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113.85KB ,
资源ID:1349959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4995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版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版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1、解析版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当代传媒技术 ,现代媒介开始大规模地 传统节日文化,改变着传统节日背景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市场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加强对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 。A. 日新月

2、异 侵蚀 刻不容缓 B. 与日俱增 侵蚀 刻不待时C. 与日俱增 侵略 刻不容缓 D. 日新月异 侵略 刻不待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词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词语的选择、词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词语。词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此处是指当代传媒技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

3、,所以应该用成语“日新月异”。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侵略:对他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以及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奴役等行为。此处是指现代媒介逐渐侵害传统节日文化,所以应该用成语“侵蚀”。刻不容缓: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刻不待时:时间紧迫,作定语、状语。此处是做谓语,所以用成语“刻不容缓”。故选A。【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

4、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A.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B.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陈子昂春夜别友人)C.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D.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的效果,这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前提。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较隐蔽,要善于从只言片语中发现,并准确判定是何种修辞手法。A项,“天上来”形容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运用了夸张手法;B项,将“

5、银烛”冒烟说成“吐”,运用的是比拟手法;C项,“大如斗” 言石大,“石乱走”夸张风的狂暴;D项,说哭声能抵达云霄,极言哭声之大之悲,运用了夸张手法。故选B。【点睛】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于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3.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 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

6、的客观物象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意思,“瞻前顾后”,抓住一些关键词,如指示代词、关联词等。本题可从几个角度解答。寻找首句:句结合承接橫线前面“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寻找衔接紧密句:,“还”与“不仅”形成递进关系。寻找尾句:“不仅”与横线后面句衔接不当。故选A。4.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下图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A.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C.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D

7、.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观察画面是否跟诗歌描绘的一样。A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画面地点不是“山中”。 C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是诗人与月亮的约定。D是早晨,而画面显示“浮云”“落日”所以不当。B选项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别马、孤蓬,夕阳西下,挥手离别的时刻终于来到,连马儿也因离群而悲鸣长嘶,离人的黯然销魂不言而喻。正是画面所体现的情景。故选B。【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

8、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而文言文,完成各题。司马承祯,字子微,博学能文,攻篆,迥为一体,号曰金剪刀书。隐于天台山玉霄峰,自号白云子,有服饵之术。睿宗雅尚道教,屡加尊异,承祯方赴召,睿宗问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老子经云:损之损,以至于无为且心目所见知,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睿宗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之何?”对曰:“国犹身也。老

9、子曰:留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乃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要。”睿宗深赏异,留之欲加宠位,固辞,无何告归山。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公卿多赋诗以送,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余篇,为制序,名曰白云记。卢藏用早隐终南山,后登朝,居要官,见承祯将还天台,藏用指终南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天台?”承祯徐对曰:“以仆所观,乃仕途之捷径耳。”藏用有惭色。玄宗有天下,深好道术,累征承祯到京,留于内殿,颇加礼敬,问以延年度世之事。承祯隐微而言,玄宗传而秘之,故人莫得知也。由是玄宗理国四十余年,虽禄山犯关,銮舆幸蜀,及为上皇,回,又七年,方始晏

10、驾,诚由天数,岂非道力之助延长耶!初玄宗登封太岳回,问承祯:“五岳何神主之?”对曰:“岳者山之巨,能出云雨,潜储神仙,国之望者为之;然山林之神也,亦有仙官主之。”于是诏五岳于山顶列置仙官庙,自承祯始也。蜀女真谢自然泛海,将诣蓬莱求师,船为风飘,到一山,见道人指言:“天台山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此真良师也。”蓬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舟楫可行,非飞仙无以到。自然乃回求承祯受度,后白日上升而去。承祯居山,修行勤苦,年一百余岁,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选自唐代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迥为一体 迥:远B. 睿宗雅尚道教.屡加尊 雅:平素,向来C. 撮其美

