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6595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docx

历年高考05年高05年高考语文分析

..。

..

2005年高考语文分析

钱春良

2005年省语文自主命题继续坚持“有利于大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命题原则,命题方向以能力、素质立意为先,同时注重基础考查,力求达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统一。

该试卷在与2004年自然衔接的基础上,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1、试题结构、考试内容及赋分值有了变化。

今年,国家对于未来高考的命题内容、试卷结构和赋分比重的规定由“统一要求”变化为是“统一要求与开放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

另外,也取消了星号,使命题变得更为务实。

我省自主命题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小题数量由25题增加至26题;分值分配上,第四大题由18分增加到20分,第六大题由12分减少为10分。

2、重视语文素养的考察。

继续深化语文的人文内涵。

如鉴于考纲解除了文学常识这一考点的星号,增设了一道文学常识题,赋分为2分。

中外名著常有一个精妙的开头语,例如俄国作家____________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国作家罗贯中的《__________》中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会,合久必分”。

分值虽比以往的选择题要少1分,但更利于学生对文学的关注。

另外,主观性阅读分析题,材料选取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是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警醒与反思: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超越世俗,需要登高望远的精神追求。

24题蕴含了汉字文化,25题对中国传统茶文化有生动的描述;特别是作文题的选材与话题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3、加强了时代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注重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选材的视野更加开阔,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现代文阅读材料在思想内容上都有新的突破;选文立意深远,文质兼美。

其他如茶文化、汉字文化、关于禁毒的漫画等等,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样,该试卷选取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脉博,关注国计民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

4、注重语文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考察。

该试卷较鲜明地体现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

如较正确地掌握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所需要的语文知识。

如第1题的拼音。

玷污(zhān) (应为diàn)怏怏不乐(yāng)(应为yàng)、剽悍(biāo)(应为piào) 等,既是常见常用,也是常易错误。

如结合材料信息分析。

如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

搁浅。

B.庭除甚芜                            除:

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

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

整理。

此题应选B项,除的意思解释为“废弃”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学到过。

但只要联系上下文“庭除甚芜,堂庑甚残”,可知上下相对,“除”对“庑”,即可判定。

5.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高考与中考总是在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上相似的。

今年,对于浙江省中考与高考来说,应该说自有其意义。

如高考是本省第二年的自主命题,在04年的基础上有了大的提高。

而中考改革今年也是有里程碑的意义,即余杭区等三地正式开始新课改的第一次中考,其名称为学业考试。

所谓“东风有精神,万物露消息”,新课改的气息必定会对05年的高考有所影响。

因为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还是普通高中的新课标,体现的是一种一脉相承的精神。

这里所指的倒并不是具体的题目的相似性,而是从试卷中所传达的重基础知识与能力,重人文气息、文学素养、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

如主观性阅读、作文等都可看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就我市考试的具体情况来说,全市文理平均约94分,这个分数高于全省平均近5分,也高于嘉兴全市的平均。

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和我市高中语文的实际水平是符合的。

一直以来,我市教育局各级领导、高三师生也较重视语文学习。

如教育局要求教研室教研员深入到各中学去,了解各校实际情况,写出有质量的调研报告,给出明确而可操作的建议。

各校领导也在师资配备、教学时间安排等诸多方面,给予高三语文以应有的重视。

教师们也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不断改进教法。

另外,我们嘉兴市这所以近年来能连续取得优良成绩,也是本地区的文化氛围有关。

过去,义乌、东阳等地凭着苦学的精神,高考成绩在我省居于明显领先地位,自然也胜过我市。

但近年来,除了市政府、教育局在布局调整等诸多方面加以战略性规划外,高考也从偏、难等特点中更多归于选拔与引导相结合,使高考也更利于教学。

如此,对于语文来说,本地区的文化氛围必然对其教学质量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我甚至想,今年我省课改实验区的学业考试成绩一地平均可达130分左右,北仑区有两个班级甚至超过了141分。

其对高考势必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必是多方面的,但勿庸置疑的是,对于高中语文来说,今年地区间(包括一校、一班等)的文化氛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我市具体情况来看,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在此次考试中拉开了差距。

如海高平均成绩为104分,其他学校都没有达到100分,二中、三中、海中等校的平均也仅是略高于90分。

其中原因与各校学生原有的基础有关,也与教师的指导有关。

如有些普通中学,由于骨干教师的缺失,一批经验不够丰富的青年教师就担任毕业班教学重任。

对于高考复习的策略掌握得不是很到位,致使教学效率较长时间不高。

另外,此次考试中,作文成为明显拉开差距的一题。

普通中学中作文不及格、低分的学生较多,而海高的学生的作文大多在主旨确立、材料选择、构思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明显胜过普通中学。

