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5 ,大小:67.29KB ,
资源ID:1338277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3827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

1、中国史学史剖析 中 国 史 学 史 绪论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一)研究目的: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二)研究对象:史官与修史机构史家及其史学理论 史籍与史体演变。 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史学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始先秦时期史学2、古代史学史的确立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分:1、辑略(总序);2、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3、诸子略(儒、道、法、阴阳等);4、诗赋略;5、兵书略(权谋、形势、技巧);6、术数略(天文、五行、刑法);7、方技略(医经、经方、神仙) 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甲部(六艺、小学),

2、乙部(诸子、术数),丙部(史记、旧事、杂事),丁部(诗赋、图赞)。 东晋李充四部书目:甲部(五经)、乙部(史记)、丙部(诸子)、丁部(诗赋)。 3、古代史学繁荣兴盛隋唐五代宋元史学4、古代史学的缓慢发展明清史学(二)中国近代史学 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地主阶级史学家,开始从脱离现实的繁琐考据转向经世致用,注意研究实际问题,封建史学的藩篱开始被冲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先后兴起, “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之争,对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新史学,明确提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初步提出了资产阶级“新史学”理论。 (三)中国现

3、代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三十年历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李大钊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史学理论著作,对建立历史科学理论体系作了尝试性的探索。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最早提出建立中国史学史学科。参考书目:金毓黼中国史学史,魏应麒中国史学史,王玉璋中国史学史概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张孟伦中国史学史,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高国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瞿林东中国史学史 第一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 历史意识与中国史学的起源一、史学的源头原始的历史意识二 、中国史学的起源(一)文字、历法的出现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二)史学意识 第二节 巫瞽史官与

4、史官制度巫瞽是最初的史官。 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商代史官:作册、贞人、太史等。周代史官: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 等。史官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第三节 史书编修的演变一、史书编修在内容上的逐渐扩大甲骨卜辞包括四部分:序辞命辞 占辞验辞 尚书文体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春秋以记事为主,但记事过于简略。二、史书编修在记时方面的发展甲骨文记事方法:干支记日,置于文首;记年、月用数字,置于文后,顺序是日、月、年。 如“癸巳,卜贞,王亡?十二月,在齐,隹王来征人方” 。金文记事也是干支记日,数字记年月。如大盂鼎铭开端只记月,最后才记年。如

5、:“隹九月,王在宗周,命盂”,到了最后才记“隹王廿又三祀”。 春秋记时,时以鲁国隐公以后十二代国君的先后为次序,按年、时(季)、月、日排比史事。 第四节 夏商周时期的史学思想一、历史观的演变1、商代的天命史观2、西周信天命而重人事的观点3、春秋时期对天命观的怀疑和对人事的重视二、孔子的史学思想1、畏天命重人事的天人观。 2、历史变化的损益论。 3、“惩恶劝善”的史学功用观。4、详近略远、多闻阙疑的史学方法论。 第五节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著 一、尚书尚书为孔子删定。 它上起唐尧(尧典),下讫春秋前期秦穆公伐郑(秦誓),长达1300多年。共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58篇。今文、古文尚书及其真伪

6、问题。 体例: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学术价值:史料价值极大。编纂方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尚书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在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全书按朝代先后进行编排,每一朝代又按帝王顺序进行排列,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开创了后世地理志的先例。 二、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用鲁国纪元,“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史学价值:开创了编年体史书的撰写方法。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最早可信的文献资料。 开创了私人著史与私

7、人讲史的先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 三、周礼周礼是一部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书,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西汉末年改称周礼。 全书六篇,按六官分述。六官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冬官全亡,汉儒以考工记补之。 本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 春秋三传 2、属辞比事 3、尚书二、简答 1、简述中国史学的起源。2、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3、简述孔子的史学思想。 第二章 战国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 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及特点一、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根本原因。2、社会大动荡,诸国争霸,为思想界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环境。

