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54880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8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docx

旧教材高哲学复习知识框架

高二哲学复习——前言

1、基本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就是世界观

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最重要方面:

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

两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

意识能不能反映并反作用物质

不等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是什么?

二者联系?

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3、基本派别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局限性

(划分依据)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局限性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人的自我意识。

代表人物和观点、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意识,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

代表人物和观点、思想?

4、马克思主义哲学:

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进步性:

对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看法坚持了既唯物又辩证;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观察坚持了既唯物又辨证;还是科学的方法论;随实践不断发展完善)

辩证唯物主义

知识范围:

辩证的唯物论;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的。

知识范围:

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社会实践观;社会发展观;

高二哲学复习——唯物论

【知识要点】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物质)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规律办事。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考点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认识物质: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证明:

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人类思维意识根源于物质

原理名称:

自然界的客观性

要点原理内容: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名称:

社会的客观性

要点原理内容:

社会的存在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

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物质的含义及属性

含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属性: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运动性

其他属性----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

(3)、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

2、认识意识:

(1)、意识的含义

从意识起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

从意识本质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1、2、3、)

从生理基础看: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意识的能动作用之一:

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A、意识反映物质的内容:

外部现象与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

B、意识反映物质的性质:

正确与错误

a.为什么能正确反映?

b.正确反映的差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人的意识反映为什么会有对错之分?

原因及对策(方法论)。

——意识反映物质,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意识的能动作用之二:

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A、反作用的含义:

意识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B、反作用的表现: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4)、错误的意识观点:

形而上学——看不到意识的反作用

唯心主义——夸大了意识的反作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名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映物质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1)、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A.

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什么是主观?

客观?

B.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现实意义1、2、3

C.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

从整体的、全面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反对主观主义

D.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从我国国情出发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考点二: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与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客观性的含义:

指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存在、发生作用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否发生作用,取决于其条件的存在与变化)

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民可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但不是改变了规律)

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违抗规律必受惩罚)

(3)、方法论要求: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含义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2、人的主观能动性

(1)、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即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包括“想”、“做”、“精神状态”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都是既包括人具有的相关能力,也包括人从事的相关活动)

(2)、为什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认识世界的角度看:

从改造世界的角度看:

从认识、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看:

(3)、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原因:

一、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表现:

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人们收到效果的程度(量)

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人们能否收到积极效果(质)

要求: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反对:

认为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放弃主观努力

二、客观条件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分析:

一定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要求:

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限制不利条件的作用,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反对:

(同上)

B、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原因: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深度和广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要求:

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

3、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规律办事。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要求: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高二哲学复习——辩证法

【知识要点】

1、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2、发展的观点

运动与静止;发展的含义、实质及方法论要求;发展的规律性;发展的原因:

内外因;发展的状态:

量质变;发展的趋势:

前进行与曲折性;

3、矛盾的观点

矛盾即对立统一;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不平衡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考点一:

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含义及属性

(1)、联系的基本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外部联系横向联系

联系纵向联系

内部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名称: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

A.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横向联系、纵向联系)

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把握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把握事物自身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利用联系推动事物的发展)

反对做法:

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内容: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否定事物既有的联系,也不能强加主观臆造的联系给事物)

方法论:

要从客观存在的联系出发

反对做法:

主观臆造联系、胡乱联系的唯心主义联系观

分析:

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

(4)、联系的条件性

原理内容: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事物的联系都依赖特定的条件,条件变化,联系的性质或方式就会发生改变)

方法论: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建立或者改变条件来建立新

的具体联系或改变联系的状态

(5)、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联系的其他相关:

联系与规律: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联系与矛盾:

联系的根本内容(本质)是矛盾

联系与发展: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原因和结果的联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

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

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结果: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特征:

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并列存在)

(2)、原理内容:

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出于因果联系之中);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含义不同

时间顺序不同;

地位与作用不同:

原因处于主动地位,起动因作用,结果处于被动地位

联系:

二者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情形之一:

在这一关系中是因,在另一关系中为果

情形之二:

二者在同一关系中互为因果

(4)、属性:

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等)、条件性

(5)、方法论要求:

要正确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

性和预见性。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在认识某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

原因的,又要看到它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

(6)、误区:

在此之后=因此之故;毫无结果=没有结果;原因不明=没有原因

3、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1)、原理名称: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整体的含义:

(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分析)

部分的含义:

(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分析)

(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内容:

内涵不同:

整体就是整体,局部就是局部,不可混淆、颠倒二者关系

(突出重视整体的重要性)

地位及功能不同地位:

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决定地位

部分从属与整体

(突出重视整体的重要性)

功能: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突出搞好部分结构排列的重要性)

二者不可分割: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整体和部分任何一个都很重要)

二者相互影响和制约:

整体的性能状态影响制约部分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突出重视部分的重要性)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二者的转换是需要条件的

(都很重要,尤其要重视部分)

(3)、方法论要求: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关系。

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要搞好局部,重视局部,优化局部结构,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属性:

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5)、注意事项:

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整体大于部分,任何时候整体比部分更重要,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但是,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优化部分的结构,有利于整体最大功能的发挥。

【考点二:

发展的观点】

1、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1)、运动

①运动的含义:

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②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

③运动和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怎么理解?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要求:

