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2.50KB ,
资源ID:1316595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1659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

1、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 . 。 . .2005年高考语文分析 钱春良2005年省语文自主命题继续坚持“有利于大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命题原则,命题方向以能力、素质立意为先,同时注重基础考查,力求达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统一。该试卷在与2004年自然衔接的基础上,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1、试题结构、考试内容及赋分值有了变化。今年,国家对于未来高考的命题内容、试卷结构和赋分比重的规定由“统一要求”变化为是“统一要求与开放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另外,也取消了星号,使命题变得更为务实。我省自主命题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小题数量由25题增加至26题;分值分配上,第四大题由18

2、分增加到20分,第六大题由12分减少为10分。2、重视语文素养的考察。继续深化语文的人文内涵。如鉴于考纲解除了文学常识这一考点的星号,增设了一道文学常识题,赋分为2分。中外名著常有一个精妙的开头语,例如俄国作家_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国作家罗贯中的_中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会,合久必分”。 分值虽比以往的选择题要少1分,但更利于学生对文学的关注。另外,主观性阅读分析题,材料选取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是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警醒与反思: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超越世俗,需要登高望远的精神追求。24题蕴含了汉字文化,25题对中国传统茶文化有生动的描

3、述;特别是作文题的选材与话题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3、加强了时代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注重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选材的视野更加开阔,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现代文阅读材料在思想内容上都有新的突破;选文立意深远,文质兼美。其他如茶文化、汉字文化、关于禁毒的漫画等等,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该试卷选取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脉博,关注国计民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4、注重语文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考察。该试卷较鲜明地体现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如较正确地掌握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如第1题的拼音。玷污(zhn)(应为din)怏怏不乐(yn

4、g)(应为yng)、剽悍(bio)( 应为pio)等,既是常见常用,也是常易错误。如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如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胶:搁浅。 B庭除甚芜除: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条:整理。 此题应选B项,除的意思解释为“废弃”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学到过。但只要联系上下文“庭除甚芜,堂庑甚残”,可知上下相对,“除”对“庑”,即可判定。5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高考与中考总是在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上相似的。今年,对于浙江省中考与高考来说,应该说自有其意义。如高考是本省第二年的自主命题,在04年的基础上有了大

5、的提高。而中考改革今年也是有里程碑的意义,即余杭区等三地正式开始新课改的第一次中考,其名称为学业考试。所谓“东风有精神,万物露消息”,新课改的气息必定会对05年的高考有所影响。因为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还是普通高中的新课标,体现的是一种一脉相承的精神。这里所指的倒并不是具体的题目的相似性,而是从试卷中所传达的重基础知识与能力,重人文气息、文学素养、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如主观性阅读、作文等都可看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就我市考试的具体情况来说,全市文理平均约94分,这个分数高于全省平均近5分,也高于嘉兴全市的平均。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和我市高中语文的实际水平是符合的。一直以来,我市教育局各级领

6、导、高三师生也较重视语文学习。如教育局要求教研室教研员深入到各中学去,了解各校实际情况,写出有质量的调研报告,给出明确而可操作的建议。各校领导也在师资配备、教学时间安排等诸多方面,给予高三语文以应有的重视。教师们也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不断改进教法。另外,我们嘉兴市这所以近年来能连续取得优良成绩,也是本地区的文化氛围有关。过去,义乌、东阳等地凭着苦学的精神,高考成绩在我省居于明显领先地位,自然也胜过我市。但近年来,除了市政府、教育局在布局调整等诸多方面加以战略性规划外,高考也从偏、难等特点中更多归于选拔与引导相结合,使高考也更利于教学。如此,对于语

7、文来说,本地区的文化氛围必然对其教学质量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我甚至想,今年我省课改实验区的学业考试成绩一地平均可达130分左右,北仑区有两个班级甚至超过了141分。其对高考势必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必是多方面的,但勿庸置疑的是,对于高中语文来说,今年地区间(包括一校、一班等)的文化氛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我市具体情况来看,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在此次考试中拉开了差距。如海高平均成绩为104分,其他学校都没有达到100分,二中、三中、海中等校的平均也仅是略高于90分。其中原因与各校学生原有的基础有关,也与教师的指导有关。如有些普通中学,由于骨干教师的缺失,一批经验不够丰富的青年教师就担

