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19.50KB ,
资源ID:1504323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0432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小米粒》.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小米粒》.docx

1、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小米粒幼儿园大班教案小米粒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小米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幼儿园大班教案小米粒1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感受体验,区分音的强弱、轻重,创编鼓声的不同节奏型。2、在反复听赏的基础上,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3、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并能有感情地演唱。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5、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活动准备:鼓、彩色米粒活动过程:一、听鼓声进行节奏练习,并创编鼓声的节奏型。1、师:“看,这是什么?听,小鼓在

2、歌唱。”1、XXXXXX(1)小鼓唱了什么?(咚咚咚,小鼓在歌唱。)我们一起学学。(2)听小鼓又唱了什么?X.XXXX小鼓唱了什么?一起来说一说。2、创编节奏型。小鼓还会怎样唱呢?二、出示小米粒,引导幼儿观察,区分音的轻、响,强弱,米粒跳跃的高低变化。师:“瞧,你们动听的声音把可爱的米粒也吸引来了,它想在鼓上为你们跳舞了,想看吗?仔细看看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听音乐敲)师:“你发现米粒是怎么跳舞的?”“怎样跳来跳去的?为什么跳的高?”说说学学。小结:原来,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得低。师:“我们一起有节奏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好吗?”师:“听,小鼓敲的有什么不一样?X.X

3、XXX(2次)”“敲的响用什么声音来说?那我们用有力的声音一起说一说。敲的轻用怎样的声音呢我们试试。”师:“我们完整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三、感受歌曲,理解歌曲内容,并能区分音的强弱。师:“有一首歌就是讲了小米粒在鼓上跳舞的样子,听小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幼儿说师唱)哦,原来是这样跳舞的。我们一起学学。师:“小鼓还唱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听音乐范唱)四、幼儿学唱歌曲。1、师:“嗯,听的真仔细,下面我们跟着小鼓一起来唱一唱吧。”2、小鼓说你们唱的真好听,还想听一次,你们愿意唱吗?3、你们想表演米粒在鼓上跳舞吗?那请小朋友一只手做鼓,一只手做米粒,边唱边表演。师:“刚才发现有的米粒能

4、随音乐的强弱一会儿跳的高一会儿跳的低,其他的米粒你们行吗?那我们再来表演一次。”五、分析、处理歌曲。1、师:“在歌曲中有两句: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你觉得这两句怎样唱更好听?敲的响你觉得用什么声音来唱?我们用有力的声音学学。那敲的轻呢应该唱的怎么样?我们用轻一些的声音唱唱。2、师:“经过小朋友这样处理唱的更好听了,我们把它们唱到歌曲里去吧。”3、师:“小米粒在鼓上蹦蹦跳跳可开心拉,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演唱呢?”“那我们有表情的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唱好吗?”4、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呢?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嗯,就叫鼓上的小米粒,这首歌曲叫?,下面我们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把

5、这首鼓上的小米粒唱一唱吧。六、创编节奏型演唱。1、师:“刚才我的小鼓是:咚咚咚,咚咚咚这样唱的,你的小鼓是怎样唱的?他的小鼓会这么唱的一起学学。我们把它的小鼓唱的编到歌里去好吗?”2、师:“你们的小鼓还会怎么唱呢?我们把它的小鼓唱到歌里去。”(23个)七、拓展练习,进一步体验歌曲中小米粒的乐趣。师:“嗯唱的真好听。小朋友,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有趣吗?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有趣的?想不想来学一学、跳一跳啊,那我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大鼓,我们做小米粒听着音乐边唱边跳舞好吗?”幼儿园大班教案小米粒2活动目标:1.感知物体振幅的大小与频率的关系。2.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并用肢体动作表现。活动准备:1.小鼓2.米粒

6、3.图片一套活动过程:一、在实验中感知音的产生及振幅与频率的关系。(一)感知音的产生。1.出示鼓。这是什么?它会唱歌吗?歌声会是怎么样的?仔细听一听。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说一说:“小鼓发出什么声音?”(咚咚咚)集体说一说:“咚咚咚,咚咚咚,小鼓在歌唱”。3.教师再次敲鼓,辨别声音的大小。“小鼓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一会儿响,一会儿轻)4.讨论:鼓的声音哪里来的?(鼓的声音是鼓面振动起来才发出来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二)感知振幅的大小与米粒跳动的关系。1.出示米粒。谁来了?怎样让米粒跳起来?他是怎么跳的?(蹦蹦跳跳)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2.如果小

7、鼓敲的响,米粒就跳的怎么样?如果小鼓敲的轻,米粒就跳的低?(教师演示)集体学说:“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3.鼓上的小米粒在干什么?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二、学习歌曲1.结合图谱学习歌词。2.告诉幼儿歌名,欣赏歌曲。3.分句练习,跟随琴声学习有节奏地朗诵歌词。4.幼儿随琴声演唱。5.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1)讨论: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应该怎样来演唱?(重一点)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应该怎样来演唱?(轻一点)(2)幼儿尝试练习。(3)集体演唱。三、学习用肢体动作表演歌词内容。1.集体边唱边表演。2.自由结对表演。四、活动小结:今天不但学会了歌曲,还学

