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6236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docx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060522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原因

(1)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

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基础:

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

③民族基础: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凝聚力加强。

④群众基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基础:

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2)主观条件:

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

②个人因素:

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

2.过程: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

(1)皇帝的地位及权力: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3)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

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

(1)机构设置:

郡—县(道)—乡—里。

(2)官员:

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没有封地。

(3)意义: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名师点拨]—————————————————————————————

 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朝将其推广到全国,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更有利于服务于统一的局面。

—————————————————————————————————————

三、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措施

影响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

统一文字:

小篆;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

思想控制,摧残文化

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基本疆域

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

促进交通发展

———[名师点拨]—————————————————————————————

(1)通过推行“圆形方孔”钱,奠定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凸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理念。

(2)文化上采取的举措,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其作用反过来又巩固了统一局面,影响深远。

—————————————————————————————————————

四、秦始皇的功过

1.功

(1)国家统一:

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

(2)政治:

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

(4)文化:

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

(5)民族关系:

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2.过

(1)暴政:

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

(2)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史料一] 古代的国君,凡属施政公平的,没有谁能比秦国更富有成效。

秦始皇居于王位而统治天下,而他的子弟却没有官职。

他所任用的将相李斯、蒙恬等人,都是功臣良将。

但对名门大族,却加以诛灭,不让他们兼并扩张。

——摘编自章太炎《秦政记》

[探究] 章太炎是如何认识秦始皇,其对秦始皇贡献的评价侧重点是什么?

[提示] 章太炎认为秦始皇压制宗室,不使他们的势力超过国君,以法律作为处理一切政务的准则。

章太炎从法制方面谈秦始

皇的贡献,表明他把秦始皇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作为评价其历史功绩的侧重点。

[史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民众修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人民因死伤甚众而颇有怨言。

孟姜女可以说是普通民众的代表,当她不远千里来到长城工地寻夫,却被告知丈夫早已累死,伤心痛哭,竟哭倒了一段长城。

这个故事虽加入了许多后人的爱憎和想象,但对弱者的同情却历经2000多年而不变。

[探究] 史料二中“人哭倒了长城”,对此今人说无知夸张,古人则说是自己的心声。

从民俗研究的

视角看,你的立场是什么?

从中可联想到秦始皇有关的哪些信息?

[提示] 立场:

古人的态度有其合理性。

联想:

①修长城有抵御外来侵掠的一面,应肯定。

②孟姜女的遭遇也有反映出秦朝时徭役沉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

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1.功: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1)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的早期封建君主专制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派兵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征服百越,设立四郡。

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

(5)尊崇法家;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

(6)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过:

秦始皇又是一位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1)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

(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1.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

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  )

A.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

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

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

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

解析:

选A 从题干来看,评价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这是大众性的评价,而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否定,这就是题干学者的思路。

从四个选项中来看,

B、C、D三项是历来传统大众的评价,而对于秦王赢政,历来都认为其是一个暴君,然而A项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予以了肯定。

答案为A。

2.“汉承秦制”,汉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西汉后期,在今天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一带设立了回浦县,隶属于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下列有关会稽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其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B.是该郡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

D.有权直接任命辖区内的县令

解析:

选D 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看清楚。

考查的是郡县

制的内容,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规定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郡守是该郡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因此D项错误。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

‘皇帝’。

”并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解析:

本题是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内容而设计。

(1)问,通过皇帝一系列专用称号说明皇帝的独尊;第

(2)问,从皇帝大权独揽来说明其专制;第(3)问,说明在皇位继承上采取了世袭;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说明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等,注意区分特征与本质。

答案: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皇位世袭。

(4)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治国思想上:

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2.用人策略上:

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魏征、房谋杜断)

3.政治: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4.法律:

慎用刑法,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法为末的原则。

5.经济: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6.文化:

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7.民族关系: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政策。

(1)表现

①平定边疆:

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

平定西突厥。

②加强管理:

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

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③和亲政策:

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2)意义

①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条件,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8.对外关系

(1)表现

①实行开放的政策,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专门机构。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和通婚。

③宗教政策宽松,玄奘去天竺取经,景教、回教、摩尼教也传入中国;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④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形成以唐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2)意义

①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唐文化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二、“贞观之治”的主

要表现

1.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3.民族团结,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4.对外政策开明开放,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加强。

三、“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唐太宗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名师点拨]—————————————————————————————

“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

[史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

“……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史料二] (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

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

……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探究] 据史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提示] 原因:

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

[史料三] 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

……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探究] 史料三与史料一相比,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变化:

大兴土木,耗费巨资。

[史料四] 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

“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资治通鉴》

[探究] 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

[提示] 目的:

