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35.31KB ,
资源ID:1337954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3795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二 一 一 年 一 月 十 二 日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中医临床路径略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略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 略手足口病(普通型)治疗方案 略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略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方案 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6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7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12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13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 15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24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2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编码:K76.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患者适

3、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编码:K76.001)。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甘油三酯5.0mmol/L。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肝功能、血脂、血糖。(2)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病原学筛选(乙肝、丙肝)、甲胎蛋白、CT、肝脏病理检查等。(八

4、)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疏肝健脾,化湿活血。(2)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化痰活血,袪湿清热。(3)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袪湿化瘀,滋补肝阴。2运动、饮食治疗3其他疗法:针刺疗法、耳针、耳穴埋豆、经穴磁导疗法、穴位注射、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等。(九)完成路径标准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改善。2肝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2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退出本路径。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

5、CD-10编码:K76.001)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时间84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时间 年 月 日(第1天) 年 月 日(第2-14天) 年 月 日(第15-28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完成初步诊断中医辨证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完成首诊门诊记录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其他疗法向患者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采集中医四诊信息注意证候变化根据检查结果与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注意证候变化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根据检查结果与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

6、.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医师签名时间 年 月 日(第29-56天) 年 月 日(第57-84天)主要诊疗工作采集中医四诊信息注意证候变化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根据检查结果与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注意证候变化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疗效评估制定随访计划,交代注意事项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医师签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具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中: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1。显效:肝脏与脾脏的

7、CT值之比恢复2个等级。有效: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恢复1个等级。无效: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无变化。3B超疗效评价标准临床控制:肝脏B超恢复正常。显效:肝脏B超恢复2个等级。有效:肝脏B超恢复1个等级。无效:肝脏B超无变化。4ALT疗效评价标准临床控制:ALT恢复正常,停药3个月ALT无反跳。显效:ALT降低80%,停药3个月ALT反跳50%。有效:ALT降低50%,停药3个月ALT反跳80%。无效:ALT无变化。(二)评价方法根据患者治疗前的临床症状和各项检查情况,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疗效评价。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采用中医四诊资料分级量化表,实验室指标评价采用检测肝功能 、血脂

8、等指标变化的方法进行评价,影像学指标评价采用CT或B超检查肝脾前后变化情况的方法进行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 B18.104)。(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9、)。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 B18.104)的患者。2伴有肝功能AL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

10、查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的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肝功能。(2)病毒指标:HBVM,HBV DNA。(3)腹部超声。(4)AFP。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病毒变异株、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CT、肝穿刺病理活检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

11、剂、中成药(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2)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4)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5)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6)瘀血阻络证:活血通络。2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贴敷、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等治疗方法。(九)完成路径标准1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2肝功能(ALT、AST和/或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或下降70%。(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2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退出本路径。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慢性乙型

12、肝炎(ICD-10:B18.103,B18.104)轻中度患者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病程: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 日标准治疗时间:28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时间 年 月 日(第1天) 年 月 日(第2-7天) 年 月 日(第8-14天) 年 月 日(第15-21天) 年 月 日(第22-28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完成初步诊断中医辨证确定治疗方法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其他疗法完成首诊门诊记录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

13、意证候变化如必要可进行辅助检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疗效评估制定随访计划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医师签名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

14、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肿大。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而于检查后发现。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

15、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 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二)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2肝郁气滞证: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

16、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4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腿软,胁肋隐痛,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耳鸣、耳聋,头晕、眼花,口干咽燥,劳累加重,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5脾肾阳虚证:食少便溏或五更泻,腰痛或腰酸腿软或阳痿早泄或耳鸣耳聋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或迟。6瘀血阻络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二、治疗

17、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茵陈,栀子,制大黄,滑石,黄芩,虎杖,射干,连翘等。2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白芍,苏梗,八月札等。3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等。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玄参等。5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党参,白术,制附子,炙桂枝,菟丝子,肉苁蓉,干姜等。6.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通络。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18、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鳖甲等。(二)中成药清热利湿解毒类:双虎清肝颗粒,垂盆草冲剂,茵栀黄制剂等疏肝解郁健脾类:逍遥丸,丹芩逍遥合剂、甘草酸制剂等。滋补肝肾类:五味子制剂等。活血化瘀类: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等。(三)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择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等、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治疗等治疗方法。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2肝功能疗效

19、评价标准(3个月疗程)显效:ALT、AST、总胆红素降低80%,停药3个月ALT反跳50%。有效:ALT、AST、总胆红素降低50%,停药3个月ALT反跳80%。无效:ALT、AST、总胆红素无变化。(二)评价方法1中医证候疗效:每2周评价一次,采用尼莫地平法积分减少(%)=(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肝功能疗效:治疗前后检查一次。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编码:BNG040)。西医诊断:第

20、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编码:K74.6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2005年)。2疾病分期(1)代偿期(2)失代偿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内阻证肝脾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

21、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分布,ZYYXH/T8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编码:K74.601)的患者。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

22、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3)凝血功能。(4)甲胎蛋白。(5)腹部超声。(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八)治疗方法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湿热内阻证:清热利湿(2)肝脾血瘀证:活血软坚(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4)脾虚湿盛证:健脾利湿(5)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6)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2辩证选择中成药。3其他疗法。4

23、护理:辩证施护,饮食指导。(九)出院标准1病情好转,疲乏、纳差、肝区不适、黄疸等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2肝功能好转。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3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TCD编码:BNG04、ICD-10编码:K74.601)疾病分期为代偿期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标准住院日:28天 实际住院日: 天时间 年 月 日(第1天) 年 月 日(第27天) 年 月 日(第814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初步拟定诊疗方案完成辅助检查防治并发症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