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277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剖析.docx

中国史学史剖析

中国史学史

绪论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

(一)研究目的:

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对象:

①史官与修史机构②史家及其史学理论③史籍与史体演变。

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史学

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始-先秦时期史学

2、古代史学史的确立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分:

1、辑略(总序);2、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3、诸子略(儒、道、法、阴阳等);4、诗赋略;5、兵书略(权谋、形势、技巧);6、术数略(天文、五行、刑法);7、方技略(医经、经方、神仙)

西晋荀勖《中经新簿》:

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术数),丙部(史记、旧事、杂事),丁部(诗赋、图赞)。

东晋李充《四部书目》:

甲部(五经)、乙部(史记)、丙部(诸子)、丁部(诗赋)。

3、古代史学繁荣兴盛-隋唐五代宋元史学

4、古代史学的缓慢发展-明清史学

(二)中国近代史学

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地主阶级史学家,开始从脱离现实的繁琐考据转向经世致用,注意研究实际问题,封建史学的藩篱开始被冲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先后兴起,“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之争,对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新史学》,明确提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初步提出了资产阶级“新史学”理论。

(三)中国现代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三十年历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

李大钊《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史学理论著作,对建立历史科学理论体系作了尝试性的探索。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最早提出建立中国史学史学科。

参考书目:

金毓黼《中国史学史》,魏应麒《中国史学史》,王玉璋《中国史学史概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张孟伦《中国史学史》,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高国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瞿林东《中国史学史》

第一章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历史意识与中国史学的起源

一、史学的源头-原始的历史意识

二、中国史学的起源

(一)文字、历法的出现-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

(二)史学意识

第二节巫瞽史官与史官制度

巫瞽是最初的史官。

许慎的《说文解字》说: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商代史官:

作册、贞人、太史等。

周代史官:

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

史官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第三节史书编修的演变

一、史书编修在内容上的逐渐扩大

甲骨卜辞包括四部分:

①序辞②命辞③占辞④验辞

《尚书》文体主要有:

典、谟、训、诰、誓、命。

《春秋》以记事为主,但记事过于简略。

二、史书编修在记时方面的发展

甲骨文记事方法:

干支记日,置于文首;记年、月用数字,置于文后,顺序是日、月、年。

如“癸巳,卜贞,王□亡□?

十二月,在齐□,隹王来征人方”。

金文记事也是干支记日,数字记年月。

如《大盂鼎》铭开端只记月,最后才记年。

如:

“隹九月,王在宗周,命盂”,到了最后才记“隹王廿又三祀”。

《春秋》记时,时以鲁国隐公以后十二代国君的先后为次序,按年、时(季)、月、日排比史事。

第四节夏商周时期的史学思想

一、历史观的演变

1、商代的天命史观

2、西周信天命而重人事的观点

3、春秋时期对天命观的怀疑和对人事的重视

二、孔子的史学思想

1、畏天命重人事的天人观。

2、历史变化的损益论。

3、“惩恶劝善”的史学功用观。

4、详近略远、多闻阙疑的史学方法论。

第五节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著

一、《尚书》

《尚书》为孔子删定。

它上起唐尧(《尧典》),下讫春秋前期秦穆公伐郑(《秦誓》),长达1300多年。

共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58篇。

今文、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问题。

体例:

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学术价值:

①史料价值极大。

②编纂方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尚书》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在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全书按朝代先后进行编排,每一朝代又按帝王顺序进行排列,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开创了后世地理志的先例。

二、《春秋》

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用鲁国纪元,“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史学价值:

①开创了编年体史书的撰写方法。

②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最早可信的文献资料。

③开创了私人著史与私人讲史的先例。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

三、《周礼》

《周礼》是一部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书,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西汉末年改称《周礼》。

全书六篇,按六官分述。

六官为: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冬官全亡,汉儒以《考工记》补之。

本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春秋》三传2、属辞比事3、《尚书》

二、简答

1、简述中国史学的起源。

2、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

3、简述孔子的史学思想。

第二章战国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一、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2、社会大动荡,诸国争霸,为思想界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环境。

3、随着“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也为史学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战国时期史学的特点