11、者三十余篇 撮:选取D. 国之望者为之 望:人所敬仰的,有名的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睿宗向司马承祯询问治国之道,司马承祯认为治理国家的要旨就是易经所说的顺应自然。B. 白云记收录司马承祯离开唐玄宗时公卿送给他的三十多首诗,常侍徐彦伯还为诗集作了序。C. 卢藏用劝说司马承祯在终南山隐居,词马承祯说终南山是当官的捷径而已,卢藏用感到羞惭。D. 司马承祯说岳是山中最大的,能生出云雨潜藏各种神仙,皇帝于是诏令在五岳山顶修建仙官庙。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睿宗深赏异,留之欲加宠位,固辞,无何告归山。(2)承祯隐微而言,玄宗传而秘之,故人莫得知也。

12、8.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司马承祯修行道术的成效。【答案】5. A 6. B 7. (1)睿宗深深赞赏他奇特的见解,把他留在宫中,想加封他做大官,他坚决推辞,不久告别回山。(2)司马承祯隐约细微地阐述,唐玄宗也(把他所讲的内容)记录并秘藏起来,所以世人不能得知。 8. 深得唐睿宗赞赏,助唐玄宗得以延年度世,促成仙官庙列置五岳之顶,指点谢自然超度成仙,自己年过百岁仍身体健壮(童颜健步)。【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

13、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本题A项,迥为一体:卓然独立,自称一派。迥:卓然独立。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归纳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题干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对应的语句进行概括。本题B项,“唐玄宗”错,应是“唐睿宗”。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

14、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有:异,奇特的见解;加,加封;固,坚决;无何,不久。隐微,隐约细微;秘,秘藏;故,所以;莫,不能。【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原文,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据“由是玄宗理国四十余年,虽禄山犯关,銮舆幸蜀,及为上皇,回,又七年,方始晏驾,诚由天数,岂非道力之助延长耶”可概括出“深得唐睿宗赞赏,助唐玄宗得以延年度世”;据“对曰:岳者山之巨,能出云雨,潜储神仙,国之望者为之;然山林之神也,亦有仙官主之。于是诏五岳于山顶列置仙官庙,自承祯始也”由此概括出“促成仙官庙列置五岳之

15、顶”;据“自然乃回求承祯受度,后白日上升而去”可概括出“指点谢自然超度成仙”;据“承祯居山,修行勤苦,年一百余岁,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可概括出“自己年过百岁仍身体健壮”。【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司马承祯,字子微,博学多才,擅长

16、文学,他钻研篆书,自成一体,叫做“金剪刀书”。他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白云子”。有服用丹药的道术。唐睿宗崇尚道教,对他屡次给予特别的尊崇,他才应诏赴京。睿宗问他阴阳术数的事情,他回答说:“老子上说:削弱权力再削弱权力,以达到顺应自然。心中想到眼里看到的事物,常常削弱欲望尚且不能做到不想不看,难道还要再钻研异端而增加心智上的忧虑吗?”睿宗说:“以顺应自然的方法治理自身,就可以做到清高;用顺应自然的方法治理国家,怎样呢?”他回答说:“国家就像自身一样。老子上说:心境要注意恬淡,气息要凝聚于淡漠,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就没有私欲了,那么天下也就治理了。易经上说:圣人应当使自己的道德与天地的自然规律

17、相吻合。因此知道天不讲话而守信,顺应自然就能成功。顺应自然的要旨,就是治理国家的要旨。”睿宗很赞赏他的奇特见解,要把他留在宫中给他高官显位,他坚决推辞。不久他告别回山。皇上就赐给他宝琴和花披肩,派人送他。很多公卿都作诗送他。有一个叫徐彦伯的常侍,选择了三十首最好的诗赋,写了序言,命名为白云记,流传于世。当时有一个叫卢藏用的人,早先隐居在终南山,后来进入朝廷,身居要职,见司马承祯要回天台山,就用手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这终南山里就有不少好地方,何必非回天台山。”司马承祯不慌不忙地说:“依我所见,终南山是当官的捷径而已。”卢藏用脸上露出羞惭的神色。唐玄宗当了皇帝以后,也深深爱好道术,多次征召司