此在后面会具体谈到。

对试卷的具体评述

基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的前面6个选择题,总体上难度不是很高。

这几个考点较充分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如第1题与第2题的读音与别字辨别及常用词语含义的选用。

我们知道,在语文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就是汉字的形、音、义以及常用词语的含义,这是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的基础。

我认为,今年前面的6个选择题,固然是考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但也是考学生的应考技巧与应试心理。

第1题的读音辨析分别考察了字读半边,玷污(zhān)实际应为(diàn);习惯性误读,剽悍(biāo)实际应为(piào),声调误读,怏怏不乐(yāng),实际应为(yàng)。

应该说从2001年恢复考读音以来,此题虽然形式上在变化,但是总体难度在下降,考察的这些字也是生活中经常在用。

考生此题答错的原因,是因为不深入细致地训练,再加上平时也不太细致地注意,错误的考生不在少数。

第2题的错别字辨析,难度比第一题明显下降。

因为世外桃园(源)与幅射(辐)这两个词很常见,也能在训练中经常遇到。

问题是这个“名信片(明)”本来是个最常见的词,与学生的关系非常紧密,但是有些学生偏偏在这个词前犹豫了。

从此题的答题情况看来,高考心理还是很明显地影响着考生的心理,特别是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

第3题的近形近义词的辨析。

这三组词也是很常见的,就是“病征”一词考生相对较陌生,但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

比如第③题干为“他们心中依然珍藏着那段美好的回忆,他们已经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选择“虽然”还是“即使”只需要辨清所述是事实还是假设。

此组辨别成功,应不是很困难的事。

第4题中辨析词语。

此题实际是如模拟考中最常见的成语与一些熟语同时辨析。

此词A项中的“高山仰止”与D项中的“摩肩接踵”,一般都不成问题。

给考生带来很大迷惑的是C项,“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

此题应仅看后面,可以突出痞子蔡的水平,但实际上与前面的“蓬勃发展”信息不一致。

我估计有很多考生一见此题,首先就以为C项是正确的。

第5题的病句,可以说是这几年来较容易的。

沿续以往考察点,即搭配不当为必考题,出现了A项,“服用”与“含碘量”搭配不当,另外一个C项也是搭配不当的问题,是其中的“一面对一面”的问题,“科学进步与否”与“国家富强”不相应。

B项属于成分缺少,按理来说,“介宾短语不做主语”是此类病句中最常见的,即使初中二年级时就已经有这种反复出现的例子,如“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深受启发”等,但此题学生的错误产生之因,还是忽视了语文解题的规律,即也要依据语文的自身特点与要求解题,如果是读一遍,凭印象,或所谓的“语感”,那肯定会出现偏差。

第6题考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考常常是隐性的,如放在仿句中、对联中等,直接地出现不是很多,此题似乎是仿照了1991年三年的高考试题。

原题如下:

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提前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象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行走,脚步象踩在棉花上般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这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象踩在棉花上似的。

今年高考的这一题要求似乎高了些,考的除了比喻还有拟人。

但客观地讲,无论是今年这题还是1991年这题,都是把本应运用的题目变成了知识点的辨析,这对于新的课程改,无疑是一个退步。

且这样的题目,让考生辨析起来很困难,就像当年这题考生失分很多,此题也是如此。

按照所给定的答案,因为是“面对风暴的欺凌”与“江河寂然无语”之间存在矛盾。

但这样的答案与“雪化了必然是水”有何差别。

因为,“寂然无语”如从自然的规律来说,确实用错,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恰没有用错!

所以,此题很能会使很多有文学气息的考生反而失分。

现代文阅读题

 今年的科技文阅读,选用了R·Dou-glasFields《记忆是如何产生的?

》一文中“大脑的构建”一节。

此文兼具科普文与科学论文的特点,科学性强,信息量大,信息点分布均匀;文本相关内容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一定体现,似乎是属于既熟悉又陌生的语料。

这也表现了我们对人类自身研究的充分关注,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

从答题的实际的情况看来,此4个选择题(第7至第10题)的得分普遍不是很好,可以说,选得全对的学生比例很低。

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所选材料过于专业化,二是出题较偏、较难。

比较各地的高考试卷,我省的这一题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题型的设计,或是题目的难度上,此题总体上居于下势。

下面对此举例比较。

如全国卷

(一)选取了一段有关商代城邑考古发现的文章,条理很清晰,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