8、3、随着“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也为史学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战国时期史学的特点1、在前代史学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期史著如铎氏微、春秋事语、虞氏春秋、纪年、世本、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大事记等。2、历史观有了新的发展,人们正逐渐摆脱天命史观,更注重人的作用。3、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 4、该时期重视史德,将“信”视为修史的准则,初步形成了“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史料构成一、编年体史著;二、国别体史著;三、资料汇编著述;四、历史地理文献;五、诸子的著述;六、自然科学著作;七、出土的竹简、帛书等史料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史官一、战国时期各诸侯

9、国史官设置概况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史官的职责1、记录、出纳王命,撰写本国国史。2、参加盟会、掌管文书。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史学思想一、天命论与阴阳五行思想早期的五行思想可追溯到 尚书洪范,邹衍把自然观运用到社会历史观领域时,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 二、社会发展观1、韩非子2、墨子 3、荀子4、风胡子。战国时期楚国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观方面,提出了一个奇特的划分历史阶段的方法,即以石、玉、铜、铁四种兵器为划分时代的标志,与现代考古学对人类文化发展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四个时期相似。 三、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1、墨子、孟子等人主张法先王2、荀子、韩非子等人主张法后王 第五节 战国时

10、期的重要史著一、左传(一)左传的作者及成书时间问题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它按鲁国十二公的时间次第编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3年)。左传的作者,传统的说法是左丘明,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最后写定当在战国中叶。 (二)左传的编纂特点1、左传试图把分散于各个流传渠道的史事汇合起来,包容在一书之中,大体勾勒出春秋时期周王室及诸侯国兴亡之迹和当时社会的轮廓。2、取材广泛,而善于运笔。3、叙事分别主次轻重。4、文字通俗清晰,简洁精练,准确明快,尤长于描写人物和战争,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 (三)左传的史学思想1、社会历史进化观点。2、惩恶劝善思想。3、对世俗迷信的信

11、任态度。 4、轻天命而重人事的思想。 5、提倡记载史事必须据事直书。 (四)左传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为我们保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史料。2、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3、开创文史结合的先例,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 二、国语(一)作者及成书时间左传称春秋内传,国语称春秋外传。 最初作者是左丘明,最后成书应在战国初期,最后写定者当为战国人。 (二)内容记事上起秦穆王征犬戎(前967年),下讫智伯灭亡(前453年)。全书共21卷,分国编排史料,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事196条,周语33条,鲁语37条,齐语6条,晋语92条,郑

12、语1条,楚语18条,吴语7条,越语2条。(三)体例特点1、按照国别叙述史事,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2、以记言为主。 3、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不是著述体的历史著作。 三、战国策战国策原是一部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言论的资料汇编,后经过西汉刘向系统的整理,又经过北宋名儒曾巩的编订、校补。记事上“继春秋之后,讫汉楚之起”。全书记述了12国,共33卷,东周1卷,西周1卷,秦5卷,齐6卷,楚4卷,赵4卷,魏4卷,韩3卷,燕3卷,宋、卫合为1卷,中山1卷。其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四、逸周书汉书艺文志称其为周书。许慎说文解字因其所记载乃尚书周书所无,以为是孔子删尚

13、书之余,所以称之为逸周书。 逸周书的成书时间,除了世俘、克殷、商誓等篇系西周初年的作品外,其余多出自战国时期人之手,也有少数篇章为秦汉学者所为。逸周书在汉代有71篇,今存60篇,其余11篇有目无文。其内容包括西周、春秋时代约为六百年的事迹,上自周文、武王,下讫周景王,其中反映西周初年历史活动的篇幅最多,占了全书的五分之四。逸周书与尚书相类,也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史料价值极高,向来被认为是研究周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五、世本世本的作者与成书时间:书中称赵王迁(前135前118)为“今王”,由此可知世本当为战国末年赵国人所编。世本是一部档案资料汇编,记事上起黄帝,下至春秋。有帝系、纪、王侯谱、世

