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264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docx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

考点透视:

《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

(1)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2)本考点为选考内容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梳理:

◆论述类文本主要特征:

一、议论性较强。

二、观点鲜明。

三、材料涉及面广。

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

一、整体感知,提要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明大意

1.克服不良的解题习惯。

 ①做选择题只看题目不看材料的浮躁心态。

 ②不先阅读材料,直接看题目然后到文中找答案。

2.快速整体把握文章

 ⑴抓关键语句,作简要勾画。

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

①直接宣布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

②阐述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句子。

③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

④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

 ⑵按写作模式预测行文,逐段概括内容。

二、明确要求,擦亮眼睛审题干

1.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①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②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③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2.根据赋分定答案要点。

主观题赋分高者需分条作答。

3.审出题干关键词,要紧扣关键词作答。

三、对照原文,咬文嚼字审选项——选择题

1.筛选定位:

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2.对照比较:

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3.排除确认:

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这种流于形式的对比,实际上并没真正读懂文章。

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极易出错。

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

4.干扰项的设置方式:

①过于绝对②以偏概全③混淆时间④模糊范围⑤无中生有⑥偷换概念⑦答非所问

典题探究:

(07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创新与想象王生平

⑴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12-A)

⑵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

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

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

(14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12-B),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⑶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

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

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

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

”(《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3—A),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

“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

”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

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

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13—A):

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

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⑷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12-C)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14题)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

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14题)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

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14题)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

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

(12-E)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

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

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

“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

”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13—C)态势。

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⑸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2-D)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

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5题)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A)(C)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命题点密: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此题选项的设置有从文中截取的,有文中语句变式表达的,有对文中语句含义片面或绝对化解说的。

解题指津:

A项的语义从原文“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和“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中可找到依据。

B项与原文的语义不符,原文说的是或然而不是必然。

C项的表达与文中“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一致。

D项表述颠倒了科技创新与艺术创造的思维特质。

E项曲解了“职业的痴呆”的内涵,原文指的是科技或艺术工作者有时会过于偏执自己的职业,受职业的限制,眼界不宽。

F项则是将原文的表达绝对化了,混淆了科学与艺术的界限。

参考答案:

AC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命题点密: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

A项“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原文中有“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后来“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等信息,可以作论据。

B项“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木兰花慢》为词,属于文学艺术,“地圆”则含有地理学知识,属科学范畴,可以作论据。

C项中的科技美学则更是“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的标志。

D项的“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只强调了艺术创新的特质,没有言及科学,不能作论述题干的论据。

参考答案:

D(答非所问。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

请说明理由。

(4分)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

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这样写道:

“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强调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科学性。

第四段侧重说明艺术作品反映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与科学“殊途而同归:

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因而也都具有科学性。

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艺术的科学性问题,并不是重复,只是各有侧重。

参考答案:

不重复。

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

(意对即可。

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分)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

作者在文章结尾明确地告诉我们: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借助形象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事艺术创造的人,应该学习科学,借助理性思维,把握艺术的规律。

而两者的相得益彰,才是人的全面发展。

答题时只要将文章结尾段的概括论述分条陈述即可。

参考答案: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和创造能力。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

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意对即可,应分别作答。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

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

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

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下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

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③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

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

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

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

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

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

梅妻鹤子有点繁难,其实也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

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

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④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

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

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做了志向。

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完全而宁静。

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⑤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

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下列对作者举林和靖例子的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肯定中国知识分子远避官场和市嚣的大彻大悟。

B.赞扬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公平的现实社会中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安贫乐道的机智。

C.批评那些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的知识分子。

D.批评那些自卫和自慰,具有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却在民族文化的高坡前把才华埋没掉的知识分子。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白堤和苏堤之所以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是因为它们的建造不是为了风雅和文化上的目的,而是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

B.林和靖的隐居孤山,使得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C.与统领一代民族精神的意义相比,建造白堤与苏堤的意义就小得多了。

D.用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掩盖志向的泯灭,必然会使民族精神颓废,妨害文明的突进.

3.第2段中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文中所说的“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的状况,你开出疗救的药方是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说园(节选)

①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

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

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

由此可见,直是根本,曲随直生,重在曲折有度。

有些曲桥,定要九曲,既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其因在于不明此理(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即坏例)。

②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

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

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

网师园以水为中心,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

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分析,不假思索而造成的。

③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

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

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

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④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巧妙运用其规律。

计成[注]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

《园冶》一书终未列式。

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体宜)。

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

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

如果定一式使学者死守之,奉为经典,则如画谱之有《芥子园》,文章之有“八股”一样。

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所谓“少而精,以少胜多”。

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像个小园格局。

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

(取材于陈从周《说园》)

注:

计成,明朝人,园林理论著作《园冶》一书的作者。

1、下列对园林中曲与直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但造园者巧妙随直设曲,使游人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

B.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因为曲折较多,行桥宛若受刑,被称为园林中曲直设计的坏例。

C.桥本是为连接两点而设,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使它失去了原来的用意。

D.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其中曲是根本,在此基础上,曲中寓直,曲折有度。

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声影相依,有无相生,形神兼备,园中有诗,园中有画,这是古代造园者追求的审美境界。

B.无锡寄畅园景物面山而构,纳外山景于园内,使得园外有景,与古诗词意在言外相类似。

C.兰竹简单,画家能自成一格;小园简单,亦可成小园极则:

全在创作者的独具匠心,不拘一格。

D.诗词、绘画、戏曲、园林,各门艺术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规则、手段亦多相近,都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

3、根据选文第二段,简析新建网师园东部的失误之处。

(6分)

4、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说“造园有法而无式”?

(6分)

 

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1.C(A、B的“肯定”“赞扬”是明显的背离全文主旨。

D项是针对知识分子的群体而言的,“具有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与林和靖也没有直接的关联。

2.B(这种结果是“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导致的,林和靖只是一个点,不可以点代面)。

3.认为白居易、苏东坡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主体精神和理性思考。

4.从“把志向实现于社会,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不逃避现实,健全文化人格”方面谈。

巩固练习:

1、A(A正确,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正有此意,这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中自然随意的思想。

B曲折多少,并不是评判园林曲直设计好坏的原则,是否做到曲直有度,曲本直生才是评判园林曲直设计好坏的原则。

豫园九曲桥是因为不理解这个原理生硬屈曲而成坏例,还有“不临水面”无“凌波之意”也是一个原因。

C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并未失去了桥廊径原来的用意。

D曲本直生的意思是曲本于直生,直是根本,在此基础上“随直曲折一下”,因此说曲是根本不对。

2、D(“诗词、绘画、戏曲、园林,各门艺术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规则、手段亦多相近”不对,它们只是相通,而非相同,更不是“完全相同”)

3、网师园东部的失误:

没有考虑到全园的整体布局,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网师园原是以水为中心,但新建的东部没有水了,失去原来以水为中心的特点。

4、造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各臻其妙(做到得体),重在巧妙运用规律,可以有各种方法、原则,但不能形成一种程式、规定,否则造出的园子就会没有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