,若先进行补虚,虚岁补了,却等于是关了门,把病邪留在体内就很难驱逐。

因此邪盛体虚时治疗首当祛邪,不可贸然进补;若必须进补,也应攻补同用。

135.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临床上治疗阴虚症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

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谓“阴中求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