同时,其题目设置为3个选择题,比之我省少了一个。

(广东卷选取的有关嗅觉系统的材料也只有3个选择题)北京卷选取了《戏剧与戏曲》的介绍中华戏曲的文章,人文色彩很浓,倒有些北京作为首都的大气吧。

其题目设置为4题,其中2题为选择题,1题为填空题,1题为问答题。

其它如辽宁卷、江西卷、山东卷、江苏卷等与我省的出题最为接近,即在材料选择上都是自然科学类(辽宁卷是自然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命题都是4个选择题。

但是这些材料或因其人文性、趣味性等多能符合高三学生的特点,故其信度要比我省的高。

仅是第8题为例。

“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这个句子中“管弦乐队”喻指的是A神经回路B神经元膜C神经细胞D神经冲动

从原文可知,此比喻句为第4自然段的开头,但下文对此的阐述中并无“神经细胞”一词,这对于考场处于高度紧张的学子来说,确实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另外一些题目的解答还是考察学生对于信自己的辨析能力,更大程度上是对词或句的把握上。

如第10题的信息判断题。

其中A“神经元总是将接收来的信号整合以后产生自己的信号,这种信号通过轴突传递。

”其中的“总是”,错在以偏概全,文中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反应方式有两种结果。

C“在信息传递与整合的过程中,有一些神经元被淘汰,另有一些神经元得到强化。

”“有一些神经元被淘汰”错误,因为原文是“神经元上的突触被淘汰”,这是对象上的混淆。

D“神经细胞在不同电极的刺激下,其特定的基因所转录的mRNA的总量不变”。

原文中无此信息,这是无中生有之误。

 

文言文阅读及诗文鉴赏

文言文阅读材料2004年虽然突破了《二十四史》的范围,但仍延续了全国卷多年来考查人物传记为主的模式。

今年的文言文选材扩大了视野,选择了语文性强的典范文言文———唐朝孙樵的《书褒城驿壁》,从而打破了选材的单一性,更符合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实际。

这篇杂文通过一驿之兴废推及天下之兴衰,针砭朝政,具有历史借鉴作用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不同类型的材料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中。

通过它们,将全面地展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魅力,不仅是传记或诗词曲等。

正确的解答首先是要对这样的文体了解,此文相似的有《卖柑者言》《捕蛇者说》等,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在不经意间寄深刻含义或强烈情感。

这对直接解题也有关系。

第14题是辨析文章内容,其中A项“文章借他人之口,提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

”此项仅停留于浅层,往往是就事论事,而不是当地把握住原作者的思想情感。

与“(官吏)当愁醉酡,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

”等不顾百姓死活,直求一官之私的弊政给予揭露相违。

另外,要注意与原有知识的积累。

文言文的考察点总是建立在已学内容基础上,,故在高考中必然体现出来。

如第12题将文言材料中的“以卖州县者乎”与《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的“以”相比较。

要注意答题的一些技巧,比如第11题,“庭除甚芜”中的“除”当与下文中的“堂庑甚残”中的“庑”相对应,可知其为名词,而非“废弃”这样的动词之意。

今年在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了活用会列为考试内容,在考试中也体现了出来。

今年把几乎沿续了近二十年的考察辨析人物性格的一题去掉了,而换了这样一题词法题。

四项中形式都很相像,都是一词与名词在形式上组合“似动宾短语”,其中三项为使动,“囊帛椟金”中为名动用法。

这需要考生能读懂文言文。

但是这样的题目,意义也不是很大。

因为我们在要求考生阅读文言材料中,或是在翻译句子中,必然要求考生对此项知识能理解,能应用。

相比而言,如2004年第13题“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等题更能考察出考生对文言文整体把握的能力。

且此题高明的教师或考生也会用技巧破之。

文言文翻译总是考生感到困难的题目,虽说老师们反复强调注意直译、词法或句式等,也传授了诸如先定已知、后定未知,识其语法结构、上文语境推断等方法,但面临着具体的翻译,还是问题不止。

