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6.36KB ,
资源ID:1331806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3180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专题训练中国古代诗词精编.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中国古代诗词精编.docx

1、高考历史专题训练中国古代诗词精编诗词单选诗言史、诗言情、诗言志,历史题材的诗词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教材,其间储存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借助诗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诗入题,展示历史文化的博大和深厚,也使严肃的试题多了些诗情画意的味道。中古史1“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历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1959年视察殷墟时留下的著名诗句。下列文物出土于殷墟的是:A青铜立人像 B司母戊鼎 C 编钟 D 唐三彩2诗经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种现象出现在: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3“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该诗反映了奴隶社会何种社会制度A分封制和井田制 B王位世袭制 C

2、分封制和宗法制 D宗法制与井田制4“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从引文的体裁特征判断,它们出自A楚辞体离骚 B纪传体史记 C编年体资治通鉴 D叙事体通鉴纪事本末 5“宣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楹联褒扬的是A黄帝 B孔子 C孟子 D司马迁 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朝李白的古风诗颂扬了秦始皇哪方面的业绩? A统一中国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文字 D统一车轨 7“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朝章碣的诗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反击匈奴

3、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灭六国8“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秦朝民谣反映了百姓痛恨的是: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土地集中 D兵役繁重9“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的诗高度评价的政策是: A战争政策 B和亲政策 C汉化政策 D开放政策10“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哪一部史书的评语?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1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该诗反映了汉朝什么制度的惨无人道? A赋税制度 B徭役制度 C兵役制度 D察举制度12“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大漠),独留青冢(墓)向黄昏

4、”。杜甫这句诗的典故出自于A. 昭君出塞 B. 甘英出使大秦 C. 张骞通西域 D. 文成公主入藏1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A农耕文化的发达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旅游业的发展 D战略位置重要14“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对联颂扬的历史人物是A.司马迁 B.班固 C.司马光 D.文天祥15.“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描绘了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这是一首:A.鲜卑族民歌 B.北方汉族民歌 C.匈奴族民

5、歌 D.羯族民歌16“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在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洛阳在历史上曾经是下列哪些王朝的都城? 东周西汉三国时的魏北魏北宋清朝A B C 17李白诗云:“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这里咏叹的古都是:A西安 B洛阳 C南京 D杭州18造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是:A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 B王公贵族和大臣在各地广建佛寺 C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 D在社会动荡下,佛教教义对部分社会群体的诱惑力 19.造成“世胃嗫高位,

6、英雄沉下僚”的主要原因是: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士族制 20(2005上海卷第6题) “檐yan剪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21(2005全国文综卷I第18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A陈子昂B盂浩然 C杜甫D杜牧22. (2007山东文综卷第11题)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男耕女织的

7、自然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安土重迁的思想A. B. C. D. 23晚唐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王导、谢安两家的破落 唐都长安的景色C唐末农民起义打击士族制 士族制度的衰落24.“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该诗句是说唐太宗:A.善于用人 B.虚心纳谏 C.科举取仕 D.勤政爱民25晚唐时有一位家住余杭的读书人决定到长安游历并求取功名。当船驶入长江后,他决定到诗人韦庄发出过“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感慨的古城参观游览。这座古城最有可能是:A洛阳 B建康 C燕京 D汴梁26

8、.杜甫“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的诗句主要描绘的是唐代的:A.海上交通 B.商品交换 C.冶炼业 D.造船技术 2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忆昔诗渲染唐朝盛世经济状况的实际目的是:A歌颂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B怀念唐玄宗前朝的清明统治 C因生活贫困而怀旧 D借怀旧表述对现状的不满28.“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中唐诗人张渭的题长安壁主人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人际关系的淡漠 B.社会风气的败坏 C.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D.价值观念的更新 29“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唐朝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本国诗反

9、映了:A西域各族对西汉的向往和敬慕之情 B吐蕃与唐朝的密切关系C北宋人民与契丹人民的友好往来 D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30“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些唐诗反映了唐代:农业得到发展江南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 存在不合理的开发现象 中后期战火不断 人口增长A B C D31下列诗句描绘了隋唐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中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的是: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麇林鹤来交游32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社会现象发生在 A.汉文帝时期 B隋文帝时期 C唐玄宗时期 D唐太宗时期33唐朝元稹的连昌宫

