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57.69KB ,
资源ID:13069758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0697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庆壕战算是天京围城一场大预演.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庆壕战算是天京围城一场大预演.docx

1、安庆壕战算是天京围城一场大预演安庆壕战算是天京围城一场大预演2013-11-05 01:34:53来源:潇湘晨报1860年5月,曾国荃开始围安庆,太平军2万多守军,以及在安庆菱湖南北两岸18座营垒,被曾部内外两道深壕围裹。两壕相距2里,前壕围城,后壕拒敌。1861年9月湘军攻克安庆。英王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军事将领,长期在安庆指挥军队与清军作战。英王府位于安庆市任家坡45-59号,坐北朝南。系利用清官宦任塾宅第修葺和改造而成。如今英王府已是破败不堪,门口是一片人来人往的热闹集市。壕沟旁边成片的植被覆盖,在角落里看到一个蘑菇。安徽安庆,金陵上游屏障,也是此后湘军攻打天京前哨。从清康熙六年(1

2、667年)安徽建省,至1950年代初,安庆一直是安徽省会,只在太平天国时期,省府短暂迁往庐州(合肥)。1860年5月,曾国荃开始围安庆,太平军2万多守军,以及在安庆菱湖南北两岸18座营垒,被曾部内外两道深壕围裹。两壕相距2里,前壕围城,后壕拒敌。壕沟深一丈五尺,约合5米,上宽下窄。壕沟搭配垒墙、花篱(陷阱)(据湘军史之战术志),工事非常精细,科学,起到极好作用,3年后攻打天京时亦采用这种壕沟。被总结成“墙子兵站墙子”“扎硬寨打死仗”。而从桐城出发的太平军援军一路被多隆阿部等“固定打援”和鲍超部安庆外围“机动打援”的阻拦,即使冲到曾国荃后壕防线,也已是强弩之末。1861年9月湘军攻克安庆。201

3、3年8月29日,安庆城北,由G206国道入城,采访车翻上了一处空旷的高坡,视野开阔,十里外的安庆城区一派繁华。“我们正处在以前的集贤关上”,同行历史顾问李超平说,“这里道路拓宽后,找不到旧关隘的痕迹了。”历史上的安庆,南临长江,北面菱湖,东西两侧群山包夹,唯西北有一缺口,被称为集贤关。车马由此进出,日复一日,关上的石板路都被碾出了车辙。1860年5月,湘军将领曾国荃攻取集贤关,随后在安庆城外掘长壕两道,安庆成为一座围城。战术:太平军“围魏救赵”VS湘军“围点打援”安庆城下被湘军围得水泄不通,陈玉成想攻打武昌迫使湘军撤围1860年初,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抽身离开自己的大本营安庆,赶赴天京。他带走了安

4、庆的大部分主力,只留约2万人马守城。陈玉成与忠王李秀成共演了一出“围魏救赵”的好戏:李秀成佯攻杭州,待清军分兵救援后,李反身一击,联合陈玉成,攻下了江南大营。陈玉成的举动,正合曾国藩与胡林翼四路进击安庆之计。同年6月份,当太平军将领攻克苏州,为之兴奋鼓舞时,安庆城下已经被湘军围得水泄不通。参加安庆之战的湘军各部分工明确:安庆南面的长江水域,由彭玉麟率湘军水师封锁,陆路围城则由曾国荃部负责。又有多隆阿、李续宜两部策应,屯兵桐城以南、安庆以北的挂车河。鲍超则率一万五千人作为机动部队,驰骋于皖南、皖中一带。这是“围点打援”战术,借以歼灭太平军的有生力量。安庆被围,陈玉成大为光火,他希望能火速回援。然