8、任毕业班教学重任。对于高考复习的策略掌握得不是很到位,致使教学效率较长时间不高。另外,此次考试中,作文成为明显拉开差距的一题。普通中学中作文不及格、低分的学生较多,而海高的学生的作文大多在主旨确立、材料选择、构思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明显胜过普通中学。此在后面会具体谈到。 对试卷的具体评述基础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的前面6个选择题,总体上难度不是很高。这几个考点较充分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如第1题与第2题的读音与别字辨别及常用词语含义的选用。我们知道,在语文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就是汉字的形、音、义以及常用词语的含义,这是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的基础。我认为,今年前面的6个选择题,固然是考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但

9、也是考学生的应考技巧与应试心理。第1题的读音辨析分别考察了字读半边,玷污(zhn)实际应为(din);习惯性误读,剽悍(bio)实际应为(pio),声调误读,怏怏不乐( yng),实际应为(yng)。应该说从2001年恢复考读音以来,此题虽然形式上在变化,但是总体难度在下降,考察的这些字也是生活中经常在用。考生此题答错的原因,是因为不深入细致地训练,再加上平时也不太细致地注意,错误的考生不在少数。第2题的错别字辨析,难度比第一题明显下降。因为世外桃园(源)与幅射(辐)这两个词很常见,也能在训练中经常遇到。问题是这个“名信片(明)”本来是个最常见的词,与学生的关系非常紧密,但是有些学生偏偏在这个

10、词前犹豫了。从此题的答题情况看来,高考心理还是很明显地影响着考生的心理,特别是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第3题的近形近义词的辨析。这三组词也是很常见的,就是“病征”一词考生相对较陌生,但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比如第题干为“他们心中依然珍藏着那段美好的回忆, 他们已经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选择“虽然”还是“即使”只需要辨清所述是事实还是假设。此组辨别成功,应不是很困难的事。第4题中辨析词语。此题实际是如模拟考中最常见的成语与一些熟语同时辨析。此词A项中的“高山仰止”与D项中的“摩肩接踵”,一般都不成问题。给考生带来很大迷惑的是C项,“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此题

11、应仅看后面,可以突出痞子蔡的水平,但实际上与前面的“蓬勃发展”信息不一致。我估计有很多考生一见此题,首先就以为C项是正确的。第5题的病句,可以说是这几年来较容易的。沿续以往考察点,即搭配不当为必考题,出现了A项,“服用”与“含碘量”搭配不当,另外一个C项也是搭配不当的问题,是其中的“一面对一面”的问题,“科学进步与否”与“国家富强”不相应。B项属于成分缺少,按理来说,“介宾短语不做主语”是此类病句中最常见的,即使初中二年级时就已经有这种反复出现的例子,如“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深受启发”等,但此题学生的错误产生之因,还是忽视了语文解题的规律,即也要依据语文的自身特点与要求解题,如果是读一遍,凭印

12、象,或所谓的“语感”,那肯定会出现偏差。第6题考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考常常是隐性的,如放在仿句中、对联中等,直接地出现不是很多,此题似乎是仿照了1991年三年的高考试题。原题如下: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A.他提前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象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行走,脚步象踩在棉花上般轻快。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这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象踩在棉花上似的。今年高考的这一题要求似乎高了些,考的除了比喻还有拟人。但客观地讲,无论是今年这题还是1991年这题,都

13、是把本应运用的题目变成了知识点的辨析,这对于新的课程改,无疑是一个退步。且这样的题目,让考生辨析起来很困难,就像当年这题考生失分很多,此题也是如此。按照所给定的答案,因为是“面对风暴的欺凌”与“江河寂然无语”之间存在矛盾。但这样的答案与“雪化了必然是水”有何差别。因为,“寂然无语”如从自然的规律来说,确实用错,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恰没有用错!所以,此题很能会使很多有文学气息的考生反而失分。现代文阅读题今年的科技文阅读,选用了RDou-glasFields记忆是如何产生的?一文中“大脑的构建”一节。此文兼具科普文与科学论文的特点,科学性强,信息量大,信息点分布均匀;文本相关内容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

14、一定体现,似乎是属于既熟悉又陌生的语料。这也表现了我们对人类自身研究的充分关注,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从答题的实际的情况看来,此4个选择题(第7至第10题)的得分普遍不是很好,可以说,选得全对的学生比例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材料过于专业化,二是出题较偏、较难。比较各地的高考试卷,我省的这一题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题型的设计,或是题目的难度上,此题总体上居于下势。下面对此举例比较。如全国卷(一)选取了一段有关商代城邑考古发现的文章,条理很清晰,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同时,其题目设置为3个选择题,比之我省少了一个。(广东卷选取的有关嗅觉系统的材料也只有3个选择题)北京卷选取了戏