8、到了很多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大小与用力有关,用力大,声音响,用力小,声音轻。幼儿园大班教案小米粒3设计意图: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通过游戏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生生互动,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进一步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也体验到了扮演小米粒的乐趣。活动目标:1、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2、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活动准备: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9、活动过程:一、跟着鼓唱歌。1、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2、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二、鼓的声音哪里来。1、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三、跳舞的小米粒。1、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小鼓敲得轻呢?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

10、游戏边唱。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活动反思:反思: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机会,小米粒在舞蹈时既有节奏,而且表演很丰富、很多样化,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不同的小米粒舞蹈情景。幼儿园大班教案小米粒4【活动设计】声波震动是一种有趣的传播现象,然而现在的孩子生活经验少,往往看到了却不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因而设计本次活动,意在通过观察体验,引发幼儿对自己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从而从不同的方面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科学的有趣,丰富自己的生活经

11、验。【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并感受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萌发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2、能观察到小米随着音乐音量的大小、节奏的快慢以及距离远近的变化而变化。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活动准备】提前做好的方便面薄膜盒,小米若干,音响,节奏快、慢的音乐,记录表。【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1、播放欢快的音乐,师幼一起随着音乐自由舞动,活跃幼儿情绪。师:多好听的音乐呀,让我们一起跳起舞来吧!2、音乐结束,引出小米。师:小朋友们跳起舞来心情怎么样?老师这里有些小东西也想和你们一样高兴的跳舞呢。(出示小米)二、观察探索小米“跳舞”。1、请幼儿猜想小米如何“跳舞”,在

12、什么地方“跳舞”。师:小米这么小,你们猜猜,他会怎样跳舞呢?在什么地方跳舞合适呢?2、出示方便面薄膜盒,简单介绍小米跳舞的舞台。师:小米很小,老师专门给他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舞台,我们可以捏起一点小米均匀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观察探索。3、幼儿分组,尝试将小米均匀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观察观察。(1)第一次观察音乐的音量由小变大(注意不要长时间将音量开到最大,以免影响幼儿听力)。分别请几名幼儿说说所观察到小米的变化,用身体动作学一学小米是怎样变化的,并引导幼儿在黑板上做简单记录。小结:声音越大,小米跳的越高;声音越小,小米跳的越低。(2)第二次观察: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播

13、放节奏慢、舒缓的音乐,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小结: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时,小米跳的快、跳的高;播放节奏慢的、舒缓的音乐时,小米跳的慢、跳的低。(3)第三次观察:引导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与方便面薄膜盒距离音响远近的关系。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将方便面薄膜盒放在离音响远点的地方,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播放同一首音乐,将方便面薄膜盒放在音响的旁边,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小结:播放音乐时,方便面薄膜盒离音响远,小米跳的慢或不跳;方便面薄膜盒离音响近时,小米跳的快、高。三、讨论交流1、请幼儿猜想小米为什么会跳舞。2、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声音会引起震动形成看不见得声波,传给最近的物体,声波本想传给方便面薄膜盒

14、,薄膜上有小米,所以一起动了起来。这就是声波震动传播现象。【活动延伸】小米在声波的震动下可以跳舞,这里还有些碎纸屑,他们能不能跳舞呢,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进行尝试呢,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一起探究。幼儿园大班教案小米粒5活动目标:1、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2、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活动准备: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活动过程:一、跟着鼓唱歌。1、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2、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二、鼓的声音哪里来。1、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15、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三、跳舞的小米粒。1、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小鼓敲得轻呢?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活动反思: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机会,“小米

16、粒”在舞蹈时既有节奏,而且表演很丰富、很多样化,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不同的小米粒舞蹈情景。幼儿园大班教案小米粒6活动目标:1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并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2通过游戏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有节奏地米粒跳舞。3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小鼓米粒图谱记录纸(画成鼓面的形状)大大的鼓面活动过程:一、节奏练习。1老师出示小鼓:“小鼓唱歌时声音是怎么样的?”2节奏游戏练习:师交代鼓和小朋友玩歌唱接力游戏的玩法。3.师再次敲鼓:小鼓唱歌什么特别的地方?二、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1出示

17、米粒,猜测米粒在鼓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进行验证。2启发幼儿创编米粒跳动的动作,教师进行记录。3出示图谱,听音乐和鼓声学学图上米粒跳舞的动作。4听音乐,让孩子做自己创编的动作。三、看图演唱歌曲。1让孩子说说图上的内容。你看懂了什么?2听老师点图演唱一遍。3幼儿看图学唱一遍。四、玩游戏鼓上的小米粒1.交代游戏规则,重点强调音乐停地时候,谁站在鼓后面就由谁敲鼓。2.听音乐玩游戏,听鼓点用有趣的动作表现出来。教学反思: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