5、而,李秀成希望太平军能趁拿下了江南大营的势头,继续东进,扩大地盘,建立“苏褔省”(治苏州,下辖四郡)。太平军解围安庆的步伐为之一缓。1860年9月底,安庆城内断粮,守军已经开始捉老鼠、挖野菜充饥了。1860年冬,陈玉成率军自桐城南下,试图直援安庆,却败走挂车河。直到第二年1月份,陈玉成都无法突破湘军在皖北的防线。随后,陈玉成和李秀成再施“围魏救赵”之计,直取清廷重镇武昌,想迫使湘军主力撤围安庆。当时武昌城城防空虚,只驻扎了数千清军。湘军统帅胡林翼心急如焚,以为武昌必失。将领:“不进油盐”的曾国荃VS沉不住气的陈玉成“围魏救赵”计策失败,陈玉成没打下武昌,也丢了安庆此时,坐镇祁门的曾国藩日子也不

6、好过,他兵力单薄,多次遇险。但他始终坚持“剪除枝叶,攻所必救”的战略,置之死地而后生。1861年春,曾国藩预备攻打徽州时,在休宁被李秀成围困,曾国藩打定主意拼个鱼死网破。曾国荃派人送来书信和粮食,言辞恳切,劝曾国藩移驾东流。曾国藩读后感动不已。虽如此,曾国荃既不分兵救兄长,也不打算回援武昌,坚守安庆城下岿然不动。旁人劝他撤围援助曾国藩大营,他回答道:“敌人正想牵制、调离我们,为什么要中计?”曾国荃是坚定的战略执行者,晚清史研究者谭伯牛在战天京一书中评价曾国荃-“呆”,近乎“犟”,并非不明白道理,实因欲望太盛,无法自抑,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理不可喻,情不可感,湖南俗语所谓“不进油盐”。陈玉成则没

7、那么沉得住气,他从安徽往湖北,一路势如破竹,连下数城,临近武昌时,他却犹豫了。他的搭档李秀成未能如期赶赴武昌与他会合,殊不知李秀成现在心心念念的只有“苏褔省”。陈玉成又被告知,英国方面坚决维护英国人在武昌的商业利益,他不得不考虑这个“中立者”的意见。最后,连陈玉成自己都不知道这次“围魏救赵”能否奏效。1861年4月,他掉头返回安徽营救安庆。此时,曾国荃帐下迎来了新援,他的满弟曾贞干招降了安徽人程学启。这个前太平军将领,未来将成为淮军第一悍将,作战十分卖力。安庆城内情况惨不忍睹,老鼠和野菜已经吃光,人肉的价格据说卖到十文钱一两。安庆守将叶芸来命人将城由内堵死,他已经对援军不抱任何希望。1861年

8、8月27日,陈玉成组织数万援军对曾国荃的后壕防线发起了最为疯狂的冲击,太平军士兵以稻草填壕,后续者手拿武器,踩着稻草冲壕。湘军士兵站在壕沟旁的高垒上,用火枪疯狂地射杀,火炮“每炮发来皆血肉一片”,战到后来,尸体填壕,死伤枕藉。而城内的太平军因城门被堵,无法接应。9天之后,1861年9月5日,安庆被湘军攻克。工事:前壕抗敌,后壕打援“扎硬寨、打呆仗”,曾铁桶“前壕后壕”,预演天京围城湘军之所以能拿下安庆,长壕居功甚伟。在此之前,1856年胡林翼攻武昌,1857年李续宾攻九江时,也充分利用了壕沟。曾国荃率领底下的一万八千人,用了两个月时间,在安庆城外挖了两道长壕,将安庆城及太平军在城外设立的营垒全

9、部围住。因为安庆城北面有菱湖阻隔,曾国荃就从安庆城西的长江边,一直挖到菱湖西岸,安庆城东也如法炮制。如此一来,既省了工期,又将壕沟和湖泊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包围圈。曾国荃于挖壕筑垒,搞包围圈颇有心得,1856年吉安一战,他以壕沟将吉安围得滴水不漏,赢得了“曾铁桶”的称号。在曾国荃攻打安庆时,胡林翼写信告诉他,当年自己围困武昌时,部队“舒卷操纵,府库仓库,均以水师为根据”。有了充分的后勤保障,才能“前壕后壕”,安庆的条件类似。曾国荃借鉴此法,两道长壕的深度均近两丈,宽5丈,部队驻扎在两壕之间。前壕攻城,后壕拒敌,且十分注重壕沟、墙垒、花篱(木城、栅栏、鹿角等)等工事的配合运用,“墙子取其高而难