1、在前代史学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期史著如《铎氏微》、《春秋事语》、《虞氏春秋》、《纪年》、《世本》、《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大事记》等。

2、历史观有了新的发展,人们正逐渐摆脱天命史观,更注重人的作用。

3、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

4、该时期重视史德,将“信”视为修史的准则,初步形成了“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史料构成

一、编年体史著;二、国别体史著;三、资料汇编著述;四、历史地理文献;五、诸子的著述;六、自然科学著作;七、出土的竹简、帛书等史料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史官

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史官设置概况

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史官的职责

1、记录、出纳王命,撰写本国国史。

2、参加盟会、掌管文书。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思想

一、天命论与阴阳五行思想

早期的五行思想可追溯到《尚书·洪范》,邹衍把自然观运用到社会历史观领域时,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

二、社会发展观

1、韩非子2、墨子3、荀子

4、风胡子。

战国时期楚国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观方面,提出了一个奇特的划分历史阶段的方法,即以石、玉、铜、铁四种兵器为划分时代的标志,与现代考古学对人类文化发展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四个时期相似。

三、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

1、墨子、孟子等人主张法先王

2、荀子、韩非子等人主张法后王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重要史著

一、《左传》

(一)《左传》的作者及成书时间问题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它按鲁国十二公的时间次第编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3年)。

《左传》的作者,传统的说法是左丘明,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最后写定当在战国中叶。

(二)《左传》的编纂特点

1、《左传》试图把分散于各个流传渠道的史事汇合起来,包容在一书之中,大体勾勒出春秋时期周王室及诸侯国兴亡之迹和当时社会的轮廓。

2、取材广泛,而善于运笔。

3、叙事分别主次轻重。

4、文字通俗清晰,简洁精练,准确明快,尤长于描写人物和战争,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

(三)《左传》的史学思想

1、社会历史进化观点。

2、惩恶劝善思想。

3、对世俗迷信的信任态度。

4、轻天命而重人事的思想。

5、提倡记载史事必须据事直书。

(四)《左传》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为我们保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史料。

2、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

3、开创文史结合的先例,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

二、《国语》

(一)作者及成书时间

《左传》称《春秋内传》,《国语》称《春秋外传》。

最初作者是左丘明,最后成书应在战国初期,最后写定者当为战国人。

(二)内容

记事上起秦穆王征犬戎(前967年),下讫智伯灭亡(前453年)。

全书共21卷,分国编排史料,《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记事196条,《周语》33条,《鲁语》37条,《齐语》6条,《晋语》92条,《郑语》1条,《楚语》18条,《吴语》7条,《越语》2条。

(三)体例特点

1、按照国别叙述史事,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以记言为主。

3、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不是著述体的历史著作。

三、《战国策》

《战国策》原是一部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言论的资料汇编,后经过西汉刘向系统的整理,又经过北宋名儒曾巩的编订、校补。

记事上“继《春秋》之后,讫汉楚之起”。

全书记述了12国,共33卷,东周1卷,西周1卷,秦5卷,齐6卷,楚4卷,赵4卷,魏4卷,韩3卷,燕3卷,宋、卫合为1卷,中山1卷。

其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四、《逸周书》

《汉书·艺文志》称其为《周书》。

许慎《说文解字》因其所记载乃《尚书·周书》所无,以为是孔子删《尚书》之余,所以称之为《逸周书》。

《逸周书》的成书时间,除了《世俘》、《克殷》、《商誓》等篇系西周初年的作品外,其余多出自战国时期人之手,也有少数篇章为秦汉学者所为。

《逸周书》在汉代有71篇,今存60篇,其余11篇有目无文。

其内容包括西周、春秋时代约为六百年的事迹,上自周文、武王,下讫周景王,其中反映西周初年历史活动的篇幅最多,占了全书的五分之四。

《逸周书》与《尚书》相类,也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史料价值极高,向来被认为是研究周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五、《世本》

《世本》的作者与成书时间:

书中称赵王迁(前135~前118)为“今王”,由此可知《世本》当为战国末年赵国人所编。

《世本》是一部档案资料汇编,记事上起黄帝,下至春秋。

有《帝系》、《纪》、《王侯谱》、《世家》、《大夫谱》、《传》、《氏姓》、《居》、《作》、《谥法》等篇,可谓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雏形。