14、家、大夫谱、传、氏姓、居、作、谥法等篇,可谓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雏形。 世本的史料价值很高。六、山海经旧传山海经为夏禹或伯益所作,据今人考证,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经秦汉而有所增删。今晋郭璞注本18卷,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第一部分山经,有东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5篇。第二部分海经有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8篇。第三部分大荒经,有大荒东经、大荒西经、大荒南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篇。 七、穆天子传穆天子传,出自晋代汲冢书的竹书,叙述周穆王西游之事,是我国第一部游记体地理著作,记载了周代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交往情况和有关地理

15、的著作。 穆天子传有6卷,卷一至卷四,是记载周穆王西征昆仑山,在瑶池会见西王母的行程。卷五记载周穆王狩猎,留昆国,陖翟国致赂,及游行各地之事。卷六,则专记载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对哀悼、祭奠、营葬等情况。 练习题一、名词解释 1、左传 2、竹书纪年 3、国语 4、战国纵横家书 5、战国策 6、禹贡7、逸周书 8、风胡子 9、穆天子传二、简答 1、简述战国时期史学的特点。2、战国时代有哪些历史观念?3、试举出战国时代的重要史著,并指出它们的史学价值。4、左传对后世史学有怎样的影响?5、简述左传的史学思想。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 秦汉时期史学发展概况一、秦代史学概况;二 、两汉史学概况 第

16、二节 秦汉时期的史料构成一、官修史书;二、私修纪传体与编年体史著;三、书目;四、史注、史评、史抄;五、史料汇编;六、其他史料;七、出土资料特点1、史料范围扩大,数量增多。2、略古详今。3、纪传体史著成为最主要的载体。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史官制度一、秦朝的史官制度太史令、御史、内史、小史等二、西汉的史官制度内史:汉景帝二年分内史为左内史与右内史;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改左内史为左冯翊,内史演变为京畿行政长官。御史:隶属御史大夫,东汉初年,成为执法和检察机构的首脑,史官职能丧失。太史:既掌天文,又要修史。汉昭帝时,太史执掌分解,仅主记瑞应、灾异、气象,史官职能丧失。三、东汉的史官制度1、兰台与兰

17、台令史兰台:初设于西汉,地处禁中未央宫,为图书秘籍收藏之处。东汉兰台收藏了国家的各种典章图籍等。兰台令史:负责校定文字、书写记事、整理文书、撰写国史等,是天官、史官分立后最早的史官。2、东观东汉章帝章和六年后,宫廷图籍藏于东观,东观的著述活动主要是编撰了东观汉记。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史家及其史著一、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撰写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前一四五年),卒年不详。家学渊源;博学;广泛游历;政治遭遇(2)史记体例与内容体例:纪传体通史内容:记述了我国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七十列

18、传:专传 合传 类传十表:世表 年表 月表八书: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编写特点:略古详今;实录;对史料详加考证;以“太史公曰”进行史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3)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历史变革观;朴素的唯物论;同情人民,承认人民的历史作用;揭露封建专制的残暴统治。(四)史记的注本刘宋裴駰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二、班固与 汉书(一)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咸阳东北)人。(二)汉书的体例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但稍作变更:改“本纪” 为“纪” ,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并将“世家”归于其中,仍有“表”。汉书 是我国第一

19、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影响深远。(三)汉书的内容汉书记事上起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下终于王莽被诛,包括西汉一代230年的史事。凡一百篇,120卷,约八十多万字。全书共分四部分:十二帝纪:高帝纪、惠帝纪、高后纪、文帝纪、景帝纪、武帝纪、昭帝纪、宣帝纪、元帝纪、成帝纪、哀帝纪、平帝纪。八表:异姓诸侯王表、侯王表、王子侯表、 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等六表是根据史记有关的表制成,新增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十志:律历志、礼乐志、食货志、沟洫志、郊祀志、天文志、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与艺文志。七十列传:基本仿照史记,分专传、合传、类传与民族传。最后一传叙传,与史记太史公自序相同

