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7.54KB ,
资源ID:1390152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9015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文言文.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文言文.docx

1、小学文言文小学文言文复习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

2、普遍。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

3、出师表)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4、走 古义:“跑”

4、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

5、、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

6、气词,吗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文言文专项复习1、学弈(下棋)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e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u)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u)若之矣(yi)。为是其智弗若与yu?曰:非然也【注释】弈秋(人

7、名,原名秋,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也。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听)弈秋之(的)为听(教导);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即将)至(来到),思(想)援(拉,引)弓缴(箭)而射之(指天鹅)。虽与之(前者)俱(一起)学,弗(不)若(比)之(指前者)矣(好)。为(因为)是其(后者)智(智力)弗若(不一样)与(吗)?曰(答):非(不是)然(这样)也(的)。【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

8、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2、两小儿辩日(辩论,争论)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释】孔子东游(游历、游学),见两小儿辩斗(辩论,争论),问其故(缘故,原因)。一儿曰:“我以(认为)日始(刚刚,才)出(离)

9、时去人近,而日中(正午)时远也。”一儿以(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及(到)日中则(就)如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不为(是)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及其日中如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汤,热水,开水),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决断,判定)也。两小儿笑曰:“孰(谁)为(同“谓”,说)汝(你)多知(zh,同“智”,智慧)乎?”【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10、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3、矛(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与盾(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韩非子 楚人有鬻(y)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故?”其

11、人弗能应也。【注释】楚人有鬻(鬻:卖)盾与矛者,誉(誉:夸耀)之曰(曰:说):“ 吾(吾:我的)盾之坚 , 物莫能陷(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利:锋利,锐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或:有人)曰:“以(以:用)子(子:您,对人的尊称)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何如:怎么样)?” 其(其:那个这里指卖矛和盾的那个人)人弗(弗:不能)能应(应:回答)也 。【译文】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

12、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4、郑(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人买履(履,革履,就是鞋子) 韩非子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郑人有且(且,将要,打算)置(购置)履者,先自度 ( 度,音(du),忖度,,量长短)其足而置(放置)之(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其坐(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至(至,等到)之(之,去)市(市,集市)而忘操(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之。已

13、得履,乃曰:“吾忘持(持,拿)度(度,尺码)。” 反(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归取之。及反,市罢(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遂(遂,于是)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无,不能、不可)自信也。”【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

14、相信自己的脚。”5、关尹子教射 列子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注释】列子学射,中(中:射中)矣,请(请:请教)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者:相当于“的”,这里指射中靶子的道理)乎(乎:吗)?”对曰:“弗知(弗知:不知道)也。”关尹子曰:“未可(未可:不行,意思是还不能算学会射箭)。”退(退:告辞回去)而习之(习之:学习射箭)。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子矣。”关

15、尹子曰:“可矣,守(守:遵守,依照)而勿失(失:丢失,违背)也。” 【译文】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你要牢牢记住,千万不要违背它。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6、夸父逐日(逐日:追逐太阳)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即黄河,渭水);河渭不

16、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注释】夸父与日逐走(逐走:赛跑, 逐:竞争。走:跑),入日(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渴(渴:感到口渴),欲得饮(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饮大泽(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未至(未至:没有赶到),道渴而死(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弃(弃:丢弃)其杖,化为(为:成为)邓林(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了,夸父又向北去喝大

17、湖里的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顿时化为一片桃林。 7、南辕(辕:车杠)北辙(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战国策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注释】魏王欲攻邯郸。季梁(季梁:魏国人)闻之,中道(中道:半路)而反(反:通假

18、字,同“返”,返回),衣焦(焦:皱褶)不申(申:通假字,同“伸”,伸展),头尘不去(去:掸下(身上的尘土),往见王,曰:今者(今者:时间名词后用“者” ,表示停顿)臣来,见人于大行(大行(hng):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方(方:到,往去)北面而持其驾(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驾:车)。”告臣曰:“我欲之(之:去,到)楚。”臣曰:“君之楚,将(将:将要)奚为(奚为:为什么)北面?”曰:“吾马良(良:好)。”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用:资用,指路费)多。”臣曰:“用虽(虽:即使)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御者:驾车的技术)善(善:技术好,善于,擅长)。