《世本》的史料价值很高。

六、《山海经》

旧传《山海经》为夏禹或伯益所作,据今人考证,《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经秦汉而有所增删。

今晋郭璞注本18卷,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

第一部分《山经》,有《东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5篇。

第二部分《海经》有《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8篇。

第三部分《大荒经》,有《大荒东经》、《大荒西经》、《大荒南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篇。

七、《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出自晋代《汲冢书》的竹书,叙述周穆王西游之事,是我国第一部游记体地理著作,记载了周代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交往情况和有关地理的著作。

《穆天子传》有6卷,卷一至卷四,是记载周穆王西征昆仑山,在瑶池会见西王母的行程。

卷五记载周穆王狩猎,留昆国,陖翟国致赂,及游行各地之事。

卷六,则专记载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对哀悼、祭奠、营葬等情况。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左传》2、《竹书纪年》3、《国语》4、《战国纵横家书》5、《战国策》6、《禹贡》7、《逸周书》8、风胡子9、《穆天子传》

二、简答

1、简述战国时期史学的特点。

2、战国时代有哪些历史观念?

3、试举出战国时代的重要史著,并指出它们的史学价值。

4、《左传》对后世史学有怎样的影响?

5、简述《左传》的史学思想。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秦汉时期史学发展概况

一、秦代史学概况;二、两汉史学概况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史料构成

一、官修史书;二、私修纪传体与编年体史著;三、书目;四、史注、史评、史抄;五、史料汇编;六、其他史料;七、出土资料

特点

1、史料范围扩大,数量增多。

2、略古详今。

3、纪传体史著成为最主要的载体。

第三节秦汉时期的史官制度

一、秦朝的史官制度

太史令、御史、内史、小史等

二、西汉的史官制度

内史:

汉景帝二年分内史为左内史与右内史;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改左内史为左冯翊,内史演变为京畿行政长官。

御史:

隶属御史大夫,东汉初年,成为执法和检察机构的首脑,史官职能丧失。

太史:

既掌天文,又要修史。

汉昭帝时,太史执掌分解,仅主记瑞应、灾异、气象,史官职能丧失。

三、东汉的史官制度

1、兰台与兰台令史

兰台:

初设于西汉,地处禁中未央宫,为图书秘籍收藏之处。

东汉兰台收藏了国家的各种典章图籍等。

兰台令史:

负责校定文字、书写记事、整理文书、撰写国史等,是天官、史官分立后最早的史官。

2、东观

东汉章帝章和六年后,宫廷图籍藏于东观,东观的著述活动主要是编撰了《东观汉记》。

第四节秦汉时期的史家及其史著

一、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撰写《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前一四五年),卒年不详。

家学渊源;博学;广泛游历;政治遭遇

(2)《史记》体例与内容

体例:

纪传体通史

内容:

记述了我国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七十列传:

专传合传类传

十表:

世表年表月表

八书:

《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编写特点:

略古详今;实录;对史料详加考证;以“太史公曰”进行史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3)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历史变革观;朴素的唯物论;同情人民,承认人民的历史作用;揭露封建专制的残暴统治。

(四)《史记》的注本

刘宋裴駰《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二、班固与《汉书》

(一)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咸阳东北)人。

(二)《汉书》的体例

《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但稍作变更:

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并将“世家”归于其中,仍有“表”。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汉书》的内容

《汉书》记事上起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下终于王莽被诛,包括西汉一代230年的史事。

凡一百篇,120卷,约八十多万字。

全书共分四部分:

十二帝纪:

《高帝纪》、《惠帝纪》、《高后纪》、《文帝纪》、《景帝纪》、《武帝纪》、《昭帝纪》、《宣帝纪》、《元帝纪》、《成帝纪》、《哀帝纪》、《平帝纪》。

八表:

《异姓诸侯王表》、《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等六表是根据《史记》有关的表制成,新增《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

十志:

《律历志》、《礼乐志》、《食货志》、《沟洫志》、《郊祀志》、《天文志》、《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与《艺文志》。

