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9.91KB ,
资源ID:1387336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8733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子监导游词讲解5篇.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子监导游词讲解5篇.docx

1、国子监导游词讲解5篇国子监导游词讲解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国子监导游词讲解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国子监导游词讲解(1)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的是北京北二环边上的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大家会问,何为国子?为何读jin(荐),而不读jin(兼)?首先咱们说说“国子”:周礼地官师氏记载:“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

2、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至于“监”的读音,读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专门囚禁贵族子弟之监啊,另外“国子监”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监”都读jin(荐)。另外,在参观前,我想请大家在参观过程中注意一下国子监内的古槐.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

3、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吉祥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许衡所植。人们为什么叫它为“吉祥槐”呢?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这年正赶上大学士将溥奉旨到孔庙祭先师,他得知此事后,竟夜宿国子监,发挥其树画的特长,绘制一

4、副古槐图,得到乾隆的嘉奖。据日下旧闻考载“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国学古槐诗,诗云:“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大臣的诗文还刻在碑上,立在树旁。朝廷还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围墙保护起来。据说古槐诗画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到孔庙西侧。关于此槐的名字,在上述日下旧闻考引句中的“槐市”。在周代时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

5、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各自拿出家乡的土特产或书籍等互通有无,或进行买卖。因都是文人进行交易,故出现和气礼让的景象,人们称为“槐市”,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国子监。文句中的“槐市众生”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琉璃牌坊:在集贤门内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圜槁教译,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於寺院的琉璃牌坊。辟雍: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建於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

6、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着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元地方。康熙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六堂: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彝伦堂:位於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後,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敬一亭:位於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北京国子监在1

7、949年之后一度被用做首都图书馆,彝伦堂被改建为阅览室,六堂成为书库,随着首都图书馆新馆落成并投入使用,2003年首图迁出北京国子监。现在北京国子监成为中国教育博物馆所在地。作为首都图书馆,北京国子监曾经免费向公众开放,现作为博物馆须购票进入。首图迁出後,国子监为了牟利,所以又先後将彝伦堂及六堂等空间租给王码开办復读班,民众花钱购票进入後,看不到昔日的皇帝、贡生及监生,却可以看到復读班学生在国子监内嬉戏、学习,形成一种特殊的景象。下面大家就自由活动一个小时,之后再门口集合。国子监导游词讲解(2)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北京东城区的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这条街共有 4 座原汁原味的清代

8、一间式彩绘木牌楼,是北京保留牌楼最多最完整的一条街。街道两旁槐树成行,浓荫蔽日,槐花飘香。然而今天我们要去的不是国子监,而是去拜访一下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 那就是坐落在国子监东侧的北京孔庙,孔庙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东端,庙,是古代为祭祀圣贤逝者而设立的,寺庙的庙也通”奇妙”的妙,寓意妙法之地。孔庙也就是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了,让我们开始我们的奇妙之旅吧。北京孔庙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落成。根据封建社会中左庙右学,的礼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供帝王“释典先师”后临雍讲学。元末,孔庙荒废。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新整修,嘉靖九年(1530年),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增建祟圣

9、祠。后经多次修缮维护保存至今。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目前,除曲阜孔庙外,北京孔庙是我国规模最大,形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先师门,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所以取名为先师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大家可以看到这边的琉璃壁和下马碑, 下马碑是昔日皇家设立的谕令碑, “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 以示对皇帝、圣贤的恭敬。北京设立有下马碑的地方有十多处,在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外,在紫禁城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外等。接下来让我们进去看看吧,孔庙共南北三进院落,它以大成殿为中心 ,东西建筑对称配列,沿中轴线由南至北有先

10、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崇圣祠正殿五座建筑物。这里呢就是第一进院落,大成门外,大家可以看到东边有碑亭、宰牲亭、井亭、神厨, 西有碑亭、致斋所、神库、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东西两侧分列元明清三代的尽是题名碑198块, 记载着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名进士的姓名、籍贯以及他们的名次, 进士题名碑始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开科取士后,进士题名于碑上,借以显宗耀祖。而明代又将碑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明代进士的姓名。故现存元代进士碑仅有三块,是康熙年间掘地时发现的。明代77块清代,118块,三朝共计198块题名碑。明清两代举行科考,其中不乏历史上的有名之士。如于谦之名在西侧后一排,东数第五座;袁崇

11、焕之名在东侧东数第三碑;林则徐之名在西侧后二排西数第三碑。碑上题名之人,新中国成立后还健在的,只原民盟主席沈钧儒一人。其名在西侧前一排东数第一碑。 保卫北京的于谦,实施改革的张居正,心学领袖阳明先生,一代奸臣严嵩,戏剧大师汤显祖,大词人纳兰性德,风流才子纪晓岚,湘军统帅曾国藩,三代帝师翁同龢。等等。 接下来咱们去第二进院落看看吧。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 所以,后世君主为孔子上尊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所以孔庙的主殿叫做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寓意九五之尊,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的最高等级,故宫金