15、剧与戏曲的介绍中华戏曲的文章,人文色彩很浓,倒有些北京作为首都的大气吧。其题目设置为4题,其中2题为选择题,1题为填空题,1题为问答题。其它如辽宁卷、江西卷、山东卷、江苏卷等与我省的出题最为接近,即在材料选择上都是自然科学类(辽宁卷是自然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命题都是4个选择题。但是这些材料或因其人文性、趣味性等多能符合高三学生的特点,故其信度要比我省的高。仅是第8题为例。“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这个句子中“管弦乐队”喻指的是A神经回路 B神经元膜 C神经细胞 D神经冲动从原文可知,此比喻句为第4自然段的开头,但下文对此的阐述中并无“神经细胞”一词,这对于考场处于高度紧张的学子来

16、说,确实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另外一些题目的解答还是考察学生对于信自己的辨析能力,更大程度上是对词或句的把握上。如第10题的信息判断题。其中A“神经元总是将接收来的信号整合以后产生自己的信号,这种信号通过轴突传递。”其中的“总是”,错在以偏概全,文中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反应方式有两种结果。C“在信息传递与整合的过程中,有一些神经元被淘汰,另有一些神经元得到强化。”“有一些神经元被淘汰”错误,因为原文是“神经元上的突触被淘汰”,这是对象上的混淆。D“神经细胞在不同电极的刺激下,其特定的基因所转录的mRNA的总量不变”。原文中无此信息,这是无中生有之误。文言文阅读及诗文鉴赏文言文阅读材料2004年虽然突

17、破了二十四史的范围,但仍延续了全国卷多年来考查人物传记为主的模式。今年的文言文选材扩大了视野,选择了语文性强的典范文言文唐朝孙樵的书褒城驿壁,从而打破了选材的单一性,更符合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实际。这篇杂文通过一驿之兴废推及天下之兴衰,针砭朝政,具有历史借鉴作用和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不同类型的材料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通过它们,将全面地展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魅力,不仅是传记或诗词曲等。正确的解答首先是要对这样的文体了解,此文相似的有卖柑者言捕蛇者说等,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在不经意间寄深刻含义或强烈情感。这对直接解题也有关系。第14题是辨析文章内容,其中A项“文章借他人之口,提示出褒

18、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此项仅停留于浅层,往往是就事论事,而不是当地把握住原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官吏)当愁醉酡,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等不顾百姓死活,直求一官之私的弊政给予揭露相违。另外,要注意与原有知识的积累。文言文的考察点总是建立在已学内容基础上,故在高考中必然体现出来。如第12题将文言材料中的“以卖州县者乎”与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的“以”相比较。要注意答题的一些技巧,比如第11题,“庭除甚芜”中的“除”当与下文中的“堂庑甚残”中的“庑”相对应,可知其为名词,而非“废弃”这样的动词之意。今年在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了活用会列

19、为考试内容,在考试中也体现了出来。今年把几乎沿续了近二十年的考察辨析人物性格的一题去掉了,而换了这样一题词法题。四项中形式都很相像,都是一词与名词在形式上组合“似动宾短语”,其中三项为使动,“囊帛椟金”中为名动用法。这需要考生能读懂文言文。但是这样的题目,意义也不是很大。因为我们在要求考生阅读文言材料中,或是在翻译句子中,必然要求考生对此项知识能理解,能应用。相比而言,如2004年第13题“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等题更能考察出考生对文言文整体把握的能力。且此题高明的教师或考生也会用技巧破之。文言文翻译总是考生感到困难的题目,虽说老师们反复强调注意直译、词法或句式

20、等,也传授了诸如先定已知、后定未知,识其语法结构、上文语境推断等方法,但面临着具体的翻译,还是问题不止。今年的翻译因为在考纲中把句式列为考查点,故考生们试图去用“提宾”等特殊句式译句时,却忘记了最常见的句式“省略”,第15题(1)题省略了主语“褒城驿”,(2)题省略了主语“宾客”。整体上三个句子较为简短,其中第(1)题难度最大,这里有四个词构成了难度因素,“盖”“视”“为”“壮”,所以要考生能较好地译出,难度很大。(2)题难度在“宁”,(3)题难度在三处,“远者”“更”“再”等。从考场阅卷的情况来看,三题全对的考生廖廖无几。此题也是考生间拉开差距的主要题目。诗文赏析题,今年采用了两者风格与感情