19、”“此数者(此数者:这几个条件)愈(愈:更加)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今王欲动成霸王:现在您的行为是想要建立称霸的王业),举欲信于天下(举欲信于天下:做的事情是要在天下取得信义。举:举动,做事)。恃(恃:仰仗)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广:使.扩大)地尊名(尊名:抬高声望)。王之动愈数(数(shu):屡次,引申为频繁),而离王(“离王愈远耳” “王” wng:称王,指成为天下的共主)愈(愈:更加)远耳(耳:罢了)。犹(犹:如同)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衣服也没换,头上的灰也没去掉,就去见魏王。季梁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

20、太行山附近遇见一个人,(他)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即使你的马再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即使你的路费再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车技好。”这几个条件越好,那么就离楚国更加远了! 而今,大王想要成就霸业,时时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去攻打邯郸,来使土地扩充,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就离建立王业越远啊。就像是去楚国却往北方走。”8、滥竽(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充数:凑数) 韩非子齐宣王使人吹

21、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齐宣王(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使(使:派,让,指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处士(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请(请:请求)为王吹竽,宣王说(说:通“悦”,喜欢)之,廪(廪:粮仓)食(食:给东西吃)以(以:给)数百人。宣王死,湣(mn)王(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立(立:继承王位),好(好喜欢,爱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逃:逃跑)。【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

22、吹。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9、画蛇添足 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楚有祠者(祠(c):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赐(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

23、给晚辈送东西叫赐)其舍人(舍人: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卮酒(卮(zh)酒:一杯酒)。舍人相谓(相谓:互相商议)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余:剩余)。请画地(画地:在地面上画)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成:完成),引(引:拿起)酒且(且:准备)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卮(zh):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曰:“蛇固无足(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子(子:对人的尊称,您)安能(安能:怎么能;哪能)为之足(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为:给;替。足:画脚)?”遂(遂:于是;就)饮其酒。为蛇足者,终(终:最终、最后)亡(亡:丢失

24、,失去)其酒。【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10、揠(揠(y)拔)苗助长(长(zhng),生长,成长) 孟子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25、。【注释】宋人有悯(闵(mn),同“悯”,担心,忧虑)其苗之(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芒芒然,疲惫不堪的样子)归,谓其人(其人,他家里的人)曰:“今日病(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矣!予(予,我,第一人称)助苗长矣。”其子趋(趋,快步走)而往(往,去,到去)视之,苗则槁(槁(go),草木干枯,枯萎)矣。【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11、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

26、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楚人有涉(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江者,其剑自舟中坠(坠,落)于水,遽(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

27、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12、守株(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待兔 韩非子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注释】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走跑,逃跑)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耒(l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而守株,冀(翼希望)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现在的国君居然想用过

28、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和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13、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钟古代的打击乐器)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间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注释】范氏之亡也(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负用背驮东西)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椎(chu)槌子)毁之,钟况然(况(hung)然形容钟声)有音。恐人间之而夺已也,遽(遽(j)急速)掩其耳。【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

29、,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了,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14、鹬(鹬(yu);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蚌(蚌(ba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相争 战国策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注释】蚌方出曝(曝(pu):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钳:夹住)其喙(喙(hui):鸟类的嘴)。鹬曰

30、:“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即:就)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擒(qin):抓住)之。【译文】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15、买椟(椟:木匣)还珠(珠:珍珠) 韩非子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注释】楚人(楚人:楚国的人)有卖某珠于郑(郑:郑国)者(者:.的人)。为(做,制造)木兰(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之柜(柜:盒子),熏(薰:香草;这里作动词, 用香料熏染)以桂(桂:肉桂)椒(椒:花椒),缀(缀:点缀,装饰)以珠玉(珠玉:珠子和宝玉),饰以玫瑰(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缉(辑:同“缉”,连缀)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还:退还)其珠。【译文】楚国有一个要把珠子卖给郑国的人,他用木兰做这个匣子,用桂椒熏染,用珠宝来装饰,用美玉来点缀,用翡翠点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还了他的珠子。16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