18、马承祯到京城,留在宫中,对他十分尊敬,向他请教延寿度世的方法。司马承祯讲得很隐晦,没有直说。唐玄宗秘密地记录,又秘密地收藏,所以世人无法得知他们谈话的内容。从此,唐玄宗治理国家四十多年,虽然有安禄山侵犯潼关,皇帝避难去蜀地,但等到做了太上皇,回到京城之后又过了七年才死去。他的死虽然是天数所定,难道不是道力帮他延长的吗?当初,唐玄宗从泰山封禅回来,问司马承祯:“五岳是什么神主宰的?”司马承祯说:“岳是山中最大的,能生出云雨,能潜藏各种神仙,由国中有声望的人管理它。虽然是山林之神,但是也有仙官主管。”皇帝于是诏令在五岳山顶上修建仙官庙,这就是从司马承祯开始的。又有一位蜀地的女真人谢自然乘船过海,要

19、到蓬莱去求师,船被风刮,来到一座山前,见到一位道人指点她说:“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他是真正的良师。”蓬莱离弱水三十万里,不是坐船可去的,不是飞天的神仙是无法到达的。谢自然就回去求司马承祯,受到超度,后来得道成仙飞升而去。司马承祯居住在山里,修炼勤奋刻苦,活到一百多岁,面色像儿童那样红润,步履像年轻人那样轻捷,好像三十多岁的人。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絡弟妹白居易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

20、,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9. 结合全诗,概括诗人面临的苦难。10.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答案】9. 战乱频仍,关内饥馑(饥荒),田园荒残,手足离散,羁旅行役(飘泊不定)(抛家失业)。 10. 运用想象(或虚实结合)的手法,勾勒出兄弟姊妹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表达了对天各一方的兄弟姊妹的挂念与无法团聚的伤感用语平易,照应诗题及首联。【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时难年饥世业辛,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产业经过这场

21、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10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先指出运用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写出运用这个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

22、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点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

23、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画栋朝飞南浦云,_。(王勃滕王阁)(2)江流宛转绕芳甸,_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4)羊公碑尚在,_。(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5)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6)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7)细草微风岸,_。(杜甫旅夜书怀)(8)残星几点雁横塞,_ 。(赵嘏长安秋望)【答案】 (1). 珠帘暮卷西山雨 (2). 月照花林皆似霰 (3). 海上生明月 (4). 读罢泪沾襟 (5). 竹喧归浣女 (6). 天生我材必有用

24、 (7). 危樯独夜舟 (8). 长笛一声人倚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暮”“霰”“襟”“浣”“樯”“倚”。【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

25、,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五、现代文阅读(39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赵佩荣与强英雄杨绛赵佩荣拿起电话听筒,不论是收听或打出去,必定先切实介绍自己:“我是庙堂巷杨家的门房。我叫赵佩荣。赵就是走肖赵走肖赵”他的声调至今还在我耳朵里呢。我爸爸常在内已卧室的厢房里工作,电话安在厢房墙外。每逢佩荣再三反复地说“走肖赵走肖赵”,爸爸就急得撂下正在做的事,往妈妈屋里躲,免得自己爆炸。我们听了佩荣的“走肖赵,走肖赵”又着急,又要笑;看到爸爸冒火

26、,要笑又不敢笑。可是谁也不好意思告诉赵佩荣,他没有必要介绍自己。幸亏接电话不是他的任务,除作他经过那里恰逢电话铃响。赵佩荣是无锡安镇人,自说曾任村塾老师,教过古文观止,也曾在寺院里教和尚念经。他的毛笔字虽然俗气,却很工正。他能为人用朱笔抄佛经。他五十来岁,瘦瘦的中等个儿,背微驼,脸容削瘦,嘴上挂着两撇八字胡子,“八”的一撇一捺都往下垂。他走路迈方步,每说话,总陪着抱歉似的笑,把嘴唇尖呀尖的,然后先说声“这个这个”安镇土音是“过个是个”。平时他坐在门房里,有客来,他只需叫经常在他身边的阿福到里面去通报,他只管倒茶。女佣买菜回来,坐在门房里请他记帐。他有许多印得字细行密的小说,如济公传、包公传、说

