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7954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docx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中医临床路径…………………………略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略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略

手足口病(普通型)治疗方案………………………………………略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略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方案……………………………………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6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7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12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13

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15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24

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2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编码:

K76.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

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

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编码:

K76.001)。

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甘油三酯≤5.0mmol/L。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血脂、血糖。

(2)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病原学筛选(乙肝、丙肝)、甲胎蛋白、CT、肝脏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

疏肝健脾,化湿活血。

(2)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

化痰活血,袪湿清热。

(3)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

袪湿化瘀,滋补肝阴。

2.运动、饮食治疗

3.其他疗法:

针刺疗法、耳针、耳穴埋豆、经穴磁导疗法、穴位注射、生

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等。

(九)完成路径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改善。

2.肝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编码:

K76.0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84天实际治疗时间天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14天)

年月日

(第15-28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完成首诊门诊记录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

成药

□其他疗法

□向患者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检查结果与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注意证候变化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根据检查结果与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月日

(第29-56天)

年月日

(第57-84天)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注意证候变化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根据检查结果与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注意证候变化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疗效评估

□制定随访计划,交代注意事项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

肝病诊疗指南》。

1.具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中:

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

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70g;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2.存在代谢综合征或不明原因性血清ALT水平升高持续4周以上。

3.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慢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4.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

凡具备上列第1-3项或第1项和第4项者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

胁肋胀痛,头身困重,乏力,胸脘痞闷,食欲

不振,口粘不渴,便溏不爽,舌苔白腻,脉弦滑。

2.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

胁肋胀痛,纳呆恶心,口干口苦,厌食油腻,

腹胀,舌苔黄腻,脉弦滑。

3.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

肝区不适,胁肋隐痛,口干咽燥,心中烦热,

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苔腻,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

治法:

疏肝健脾,化湿活血

推荐方药:

柴胡、丹参、泽泻、海藻、生山楂、白术、苡仁。

2.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

治法:

化痰活血,祛湿清热

推荐方药:

丹参、泽泻、海藻、生山楂、白术、虎杖、茵陈。

3.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

治法:

祛湿化瘀,滋补肝阴

推荐方药:

丹参、泽泻、海藻、生山楂、三七末(冲服)、枸杞、女贞子。

(二)中成药

壳脂胶囊、强肝胶囊、水飞蓟素类等。

(三)运动、饮食疗法

1.运动治疗方案:

(1)运动种类:

应以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中快速步

行(115-125步/分)等。

(2)运动强度:

运动时脉搏应维持在(170-年龄)次/分,最多不超过(200-年龄)次/分。

或运动后疲劳感于10-20分钟内消失为宜。

(3)运动持续时间:

每次20分钟到60分钟。

(4)运动实施时间:

选择在下午或晚上。

(5)运动实施频率:

每周3-5次。

(6)适应证:

用于体重超重的脂肪肝患者和营养过剩性脂肪肝病人。

脂肪肝的运动疗法是其综合治疗的重要方面,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全身耐力为基础,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八段锦、太极拳等)。

2.饮食疗法

(1)调脂茶

治疗方法:

丹参、决明、生山楂按3:

2:

1进行配伍,沸水冲泡10分钟后,频服,以茶代饮,疗程不超过3月。

(2)辩证施膳

春季食疗可选择陈皮麦芽决明子茶、麦麸山楂糕等;夏季可选择茵陈苍术茶

等;秋季可选择陈皮枸杞粟米粥等;冬季可选用木耳大枣羹、人参黄精扁豆粥等。

(四)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选择针刺疗法、耳针、耳穴埋豆、经穴磁导疗法、穴位注射、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等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及中华医学会肝脏

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会《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疗效指南》(2006年2月)。

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肝脾CT值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控制:

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1。

显效:

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恢复2个等级。

有效:

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恢复1个等级。

无效:

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无变化。

3.B超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控制:

肝脏B超恢复正常。

显效:

肝脏B超恢复2个等级。

有效:

肝脏B超恢复1个等级。

无效:

肝脏B超无变化。

4.ALT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控制:

ALT恢复正常,停药3个月ALT无反跳。

显效:

ALT降低80%,停药3个月ALT反跳<50%。

有效:

ALT降低50%,停药3个月ALT反跳<80%。

无效:

ALT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前的临床症状和各项检查情况,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疗效

评价。

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采用《中医四诊资料分级量化表》,实验室指标评价采用检测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变化的方法进行评价,影像学指标评价采用CT或B超检查肝脾前后变化情况的方法进行评价。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

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肝郁气滞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

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AL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查

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的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病毒指标:

HBVM,HBVDNA。

(3)腹部超声。

(4)AFP。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病毒变异株、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CT、肝穿刺病理活检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结证:

清热利湿。

(2)肝郁气滞证:

疏肝理气。

(3)肝郁脾虚证:

疏肝健脾。

(4)肝肾阴虚证:

滋补肝肾。

(5)脾肾阳虚证:

温补脾肾。

(6)瘀血阻络证:

活血通络。

2.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贴敷、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等治疗方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2.肝功能(ALT、AST和/或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或下降≥70%。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ICD-10:

B18.103,B18.104)轻中度患者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病程:

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

≤28天实际治疗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7天)

年月日

(第8-14天)

年月日

(第15-21天)

年月日

(第22-28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确定治疗方法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其他疗法

□完成首诊门诊记录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如必要可进行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疗效评估

□制定随访计划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肿大。

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而于检查后发现。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证候诊断

1.湿热蕴结证:

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

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郁气滞证:

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

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郁脾虚证:

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

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

4.肝肾阴虚证:

腰痛或腰酸腿软,胁肋隐痛,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

耳鸣、耳聋,头晕、眼花,口干咽燥,劳累加重,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

苔,脉细或细数。

5.脾肾阳虚证:

食少便溏或五更泻,腰痛或腰酸腿软或阳痿早泄或耳鸣耳

聋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或迟。

6.瘀血阻络证:

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

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蕴结证

治法:

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

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栀子,制大黄,滑石,黄芩,

虎杖,射干,连翘等。

2.肝郁气滞证

治法:

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白芍,苏梗,八月

札等。

3.肝郁脾虚证

治法:

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

逍遥散加减。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

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

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玄参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

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

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党参,白术,制附子,炙桂枝,

菟丝子,肉苁蓉,干姜等。

6.瘀血阻络证

治法:

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

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鳖甲

等。

(二)中成药

清热利湿解毒类:

双虎清肝颗粒,垂盆草冲剂,茵栀黄制剂等.

疏肝解郁健脾类:

逍遥丸,丹芩逍遥合剂、甘草酸制剂等。

滋补肝肾类:

五味子制剂等。

活血化瘀类:

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等。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选择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

等、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治疗等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肝功能疗效评价标准(3个月疗程)

显效:

ALT、AST、总胆红素降低80%,停药3个月ALT反跳<50%。

有效:

ALT、AST、总胆红素降低50%,停药3个月ALT反跳<80%。

无效:

ALT、AST、总胆红素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疗效:

每2周评价一次,采用尼莫地平法

积分减少(%)=(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肝功能疗效:

治疗前后检查一次。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

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积聚(TCD编码:

BNG04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编码:

K74.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2005年)。

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分布,ZYYXH/T8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编码:

BNG040)和肝硬化(ICD-10编码:

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甲胎蛋白。

(5)腹部超声。

(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内阻证:

清热利湿

(2)肝脾血瘀证:

活血软坚

(3)肝郁脾虚证:

疏肝健脾

(4)脾虚湿盛证:

健脾利湿

(5)肝肾阴虚证:

滋养肝肾

(6)脾肾阳虚证:

温补脾肾

2.辩证选择中成药。

3.其他疗法。

4.护理:

辩证施护,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疲乏、纳差、肝区不适、黄疸等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肝功能好转。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TCD编码:

BNG04、ICD-10编码:

K74.601)

疾病分期为代偿期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日期:

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

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

≤28天实际住院日: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7天)

年月日

(第8~14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

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成辅助检查

□防治并发症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