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

[探究] 依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

[提示] 评价:

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

———————————————————————

评价唐太宗的功绩和作用

1.功绩: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1)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确立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开元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

(2)在民族关系方面,他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2.局限性: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唐太宗的贤明、克己和审慎也难以贯彻始终。

(1)玄武门之变有弑兄逼父之嫌。

(2)在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中渐趋奢靡。

晚年少于纳谏、滥用刑罚、滥用民力、求仙炼丹,享乐思想滋生。

总之,唐太宗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盛唐伟业的奠基人。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1.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

有一次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开始,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徵的坚决抵制。

“敕三、四出”,魏徵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

“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由此可看出(  )

A.当时魏徵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诏敕超越了其部门权限

C.唐太宗的权力受到魏徵等大臣的限制

D.唐朝中央政权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解析:

选A 本题反映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当门下省审核不通过时可以驳回中书省草拟的政令,从材料中的运作顺序可以判断魏徵供职于门下省。

2.唐太宗对侍臣言道: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体现该言论的是(  )

①发动玄武门之变 ②沿用科举考试制度 ③修订《唐律》 ④实行均田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选D 唐太宗的话体现了一种当权者对民心的认识,唐太宗作为一位明君,他认识到作为皇帝有道则人民拥护,无道则人民反对,故他要得民心,能得民心的措施即为D项②③④。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

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

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凡赋役之

制有四:

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

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租调俱免。

——《大唐六典》

材料四 “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五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1)根据材料一、二、三,唐太宗继承和发展了哪些制度?

有何作用?

(2)材料四、五从哪些角度赞美了唐太宗?

分别为“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什么作用?

(3)除材料四、五所列原因外,“贞观之治”的出现还有哪些原因?

解析:

(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尚书省”“中书省”“进士科”“租”“调”“庸”;第

(2)问,注意结合材料论述的角度,然后加以分析;第(3)问,结合唐太宗采取的其他措施来分析归纳。

答案:

(1)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有利于封建国家选拔人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有利于农业发展,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2)强调皇帝的个人素质对国家的影响和知人善任,重视人才。

保证了唐太宗开明君主形象,利于甄选人才为国效力。

(3)吸取隋亡教训,慎用刑罚,文德治国,善于纳谏,力举节俭,以民为本,妥善解决民族关系,对外开放。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平定三番之乱和噶尔丹叛乱

1.平定三藩:

有利于安定统一。

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2.平定噶尔丹叛乱:

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等战役的胜利,最后平叛胜利,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名师点拨]—————————————————————————————

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以平等友好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时代特征,康熙帝以武力平叛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时代特征。

—————————————————————————————————————

二、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

1.收复台湾:

启用郑氏降将施琅。

台湾收复后设立府县,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

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2.加强与蒙藏地区的管理:

特别尊重喇嘛教。

清朝特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三、抗击沙俄侵略

1.史实:

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第一次使用“中国”这一国号。

2.意义:

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中国版图,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功绩:

康熙帝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巩固了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消极:

对内加强专制,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

3.总评:

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名师点拨]—————————————————————————————

对比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皇帝,列出各自个性化的地方

1.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皇帝制度,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统一,也采取了焚书坑儒等专制措施镇压不同意见。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也是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缔造者。

2.唐太宗政治上广揽人才,虚怀讷谏,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民族关系上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置机构管理东突厥部落,对外关系上采取兼收并蓄政策。

他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明智君主。

3.康熙帝对内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对外发动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是封建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

[史料一] 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

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史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理学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官廷迷信活动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探究] 史料一、二在康熙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

[提示] 史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

史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

[史料三]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讲述了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系列故事,目前共完成五部144集。

《康》剧的系列故事,情节曲折迷离、惊心动魄,人物丰富生动,戏剧结构明快,风格诙谐得当,每一小部还有大量当红艺人加盟,因此一播出便得到部分观众的喜爱。

[探究] 史料三反映的现象可不可以作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据?

为什么?

对这种历史题材的作品,你有怎样的认识?

[提示] 不可以。

因为文艺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

历史题材的作品在涉及具体人物、事件时,要尊重历史史实。

[探究] 阎崇年认为是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

[提示] 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

——————————————————————

正确评价康熙帝

1.历史贡献

(1)进步之处:

缔造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对内:

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巩固统一。

②对外:

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康熙帝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3)康熙帝统治时期,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所创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2.局限性:

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开始推行闭关政策。

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时代潮流,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了战败隐患。

 

1.右图是2011年热播的电视剧《宫》的宣传海报。

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①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②孔庙中悬挂着皇帝亲书的“万世师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