10、登,壕沟取其深而难越,花篱取其难遽近前”。而彭玉麟率水师在长江拱卫,保证供给。曾国荃以逸待劳,以壕代兵,本来在湘军中战斗力稍逊一筹的吉字营,在壕沟前由弱转强,而陈玉成的部队在冲过湘军多隆阿、李续宜等部的阻拦后,到了壕前已是强弩之末。“扎硬寨、打呆仗”,曾国荃深得其兄曾国藩思想的精髓。围困安庆,是他4年后合围天京的一次预演。2013年8月29日上午,我们先在安庆市狮子山公园北麓看到了一段数百米长的壕沟遗址,壕沟走向自西向东,两侧长满松树,沟壑已被泥土和枯枝败叶填满大半。随后,又在狮子山以东数公里外的高花亭,发现一处排水渠,水渠宽约10米,深3米,往东注入菱湖,附近安庆石化厂的输油管道也架设在里面

11、。对照手上的地图,我们将狮子山壕沟遗址与高花亭的水渠连线,发现它们的走向基本吻合。安庆市博物馆馆长姚中亮介绍,这条水渠就是当年曾国荃挖掘后壕的一段。前壕由于抵近城墙,处在如今安庆市的中心地带,多已不存。有的也被盖上了水泥板,改造成城市下水道的一部分。武器:冷兵器VS热兵器为了提高兵勇抬枪射击的准确性,曾国藩向猎户请教在一本1866年出版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里,描写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情景:“他们(湘军)扎起那不可言状的战裙,气势汹汹地把辫子盘在剃光的头上,恶狠狠地挥舞着大旗,把铜锣敲得震天动地的响,举起绘满可怕图腾的竹盾,毫无节制地浪费着火药,震耳欲聋地大声呐喊着,然后驻扎在城上大炮射程之外

12、的地点,建筑起无数敌人爬不进、他们也爬不出的坚固土垒和木栅,把这个城市团团地围困起来。”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人呤唎,他十分同情太平天国运动,并于1861年加入太平军。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湘军使用的武器,正在逐渐变化。曾国藩1853年组建湘军,仿效明朝将领戚继光营制逐步修订湘军营制时,主要就是从兵器种类远近冷热,考虑每个营的构成。当时湘军、太平军两方都处在冷兵器时代,大部分士兵的武器是刀、长矛,远程武器有弓箭、鸟枪。稍高级一点的武器就是抬枪,它是一种笨重、大口径的火绳枪,一般30多斤重,发射时,一个人要把枪身扛在肩上,站在前面当枪架,另一个人瞄准发射。射击者常被后坐力打翻在地上。这种没有膛线的枪

13、管精准度很差,据1860年与清军作战的英军报告记载:“抬枪的子弹四处乱掉,除非运气极差才会撞上”。而曾国藩为了能提高兵勇抬枪射击的准确性,还曾向猎户请教。曾国藩成立了安庆内军械所,从一个科举八股的高手,转而推动对科技的尝试从1853年至1860年,太平军借助宗教的外衣,通过在华传教士和各国商人进行军火贸易,得到了不少西式先进枪炮。以李秀成为代表的太平军青年将领,对西式军火十分推崇,1860年太平军东征江浙后,以优厚的待遇聘请外国军事、工程技术人员服役,教授使用洋枪、洋炮。因此,曾国藩到1862年,犹在感慨:“贼之火器精于我者百倍之多”。曾国藩早已意识到,拥有先进火器在战场上的优势,他在1854

14、年到1856年期间,通过两广总督叶名琛购买了1800多门外国火炮,主要装备在水师上。又想方设法,逐步将火器大量装备湘军。1861年安庆之战结束后,曾国藩在此成立了安庆内军械所,生产子弹、火药、枪炮,可以装备部分湘军。同时,安庆内军械所旗下的火炮场,还成功研制了“坐劈山炮”(又称西式开花炮),它能“发射开花炮弹,或称炸弹,能在半空炸裂”,轰击密集士兵,是湘军与太平军后期作战的主要炮兵装备。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后,安庆内军械所迁往南京,后并入金陵机器制造局,也是今天上海江南造船厂的源头。李鸿章在初建淮军时,吸取了老师的经验,他率13营约6500人赶赴上海时,准备了1000多支洋枪,相当数量的坐劈