七十列传:

基本仿照《史记》,分专传、合传、类传与民族传。

最后一传《叙传》,与《史记·太史公自序》相同,叙述《汉书》作者的家世、成书经过、内容。

(四)《汉书》的成就

1、《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对后世影响深远。

2、《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整齐了纪传体。

3、《汉书》的十志,虽然本于《史记》八书,但远比《史记》的八书丰富完备,特别是其《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乃开创性著作。

4、《汉书》的一个突出优点,“文赡而事详”。

5、《汉书》增传不少。

(五)《汉书》的注本

唐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采用颜注。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六)班固的史学思想

1、尊崇儒家的封建正统思想

2、浓厚的唯心主义神学天命论思想

3、历史变通、时势论

三、荀悦与《汉纪》

1、荀悦(148-209),东汉史学家,字仲豫,颍川颖阴人(今河南许昌)。

2、建安三年(198),汉献帝诏荀悦依《左传》体例改写《汉书》,遂改成编年体的《汉纪》30卷。

《汉纪》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将类比材料的方法引进编年体中。

3、荀悦的史学思想:

宣扬神意天命史观;“夫事物之性,有自然而成者;有待人事而成,失人事而不成者;有虽加人事终不可成者,是谓三势。

凡此三势,物无不然。

鉴戒史观;“夫立典有五志焉:

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四、《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由东汉政府组织几代史学家相继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始编于明帝,讫于献帝,经班固、刘珍、伏无忌、崔实、蔡邕等,历时160余年。

《东观汉记》143卷,记事起于光武帝刘秀,讫于灵帝刘宏。

五、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与著述

刘向(前79-前8),字子政,西汉沛人。

公元前27年,刘向奉命校书,撰写《别录》,另编撰《列女传》。

刘歆(?

-23),字子骏,刘向第三子,在《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成为我国目录学史上最早的综合性提要目录,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刘氏父子的文献整理活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第一次由国家组织、由专长人才分工协作对古籍进行整理编目的规模宏大的学术活动,开启了编校整理国家藏书并编制目录的序幕。

此外,在文献整理方法上,对后世也有着重大影响。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纪传体2、“通古今之变”3、“究天人之际”4、《史记》三家注5、《汉纪》6、《东观汉记》7、《七略》

二、简答

1、简述秦汉时期史料的特点。

2、简述《史记》的内容。

3、简述《汉书》的史学成就。

4、试比较《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5、简述刘向、刘歆父子在史学上的贡献。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发展与特色

一、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后赵皇帝石勒以任播、崔浚为“史学祭酒”,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史学”一词。

西晋荀勖《中经新簿》,将文献典籍分为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术数)、丙部(史书)、丁部(诗赋)。

史学独立于经学之外。

东晋李充《晋元帝书目》(《四部书目》),将文献典籍分为甲部(六艺小学)、乙部(史书)、丙部(诸子、术数)、丁部(诗赋)。

史学取得仅次于经学的地位。

二、史著的迅速增加与体例的创新

修史的作者多。

史书的数量多。

史书的体例多。

三、史学打上门阀士族的烙印

谱系之书风起,是门阀制度在史学上的突出反映。

人物传记的极度兴盛,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在史学上的一种反映。

门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其它各类史学中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史学如何反映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着激烈的尖锐矛盾。

四、佛道在史著中占有一席之地

魏收《魏书·释老志》、裴子野《众僧记》、释宝唱《法贤传》、慧皎《高僧传》。

葛洪《神仙传》、陆修静《灵宝经目》。

五、各民族史学的繁盛和民族问题在史学中的反映

各民族政权都很重视修史。

民族问题在史学中有突出反映。

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各族史学都在为本族统治政权争正统。

随着民族融合,史学中的民族统一倾向有所发展。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制度

一、魏蜀吴史官制度

(一)曹魏。

设置著作郎,掌管国史修撰和宫中起居注。

又设置著作佐郎,作为著作郎的助手。

(二)蜀汉。

蜀汉未设专职史官,却有文书制度,图籍秘记由尚书省掌握,尚书令掌制诏诰文书。

(三)孙吴。

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推占巫术和修撰国史。

东观令,掌秘府图籍。

左右国史。

二、两晋著作官制度

(一)著作机构的设置。

置著作局,设著作郎、佐著作郎、著作令史。

(二)著作官的选任

(三)著作制度的形成

三、十六国的史官制度

(一)复汉型;

