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6 ,大小:591.01KB ,
资源ID:128140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8140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01中国古代政治史教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01中国古代政治史教学案.docx

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01中国古代政治史教学案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01中国古代政治史教学案【二轮考点梳理】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2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制、元朝的中央官制、明朝废除丞相及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3西周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汉唐宋强化中央集权、元朝以来行省制和土司制度、明清改土归流)4西周以来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5秦朝以来的监察制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6(选修)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7(选修)中国

2、古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二轮知识归纳】考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与特点A新人教版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

3、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B人民版夏商周政治形式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 (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商朝的政治特点: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王朝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残酷性(人祭、人殉等)。C岳麓版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夏代约建立一公元闪2070年,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

4、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先例的权力),但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如最高统治者称为“后”(当初的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的意思),以祖宗的身份来行使统治权力、号令各个部族,表明它刚刚从氏族社会组织中脱胎出来,还带有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商王朝大约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是一个以商部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远古时期,人们把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族集团称为方国,若干个方国联合起来组成方国联盟。“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内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这里的所谓内服,是指聚集在国王周围的官吏;外服的指臣服于王朝的地方诸侯

5、。在某种程度上,外服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与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共同构成国家的地方政权,这种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称为“服制”。地方诸侯根据与王朝关系的远近,形成不太牢固的臣服和贡纳关系。“外服”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臣服于商族的部落,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正因为方国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与之结成臣属关系,方国的服从与否随着中央力量的强弱而变化的,所以商王还不得不依靠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以此加强控制方国联盟的能力。(二)西周的分封制A新人教版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6、。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士地和人民分赐给士。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

7、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B人民版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王族(姬姓诸侯为主)(如鲁、燕);功臣(如齐);先代贵族(如宋)。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分封制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C岳麓版封邦建国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起维系作用的礼乐制度。它是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而制定的。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

8、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西周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巩固了统治,但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为解决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相结合的制度。(三)西周的宗法制A新人教版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

9、,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B人民版西周的宗法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与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10、。C岳麓版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至周代逐渐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后世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以巩固政权、神权、夫权。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周朝还制定了礼乐制度,称为周礼。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

11、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它是由周公制定的。前者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后者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不同等级、身份的人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至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必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分封

12、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考点二: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一)皇帝制度A新人教版至高无上的皇权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

13、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B人民版法令出一(皇帝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弊端)。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是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皇帝对于官吏有奖赏和惩办的权力,有提拔和贬斥权力,也有生杀予夺权力。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C岳麓版“始皇帝”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法律制度,以及选拔和

14、考察官吏的制度等。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二)三公九卿制A新人教版秦朝的中央官制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

15、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B人民版百官公卿“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虎符”皇帝、太尉各一半,有时根本不设太尉一职);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九卿”是中央各部门的主管官员,如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地位相当的是还有中尉、将作少府等。(“九卿”的“九”是虚指,极言其多,是指一大批中央主管官员)中央官员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

16、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晚年的秦始皇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行踪诡秘,君臣悬隔,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西汉王朝大体沿袭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史称“汉承秦制”。汉武帝设置十三郡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于稳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有重大意义。C岳麓版三公九卿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

17、。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分别是: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负责宫廷车马)。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三)汉武帝的集权措施A新人教版汉武帝削弱相权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

18、国大事,以削弱相权。B人民版汉武帝削弱相权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萧规曹随”;总理大臣)。汉武帝有意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他有两种方式,一是频繁更换丞相,二是用“内朝”来牵制“外朝”。“中朝”又称“内朝”,是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身份低微,破格选用,参与决策),是决策机关;“外朝”,是指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是执行机关。(“内朝”官员有尚书令、侍中、常侍等;“外朝”官员有三公、九卿等)C岳麓版汉武帝制约相权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从而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

19、体系的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到汉武帝时,则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之制衡。到东汉时期逐渐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四)三省六部制A新人教版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20、这种制度。B人民版三省六部制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与会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C岳麓版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五)北宋二府三司制A新人教版北宋削弱相权宋初,设立

21、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B人民版宋代分割相权宋代设中书门下,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设副相参知政事分管行政;设枢密使分管军事;设三司使分管财政。C岳麓版二府三司制到了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六)元朝的中央官制A新人教版元朝的中书省元朝

22、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B人民版元朝中央官制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要向中书省呈报,军政事务归枢密院管理。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隋唐时期的尚书省。C岳麓版一省制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七)明朝废除丞相及设立内阁A新人教版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出现鉴于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

23、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

24、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B人民版内阁制度的形成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设立内阁。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适应了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内阁维护了君主的绝对权力,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上的地位。皇帝担心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导致宦官参政,明朝政治日益黑暗。C岳麓版皇权的不断加强(明朝时强化皇权) 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25、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由于事务繁多,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26、八)清朝军机处A新人教版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这样,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

27、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B人民版军机处清朝雍正帝时,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直接原因),也是为了加强皇权(根本原因),设立了军机处。它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军机处的机构特点(简、速、密):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应声虫、传声筒);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更明显。军机处的设立,进一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雍正帝时,通过设立军机处和建立密折制,进一步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C岳麓版皇权的不断加强(清朝时强化皇权)清朝建

28、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到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又在皇宫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考点三:西周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一)分封制(略,见考点一)(

29、二)郡县制A新人教版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经过朝廷上的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丁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

30、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B人民版海内为郡县为了汲取分封制使周天子权威削弱的历史教训,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秦朝的地方区划分为四级:郡县(道)乡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主要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C岳麓版废分封,置郡县 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

31、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长)、县丞和县尉。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各大国在新吞并的领土上已不再进行分封,改而设置郡县。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县以下设乡里、什伍。战国时期,各大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各国原政治区域的基础上,“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40余郡。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郡丞辅佐郡守管理行政和刑狱事务。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令(长)是一县之长。县丞、县尉的职责与郡丞、郡尉相同。乡吏中“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

32、(三)汉唐宋强化中央集权A新人教版汉、唐、宋削弱地方实权,强化中央集权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