15、山炮。1862年8月,他下令淮军各营添练洋枪小队,“共有洋枪1000杆”。为满足淮军所需弹药,他相继在上海、苏州设立炮局,以进口西方火药与枪弹、炮弹为样品,进行大量仿制。(撰文/刘海波 摄影/巩玮)兵家绝地,曾国藩的指挥中枢在这困守十个月2013-11-05 01:27:27来源:潇湘晨报曾国藩于1860年7月进驻祁门,“司令部”设于县城洪家大屋,在这十个月里这里成了曾国藩与湘军的指挥部,曾多次遇险。以青石垒砌的榉根关,绵延山脊两侧达十多里长,当地地导汪金虎称其为“石长城”。榉根关墙垒遗址,墙垒高踞山势,当年太平军想要突破关卡,必须仰攻。太平军印信,刻文为“通省财帛使司关西侯印”。坐标安徽祁门

16、,地处黄山西麓,位于安徽最南部,毗邻江西,属古徽州的“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之一,今属黄山市。祁门山林密布,盛产茶叶,尤以红茶出名。曾国藩于1860年7月进驻祁门,“司令部”设于县城洪家大屋,在这十个月里这里成了曾国藩与湘军的指挥部,曾多次遇险。1854至1864年,衡阳武昌九江安庆金陵,湘军的东征之路,走了整整十一年。预想中顺江而下的破竹之势,充满艰难险阻。1861年9月,湘军在安徽战场鏖战三年后,先抑后扬,前败三河,后胜安庆,已经逼近天京外围。此前,清廷设立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钳制天京,但两度被太平军攻破。为了指挥安庆作战,升任两江总督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南

17、渡长江,不惜置身险地,困守祁门长达十月。安庆攻克,亦成为湘军与太平军命运的分水岭。湘军拿下安庆后,曾国荃率部逐一攻占天京城外各要点。李鸿章则组建淮军,奔赴江苏。左宗棠重整楚军,从江西转战浙江。湘淮军从三个方向完成了对天京外围的分割和包围,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事进入收官阶段,湘军按下了太平天国的倒计时。而祁门与安庆之战役,可谓是曾国藩与湘军完成天京外围战的开幕式。“环祁皆山也”,2013年8月30日,67岁的祁门文史研究者支品太,领我们登上祁门城东的祁山远望。四周山峦起伏交错,植被旺盛,山下的祁门县城如在锅底,洪家大屋依稀可见。支品太介绍,当年祁门仅有一条东西向官道与安徽休宁、江西景德镇沟通,其余都

18、是翻山小路。山中多雾,支曾记得母亲提及年轻时赶早进城,“走小路,得边走边把树枝撩下来,丢在地上做记号。山上有麂子勾、勾的叫声。”1860年7月,曾国藩来到这座山野笼罩的闭塞小城。环祁皆山,“形如釜底”,祁门的地形,是兵家说的绝地曾国藩之所以在1860年进驻祁门,源于上一年他跟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巴河镇议定的进军之策。他对各路反清武装做了分析,认为流窜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石达开部,已跟捻军一样形同流寇,只需坚守挫其锐气即可。而洪秀全、陈玉成等人,占据金陵(天京)、安庆,“私立正朔,伪称侯王”,是“窃号之贼”,对他们应该“剪除枝叶,攻所必救”。他的思路很清晰,金陵是太平天国根本,安庆以为拱