12、銮殿的太和殿就是这种建筑,殿前有御路,御路一般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御路上雕刻有祥云,腾龙,寓意皇帝为真命天子,然而,历史上走过御路的除了皇帝以外还有太上皇,皇后大婚时和科举考试殿试的金科三甲可以走一次。大家看这边的触奸柏,这棵柏树有600多岁了,关于这棵柏树有个小故事,相传明代奸相严嵩曾代嘉靖皇帝祭孔,因大成殿只有皇帝祭孔时才能进入,严嵩本应在殿外代为祭祀,而嚣张跋扈的严嵩却硬要显示自己的威风,感受一下做皇帝的滋味,当他路经这棵古柏树下,突然狂风骤起,柏树枝叶摇动,一个伸展出来的古柏枝杈刮掉了他的乌纱帽,严嵩吓得仓皇逃走。后来他果然因子获罪,被摘了乌纱帽,最后饿死街头,不得善终。百姓因其平时专横

13、跋扈、作恶多端,都深受其苦,遂认为是此古柏有灵性,能辨忠奸,故称此树为“触奸柏”或“辨奸柏”。砚水湖在大院西侧,实为一口小古井,水质清甜甘冽。相传如臣民喝了此井水,便有安心健神,求知若渴之功效。如果前来祭孔的仕子学人喝了“圣水”,就可精神振奋,文思焕发,落笔生花,取得科举考试之佳绩。由于该井形似一小砚台,故乾隆帝特赐其”砚水湖“之美名。 但这个美丽的传说至 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每到高考时,还有许多学生为寻一口圣水而来到砚水湖边。大成殿内正中梁架上原悬挂着康熙御书的“万世师表”匾额(现悬挂于大成殿外),按照“昭穆之制”和“左为上尊”的惯例,“万世师表”匾额居中(图一),康熙之后清代皇帝御书匾

14、额分居“万世师表”匾额左右,两侧各四块匾额。左侧为 :雍正的“生民未有”,嘉庆的“圣集大成”,咸丰的“德齐帱载”,光绪的“斯文在兹”;右侧为 :乾隆的“与天地参”,道光的“圣协时中”,同治的“圣神天纵”,宣统的“中和位育”。除了匾额,殿内还悬挂两副乾隆皇帝御书的楹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 ;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1912 年清帝退位,民国建立。黎元洪任北洋政府大总统时为消除清朝统治的影响,下令将大成殿内康熙至宣统九位清代皇帝御书的匾额全部摘下。民国六年 (1917

15、 年) 黎元洪效仿旧制亲笔题写“道洽大同”匾额,悬挂在大成殿内孔子牌位上方正对大门处,也就是“万世师表”匾额悬挂的位置。“万世师表”匾芯横长约 450 厘米,纵宽约160 厘米,四周边框宽约 40 厘米。木质,磁青底,正中为“万世师表”四个大金字,每字一米见方,右侧为“康熙甲子孟冬敬书”一竖排小金字,并钤有“广运之宝”满汉文玺印。1979 年首都博物馆在北京孔庙成立,1983 年首都博物馆准备恢复大成殿原貌,对外开放。其他八位皇帝御书的匾额都按照原位悬挂,只有康熙“万世师表”匾额不知如何安放:如果放回原处,黎元洪“道洽大同”匾额就没有位置 ;黎氏所书匾额悬挂于民国初年,见证了那段历史,摘掉也不

16、符合历史。经过专家的商议,最后决定:黎元洪“道洽大同”匾 额不动,康熙“万世师表”匾额移至大成殿外前檐高悬。因此在全国孔庙中出现了康熙“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在大成殿外的特例。明代多次对大殿进行修缮,后来添加了崇圣祠,由此孔庙便构成了三进院落,让我们走进崇圣门,去看看崇圣祠吧, 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 1530 年),清乾隆二年(公元 1737 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

17、,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 6 位先儒之父。国子监导游词讲解(3)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DAVID。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分别

18、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永安元年(公元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

19、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史称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西晋末(313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后宋、

20、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太学。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雷次至京师,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担任谒者仆射的祖。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国子寺。隋平陈以后,实行江南地方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毁,建康太学中断。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

21、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经典的学校。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

22、,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唐朝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时期。这一时期,蒋州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以扬州为国都,史称杨吴。后来权臣徐温了吴国的军政。909年,徐温兼任异州刺史,由他养子徐知诰具体负责军政事务。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为汗宁府,国号唐,史称南唐。939年,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央,大体上位于今洪武一带,设南唐金陵太

23、学。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开封市),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如北宋著名学者程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端拱二年(989)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变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

24、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主张,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实施,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辽代的中央官学中亦设有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可考。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始创,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的兄弟或子孙入学。另外在金世大定十三年(1173)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创立

25、,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亦思替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1306年,建元十年,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平郡学,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

26、理机构。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1404年,永乐二年,北平郡学复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明迁都,改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1422年,永乐二十年,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衰。1650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崇志、广业。一仍明旧。

27、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严立课程,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1902年,南京清江宁府学在四牌楼江宁府学基础上建立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12月6日(光绪三十一年),清末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便告结束。1956年,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1998年,辟雍对外国子监。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2006年,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国子监坐落在东城区安定

28、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国家2景区,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和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占地面积为2万7千多平米。主要景观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

29、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牌坊正背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御书。牌坊上覆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集贤门集贤门,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太学门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进入后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琉璃牌坊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他是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

30、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唯一不属于的琉璃牌坊。琉璃牌坊辟雍琉璃牌坊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圆地方。乾隆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称为“临雍”,以示中央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堂、崇志堂、堂、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彝伦堂彝伦堂内的王码学校彝伦堂,

31、位于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敬一亭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立于东西六堂,现珍藏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这些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计63万多字,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我国石刻始于汉代,该部石经由蒋衡书写刻于乾隆年间,故又有乾隆石经之称。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