21、色彩不同的两位大诗人的诗歌比较赏析。在题型上也有变化,采用了填空与简答相结合的方式,这大概是基于一般来说,这样的赏析题容易失分,故分散分值吧。知识性的填空题只要抓住诗句内容即可,如什么时刻,当分别以“两竿落日”和“荷花入暮”等,考生需要细心些。事实上,后面的第1个简答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也可如此,即分别抓住“回首”“愁热”“深藏”等词也可。难度较大的是最后一题,“指出两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出题者可能认为,此两首诗,感情色彩迥乎不同,考生把握时应能区分。但杜诗除了一个“恨”外,其余多为描写景色,且似乎很优美,故对“恨”的具体阐述上造成了困难;杨诗被“愁

22、”误导,以为也是抱怨,再加上我们过去考试的诗句多为表现天下苍生计或是人生之情思类,而杨诗却是选择了其最为常见也是最有价值的风物诗,只是表现诗人对景色的喜爱之情,这种心理的偏差对考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名句默写,三选二,二个见于课内,一个分别出自李煜浪淘沙和论语,由于这几年高考名句逐渐定型,故绝大多数教师及学生,都更愿意把精力放在课内诗文名句的掌握上,而对课外少涉及甚至不涉及,如我市部分普通中学即是如此。因此,第(3)小题两句,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都是放弃的。而第(1)和(2)句,要对分别是不要写错别字与错位填写。第18题是一个恢复性的题目,考查文学常识。题目出的还是巧妙的,通过文学作品中开头的

23、评论把两部中外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与三国演义联系起来。但从解题的角度来看,这里的信息又没有多大实际的意义,因为关键信息只要抓住作品可知作家,或者抓作者即知作品。这与初中学业考试中文学常识的考查一样,都面临着既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但又不知采用何种方式加以督促与检查的问题。现代文阅读选材于李汉荣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这是一篇审视人类自身痼疾,呼唤人们追求更高更美的精神境界的美文。这和全国各地的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风格很接近。如全国卷(一)是冰心的一日的春光,北京卷的合欢树,福建卷为冯骥才的日历,湖北卷为韩少功的土地等。出卷者都很清楚,作为很能承载人文因素及人文精神的现代文,总是引导考生去观察与体悟人性中

24、美好的东西,或是值得深思的东西。在题目的设置上,出题者试图抓住作者在散文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来命题,如“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为什么称那些先哲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概括作者期望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等。这些题目在考查学生归纳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比较重视考生对现代文的鉴赏与评价能力。这些题目的设置难度也是呈梯级,逐渐加深。第19题,从文章前面部分来抓住原文有关信息概括。第20题中考“似乎”的含义,看起来是考查词义,实际上是考查句子的含义。考生不注意就很可能出现差错。另一小题是列举人物的作用。这里就有个规范答题的问题。即不仅要指出所给材料本身作用,则是“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

25、感染力。”又有其语境义,即对中心阐述所起到的作用,则是“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21题是整体把握。事实上要解此题,首先要解识其结构,如第2段是分总式。另外还要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第三段中“为此”等。那么此题的答案就可以在第三段中找到。这样的题目难度还是很大,不要说对于普通的考生,即使是教师也很可能答错,或者答而失分。至于第22题是5选2题,其错误可以分别为“望文生义”与“主题偏离”,如D项“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这似乎与原文中的“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

26、位”相应,但不可忘记了后文还有“没有什么普世价值”,也不可忘记了本文的主旨。语言运用题三道语言实际运用题,总体上体现出与时代相连,与人文相应的特点。第23题给禁毒写公益广告语,体现了语文与时代的紧密相连;第24、25题材料为汉字文化及茶文化,体现出语文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吧。同时,整体上这三题无论是题型还是难度,比之2004年、2003年等都有所降低。如第23题写公益广告,因为在2004全国卷(一)是说普通话的公益广告语,全国卷(二)是义务献血的公益广告等,考生大多都经过一定的训练。且所给材料还是漫画,再有文字“吸一次试试看”,可以传达这样的信息,只要吸一次毒,就会走上绝路。考生失分的原因

27、往往是较宽泛地指出毒品的害处,而没有强调试吸的可怕性。第25题是近年来把标点题从前六题的选择题中置换到后面来,难度也大大降低。其第2小题,只要结合语境也不会成为问题。作文此次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这使我想到,话题作文发轫于1998年,形成于1999年,正式定名于2000年,后我省续用至今。其命题的宗旨是解放思想,放飞考生“神游万里”的思维翅膀。但是以往的话题作文实际上没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放飞,在产生了一些经验及好的作文后,两个问题暴露出来。其一是所谓的“多元”造成了考生思想与道德的缺席,这倒不是指有悖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而是指文中的思想与情感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