27、岳之类,闲时就戴上老花镜看看。他什么事都能干。他为我们磨墨,能磨得浓淡适宜。打毛衣的竹针往往粗细不匀,他能磨得光滑匀称。他也能做蚊香的架子。家常琐事件件都能,件件都能,其实也就是一无所长。他显然是个典型的平庸人。夏天他买只新的藤躺椅,有抽屉能抽出搁脚,比我爸爸的旧躺椅讲究也舒服。他坐在外边大柏树大院里乘凉,我两个弟弟喜欢跟佩荣一起乘凉,听他讲自己的往事。佩荣说,他本姓强,叫强英雄。他是过继给赵家作儿子的。他可是个真正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吓!他“从前的荒唐啊”,简直独一无二!往常抽大烟的不酗酒,酗酒的不抽大烟,他却又是烟鬼,又是酒鬼。吓!他“从前真是作尽了孽!”我们听了弟弟的转述,不能相信。佩

28、荣那么个好人,能作什么孽!我们怀疑他自愧窝囊而向往英雄,所以学着浪漫派的小说家,对着镜子把自己描绘成英雄,而且像浪漫主义的角色,卖弄自己并没有的罪过。我们教弟弟盘问他怎么荒唐,怎么作孽。佩荣说:他喝醉了酒,夜深回家,在荒坟野地里走,把露出地面的棺材踩得嘎嘎地响,有些棺材板都给他踩穿了。也许他当着我的弟弟,说话有顾忌,但我们只笑他想象有限,踩破几块棺材板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呢!他就创造不出更离奇的荒唐史或作孽的事了。他又讲起自己的儿子,更证实了我们的怀疑他在编故事。他说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是种田的,二儿子是木匠,三儿子当兵,四儿子做官,是个县知事,这个儿子最坏。他最喜欢当兵的老三。这种故事中国外国都很

29、普通。赵佩荣大概真的抽过大烟。一次,他告诉我爸爸:打官司的某某当事人准有烟瘾,在屏门前掉落一个烟泡。他把烟泡呈给我爸爸看,爸爸不在意,叫他扔了。佩荣哪里肯扔,他后来向家里女佣人承认,他倒杯茶把烟泡吞了。我妈妈背后笑说:这真是所谓“熟煤头一点就着”。可是他并不因此又想抽大烟。他连香烟都不抽,酒也不喝。自从佩荣来我家当门房,我家的佣人逐渐都是安镇人了。他经常为镇上的倒霉人向妈妈求情:“太太,让他(或她)来干干活儿,给口饭吃就行。”他尽给我家招些没用的人。门口来了“强横叫化子”,他大把的铜板施舍虽然不是他自己的钱。这类行径大概也带些浪子气息。他在我家十多年,从没听说他和家里人有什么来往。直到日军入侵

30、,苏州沦陷的前夕,他那个做官的儿子忽派人来接了他到任所去。当时我不在家。我一再问爸爸:“佩荣真有个做官的儿子吗?”爸爸说,确是真的,那儿子是一个小县的县知事。想到赵佩荣的做官儿子,常使我捉摸“强英雄”是否也是真的?“英雄”这名字是谁给起的?大概浪漫故事总根据民间实事,而最平凡的人也会有不平凡的胸襟。(选自杨绛文集散文卷(上),有删改,人民文学出版社)12.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段作者将“再三”“反复”两个看似重复的词语连在一起使用,表现出赵佩荣打电话时令人发笑的形象特征,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B. 赵佩荣虽然是庙堂巷杨家的门房,但自说曾任村塾教师,教过古

31、文观止,还能为人用朱笔抄佛经,暗示他“也会有不平凡的胸襟”。C. 作者不能相信弟弟转述的赵佩荣的故事,于是让两个弟弟跟赵佩荣在大柏树大院里一起乘凉,教他们盘问赵佩荣怎样荒唐,怎样作孽。D. 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外貌、行为等描写手法,记叙中穿插议论,使赵佩荣这一老门房的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3. 阅读段,简要分析作者眼中赵佩荣的“英雄”形象。14.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题“赵佩荣与强英雄”的作用。【答案】12. C 13. 从前荒唐作孽:既是烟鬼,又是酒鬼。养育子女有道:四个儿子都有出息,小儿子还做了官(县知事)。乐善好施:帮助镇上的倒霉人,施舍“强横叫化子”。 14. 概括全文内容,有利于表现赵佩荣“平庸”“英雄”的双面性格特征。隐含行文思路,体现作者对赵佩荣认识上的变化。标题看起来为两个人,文章实际写一个人,给读者形成阅读心理上的错觉,增强表达效果。【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