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222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认识负数教学案例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

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

(起立、坐下。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

(板书:

相反。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

(课件播放图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

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

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补充板书:

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

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

+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

负数);这个数读作:

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

“+”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

正六。

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

6)。

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

(板书:

… …)

  强调指出:

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3℃

  北京:

 -5℃~5℃

  深圳:

 12℃~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

“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

(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

(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

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3℃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

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

(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

“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认识了哪位新朋友?

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

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

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

‘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

’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

‘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

’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

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

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

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

(“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

(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

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

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

(练习一第3题。

  5.“净含量:

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负数,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负数”,在练习中呈现大量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让学生理解正、负数。

  第二课时:

在直线上表示数

  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联系实际的素材,能够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体会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了解了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两种意义相反的量,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负数。

  二、新授

  1、创设问题情境

  同学们在做寻宝游戏,他们每个人得到的命令是不同的。

出示不同指令。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用数表示学生运动后的情况吗?

  2、小组合作(师巡视)

  3、全班交流:

说说你们小组怎样在直线上表示运动后的情况?

  (介绍画法:

大树怎么表示?

你怎么知道这里是2米?

  三、认识能表示数的直线

  师边演示课件边叙述能表示数的直线的制作过程?

  问:

直线上其他几个点各表示什么?

  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

其实这样的直线我们以前是见过的。

只不过现在多了负数各点。

  观察:

你能在直线上找出1.5在哪吗?

8呢?

-1.5呢?

  师:

你能看出0、正数、负数在直线上排列有什么特点吗?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自主性,组织学生经历运用己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构建数比大小的方法,积累数比大小的经验,教师在关键处,疑难处引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的实效性。

“9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

在学习中互相带动学习心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加吗?

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

(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与几等于十几的习题)

2、师:

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

(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报境,教学例1

(1)师:

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生:

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

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

……

(3)师: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

还有13盒没送。

(4)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级汇报。

学生们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5)师总结:

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

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

要算有多少盒怎样列式?

(板书:

9+4)

师:

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

(板书课题:

9加几)

师:

9加几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用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请一名学生操作,教师引导语言:

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式就凑成了10盒?

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

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

10盒和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

所以9+4等于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

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3、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

运动会上有9个踢毽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列式算式后,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

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1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

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巩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

(“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再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

(“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吗?

请说出几个9加几的算式并说说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9加几)同学们想到了许多的方法。

其中的“凑十法”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

四、课外作业:

把你算9加几的方法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9加几

 

 

 

执教人:

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  魏伟

2002年11月

1、教学内容

  《林海》第十一册13课第2自然段:

描写大兴安岭的“岭”。

  2、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大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的特点,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生动细腻之美。

  3、教学过程

  

(1)感知语言,体会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自然段,独立思考:

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交流讨论,理解语言。

  生:

我认为岭的特点是“多、温柔”我是从“……”这句话里看出来的。

  重点交流以下句子:

  a、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

  生:

我从“这里的岭的确很多”看出岭多的特点。

  生:

我从“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看出兴安岭的样子多,也可以说明它不但多而且温柔。

  生:

我从“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可以看出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师:

“云横秦岭”的岭是怎样的?

  生:

秦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

  师:

能不能自己动手画一画“大兴安岭”和“秦岭”。

  通过画“大兴安岭”和“秦岭”理解孤峰突起和盛气凌人的意思,并明白写秦岭是为了突出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特点。

  师:

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应读出温柔的语气)

  生先自己练读,再指名读,最后男女生赛读。

  b、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生:

通过“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岭多的特点。

  生:

通过“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明岭多的特点。

  师:

你认为这个句子该这样读?

为什么?

  生:

我认为这个句子应读出赞叹的语气,因为“多少条岭啊”这是作者发出的感叹。

  生:

我认为“疾驰、几个、既、也”这几个词语应该读得重一点。

  指名读,先学生评议,再进行全班齐读。

  (3)感情朗读,体验情感。

  师配乐朗读,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反复练读,将体会到的大兴安岭的特点和语言的生动细腻,用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并熟练成诵。

  4、教学新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以上教学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1)珍视阅读体验。

阅读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一次审美体验,必然带有一定的个性化的成分,存在学生间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和个性化的东西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财富,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以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自己动手画一画大兴安岭和秦岭”,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2)解放阅读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

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的美。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阅读时间是充分的,阅读思维空间是开放的,从感知性阅读到理解性阅读到品味性阅读,保证了阅读主体的解放。

  (3)重视阅读积累。

阅读教学中阅读的功能不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对情绪的体会和把握,与之相伴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语言的形成。

教学片段中充分注意到了理解词句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品味语言和感受语言的结合,通过熟读成诵,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材料。

林海

北大附小 潘东辉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1.自制《林海》录像。

2.自制投影。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

齐读课题:

《林海》。

(《林海》)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节,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齐读第一节,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

亲切 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

岭  林  花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2.我们讨论的第—个问题是:

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

岭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读岭的段落。

讨论:

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

多    温柔

作者是怎佯抓住岭的特点写的?

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讨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从“多少”看出岭多,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出岭多。

“………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

”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

“……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美。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的温柔。

请大家自己练习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节。

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

(个别练读,指导,鼓励。

(2)下面自由读3、4节,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如:

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为什么用“闪烁”?

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人家提的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林的特点是:

绿而像海。

板书:

绿    像海

请小组合作学习3、4节,并讨论:

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学生汇报:

(如: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可以看出林像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色啊:

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颜色非常多。

“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的颜色,像海—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

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

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海在阳光下是动的,发光的,白桦的叶子在阳光下,当有风吹过时,树叶摇动,也会反光的,所以用“闪烁”。

师:

这里不仅写出了林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学生练习读3、4节。

请学生个人读。

(指导、鼓励)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同一句。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想。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

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4)花有什么特点?

讨论:

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

繁    绚丽

师:

默读,自学第5节。

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练一练,用你的有感情的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

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

投影并重点分析: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

讨论:

(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

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

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

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

老师读各节首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读书。

(5)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作者还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

木材

请男生齐读第6节,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

“兴安岭的可爱……”

板书:

美不空洞

师:

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讨论:

“有多少省份用过”

“大至……,小至……”

“它的千山一碧……”

“于是,……”)

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

贡献大。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5.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什么?

请女生齐读第7节,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讨论:

“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我们伐木取材,也……”

“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小结:

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

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

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

“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

兴国安邦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讨论:

“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

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

这里也表达了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