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4.60KB ,
资源ID:1301264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0126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

1、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考点透视: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1)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2)本考点为选考内容1.理解 B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 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知识梳理:论述类文本主要特征: 一、议论性较强 。 二、观点鲜明。 三、材料涉及面广。 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一、整体感知,提要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明大意

2、 1.克服不良的解题习惯。做选择题只看题目不看材料的浮躁心态。不先阅读材料,直接看题目然后到文中找答案。 2.快速整体把握文章 抓关键语句,作简要勾画。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直接宣布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阐述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句子。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按写作模式预测行文,逐段概括内容。二、明确要求,擦亮眼睛审题干 1.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2.根据赋分定答案要点。主观题赋分高者需分条作答。 3.审出题干关键词,要紧扣关键词

3、作答。 三、对照原文,咬文嚼字审选项选择题 1.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2.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3.排除确认: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这种流于形式的对比,实际上并没真正读懂文章。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极易出错。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4.干扰项的设置方

4、式:过于绝对 以偏概全 混淆时间 模糊范围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答非所问典题探究:(07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12-A)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

5、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14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B),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

6、(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3A),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13A):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

7、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12-C)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4题)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 (14题)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

8、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14题)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12-E)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13C)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

9、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2-D)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15题)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 )( C )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E文中所说的“职

10、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命题点密: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此题选项的设置有从文中截取的,有文中语句变式表达的,有对文中语句含义片面或绝对化解说的。解题指津:A项的语义从原文“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和“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中可找到依据。B项与原文的语义不符,原文说的是或然而不是必然。C项的表达与文中“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一致。D项表述颠倒了科技创新与艺术创造的思维特质。E项曲解了“职业的痴呆”的

11、内涵,原文指的是科技或艺术工作者有时会过于偏执自己的职业,受职业的限制,眼界不宽。F项则是将原文的表达绝对化了,混淆了科学与艺术的界限。参考答案:A C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命题点密: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题指津:A项“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原文中有“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后来“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等信息,可以作论据。B项

12、“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木兰花慢为词,属于文学艺术,“地圆”则含有地理学知识,属科学范畴,可以作论据。C项中的科技美学则更是“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的标志。D项的“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只强调了艺术创新的特质,没有言及科学,不能作论述题干的论据。参考答案:D(答非所问。)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题指津: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这样写道:“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强调艺术的表达技

13、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科学性。第四段侧重说明艺术作品反映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因而也都具有科学性。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艺术的科学性问题,并不是重复,只是各有侧重。参考答案: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意对即可。)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题指津:作者在文章结尾明确地

14、告诉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借助形象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事艺术创造的人,应该学习科学,借助理性思维,把握艺术的规律。而两者的相得益彰,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答题时只要将文章结尾段的概括论述分条陈述即可。参考答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和创造能力。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意对即可,应分别作答。)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

15、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下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也许正是对这类

16、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梅妻鹤子有点繁难,其实也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

17、最容易不过的。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做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完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1.下列对作者举林和靖例子的用意,分析

18、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肯定中国知识分子远避官场和市嚣的大彻大悟。B赞扬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公平的现实社会中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安贫乐道的机智。C批评那些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的知识分子。D批评那些自卫和自慰,具有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却在民族文化的高坡前把才华埋没掉的知识分子。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白堤和苏堤之所以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是因为它们的建造不是为了风雅和文化上的目的,而是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林和靖的隐居孤山,使得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与统领一代民族精神的意义相比,建造白堤与苏

19、堤的意义就小得多了。用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掩盖志向的泯灭,必然会使民族精神颓废,妨害文明的突进3.第2段中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6分)答:_ 4.针对文中所说的“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的状况,你开出疗救的药方是什么?(6分)答:_ 巩固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说园(节选)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直是根本,曲随直生,重在曲折有度。有些曲桥,定要九曲,既不

20、临水面(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其因在于不明此理(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即坏例)。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网师园以水为中心,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分析,不假思索而造成的。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

21、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巧妙运用其规律。计成注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园冶一书终未列式。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体宜)。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如果定一式使学者死守之,奉为经典,

22、则如画谱之有芥子园,文章之有“八股”一样。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所谓“少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像个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取材于陈从周说园)注:计成,明朝人,园林理论著作园冶一书的作者。1、下列对园林中曲与直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但造园者巧妙随直设曲,使游人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B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因为曲折较多,行桥宛若受刑,被称为园林中曲直设计的坏例。C桥本是为连

23、接两点而设,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使它失去了原来的用意。D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其中曲是根本,在此基础上,曲中寓直,曲折有度。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声影相依,有无相生,形神兼备,园中有诗,园中有画,这是古代造园者追求的审美境界。B无锡寄畅园景物面山而构,纳外山景于园内,使得园外有景,与古诗词意在言外相类似。C兰竹简单,画家能自成一格;小园简单,亦可成小园极则:全在创作者的独具匠心,不拘一格。D诗词、绘画、戏曲、园林,各门艺术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规则、手段亦多相近,都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3、根据选文第二段,简析新建网师园东部的失误之处。(6分) 4、结合

24、文本,分析为什么说“造园有法而无式”?(6分) 参考答案课堂练习:1.C(A、B的“肯定”“赞扬”是明显的背离全文主旨。D项是针对知识分子的群体而言的,“具有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与林和靖也没有直接的关联。)2.(这种结果是“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导致的,林和靖只是一个点,不可以点代面)。3.认为白居易、苏东坡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主体精神和理性思考。4.从“把志向实现于社会,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不逃避现实,健全文化人格”方面谈。巩固练习:1、A (A 正确,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正有此意,这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中自然随意的思想。B 曲折多少,并不是评判园林曲直设计好坏的原则,

25、是否做到曲直有度,曲本直生才是评判园林曲直设计好坏的原则。豫园九曲桥是因为不理解这个原理生硬屈曲而成坏例,还有“不临水面”无“凌波之意”也是一个原因。C 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并未失去了桥廊径原来的用意。 D 曲本直生的意思是曲本于直生,直是根本,在此基础上“随直曲折一下”,因此说曲是根本不对。)2、 D (“诗词、绘画、戏曲、园林,各门艺术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规则、手段亦多相近” 不对,它们只是相通,而非相同,更不是“完全相同”)3、网师园东部的失误:没有考虑到全园的整体布局,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网师园原是以水为中心,但新建的东部没有水了,失去原来以水为中心的特点。4、造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各臻其妙(做到得体),重在巧妙运用规律,可以有各种方法、原则,但不能形成一种程式、规定,否则造出的园子就会没有特点。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