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86.69KB ,
资源ID:14511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451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和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docx)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和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docx

1、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及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1、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答: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一、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该时期又分为1.哲学萌芽时期,主要观点包括: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2.春秋时期所谓“疑天”思潮,主要论点包括: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3.诸子哲学:包括: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哲学(老子、庄子等)、墨家哲学(墨子等)、法家哲学(韩非子等)。二、封建制时期的哲学 该时期又分为1.秦汉哲学,主要人物董仲舒、王

2、充;2.魏晋南北朝哲学,主要论点包括:王弼、郭向的哲学思想玄学、佛教的传入和范缜的无神论思想;3.隋唐五代的哲学;4.宋元明清哲学,主要人物张载、二程和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 该时期又分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酝酿准备时期呼唤变革:代表人物魏源、龚自珍等;戊戌变法时期,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等;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 前两段即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

3、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即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近现代哲学。2、诸子哲学产生前,人们是怎样理解天人关系的?答:诸子产生前,我国的哲学发展主要处于哲学萌芽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天命”即天的意志和命令。夏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商的奴隶主贵族说:“帝立子生商”。商人不仅炮制了这个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落

4、在今陕西的渭水流域兴起,周王朝的建立,意味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周奴隶主贵族首先把“上帝”和祖先分开,加强了“上帝”这个至上神的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通知的合理性。周奴隶主贵族还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尚书召诰中说:“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西周初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旦,提出了“天命靡常”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保民“才能”享天之命”。二是在春秋这个新旧社会更替的过程中,无神论的兴起是历史之必然。出现了“疑天”的思想。在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人们把吉凶祸福的根源归结为人事方面来,表明他们

5、对神的怀疑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看出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天”、“神”与人的关系问题。3、新民主主义时期流行的主要哲学思潮。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4、仁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仁”的含义:(1)“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6、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2)“仁者爱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的满足,这也就是所谓的“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

7、不愿他人如何让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恕”。实现了忠恕之道,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爱,所以孔子也说仁就是“爱人”。5、如何评价孔子的天命鬼神观?答: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1)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它决定社会的治乱兴衰和人的生死祸福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

8、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因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孔子的“富贵在天”的“天命论”。(2)肯定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仁由己。”由此看出,孔子宣扬天命论,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对人力的作用予以一定的地位。(3)敬鬼神而远之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由此看出,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6、如何评价孟子的仁政学说?答:孟子(公元前3

9、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言论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子的“礼制”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这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主要观点是:(1)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亲亲而仁民。”1.严格区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2.统治者应关心人民的疾苦: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

10、者,民亦忧其忧。”(2)“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五亩之宅。” “制民之产。”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把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3)重视道德教育,反对“不教而杀” “富而后教。”“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教之不改而后诛之。”孟子主张用“力”不能使人心服,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4)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格君心之非”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11、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要求统治者重视人民,不要无视人民的力量,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7、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答:孟子用来论证“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抽象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说。” “善”即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孟子认为“善”是人生而俱来的本性。他说: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古代帝王所以有“仁”政,那就是因为他有“不忍之心”。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的天赋本性,即“四端”。(1)“四端” “四端” 即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

12、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甚至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极其微小,仅仅在于人是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因此,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能算作人。(2)“大体”与“小体” “大体”指心,即先验的“善性”,“小体”指耳目之欲,即人欲。“从其大体

13、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意思是说,“大人”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不使它丧失,并且用“心”来主导耳目之欲,所以是“大人” ;而“小人”则不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使它失掉了,而听任耳目之欲无限发展,所以就是“小人。”但在实践中,孟子严格区分“君子(大人)”和“小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善行,只有“君子”能保存、能恢复,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可能恢复的。8、孟子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答:孟子提出了一整套先验论的认识论和英雄史观。主要包括:(1)良知良能说 孟子讲的知识、才能,主要是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念和地主阶级的统治才能。他称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为“良知”、“良能”。即“不学

14、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2)求放心 人如果有了违背封建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孟子认为,那就应该闭门思过,检查自己主观上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能。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轻视感性认识 孟子十分轻视感性认识,特别强调抽象的神秘的理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这是说,耳目感官没有思虑作用,所以它接触外务要受到外物的蒙蔽,至多也只能给你一点印象。“心”是思维的,要真正了解事物的本性,只有用“心”

15、去思想,否则就得不到,这是天赋与我的能力。9、道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1)道是万物的本原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道是无形无象的“无” 老子讲的“道”也就是无,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的东西,是一种十分抽象的东西。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3)道是普遍法则 “天之道。”“人之道。”老子讲的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

16、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规定性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认识。(4)道是混成之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是指“道”是无法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的,因为他是分不清上下,也看不到前后的一种本来就无分别的状态,是混成之物。10、老子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答:(1)揭示了事物的矛盾现象 老子看到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相互依存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认识到,对立的一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的另一方面特点

17、。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2)揭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说明对立的双方是会转化的。老子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在古代是很可贵的,对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积极作用。(3)柔弱胜刚强 老子看到了强弱力量的对比方面,可以发生变化。“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4)忽视转化的条件性 “反

18、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说明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变化。老子不可能懂得对立转化的条件,所以他笼统地,离开一定的条件讲凡事要从反面着手。因此,老子思想中的一些辩证法因素带有消极的成分。11、庄子相对主义的基本观点。答: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庄子一书反映了其基本思想。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相对主义就是把事物相对的方面绝对化。任何事物都是绝对和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定性,这是确定的、绝对的;另一方面,事物又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这种规定性又是

