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7.10KB ,
资源ID:13232126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2321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资料.docx

1、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资料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资料科举制度考试、学生(一)考试【童试】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 科举时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

2、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

3、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府试】 府试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程序中,“童试”的其中一关。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府试通过后就可参加院试。【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院】 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贡院最早始于唐朝。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其中南京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

4、、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二)学生【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

5、,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进的丈人胡屠户也立即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进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科举制度古代学校、古

6、代学官(一)古代学校【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瞽宗】 古人以西为右,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也叫右学。瞽宗是商代大学的名称。当时大学以乐教为主,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乐师在大学中祀其先祖为乐祖,大学也就成为乐师的宗庙,故称瞽宗。瞽宗是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指教育事业。【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

7、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国子监】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 “太学”。【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

8、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私塾】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二)古代学官【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

9、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

10、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夫子】 源于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为对教师的尊称。古代礼仪生活礼仪【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

11、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

12、,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礼仪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秋祀门,冬祀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

13、“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用于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仪,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

14、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官职典制选官制度、中央官职(一)选官制度【禅让制】 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

15、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

16、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他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荐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

17、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

18、0)命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品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

19、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流官】 “流官”指明清在四川、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集居地区所置地方官。“流官”是相对于“土官”而言,“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流官”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流官”与“土官”名称虽异,但都是统治阶级,臭味相投。许多“土官”的陋规,“流官”照样施行。【册命】(策命)为西周至春秋时周王任命官员的制度。册命之制,在西周以前即已产生,至西周时已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制度。凡内服百官与外服诸侯,以及诸侯国的命卿(大国三卿,二卿由周王册命;小国二卿,一卿由周王册命,谓之命卿)均由周王册命。西周时代周王亲临册命,册命授职与舆服赏赐同时进行,授职称命,赐服称赐,

20、也可以互称。授职与赐服分别为册命的两项主要内容,并载于册。西周册命金文在“王曰”“王若曰”之后即为册命的内容。册命的内容一般先直呼受命者之名,然后叙述册命的原由,或加以告诫。其次宣布受命者就任某官,职司何事,以及赐予祭酒、服饰、车饰、马饰、旂旗、兵器、土地、臣民及其他;并嘱以“敬夙夜用事,勿废朕命”。(二)中央官职【皇帝】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太上皇】 秦始皇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

21、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驸马】 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爵位】 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

22、,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宰相】 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地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丞相】 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

23、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学士】 古代官名。魏晋时的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是虚衔,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博士】 古代官名

24、。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唐代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与职掌礼仪的太常博士不同。明清两代有国子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经博士为孔孟及儒家诸族的世袭官。【太医】 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隋代设置太医署,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院,明清两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

25、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赠太傅。【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

26、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27、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

28、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

29、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中的“大夫”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

30、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

31、、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

32、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官职典制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