10、词(节录)诗:“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诗中的“妃子”是指:A赵飞燕 B武则天 C杨玉环 D慈禧太后34“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张祜的诗反映了唐代哪一城市经济繁荣的信息?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成都35郭沫若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概括了谁的伟大成就?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36“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A筒车 B翻车 C 曲辕犁 D水排37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

11、行”,这则材料反映了唐初经济发展状况唐政府征收茶税唐代某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唐代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 A B C D38“圆鬟垂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下列有关白居易首这诗歌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髻椎面赭”原是少数民族的妆梳习惯 B反映了当时的民族融合状况C白居易对当时的民族状况高度赞扬 D唐代中后期出现了反对胡化的动向399世纪中后期的诗人陈陶的陇西行写道:“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下列对该材料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这可能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的事情 B这可能指的是金城公主入藏的事情C黠虏可能指的是吐蕃

12、 D黠虏可能指的是契丹4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词的创作风格是:A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B豪迈奔放,气势磅礴C缠绵悱侧,一往情深 D风格沉郁,悲惨凄凉41“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其中的“匈奴”指:匈奴统治者 女真统治者 契丹统治者 党项统治者42岳飞词云:“靖康耻,犹未雪。”“靖康耻”是指:A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B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对金称臣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 D金军掠走来徽宗、钦宗,北宋灭亡43“怒发冲冠,只缘二帝蒙尘(注:指两位皇帝被掳走),壮志欲餐胡虏肉;精忠报

13、国,而竟千秋遗恨,英雄未复旧河山。”下列选项中与此联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白登之围 B安史之乱 C靖康之变 D土木之变44“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对联中的“忠骨”、“佞臣”分别指:A魏征、杨国忠 B岳飞、秦桧 C周恩来、江青 D孙中山、袁世凯45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西湖景色秀丽迷人 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 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46某一寺院的墙壁上题着这样一首无名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 这首诗主要反映的是临安交通发达那时已经

14、有交通地图了人民渴望收复失地南宋统治腐化苟安A B C D47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写的习俗发生在A.元旦 B.端午节 C.春节 D.中秋节48.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此诗赞颂的是:A杜甫 B苏轼 C辛弃疾 D陆游49.“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宋代文人刘迎的诗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看,最佳分析是:A宋辽民族交往十分密切 B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C宋辽对峙局面形成 D尽管出现战乱,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可阻挡 50“胡骑长驱扰

15、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李纲的述怀诗中的“胡骑”是指:A辽兵 B金兵 C元兵 D清兵51明亡后,某位明朝遗老说某些人:“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因此他将A反对理学和心学,提倡民主启蒙思想 B从才德两面,全面地批判这些人 C反对空谈义理,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 D弃文从武,联络起义军,为君王报仇 5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其出现的背景是A宦官刘瑾专权 B权臣严嵩当道 C崇祯帝时,宦官魏忠贤专权 D明朝后期,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 53反映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16、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D“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54.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此联称颂的英雄是:A戚继光 B郑成功 C刘铭传 D左宝贵55“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此联是对何人作品高度而又恰如其分的评价?A罗贯中 B吴承恩 C吴敬梓 D蒲松龄56.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A.军机大臣接替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B.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17、C.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57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B实施该政策后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答案:15:BCAAB 610:ABDBA 1115:CABAA 1620:BCAAD 2125:CBDCB 2630:ADCDB 3135:BCCCB 3640:ABCDB 4145:BDCBC 4650:BCDD

18、B 5155:CDDBD 5657:BB中近史1.“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末的这一民谣反映了:A土地集中 B闭关锁国 C吏治腐败 D男耕女织2“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李大钊圆明园故址)“两度劫”发生在: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 B C D3,“租借东洋驻重兵,保商何必要连营。可怜卧榻横陈夜,时听旁人鼾睡声。”这首近代汉口竹枝词(东洋兵房)反映了A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出现 B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4(2008宁夏文综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