20、,叙述汉书作者的家世、成书经过、内容。(四)汉书的成就 1、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对后世影响深远。 2、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整齐了纪传体。 3、汉书的十志,虽然本于史记八书,但远比史记的八书丰富完备,特别是其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乃开创性著作。 4、汉书的一个突出优点,“文赡而事详”。 5、汉书增传不少。(五)汉书的注本 唐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采用颜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六)班固的史学思想1、尊崇儒家的封建正统思想2、浓厚的唯心主义神学天命论思想3、历史变通、时势论三、荀悦与汉纪1、荀悦(148-209),东汉史学家,字仲豫,颍川颖阴人(今河南许昌)。2、建安三年(

21、198),汉献帝诏荀悦依左传体例改写汉书,遂改成编年体的汉纪30卷。汉纪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将类比材料的方法引进编年体中。3、荀悦的史学思想:宣扬神意天命史观;“夫事物之性,有自然而成者;有待人事而成,失人事而不成者;有虽加人事终不可成者,是谓三势。凡此三势,物无不然。”鉴戒史观;“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四、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由东汉政府组织几代史学家相继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始编于明帝,讫于献帝,经班固、刘珍、伏无忌、崔实、蔡邕等,历时160余年。东观汉记143卷,记事起于光武帝刘秀,讫于灵帝刘宏。五、刘向、刘歆父子

22、的文献整理与著述刘向(前79-前8),字子政,西汉沛人。公元前27年,刘向奉命校书,撰写别录,另编撰列女传。刘歆(?-23),字子骏,刘向第三子,在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成为我国目录学史上最早的综合性提要目录,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刘氏父子的文献整理活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第一次由国家组织、由专长人才分工协作对古籍进行整理编目的规模宏大的学术活动,开启了编校整理国家藏书并编制目录的序幕。此外,在文献整理方法上,对后世也有着重大影响。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纪传体 2、“通古今之变” 3、“究天人之际” 4、史记三家注 5、汉纪 6、东观汉记 7、七略二、简

23、答1、简述秦汉时期史料的特点。2、简述史记的内容。3、简述汉书的史学成就。4、试比较史记与汉书的异同。5、简述刘向、刘歆父子在史学上的贡献。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发展与特色一、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后赵皇帝石勒以任播、崔浚为“史学祭酒”,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史学”一词。西晋荀勖中经新簿,将文献典籍分为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术数)、丙部(史书)、丁部(诗赋)。史学独立于经学之外。东晋李充晋元帝书目(四部书目),将文献典籍分为甲部(六艺小学)、乙部(史书)、丙部(诸子、术数)、丁部(诗赋)。史学取得仅次于经学的地位。

24、二、史著的迅速增加与体例的创新修史的作者多。史书的数量多。史书的体例多。三、史学打上门阀士族的烙印谱系之书风起,是门阀制度在史学上的突出反映。人物传记的极度兴盛,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在史学上的一种反映。门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其它各类史学中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史学如何反映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着激烈的尖锐矛盾。四、佛道在史著中占有一席之地魏收魏书释老志、裴子野众僧记、释宝唱法贤传、慧皎高僧传。葛洪神仙传、陆修静灵宝经目。五、各民族史学的繁盛和民族问题在史学中的反映各民族政权都很重视修史。民族问题在史学中有突出反映。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各族史学都在为本族统治政权争正统。随着民族融合,史