19、卫。围攻安庆,将直接威胁金陵,太平军必然不敢北进、东顾,湘军也就不会再有此前李续宾、李孟群之败。1860年4月,清廷命曾国藩代理两江总督,要求他东进苏(州)、常(州),“保全东南大局”。不久后,他的嫡系曾国荃部已攻至安庆以北的集贤关。为了应付朝廷的施压,同时牵制皖南的太平军,曾国藩渡江南下,选取安庆以南二百里外的祁门作为驻节之地,指挥安庆之战。他驻守祁门,看中的是它东连休宁、徽州,南达江西景德镇,既有大山可以屏障,又可与浙、赣互通声息。咸丰十年(1860)六月,曾国藩率军由安徽宿松动身,经建德、东流县(今东至县)并绕道江西浮梁,前往祁门。进入祁门县境,经箬坑、历口等地,于十一日(7月28日)到

20、达祁门县城,设营于东大街敦仁里的洪家大屋。这条路线,对比今日地图,依旧是一座接一座山峰,没有通途。他显然对这里的地势很关注,曾派人专门丈量祁山的高度。站在祁山上观察祁门地形,曾国藩却皱起了眉头。祁门“形如釜底”,仅有一条官道进出,绕城而过的阊江河道狭窄,水师不能进入,只好停靠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长江,运兵运粮都不方便。曾国藩当年亲自定下营规:营地务必靠近水边,解决饮水和运输,水师和陆军最好能同处驻扎,互相接应。祁门的地形,是兵家说的绝地。包括李鸿章在内的一众幕僚,都劝曾国藩另择他处。然而,曾国藩驻守祁门本就出于战略考虑,他已上报清廷,现在若随意更改决策,自己这个新晋两江总督可能会陷于被动。“守城不

21、如守山”,这是曾国藩将自己置身绝地的应对之法。他将县城的部分城墙拆毁,在城西、北门建碉共三座,城西桃峰山建垒一座。同时,在祁门附近的羊栈岭、榉根岭、大赤岭等几处险要山口,设立卡垒,派兵驻守。此时,曾国藩驻守整个祁门的兵力不足三千。而太平军的部队盘踞皖南,在徽州府、休宁等地的兵力达10万,对祁门虎视眈眈。但奇怪的是,他们始终没有对祁门这个弹丸之地引起足够的重视。徽州失守,祁门伏兵四起,曾国藩屡入绝境,都化险为夷从1860年7月到1861年5月,曾国藩在祁门的十个月内,“无日不在惊涛骇浪之中,无日不战,无战不梗”。在他进驻祁门不久,就上演了一出近代版的“失街亭”。1860年9月,位于祁门以东的徽州

22、告急。若徽州失守,祁门就失去了东部屏障。因此,曾国藩派李元度(湖南平江人)率军驰援。李元度是一名地道的书生(赴任时曾带着三车书),还是近视,是曾最早的幕僚之一。曾国藩早年靖港兵败投水自杀时,他形影不离地陪着曾。九江惨败后,率平江勇护卫水师大营。对曾国藩和湘军,他都是“有功之人”。此次担此重任,李元度立下军令状:“长毛撼山易,撼平江勇难”。然而,十万太平军涌至徽州,城内又有奸细藏身,“擅文学不擅带兵”的李元度在徽州守到第三天晚上,城池告破。李元度逃出城外,“数月不归”。当时一位叫许承尧的本地人诗中有“儒将书三乘,骨遗民一邱”之句,指的就是他。徽州失守后,祁门成为了前线,太平天国组织“二次西征”,

23、围攻武汉以救安庆,兵锋掠过,曾国藩数次遭遇困境。1860年12月1日,太平军主将李秀成率2万人马,气势汹汹地从羊栈岭杀来。羊栈岭距祁门城北仅30公里,8天前曾国藩还曾到此“查岭”,只是“大雾弥漫,目无所睹”。曾国藩此时身边只有区区三千人马。他料定难以活命,再次写下遗嘱,交代后事。他还命令仆人将自己近两年的日记、奏章、信札等包好背在身上,躲到城南的山林里。一旦老营倾覆,就将这些手稿送回湘乡老家。自己则枕下放着宝剑,随时准备杀身成仁。然而,李秀成此次出兵目的不在祁门,而是欲突袭武昌,攻湘军所必救。在与随后赶到的湘军将领鲍超、张运兰作战失利后,李秀成退出了羊栈岭。曾国藩在驻祁门期间,与太平军在东、北