(二)魏晋型(三)诸侯国型

四、南北朝史官制度

(一)南朝的史官制度

承袭东晋,但有所变革,如改两晋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著作郎与著作佐郎修撰分工与两晋同。

(二)北朝的史官制度

北魏占据中原后,设置著作官,但无专门修史机构。

和平元年(460)设置修史机构—著作局,此后常设。

北魏还设立国史建修制度。

北齐设置修史局。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思想

一、陈寿、裴松之的史学思想;二、常璩的史学思想;三、范晔的史学思想;四、刘勰的史学批评思想

《文心雕龙》:

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而系统的文学评论著作。

全书10卷,其中卷四中的《史传》是一篇史评专文,记述史官的建置、职守、史学源流、史学功用、撰史目的及态度。

提倡直笔精神。

评述史书体裁优劣。

史学转受经旨的作用。

师范于核要的史著语言。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及其史著

一、陈寿与《三国志》

(一)陈寿及其撰写《三国志》

陈寿(233——297),字承祚,蜀汉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师于谯周(《古史考》)。

《益部耆旧传》、《古国志》。

(二)《三国志》的体例、内容及其编撰特点

1、体例:

纪传体的断代史,也是纪传体的国别史。

2、内容:

起于东汉灵帝时的黄角起义(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三国志》65卷:

《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

《魏志》30卷,有纪和志两部分。

帝纪四卷,有:

武帝纪(曹操)1卷,文帝纪(曹丕)1卷,明帝纪1卷,三少帝(齐王芳、高贵乡公髦、陈留王奂)1卷。

列传26卷,大多数是一般的传,其中特殊标题的有《方技传》,记载了华佗等人。

又有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了边疆少数民族及外族的历史地理。

《蜀志》15卷,只有传,没有纪,刘备称为先主,刘禅称为后主,而不称帝,被列入传里。

但是,《先主传》和《后主传》是按照本纪的方法,即编年体的方法予以记载。

此外,又有《二主妃子传》,记载了刘备的甘后、穆后,刘禅的张后,以及刘备的庶子刘永、刘理和刘禅太子刘璿等人的事迹。

这就表明,陈寿在形式上虽然视蜀为地方割据政权,但实际上又把它当作与魏国同等地位的国家来处理。

《吴志》20卷,也只有传,称孙权为吴王,不称帝,其他各帝连吴王都不称,而直呼其名,但记述方法仍用本纪的方法。

《嫔妃传》对帝后只称夫人,如称吴主权谢夫人、权徐夫人、权步夫人等。

这些书法,表明陈寿视吴比蜀又次一等。

3、编撰特点

一,取材谨慎,不苟下笔,叙事简洁。

二,浓厚的正统思想。

三,多品评人物,评论基本准确。

四,存在许多曲笔,为魏晋统治者隐恶溢美。

五,记事过于简略。

(三)陈寿的史学思想

一,浓厚的神学史观。

二,一定的重人事思想。

三,强烈的正统观念。

二、裴松之与《三国志注》

(一)生平简介

裴松之(372-451)

(二)《三国志注》

1、关于文字的解释。

2、补充记载简略之处。

3、补充记载遗漏之处。

4、考辨记载的讹误。

5、对于各家不同记载的意见。

6、对于史事及人物的评价。

7、对陈寿的批评。

8、对于其他史家的批评。

三、范晔与《后汉书》

(一)作者简介和成书经过

范晔(398——445)字蔚宗,今河南淅川人。

于刘宋朝担任过彭城王刘义康参军、尚书外兵郎、尚书吏部郎等职。

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被人告发参加拥立刘义康为帝,被处以死刑,时年48岁。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有刘珍等《东观汉记》、晋司马彪《续汉书》、晋华峤《后汉书》、晋谢沈《后汉书》、晋薛莹《后汉书》、晋袁宏《后汉纪》等十余部关于东汉的史著。

范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