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4 ,大小:89.62KB ,
资源ID:1385488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8548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

1、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高二哲学复习前言1、基本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就是世界观?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最重要方面: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 两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意识能不能反映并反作用物质 不等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二者联系? 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3、基本派别 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局限性哲学 (划分依据)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局限性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

2、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 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两种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人的自我意识。代表人物和观点、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意识,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代表人物和观点、思想? 4、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进步性:对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看法坚持了既唯物又辩证;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观察坚持了既唯物又辨证;还是科学的方法论;随实践不断发展完善) 辩证唯物主义 知识范围 :辩证的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认 识: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社会

3、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的。 知识范围: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社会实践观;社会发展观;高二哲学复习唯物论【知识要点】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物质)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 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规律办事。 (2)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考点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认识物质:(1

4、)、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证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人类思维意识根源于物质 原理名称:自然界的客观性 要点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 法 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名称:社会的客观性要点 原理内容:社会的存在于发展是客观的 方 法 论: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物质的含义及属性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属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根本属性-运动性 其他属性-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3)、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2、认识意识:(1)、意识的

5、含义从意识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 从意识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1、 2 、3、)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意识的能动作用之一: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A、意识反映物质的内容:外部现象与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B、意识反映物质的性质:正确与错误 a为什么能正确反映? b正确反映的差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人的意识反映为什么会有对错之分?原因及对策(方法论)。意识反映物质,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3)、意识的能动作用之二: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A、反作用的含义:意识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B、反作

6、用的表现: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4)、错误的意识观点:形而上学看不到意识的反作用 唯心主义夸大了意识的反作用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名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映物质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 法 论】(1)、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A 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什么是主观?客观?B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现实意义1、2、3C怎样做到

7、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 从整体的、全面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反对主观主义 D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中国的具体应用:从我国国情出发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考点二: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1、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与规则的区别与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客观性的含义: 指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存在、发生作用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否发生作用,取决于其条件的存在与变化) 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

8、,也不能被消灭 (人民可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但不是改变了规律) 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违抗规律必受惩罚)(3)、方法论要求: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含义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怎样坚持实事求是:2、人的主观能动性(1)、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即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包括 “想”、 “做”、 “精神状态” 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都是既包括人具有的相关能力,也包括人从事的相关活动)(2)、为什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认识世界的角度看: 从改造世界的角度看: 从认识、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看:(3)、

9、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原因:一、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表现: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人们收到效果的程度(量) 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人们能否收到积极效果(质) 要求: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反对:认为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放弃主观努力 二、客观条件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分析:一定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要求: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限制不利条件的作用,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反对:(同上) B、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原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深度和广度,就越有利于进一

10、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要求: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3、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规律办事。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要求: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高二哲学复习辩证法【知识要点】1、联系的观点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2

11、、发展的观点 运动与静止;发展的含义、实质及方法论要求;发展的规律性;发展的原因:内外因;发展的状态:量质变;发展的趋势:前进行与曲折性; 3、矛盾的观点 矛盾即对立统一;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不平衡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考点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含义及属性(1)、联系的基本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外部联系 横向联系 联系 纵向联系内部联系(2)、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名称: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A事物内部各

12、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横向联系、纵向联系) 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 法 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把握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把握事物自身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利用联系推动事物的发展) 反对做法: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3)、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否定事物既有的联系,也不能强加主观臆造的联系给事物) 方 法 论:要从客观存在的联系出发 反对做法:主观臆造联系、胡乱联系的唯心主义联系观 分 析: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4)、联系的条件性 原理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事物的联

13、系都依赖特定的条件,条件变化,联系的性质或方式就会发生改变) 方 法 论: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建立或者改变条件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或改变联系的状态(5)、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联系的其他相关: 联系与规律: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联系与矛盾:联系的根本内容(本质)是矛盾 联系与发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2、原因和结果的联系(1)、因果联系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特征:先行后续、引起

14、和被引起 (并列存在)(2)、原理内容: 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出于因果联系之中);(3)、原因和结果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含义不同 时间顺序不同; 地位与作用不同:原因处于主动地位,起动因作用,结果处于被动地位联系: 二者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情形之一:在这一关系中是因,在另一关系中为果 情形之二:二者在同一关系中互为因果(4)、属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等)、条件性(5)、方法论要求:要正确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承认因果联

15、系的客观性,在认识某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6)、误区:在此之后=因此之故;毫无结果=没有结果;原因不明=没有原因3、整体和部分的联系(1)、原理名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整体的含义:(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分析) 部分的含义:(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分析)(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内容: 内涵不同:整体就是整体,局部就是局部,不可混淆、颠倒二者关系 (突出重视整体的重要性)区别地位及功能不同 地位: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决定地位 部分从属与整体 (突出重视整体的重要

16、性)功能: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突出搞好部分结构排列的重要性) 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联系 (整体和部分任何一个都很重要) 二者相互影响和制约:整体的性能状态影响制约部分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突出重视部分的重要性)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二者的转换是需要条件的 (都很重要,尤其要重视部分)(3)、方法论要求: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关系。 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要搞好局部,重视局部,优化局

