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93.51KB ,
资源ID:12762360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7623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

1、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1原因(1)客观条件: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民族基础: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凝聚力加强 。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2)主观条件: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2、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二、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1)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2)特点:皇权至高无上。(3)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使君主主宰国家

3、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1)机构设置:郡县(道)乡里。(2)官员: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没有封地。(3)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名师点拨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朝将其推广到全国,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更有利于服务于统一的局面。 三、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措施影响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发

4、展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思想控制,摧残文化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基本疆域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促进交通发展名师点拨(1)通过推行“圆形方孔”钱,奠定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凸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理念。(2)文化上采取的举措,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其作用反过来又巩固了统一局面,影响深远。四、秦始皇的功过1功(1)国家统一: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 (2)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4)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5)民族关系: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2过(1)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

5、繁重。(2)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史料一古代的国君,凡属施政公平的,没有谁能比秦国更富有成效。秦始皇居于王位而统治天下,而他的子弟却没有官职。他所任用的将相李斯、蒙恬等人,都是功臣良将。但对名门大族,却加以诛灭,不让他们兼并扩张。摘编自章太炎秦政记探究章太炎是如何认识秦始皇,其对秦始皇贡献的评价侧重点是什么?提示章太炎认为秦始皇压制宗室,不使他们的势力超过国君,以法律作为处理一切政务的准则。章太炎从法制方面谈秦始皇的贡献,表明他把秦始皇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作为评价其历史功绩的侧重点。史料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民众修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人民因死伤甚众而颇有怨言。孟姜女可以说是普通民众的

6、代表,当她不远千里来到长城工地寻夫,却被告知丈夫早已累死,伤心痛哭,竟哭倒了一段长城。这个故事虽加入了许多后人的爱憎和想象,但对弱者的同情却历经2 000多年而不变。探究史料二中“人哭倒了长城”,对此今人说无知夸张,古人则说是自己的心声。从民俗研究的视角看,你的立场是什么?从中可联想到秦始皇有关的哪些信息?提示立场:古人的态度有其合理性。联想:修长城有抵御外来侵掠的一面,应肯定。孟姜女的遭遇也有反映出秦朝时徭役沉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评价秦始皇的功过1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1)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

7、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的早期封建君主专制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4)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派兵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征服百越,设立四郡。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5)尊崇法家;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6)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过:秦始皇又是一位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1)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

8、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1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A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 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 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解析:选A从题干来看,评价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这是大众性的评价,而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否定,这就是题干学者的思路。从四个选项中来看,B、C、D三项是历来传统大众的评价,而对于秦王赢政,历来都认为其是一个暴君,然而A项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予以了肯

9、定。答案为A。2“汉承秦制”, 汉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西汉后期,在今天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一带设立了回浦县,隶属于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下列有关会稽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其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B是该郡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 D有权直接任命辖区内的县令解析:选D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看清楚。考查的是郡县制的内容,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规定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郡守是该郡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因此D项错误。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

10、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

11、”“诏”“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解析:本题是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内容而设计。第(1)问,通过皇帝一系列专用称号说明皇帝的独尊;第(2)问,从皇帝大权独揽来说明其专制;第(3)问,说明在皇位继承上采取了世袭;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说明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等,注意区分特征与本质。答案:(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

12、没有决策权。(3)皇位世袭。(4)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治国思想上: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2用人策略上:任用贤良,虚怀纳谏。(魏征、房谋杜断)3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4法律:慎用刑法,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法为末的原则。5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6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7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

13、策,采取“战而后和”政策。(1)表现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2)意义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条件,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8对外关系(1)表现实行开放的政策,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专门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和通婚。宗教政策宽松,玄奘去天竺

14、取经,景教、回教、摩尼教也传入中国;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形成以唐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2)意义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唐文化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二、“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1政治清明,社会稳定。2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3民族团结,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4对外政策开明开放,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加强。三、“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唐太宗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

15、世 ”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名师点拨“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史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贞观政要史料二(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史臣曰:用

16、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探究据史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提示原因: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史料三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探究史料三与史料一相比,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变化:大兴土木,耗费巨资。史料四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资治通鉴探究据史料四,并结合