28、不相符合。我参加过两次高考阅卷,对此深有感触。2001年是“诚信”,这样叙述的不在少数:小A与小B约好做某事,但小B爽约,小A在雨中淋了一天。2003年是“情感的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样叙述的不在少数:小A与小B是好朋友,与小C有隔阂。后来小A心爱的东西不见了,就怀疑是小C偷的,而后来发现实际上是小B偷的。今年的作文题目有一些鲜明的亮点。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去年的“人文素养与发展”,就必要谈“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如果去谈人文知识或者心理素养,就会有离题之嫌。如去年间获得过国际铜奖的南京费滢滢只得了25分。又如2001年的“诚信”话题,就必得谈有关诚信的道理,或讲一个诚信的故事。今年的作文

29、并没有将叙事、抒情、说理的范围限定在某一具体的对象上,只是框定了看问题的角度,或者说提出了一种思想方法,至于到底去观察什么,去感悟什么,则完全是开放的,有着极大的包容度。诸如父母师长点点滴滴的关爱,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朴实无华;生活中的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一份意外的感动,使我们顿悟到这生的世界原来如此的美好温馨;与那艾滋病患者紧握的双手;甚至霍金的来访;春天的一缕轻风;秋天飘落的一片叶子等,都可以进入写作的视野。具有很大的文学性。我们知道,高中语文如此失去了浓郁的文学性,那就很快会堕入机械的泥淖,语文只会成为风干的丝瓜。作为高考作文来说,更应体现出浓郁的文学性、显示出思想与文化的魅力。这个话题不像去

30、年那样更多的带有硬度与刚性,它以其柔软性和亲和力,贴近处在多梦岁月的青年学子的生活、情思,张扬起他们的才情与风华,让他们用敏锐的感觉、细腻的笔触来表达对生活的个性化的感悟。这种文学性也体现在考生所呈现的作文上。那些优秀的作文多为舒展性的具有浓郁情思的散文,文采飞扬。如善于铺陈。“当春风催开了桃蕾飘向柳梢时,燕子衔来了春的消息。当金樱子疯狂地燃烧着芬芳时,雷雨浇注出夏日的热烈。当枯叶蹁跹在清泠的微风中时,谷物沉淀出秋的成熟。当寒号鸟呜咽在灰黄的枝头时,冬梅吐露着冬的矜持。”又如考生的视野从“一枝一叶”投向广阔的世界,从狭小的个人生活的具象投向深广的精神生活。如“悲悯是泰戈尔先生不辞辛苦奔走的动机

31、。当荒秽的心田爬满误解的蔓草,毒害同情的种子,他毅然扛起了人性的大锄,手握佛珠,去施殖一方生命,就鼓舞将次透露的新芽。”又如“在书里,我看见了特雷莎修女蹒跚的脚步在风雨中格外坚定;我看见她低下高昂的头颅,只为恳请瑞典皇宫里每一位高贵者省下诺贝尔午餐的6万英镑,只为用温情的春风吹化苦难者脸上的泪花;我看见她满身疾病,一生贫苦却得到了所有苦难者的祝福我看见了一个充满关爱的世界。”相比之下,如果一个作文题目能触及到考生本应广阔深远的内心世界,或者引导高中学生如此地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在具有文学色彩的同时,更具有真实深刻的思想,或是浓郁真切的感受,那么高考作文才可成其为高考作文吧。但是,客观地讲,今

32、年的作文题目给31.6万考生中的很多学生造成了写作上的困难。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下原因。一是题目的思想性要求很高。“一枝一叶一世界”,这颇有禅意。佛家之意“一粒沙里见世界,关瓣花上说人情”,西方诗人奥修有言“世界在瞬间收藏”,这些要理解,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而对于大多数被限制在四堵墙中的考生来说,面对这样的题目,心里所受的冲击是很大的。虽然出题的本意可能是,通过对“一枝一叶”的细微观察,洞悉宇宙世界的变化,希望学生写“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一层意思的文章。但事实上,题目要求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应该表达为“一枝一叶即世界”,两者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引导学生思维“向内看”,后者才是“向外看”,即通过细节看世界。这样的话题把握,当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且有较深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