今年的翻译因为在考纲中把句式列为考查点,故考生们试图去用“提宾”等特殊句式译句时,却忘记了最常见的句式“省略”,第15题

(1)题省略了主语“褒城驿”,

(2)题省略了主语“宾客”。

整体上三个句子较为简短,其中第

(1)题难度最大,这里有四个词构成了难度因素,“盖”“视”“为”“壮”,所以要考生能较好地译出,难度很大。

(2)题难度在“宁”,(3)题难度在三处,“远者”“更”“再”等。

从考场阅卷的情况来看,三题全对的考生廖廖无几。

此题也是考生间拉开差距的主要题目。

诗文赏析题,今年采用了两者风格与感情色彩不同的两位大诗人的诗歌比较赏析。

在题型上也有变化,采用了填空与简答相结合的方式,这大概是基于一般来说,这样的赏析题容易失分,故分散分值吧。

知识性的填空题只要抓住诗句内容即可,如什么时刻,当分别以“两竿落日”和“荷花入暮”等,考生需要细心些。

事实上,后面的第1个简答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也可如此,即分别抓住“回首”“愁热”“深藏”等词也可。

难度较大的是最后一题,“指出两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出题者可能认为,此两首诗,感情色彩迥乎不同,考生把握时应能区分。

但杜诗除了一个“恨”外,其余多为描写景色,且似乎很优美,故对“恨”的具体阐述上造成了困难;杨诗被“愁”误导,以为也是抱怨,再加上我们过去考试的诗句多为表现天下苍生计或是人生之情思类,而杨诗却是选择了其最为常见也是最有价值的风物诗,只是表现诗人对景色的喜爱之情,这种心理的偏差对考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名句默写,三选二,二个见于课内,一个分别出自李煜《浪淘沙》和《论语》,由于这几年高考名句逐渐定型,故绝大多数教师及学生,都更愿意把精力放在课内诗文名句的掌握上,而对课外少涉及甚至不涉及,如我市部分普通中学即是如此。

因此,第(3)小题两句,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都是放弃的。

而第

(1)和

(2)句,要对分别是不要写错别字与错位填写。

第18题是一个恢复性的题目,考查文学常识。

题目出的还是巧妙的,通过文学作品中开头的评论把两部中外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与《三国演义》联系起来。

但从解题的角度来看,这里的信息又没有多大实际的意义,因为关键信息只要抓住作品可知作家,或者抓作者即知作品。

这与初中学业考试中文学常识的考查一样,都面临着既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但又不知采用何种方式加以督促与检查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

选材于李汉荣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这是一篇审视人类自身痼疾,呼唤人们追求更高更美的精神境界的美文。

这和全国各地的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风格很接近。

如全国卷

(一)是冰心的《一日的春光》,北京卷的《合欢树》,福建卷为冯骥才的《日历》,湖北卷为韩少功的《土地》等。

出卷者都很清楚,作为很能承载人文因素及人文精神的现代文,总是引导考生去观察与体悟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或是值得深思的东西。

在题目的设置上,出题者试图抓住作者在散文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来命题,如“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为什么称那些先哲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概括作者期望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等。

这些题目在考查学生归纳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比较重视考生对现代文的鉴赏与评价能力。

这些题目的设置难度也是呈梯级,逐渐加深。

第19题,从文章前面部分来抓住原文有关信息概括。

第20题中考“似乎”的含义,看起来是考查词义,实际上是考查句子的含义。

考生不注意就很可能出现差错。

另一小题是列举人物的作用。

这里就有个规范答题的问题。

即不仅要指出所给材料本身作用,则是“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又有其语境义,即对中心阐述所起到的作用,则是“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21题是整体把握。

事实上要解此题,首先要解识其结构,如第2段是分总式。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

如第三段中“为此”等。

那么此题的答案就可以在第三段中找到。

这样的题目难度还是很大,不要说对于普通的考生,即使是教师也很可能答错,或者答而失分。

至于第22题是5选2题,其错误可以分别为“望文生义”与“主题偏离”,如D项“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这似乎与原文中的“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相应,但不可忘记了后文还有“没有什么普世价值”,也不可忘记了本文的主旨。

语言运用题

三道语言实际运用题,总体上体现出与时代相连,与人文相应的特点。

第23题给禁毒写公益广告语,体现了语文与时代的紧密相连;第24、25题材料为汉字文化及茶文化,体现出语文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吧。

同时,整体上这三题无论是题型还是难度,比之2004年、2003年等都有所降低。

如第23题写公益广告,因为在2004全国卷

(一)是说普通话的公益广告语,全国卷

(二)是义务献血的公益广告等,考生大多都经过一定的训练。

且所给材料还是漫画,再有文字“吸一次试试看”,可以传达这样的信息,只要吸一次毒,就会走上绝路。

考生失分的原因往往是较宽泛地指出毒品的害处,而没有强调试吸的可怕性。

第25题是近年来把标点题从前六题的选择题中置换到后面来,难度也大大降低。

其第2小题,只要结合语境也不会成为问题。

作文

此次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

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

这使我想到,话题作文发轫于1998年,形成于1999年,正式定名于2000年,后我省续用至今。

其命题的宗旨是解放思想,放飞考生“神游万里”的思维翅膀。

但是以往的话题作文实际上没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放飞,在产生了一些经验及好的作文后,两个问题暴露出来。