在运动中把握物质

④运动和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

空间位置保持相对不变

性质状态保持相对稳定。

运动与静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区别)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区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联系)

要求:

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

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看不到相对静止

——不可知论

只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看不到绝对运动

——形而上学

⑤要求:

看待和分析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变化

①含义: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状态的改变

②形式量变: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

前进的上升的(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发展

落后的倒退的(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淘汰

(3)、发展

①含义:

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②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新、旧事物判断标准: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

和远大发展前途

几种错误判断标准:

③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运动:

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宽泛

变化:

强调的是实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改变——宽泛

发展: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更深刻,代表着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④方法论要求: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

了解过去、观察现状、预测未来)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用历史的眼光分析事物,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态度)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要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站在事物前进立场上)

⑤反对:

静止的观点,思想僵化,安于现状

2、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

(略)

3、事物发展的原因(动力):

内、外因(矛盾)

(1)、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

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作用过程?

内因:

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根据:

根本动力、源泉、基础。

处于第一位

原因:

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分析:

社会主义的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扩内需。

外因是实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原因:

只有具备一定外部条件事物才能发展。

联系的观点

正确认识外因:

按性质分:

有利有弊

按程度分:

有大有小

按作用分:

有促进有阻碍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起作用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条件性)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2)、方法论要求: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看到事物的发展应主要依靠内因。

又要重视外因,不能忽视外因。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反对:

割裂内外因关系,忽视内因的作用或一味强调外因的片面观点

(3)、结合个人成才分析: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个人成才首先要靠主观努力。

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可选环境与不可选环境

正确对待个人其次不能忽视外因作用,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

成长需面对的

内因和外因

坚持把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如何正确看待机遇?

如何正确对待顺境、逆境?

4、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与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基本知识

①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量变: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在一定度的范围内)

质变: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超出了度的范围)

区分量质变的依据:

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②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原因:

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

当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运动但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时(量变)

当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运动且主次方面的地位发生相互转化时(质变)

③量变与质变均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原因:

一切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

数量上的增减(事物大小、速度、程度、规模等)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原因:

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才能实现

条件: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矛盾内部双方地位相互转化)

事物就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不断循环往复中向前发展的

量变和质变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如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

(3)、方法论要求

当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

坚持适度原则,将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要防微杜渐,防止不好的量变发生

当需要通过质变使事物得到发展时:

要重视量的积累(量的积累和结构的优化)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

(4)、反对:

条件具备时畏缩不前、思想保守、固步自封

不注重量的积累,条件不具备时便急于求成、盲目冒进

(5)、理解:

量的积累过程也是事物矛盾内部双方力量斗争、冲突的过程(如戒烟与不戒的意念之争)。

只有当原先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次要方面战胜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真正实现事物质的飞跃。

而矛盾双方斗争冲突的激烈性和长期性,使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充满曲折,质变的实现不是轻而易举

5、事物发展的趋势:

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1)、前进行与曲折性的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总趋势:

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方向(不是某个阶段的方向)

(不等同于趋势)

原因: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社会领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事物发展的道理是曲折的

曲折:

不否认发展,但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上升方式

原因:

新事物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

旧事物会阻碍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在社会领域人民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2)、方法论意义

正确对待事物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

曲折的路

反对:

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

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结合个人成才:

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6、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三者的联系

三者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事物的外因作用于事物的内因,引起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量变,在矛盾双方的斗争冲突中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便推动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考点三:

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基本含义:

矛盾即对立统一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属性

注意:

不能理解为对立和统一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

而是

指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上”和“下”)之间存在着既对立

又统一的关系,或属性。

任何矛盾的构成双方一定都存在着对立

和统一的关系。

——认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区别:

对立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统一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

对立离不开统一。

二者的对立不是彻底分离、毫不相干。

统一离不开对立。

依存和转化都是对立面的依存和转化。

(2)、一切事物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即内因;

事物外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即外因。

矛盾包含着事物的内部矛盾和事物的外部矛盾。

(3)、哲学矛盾不等同于逻辑矛盾、自相矛盾。

2、矛盾的属性之:

矛盾具有客观性

客观性:

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

人们既不能随意地制造矛盾,也不能随意地消灭矛盾。

方法论:

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前提。

要敢于

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并解决矛盾。

反对:

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3、矛盾的属性之:

矛盾具有普遍性

表现: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反对:

一点论、绝对化、片面性

4、矛盾的属性之:

矛盾具有特殊性

A原理内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

体现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B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哲学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

是其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

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比较:

区别:

“一切”从唯物论角度,侧重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提炼

正确的认识,反对从主观出发。

“具体”从辩证法角度,侧重强调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注

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将该事物与他事物区别开来。

联系:

都强调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主客观相统一,依据不同的时间、

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意义:

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反对:

用简单化的方法处理矛盾,一刀切、一风吹。

5、矛盾的属性之: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A二者关系含义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普遍性即共性,指各种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点,共同本质;

特殊性即个性,指不同事物矛盾具有各自特点,特殊本质;

——共性是对个性的深刻抽象和概括,是从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

内涵上个性比共性要更丰富多彩。

B二者辩证关系原理

二者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通过特殊性

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无论怎么特殊的事物都能从中归纳出一般)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方法论意义

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有助于我们坚持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