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8.01KB ,
资源ID:128622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8622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1、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认识负数教学案例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

2、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二、教学新知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1)引入实例。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

3、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3)展示交流。2.认识正、负数。(1)引入正、负数。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2)试一试。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

4、的量。写完后,交流、检查。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4.进一步认识“0”。(1)看一看、读一读。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哈尔滨: 15 3 北京: 5 5 深圳: 12 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

5、读出来。(2)找一找、说一说。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3)提升认识。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在学

6、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总结归纳。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完善板书。)5.练一练。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6.出示课题。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7.负数的历史。(1)介绍。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

7、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2)交流。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三、练习应用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件逐一出示:1.

8、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5. “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四、总结延伸1.学生交流收获。2.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

9、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教学反思: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负数,学生举例 “生活中的负数”,在练习中呈现大量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理解正、负数。第二课时:在直线上表示数教学目标:1、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联系实际的素材,能够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体会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了解了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两种 意

10、义相反的量,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负数。二、新授1、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在做寻宝游戏,他们每个人得到的命令是不同的。出示不同指令。你能在一条直线上用数表示学生运动后的情况吗?2、小组合作(师巡视)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小组怎样在直线上表示运动后的情况?(介绍画法:大树怎么表示?你怎么知道这里是2米?)三、认识能表示数的直线师边演示课件边叙述能表示数的直线的制作过程?问:直线上其他几个点各表示什么?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其实这样的直线我们以前是见过的。只不过现在多了负数各点。观察:你能在直线上找出1.5在哪吗?8呢?1.5呢?师:你能看出0、正数、负数在直线

11、上排列有什么特点吗?四、巩固练习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自主性,组织学生经历运用己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构建数比大小的方法,积累数比大小的经验,教师在关键处,疑难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的实效性。“9加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6-98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

12、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在学习中互相带动学习心理水平的提高。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学具准备:每人准备小棒18根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加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与几等于十几的习题)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1、创设情报境

13、,教学例1(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生: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生:还有13盒没送。(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生讨论、汇报。(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级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5)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

14、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的?提问:要算有多少盒怎样列式?(板书:9+4)师: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师:9加几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请一名学生操作,教师引导语言: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式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和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师:谁能结合

15、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3、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如:运动会上有9个踢毽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列式算式后,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每提1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二、练习巩固提高。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再看图写出得数。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9

16、加几的算式吗?请说出几个9加几的算式并说说怎样计算的。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9加几)同学们想到了许多的方法。其中的“凑十法”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四、课外作业:把你算9加几的方法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9加几执教人: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 魏伟2002年11月1、教学内容 林海第十一册13课第2自然段:描写大兴安岭的“岭”。 2、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大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的特点,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生动细腻之美。 3、教学过程 (1)感知语言,体会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自然段,独立思考: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7、(2)交流讨论,理解语言。 生:我认为岭的特点是“多、温柔”我是从“”这句话里看出来的。 重点交流以下句子: a、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 生:我从“这里的岭的确很多”看出岭多的特点。 生:我从“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看出兴安岭的样子多,也可以说明它不但多而且温柔。 生:我从“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可以看出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师:“云横秦岭”的岭是怎样的? 生:秦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 师:能不能自己动手画一画“大兴安岭”和“秦岭”。 通过画“大兴安岭”

18、和“秦岭”理解孤峰突起和盛气凌人的意思,并明白写秦岭是为了突出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特点。 师: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应读出温柔的语气) 生先自己练读,再指名读,最后男女生赛读。 b、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生:通过“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岭多的特点。 生:通过“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明岭多的特点。 师:你认为这个句子该这样读?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个句子应读出赞叹的语气,因为“多少条岭啊”这是作者发出的感叹。 生:我认为“疾驰、几个、既、也”这几个词语应该读得重一点。 指名读,先学生评议,再进行全班齐读。 (3)感情朗读,体验情感。 师配乐朗读,

19、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反复练读,将体会到的大兴安岭的特点和语言的生动细腻,用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并熟练成诵。 4、教学新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上教学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1)珍视阅读体验。阅读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一次审美体验,必然带有一定的个性化的成分,存在学生间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和个性化的东西

20、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财富,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以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自己动手画一画大兴安岭和秦岭”,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2)解放阅读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的美。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阅读时间是充分的,阅读思维空间是开放的,从感知性阅读到理解性阅读到品味性阅读,保证了阅读主体的解放。 (3)重视阅读积累。阅读教学中阅读的功能不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21、对情绪的体会和把握,与之相伴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语言的形成。教学片段中充分注意到了理解词句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品味语言和感受语言的结合,通过熟读成诵,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材料。 林海 北大附小潘东辉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1自制林海录像。 2自制投影。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 齐读课题:林海。 (林海)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节,请大家回忆

22、: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齐读第一节,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林花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2我们讨论的第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读岭的段落。) 讨论: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作者是怎佯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

23、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讨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多少”看出岭多,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出岭多。 “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 “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美。 “每条

24、岭都是那么温柔,”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的温柔。) 请大家自己练习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节。) 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 (个别练读,指导,鼓励。) (2)下面自由读3、4节,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如: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为什么用“闪烁”? 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人家提的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

25、点是什么? (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像海 请小组合作学习3、4节,并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学生汇报: (如:“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颜色非常多。 “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的颜色,像海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

26、感。 “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海在阳光下是动的,发光的,白桦的叶子在阳光下,当有风吹过时,树叶摇动,也会反光的,所以用“闪烁”。) 师:这里不仅写出了林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学生练习读3、4节。 请学生个人读。(指导、鼓励)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同一句。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想。)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花有什么特点。(观看录像。

27、) (4)花有什么特点? 讨论: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5节。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你的有感情的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 讨论:(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

28、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赞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节首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读书。 (5)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作者还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请男生齐读第6节,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 板书:美不空洞 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讨论:“有多少省份用过” “大至,小至” “它的千山一碧” “于是,”) 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请大家齐读

29、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5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什么? 请女生齐读第7节,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讨论:“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我们伐木取材,也” “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小结: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讨论:“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 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