19、不确定的、相对的。庄子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反对把事物绝对化,这是正确的。但他却由此否认事物的绝对性、确定性,陷入相对主义,这是错误的,庄子的相对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1)事物的性质都是相对的,没有确定的质的区别 庄子认为事物的差别根本没有客观标准,也就是说,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完全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随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区别的。即“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

20、无成与毁,复通为一。”(2)人的认识能力是相对的,认识是没有意义的 庄子认为,认识没有任何标准可以遵循。一切都是相对的,人究竟能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是值得怀疑的。最后,庄子完全否定了认识的可能和必要。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3)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是非是无法判断的 转自认为甚至人究竟是在做梦还是醒着,人究竟是否可能有认识,也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从“道”的角度

21、看,什么都一样。这就根本否定了客观事物的标准和人的认识。是非是无法判断的,因此庄子的结论是不可知。即“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

22、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12、如何评价庄子的人生哲学?答:逍遥游的人生观的基本内容(1)蔑视功名利禄 庄子对战国时期剧烈的政治斗争,采取批判与回避的态度。不愿意为功名利禄而丧失自由。(2)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继而提出以下概念,“有待”:受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有己”:受自身主观条件的束缚。“无待”:摆脱外界条件的束缚。“无己”:摆脱主观条件的束缚。“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所谓“坐忘”就是彻底忘掉一切。“形同槁木,心如死灰。”“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2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从这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出发,庄子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各种制度,竭力加以反对。对提倡仁义和是非,看做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就庄子一派来看,他们主要是追求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即:“呼我牛也而谓之牛。” “呼我马也而谓之马。”“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13、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答: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哲学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集大成者。荀子一书反映了他的基本思想。他的唯物主义自然主要包括:(1)“明于天人之分”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首先批判了传统的“天命”决定人事、“君权神授”的唯心主义观点

24、,指出要区别自然界的规律与社会人事的变化。即所谓“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不能决定社会的治乱、祸福 荀子对自然界的一些少见现象,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认为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没有任何神秘性。他认为,最可怕的倒是农业生产的破坏、政治的昏暗、社会等级制度、道德关系的混乱等等这些“人妖“(人为造成的灾祸)。“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者?曰,无何者,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强本而节用,

25、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奢,则天不能使之富。”(2)“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反对人在自然界规律面前无所作为、消极被动的思想,提出了光辉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认为人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控制和利用自然界的万物。即“大天而思之,孰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于有物之所以成?固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的这一朴素的“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在与天命论和消极无为的天道观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它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4、什么是“虚壹而静”?答

26、:荀子认为不能脱离感性认识,也就是要依赖于感官与外物的接触,万物的不同,都能造成各具一个部分而相互蒙蔽的情况。所以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必须使“心”保持“虚壹而静”。即“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虚”:“不以所以藏害所将受谓之虚”,即不要为已有的知识妨碍将要接受的知识。“壹”:“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即人可能同时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壹”则要求人不要使同时接受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即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荀子讲的“虚壹而静

27、”与老、庄讲的绝对“空虚”、绝对的“静”是根本不同的。是在有“藏”,有“满(或两)”和有“动”的基础上来讲的,不是虚无或绝对的静。15、如何评价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答: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代的著名学者,他们均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二人的观点从出发点和发展途径,以及最终归宿都有很大的差别,现就将二者理论上的简述如下:一、二者的出发点不同: 孟子持人行善的主张,他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之心”,或者说是对别人的“同情心”。除此之外孟子认为人人生来就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

28、非之心”,这四种“心”,就是孟子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荀子持“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二、二者对于人性的发展途径观点不同:孟子认为从他的天赋“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一套修养办法,通过“反求诸己而已”即在于主观的反省,注意保存天赋的那四种“心”,来达到他所持的道德标准。荀子认为,需要圣人、君主对称民的教化,需要礼仪等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人们。三、二者观点的最终归宿不同;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道德的观念,提出道德规范,礼仪制度等是后天才才有的,这种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黑格尔曾认为,主张性恶比主张性善深刻

29、得多。孟子和荀子的观点除以上的主要不同外,它们的观点也有相同的地方。他们所谓“性善”、“性恶”的含义,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标准。16、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答:前179-前104, ) 汉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统治说成是“天道”、“天意”。肯定了有意志的“天”

30、,除了“君权神授”,抬高皇帝的权威造舆论外,也是为了进一步论证“天人感应”的理论。董仲舒从物类的机械感应推出“天人感应”。即“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瞑,天有昼夜。”“人有好恶,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同时,他除了把“天”说成是和人一样有意志的之外,还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著名命题。他把人说成天的副本,用来论证他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人副天数)“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阴阳位)“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立元神)“天亦

31、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立元神) 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注意吸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神道设教、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17、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答: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中民之性是指多数人的人性能够接受封建统治者的教化而言,他认为人性虽然包含了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他说:“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

32、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因此,要达到善,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育。而担当教育者责任的就是封建统治者。18、王弼是如何论证“以无为本”的?答:王弼,公元226-249年,字辅嗣,山东金乡人,汉末著名士族王粲的侄孙。由何晏推荐,作尚书郎。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后,曹爽、何晏被杀,弼亦受牵连,以公事免,同年秋病死。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微指略例、论语释疑等著作。王弼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这就是“道”(或者“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多种多样的世界万物,就是这个本体的表现。这就是所谓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王弼的哲学体系就是从各个方面来论证这个命题。(1)万有本体只能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