17、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提示目的: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探究依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提示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评价唐太宗的功绩和作用1功绩: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1)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确立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开元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2)在民族关系方面,他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统一

18、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2局限性: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唐太宗的贤明、克己和审慎也难以贯彻始终。(1)玄武门之变有弑兄逼父之嫌。(2)在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中渐趋奢靡。晚年少于纳谏、滥用刑罚、滥用民力、求仙炼丹,享乐思想滋生。总之,唐太宗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为后代封建统治提

19、供了借鉴。1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开始,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徵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徵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A当时魏徵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诏敕超越了其部门权限C唐太宗的权力受到魏徵等大臣的限制D唐朝中央政权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解析:选A本题反映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当门下省审核不通过时可以驳回中书省草拟的政令,从材料中的运作顺序可

20、以判断魏徵供职于门下省。2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体现该言论的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沿用科举考试制度修订唐律实行均田制A B C D 解析:选D唐太宗的话体现了一种当权者对民心的认识,唐太宗作为一位明君,他认识到作为皇帝有道则人民拥护,无道则人民反对,故他要得民心,能得民心的措施即为D项。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材料

21、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三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租调俱免。大唐六典材料四“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君道材料五“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资治通鉴卷一九四(1)根据材料一、二、三,唐太宗继承和发展了哪些制度?有何作用?(2)材料四、五从哪些角度赞美了唐太宗?分别为“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什么作用?(3)除

22、材料四、五所列原因外,“贞观之治”的出现还有哪些原因?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尚书省”“中书省”“进士科”“租”“调”“庸”;第(2)问,注意结合材料论述的角度,然后加以分析;第(3)问,结合唐太宗采取的其他措施来分析归纳。答案:(1)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有利于封建国家选拔人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有利于农业发展,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2)强调皇帝的个人素质对国家的影响和知人善任,重视人才。保证了唐太宗开明君主形象,利于甄选人才为国效力。(3)吸取隋亡教训,慎用刑罚,文德治国,善于纳谏,力举节俭,以民为本,妥善解决民族关系,对外开放

23、。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平定三番之乱和噶尔丹叛乱1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2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等战役的胜利,最后平叛胜利,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名师点拨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以平等友好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时代特征,康熙帝以武力平叛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时代特征。二、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1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台湾收复后设立府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

24、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2加强与蒙藏地区的管理:特别尊重喇嘛教。清朝特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三、抗击沙俄侵略1史实: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第一次使用“中国”这一国号。2意义: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中国版图,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四、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1功绩:康熙帝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巩固了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2消极:对内加强专制,对外轻视西方

25、,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3总评: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名师点拨对比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皇帝,列出各自个性化的地方1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皇帝制度,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统一,也采取了焚书坑儒等专制措施镇压不同意见。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也是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缔造者。2唐太宗政治上广揽人才,虚怀讷谏,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民族关系上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置机构管理东突厥部落,对外关系上采取兼收并蓄政

26、策。他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明智君主。3康熙帝对内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对外发动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是封建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史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史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理学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官廷迷信活动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

27、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探究史料一、二在康熙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提示史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史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史料三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讲述了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系列故事,目前共完成五部144集。康剧的系列故事,情节曲折迷离、惊心动魄,人物丰富生动,戏剧结构明快,风格诙谐得当,每一小部还有大量当红艺

28、人加盟,因此一播出便得到部分观众的喜爱。探究史料三反映的现象可不可以作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据?为什么?对这种历史题材的作品,你有怎样的认识?提示不可以。因为文艺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历史题材的作品在涉及具体人物、事件时,要尊重历史史实。探究阎崇年认为是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提示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正确评价康熙帝1历史贡献(1)进步之处:缔造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巩固统一。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康熙帝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3)康熙帝统治时期,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所创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2局限性: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开始推行闭关政策。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时代潮流,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了战败隐患。1右图是2011年热播的电视剧宫的宣传海报。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军机大臣跪见皇上孔庙中悬挂着皇帝亲书的“万世师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