其一是所谓的“多元”造成了考生思想与道德的缺席,这倒不是指有悖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而是指文中的思想与情感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不相符合。

我参加过两次高考阅卷,对此深有感触。

2001年是“诚信”,这样叙述的不在少数:

小A与小B约好做某事,但小B爽约,小A在雨中淋了一天。

2003年是“情感的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样叙述的不在少数:

小A与小B是好朋友,与小C有隔阂。

后来小A心爱的东西不见了,就怀疑是小C偷的,而后来发现实际上是小B偷的。

今年的作文题目有一些鲜明的亮点。

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去年的“人文素养与发展”,就必要谈“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如果去谈人文知识或者心理素养,就会有离题之嫌。

如去年间获得过国际铜奖的南京费滢滢只得了25分。

又如2001年的“诚信”话题,就必得谈有关诚信的道理,或讲一个诚信的故事。

今年的作文并没有将叙事、抒情、说理的范围限定在某一具体的对象上,只是框定了看问题的角度,或者说提出了一种思想方法,至于到底去观察什么,去感悟什么,则完全是开放的,有着极大的包容度。

诸如父母师长点点滴滴的关爱,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朴实无华;生活中的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一份意外的感动,使我们顿悟到这生的世界原来如此的美好温馨;与那艾滋病患者紧握的双手;甚至霍金的来访;春天的一缕轻风;秋天飘落的一片叶子等,都可以进入写作的视野。

具有很大的文学性。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如此失去了浓郁的文学性,那就很快会堕入机械的泥淖,语文只会成为风干的丝瓜。

作为高考作文来说,更应体现出浓郁的文学性、显示出思想与文化的魅力。

这个话题不像去年那样更多的带有硬度与刚性,它以其柔软性和亲和力,贴近处在多梦岁月的青年学子的生活、情思,张扬起他们的才情与风华,让他们用敏锐的感觉、细腻的笔触来表达对生活的个性化的感悟。

这种文学性也体现在考生所呈现的作文上。

那些优秀的作文多为舒展性的具有浓郁情思的散文,文采飞扬。

如善于铺陈。

“当春风催开了桃蕾飘向柳梢时,燕子衔来了春的消息。

当金樱子疯狂地燃烧着芬芳时,雷雨浇注出夏日的热烈。

当枯叶蹁跹在清泠的微风中时,谷物沉淀出秋的成熟。

当寒号鸟呜咽在灰黄的枝头时,冬梅吐露着冬的矜持。

”又如考生的视野从“一枝一叶”投向广阔的世界,从狭小的个人生活的具象投向深广的精神生活。

如“悲悯是泰戈尔先生不辞辛苦奔走的动机。

当荒秽的心田爬满误解的蔓草,毒害同情的种子,他毅然扛起了人性的大锄,手握佛珠,去施殖一方生命,就鼓舞将次透露的新芽。

”又如“在书里,我看见了特雷莎修女蹒跚的脚步在风雨中格外坚定;我看见她低下高昂的头颅,只为恳请瑞典皇宫里每一位高贵者省下诺贝尔午餐的6万英镑,只为用温情的春风吹化苦难者脸上的泪花;我看见她满身疾病,一生贫苦却得到了所有苦难者的祝福——我看见了一个充满关爱的世界。

相比之下,如果一个作文题目能触及到考生本应广阔深远的内心世界,或者引导高中学生如此地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在具有文学色彩的同时,更具有真实深刻的思想,或是浓郁真切的感受,那么高考作文才可成其为高考作文吧。

但是,客观地讲,今年的作文题目给31.6万考生中的很多学生造成了写作上的困难。

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下原因。

一是题目的思想性要求很高。

“一枝一叶一世界”,这颇有禅意。

佛家之意“一粒沙里见世界,关瓣花上说人情”,西方诗人奥修有言“世界在瞬间收藏”,这些要理解,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而对于大多数被限制在四堵墙中的考生来说,面对这样的题目,心里所受的冲击是很大的。

虽然出题的本意可能是,通过对“一枝一叶”的细微观察,洞悉宇宙世界的变化,希望学生写“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一层意思的文章。

但事实上,题目要求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应该表达为“一枝一叶即世界”,两者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

前者引导学生思维“向内看”,后者才是“向外看”,即通过细节看世界。

这样的话题把握,当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且有较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