19、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5.“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6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章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其写作背景是:A北京条约签订 B中法新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7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中法战争

20、 B.甲午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8“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中的“去年今日”是指:A1893年4月17日 B1894年4月17日 C1895年4月17日 D1896年4月17日9“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曹润堂的这首诗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什么战役?A黄海海战 B平壤战役 C辽东之战 D威海卫战役101895年有人题联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其中“割地”是指A割九龙司给英国 B割香港岛给英国C割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 D划分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11谢瓒泰题时局图诗:“沉

21、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该诗产生的社会背景是:A鸦片战争的失败 B沙俄侵占北方大片领土 C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12“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这副对联反映的是中国什么时期的历史状况?A19世纪早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 D20世纪早期13“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清朝诗人张维屏的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 金田起义 D天京保卫战14“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其中“煮豆燃

22、箕”是指:A永安建制 B北伐失利 C安庆失守 D天京变乱15太平军中曾流传“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的歌谣,与其出现相关的事件是:A金田起义 D永安封王 C定都天京 D天京变乱16(2006广东卷第6题)“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糊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17“天京天兵威如猛虎,汉口胡儿拜如寒鸡”。这是历史工作者在湖北汉口发现的一条宣传标语。这条标语应出自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北伐战争 D红军长征18、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

23、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那么此民谣应出自: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19. (2006四川卷第16题) “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A. 浙皖起义 B. 黄花岗起义 C. 萍浏醴起义 D. 镇南关起义20“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唤沉沦。剪刀除辫人称快,铁槛捐躯世不平。风雨巴山遗恨在,至今人念大将军。”吴玉章诗中的“少年”、“大将军”指谁? A孙中山 B章炳麟 C邹容 D陈天华21

24、“江左识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恨我今招侠女魂。” 孙中山先生写的挽联是纪念谁?A徐锡麟 B秋瑾 C.陆皓东 D宋教仁22“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兴此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萍浏醴起义 B浙皖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23“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24(2007上海卷第8题)“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

25、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25.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非常有趣地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2620世纪初,河南新安县某乡绅在其新年杂咏一诗中这样写道:“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那么,该诗的写作时间不会早于A1910年元旦 B1911年元旦 C1912年元旦 D1913年元旦27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

26、。该诗反映了A西方文化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 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守旧势力对近代文化的抵触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28. “或在圜中,拖出老袁还我国;余临道上,不堪回首话前途。”与这幅对联直接相关的背景是A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B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C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D袁世凯复辟帝制29.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身畏死勿入斯门”。对这副对联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黄埔军校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已任的办学宗旨B说明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C说明黄埔军校培养的全部是中国革命的精英人物D体现了孙中山通过黄埔军校创办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的

27、革命理想30新四军军歌中唱道:“光荣北伐,武昌城下”。1926年,在武汉地区被北伐军消灭主力的反动军阀是:A张作霖 B孙传芳 C段祺瑞 D吴佩孚31(2003上海卷第13题) 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32.章太炎1904年为某人70大寿所作的讽刺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七十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做七十大寿的“某人”是:A光绪皇帝 B慈禧太后 C李鸿章 D袁世凯33以理

28、学自命的大学士徐桐送给义和团的对联曰:“攻异端以正人心,仗神威以寒夷胆”。由此可见,徐桐是一位 A爱国者、顽固派 B叛国者、维新派 C叛国者、洋务派 D爱国者、革命派 34.“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吴淞老将立国门;菜市横刀血溅笑;”丁芒的气节颂诗中没有提到的英雄人物是.林则徐 .陈化成 .邓世昌 .谭嗣同35.“作民权保障,谁非死后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是孙中山为谁而作的挽联? A.徐锡麟 B秋瑾 C.陆皓东 D宋教仁36(2007海南卷第14题)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

29、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37(2007天津文综卷第19题)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撤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38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A都正确 B都不正确 C正确,不正确 D不正确,正确39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诗人刘大白在卖布谣这样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有要,饿倒哥哥嫂嫂”。这反映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作者提倡用国货五四前后,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作者反对西方机器生产A B C D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