17、部结构,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4)、属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5)、注意事项: 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整体大于部分,任何时候整体比部分更重要,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但是,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优化部分的结构,有利于整体最大功能的发挥。【考点二:发展的观点】1、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1)、运动 运动的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运动和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怎么理解?)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要求:在运动中把握物质运动和静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

18、。空间位置保持相对不变性质状态保持相对稳定。运动与静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区别)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区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联系)要求: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看不到相对静止不可知论只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看不到绝对运动形而上学要求:看待和分析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变化含义: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状态的改变形式 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前进的上升的(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发展 落后的倒退的(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淘汰(3)、发展 含义: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

19、替旧事物的过程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新、旧事物判断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几种错误判断标准: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运动: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宽泛变化:强调的是实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改变 宽泛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更深刻,代表着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方法论要求: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了解过去、观察现状、预测未来)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用历史的眼光分析事物,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

20、态度)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要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站在事物前进立场上) 反对:静止的观点,思想僵化,安于现状2、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略)3、事物发展的原因(动力):内、外因(矛盾)(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作用过程?)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根据:根本动力、源泉、基础。处于第一位 原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内需。 外因是实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原因

21、:只有具备一定外部条件事物才能发展。联系的观点 正确认识外因:按性质分:有利有弊 按程度分:有大有小 按作用分:有促进有阻碍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起作用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条件性)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2)、方法论要求: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看到事物的发展应主要依靠内因。 又要重视外因,不能忽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反对:割裂内外因关系,忽视内因的作用或一味强调外因的片面观点(3)、结合个人成才分析: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个人成才首先要靠主观努力。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可选环境与不可选环境正确对待个人 其次不能忽视外因作用,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成长需面对的 内因和外因 坚持把内因和外

22、因相结合如何正确看待机遇?如何正确对待顺境、逆境?4、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1)、量变与质变的基本知识量变与质变的含义: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在一定度的范围内)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超出了度的范围)区分量质变的依据: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原因: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当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运动但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时(量变)当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运动且主次方面的地位发生相互转化时(质变)量变与质变均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原因:一切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数量

23、上的增减(事物大小、速度、程度、规模等)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原因: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才能实现 条件: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矛盾内部双方地位相互转化) 事物就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不断循环往复中向前发展的 量变和质变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如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3)、方法论要求 当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坚持适度原则,将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要防微杜渐,防止不好的量变发生 当需要通过质变使事物得到发展时:要重视量的积累(量的积累和结构的优化)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4)、反对:条件具备时畏缩不前、思想保守、固步自封 不注重量的积累,条件不具备时便

24、急于求成、盲目冒进(5)、理解:量的积累过程也是事物矛盾内部双方力量斗争、冲突的过程(如戒烟与不戒的意念之争)。只有当原先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次要方面战胜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真正实现事物质的飞跃。而矛盾双方斗争冲突的激烈性和长期性,使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充满曲折,质变的实现不是轻而易举5、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1)、前进行与曲折性的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总趋势: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方向(不是某个阶段的方向)(不等同于趋势) 原 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社会领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事物发展的道理是曲折的 曲 折

25、:不否认发展,但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上升方式 原 因:新事物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 旧事物会阻碍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在社会领域人民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2)、方法论意义 正确对待事物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 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结合个人成才: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6、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三者的联系 三者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事物的外因作用于事物的内因,引起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量变,在矛盾双方的斗争冲突中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便

26、推动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考点三:矛盾的观点】1、矛盾的基本含义:矛盾即 对立统一(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属性 注意:不能理解为对立和统一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而是指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上”和“下”)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或属性。任何矛盾的构成双方一定都存在着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认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区别:对立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统一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对立离不开统一。二者的对立不是彻底分离、毫不相干。 统一离不开对立。依存和转化都是对立面的依存和转化。(2)、一切事物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7、 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即内因; 事物外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即外因。 矛盾包含着事物的内部矛盾和事物的外部矛盾。(3)、哲学矛盾不等同于逻辑矛盾、自相矛盾。2、矛盾的属性之: 矛盾具有客观性 客观性: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随意地制造矛盾,也不能随意地消灭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前提。要敢于 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并解决矛盾。 反 对: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3、矛盾的属性之: 矛盾具有普遍性 表 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8、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反 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性4、矛盾的属性之:矛盾具有特殊性 A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 体现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B方 法 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哲学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其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 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比较: 区别:“一切”从唯物论角度,侧重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提炼 正确的认识,反对从主观出发。 “

29、具体”从辩证法角度,侧重强调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将该事物与他事物区别开来。 联系:都强调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主客观相统一,依据不同的时间、 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反对:用简单化的方法处理矛盾,一刀切、一风吹。5、矛盾的属性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A二者关系含义 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普遍性即共性,指各种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点,共同本质; 特殊性即个性,指不同事物矛盾具有各自特点,特殊本质; 共性是对个性的深刻抽象和概括,是从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 内涵上个性比共性要更丰富多彩。 B二者辩证关系原理 二者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无论怎么特殊的事物都能从中归纳出一般)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方法论意义 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有助于我们坚持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