24、、西三个方向拉锯战不断,时刻陷入伏兵四起,饷道中断的窘境。刘官芳等人曾攻到出入祁门的交通要道历口,距曾国藩大营仅20里路。幸而有赖于驻扎皖南的湘军猛将鲍超驰援,左宗棠也在江西景德镇一带保证祁门后方的安全,曾国藩每次都得以涉险过关。“祁门是曾国藩的重要节点”,在这里获授两江总督,举荐李鸿章与左宗棠位于今祁门县城东大街敦仁里的洪家大屋,据当地学者考证,是当年曾国藩的行辕所在。曾国藩初到祁门,住在简陋营帐里。夏天一过,天气转凉,他的身体有些吃不消。随后就搬到了当地茶商洪炯修筑的豪宅洪家大屋里。洪家大屋坐北朝南,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建筑布局为二进二层的砖木结构,木作砖雕等独具匠心,属徽派建筑风格。

25、曾国藩把议事厅设在正厅承恩堂,堂前的晒坪成了演兵场,而他自己日常起居则在大屋西边的花厅,支品干老人引领我们探视,房屋内格局基本未变,木墙、木窗十分陈旧,上雕饰的叶子图案十分精美、传神,却不是常见的吉祥物或名贵花草图案。房间静谧,阳光透过天井斜射而入。曾国藩曾在这里饱受战事煎熬,坐立不安,每每自叹“无日不在惊涛骇浪之中,无日不战,无战不梗。”这静室是他辗转反侧之所。因李元度丢失徽州,曾“挥泪斩马谡”,上书弹劾李元度,李鸿章又不愿意拟写奏章(认为责任在曾),并就此离开祁门。即使如此,但在我们的顾问李超平看来,“祁门是曾国藩军事生涯中的重要节点”。在这里,咸丰十年七月初七(1860年8月23日),也

26、就是曾国藩到达祁门不足一个月的时候,他获授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手握了至为重要的权力,为后续的作为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随后,曾国藩上奏保举了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左宗棠自此独领一军,日后主政浙江,李鸿章则主政江苏。两人命运为之一变。湘军后期名将刘锦棠,也因多次护卫祁门大营有功,而被曾赏识提拔,开始崭露头角。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后来都成为大学士(相国)和总督,权重江南半壁。刘锦棠成为新疆首任巡抚,李元度成为贵州布政史,故洪家大屋还有“半部清史稿”之誉。1861年5月,为了就近指挥安庆之战,曾国藩从祁门转移到长江边的东流。此后,祁门成为湘军与太平军反复争夺的一处据点。1862年11月,太平军奉王古

27、隆贤率部第七次占领祁门,他的部下在洪家大屋的右面外墙上,留下了“粤东太平天国前营叶高”的题字。这时曾国荃已经率5万湘军久围金陵,太平天国已是强弩之末,古隆贤军士气低落。三天后,湘军收复了祁门。古隆贤从祁门逃到石埭,几天后率部投降。祁门的战事尘埃落定。“在洪家大屋看到太平军与湘军的历史痕迹并存,真是不可思议”上世纪50年代末,洪家大屋右墙上的“粤东太平天国前营叶高”题字被发现,上报后被认定为省级保护文物,只是“叶高”是谁至今无线索。2004年,在正厅承恩堂东墙上,又发现了新的题壁。据本地专家徐敬业先生考证,题字者是引用苏东坡诗、汉代刘向说苑史实和韦应物诗,抒发对时局的看法和感受。他撰文认为,这些