25、学中的民族统一倾向有所发展。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制度一、魏蜀吴史官制度(一)曹魏。设置著作郎,掌管国史修撰和宫中起居注。又设置著作佐郎,作为著作郎的助手。(二)蜀汉。蜀汉未设专职史官,却有文书制度,图籍秘记由尚书省掌握,尚书令掌制诏诰文书。(三)孙吴。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推占巫术和修撰国史。东观令,掌秘府图籍。左右国史。二、两晋著作官制度(一)著作机构的设置。置著作局,设著作郎、佐著作郎、著作令史。(二)著作官的选任(三)著作制度的形成三、十六国的史官制度(一)复汉型;(二)魏晋型(三)诸侯国型四、南北朝史官制度(一)南朝的史官制度 承袭东晋,但有所变革,如改两晋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

26、著作郎与著作佐郎修撰分工与两晋同。(二)北朝的史官制度 北魏占据中原后,设置著作官,但无专门修史机构。和平元年(460)设置修史机构著作局,此后常设。北魏还设立国史建修制度。北齐设置修史局。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思想一、陈寿、裴松之的史学思想;二、常璩的史学思想;三、范晔的史学思想;四、刘勰的史学批评思想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而系统的文学评论著作。全书10卷,其中卷四中的史传是一篇史评专文,记述史官的建置、职守、史学源流、史学功用、撰史目的及态度。提倡直笔精神。评述史书体裁优劣。史学转受经旨的作用。师范于核要的史著语言。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及其史著一、陈寿与三

27、国志(一)陈寿及其撰写三国志陈寿(233297),字承祚,蜀汉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师于谯周(古史考)。益部耆旧传、古国志。(二)三国志的体例、内容及其编撰特点1、体例:纪传体的断代史,也是纪传体的国别史。2、内容:起于东汉灵帝时的黄角起义(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三国志65卷: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魏志30卷,有纪和志两部分。帝纪四卷,有:武帝纪(曹操)1卷,文帝纪(曹丕)1卷,明帝纪1卷,三少 帝(齐王芳、高贵乡公髦、陈留王奂)1卷。列传26卷,大多数是一般的传,其中特殊标题的有方技传,记载了华佗等人。又有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了边疆少数民族及外族的历史地

28、理。蜀志15卷,只有传,没有纪,刘备称为先主,刘禅称为后主,而不称帝,被列入传里。但是,先主传和后主传是按照本纪的方法,即编年体的方法予以记载。此外,又有二主妃子传,记载了刘备的甘后、穆后,刘禅的张后,以及刘备的庶子刘永、刘理和刘禅太子刘璿等人的事迹。这就表明,陈寿在形式上虽然视蜀为地方割据政权,但实际上又把它当作与魏国同等地位的国家来处理。吴志20卷,也只有传,称孙权为吴王,不称帝,其他各帝连吴王都不称,而直呼其名,但记述方法仍用本纪的方法。嫔妃传对帝后只称夫人,如称吴主权谢夫人、权徐夫人、权步夫人等。这些书法,表明陈寿视吴比蜀又次一等。3、编撰特点一,取材谨慎,不苟下笔,叙事简洁。二,浓厚

29、的正统思想。三,多品评人物,评论基本准确。四,存在许多曲笔,为魏晋统治者隐恶溢美。五,记事过于简略。(三)陈寿的史学思想一,浓厚的神学史观。二,一定的重人事思想。三,强烈的正统观念。二、裴松之与三国志注(一)生平简介裴松之(372-451)(二)三国志注1、关于文字的解释。2、补充记载简略之处。3、补充记载遗漏之处。4、考辨记载的讹误。5、对于各家不同记载的意见。6、对于史事及人物的评价。7、对陈寿的批评。8、对于其他史家的批评。三、范晔与后汉书(一)作者简介和成书经过范晔(398445)字蔚宗,今河南淅川人。于刘宋朝担任过彭城王刘义康参军、尚书外兵郎、尚书吏部郎等职。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被人告发参加拥立刘义康为帝,被处以死刑,时年48岁。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有刘珍等东观汉记、晋司马彪续汉书、晋华峤后汉书、晋谢沈后汉书、晋薛莹后汉书、晋袁宏后汉纪等十余部关于东汉的史著。范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