28、题字借历史名句,影射战事得失和题字者的惆怅,可能与不满曾国藩弹劾李元度失守徽州有关,题壁者极有可能是李鸿章。理由是“秋霖(檐)滴滴对(床寝),山路迢迢联骑行”一句暗示了与曾大帅或有密切关系,只有他这个门生才有胆量在总督行辕的墙壁上写字。因为我们的到来,支品太老人拉开承恩堂东墙上遮挡的幕布,为我们展示了这块被保护起来的题壁。对墙壁上的这些题壁,同行湘军史研究者李超平有自己的看法:“文字内涵较深,题字功夫却差,让人疑惑。”他认为,这些字书法稚拙,缺乏笔力,不太可能出自有一定书法功底的李鸿章之手。尤其,简化字、繁体字混用,更令人疑虑。更何况,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半世纪,这期间存在太多的可能。数年前,美国

29、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历史教授潘仕倜(Stephen R.Platt)来祁门调研,他感叹:“在洪家大屋上看到太平军与湘军的历史痕迹并存,真是不可思议”。显然,他也没有对我们所存疑的细节问题加以留意。据说,当年太平军经过距离祁门县城十五里的洪村,准备举火烧村时,突然见到“洪氏宗祠”的匾额,(可能因为洪秀全的姓氏)他们就住手了。而曾国藩到了祁门后,听说了这件事情,将行辕选在洪家大屋。果然,太平军古隆贤部占领祁门后,对洪家大屋也没有任何损毁行为。“七上八下”榉根关,“普祭孤魂之墓”平添了几分凄清在祁门县城访古,除了洪家大屋之外,昔日建在县城北门 的“敦仁”、“敦艮” 两所碉堡,在西门建的“敦厚”,

30、在城西桃峰山的一座,都已不存,唯有城西北的榉根岭上,还有湘军卡垒遗迹,被称为“榉根关”。榉根岭上原有一条古徽道,是徽州通往安庆的要道。虽然徽州的水路发达,但许多地方滩急水险,徽商们翻山越岭已是常态。这条始建于唐代,成形于明末清初的徽商走廊,长约15里,因而当地有“七上八下”一说。曾国藩将卡垒设在了榉根岭的咽喉处,翻过榉根关,自南麓下山,就进入了祁门地界。8月29日下午,自石台县往祁门途中,我们领略了榉根关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道狭窄,由青石板铺就,宽约1米,顺山势盘旋而上,极其陡峭,我们耗费了两个多小时才爬上去。榉根关的关口高约3.5米,以青石垒砌,门洞幽深,门框左右两端有很深的凿痕,如

31、将关口紧闭,门栓卡死,势必难以通过。当年湘军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与地方团练武装一道坚守,阻挡大批太平军。城墙自关口往山脊两侧延伸达十多里长,沿着一侧的城墙从密林中攀援而上,风雨侵蚀下,大段的城墙已倾颓残缺。我们试图攀爬一段,密林里潜伏的旱蚂蟥,让我们脚上咬出的伤口流血不止,更让我们体会到山地丛林的险恶。它在当地人口里有另外一个名字石长城。 只是,很少有人将它们与千里之外的湖南人联系在一起。不难看出,湘军就是在这里凭险固守,太平军从石台方向仰攻湘军,伤亡惨重无疑。湘军以有限兵力,倚仗榉根关,抵挡住了大股的强敌,“守城不如守山”的原因就在于此。榉根岭的古徽道旁,多有凉亭和碑刻,其中有一块“普祭孤魂之墓

32、”碑记,于民国丙寅年(1926年)孟冬立。据记载,1861年,湘军与太平军在榉根岭激战达三个多月,双方死伤过千。而数百年来,修砌古道伤亡的劳工,以及在这古徽道上饿死冻死的行路人,也不可数。后人为了告慰亡灵,保佑行人和地方百姓平安,立碑普祭。链接 赤岭顾问李超平2011年寻访记录:“它的山势比榉根岭更高、更宽,好像一扇巨大的屏障,护卫着身后的祁门大地。”“赤岭下有两个曾家村。有人说这里住的曾姓人家,疑似曾国藩湘军的后裔。旗杆石身上有道光元年字样。遂判定此村不可能是湘军曾氏后裔,而很可能是吉安曾氏迁移而来。”“晚餐非常有特色,主菜是叫军锅菜,据说是湘军当年所传。简言之,就是大杂烩。”(撰文/摄影 刘海波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