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2.67KB ,
资源ID:1505375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0537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1、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命题趋势探秘】命题规律考查内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热度考查题型选择题、综合题选择题、综合题所占分值412分416分命题趋势1. 本专题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仍将是2016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对先秦政治制度考查的重点是宗法制、分封制的内涵及影响。 2. 通过设置新情境、运用新材料,重点考查阅读理解、知识运用能力。围绕解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及各王朝采取的重大制度和举措的内容、特点及影响进行考查。3. 从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历史遗存的影响、古

2、代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今天政治民主化进程、机构改革借鉴的角度命题。4.古代选官制度是历来高考的热点问题;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高频考点聚焦】考点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基础知识梳理】 一、商周的政治制度 1. 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采用_,王位传承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_色彩。 (3)行政管理: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方国首领,臣服于商朝。 2.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2)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_分别授

3、予王族、功臣和前代帝王的后代。(3)内容 义务:诸侯要为周天子 _、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_、征派赋役等。 (4)影响 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王权;扩大了统治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_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后期: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西周后期,_,分封制遭到破坏。 3. 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_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

4、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核心是_;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特点:血缘和政治相结合,形成“家”和“国”一体的统治。 (5)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分封制推行。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背景 (1)政治上:秦朝结束分裂。成为统一的_的封建王朝。 (2)经济上: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 2. 内容 (1)皇帝制度 皇帝称号:皇帝至尊。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权力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5、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_,下设诸卿。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 _。 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3)地方官制:推广郡县制。 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 郡由中央政府_,下设若干县。 郡守、县的长官都由皇帝_。 3. 影响 (1)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加强和完善。 参考答案王位世袭制 神秘 土地和人民 镇守疆土 建立武装 周王室 王权衰弱 父系血缘 嫡长子继承制 中央集权 处理全国政事 监察百官 直接管辖 直接任命 政治制度 【核心考点讲练】 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

6、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地方权力较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如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3)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如以占卜决定国家大事。 (4)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但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注意: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以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在王位和爵位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按血缘管理的宗法制;在宗法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2.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

7、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 消极作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朝最终因暴政而亡。 【典例1】(2015浙江文综)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考

8、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现正确,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典例2】(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

9、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考点】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外戚干政 【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技巧点拨】1.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奴隶主贵族对王国疆域和人民的统治;宗法制的目的则是确立和巩固嫡系子孙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有关宗法制对现代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

10、以下几种:追根问祖、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先家人后外人等。凡读到题干中有关这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与宗法制有关。2.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国家制度,以国家权力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宗旨。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地方政府听命于中央政府;官僚体系取代贵族体系。考点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问题:汉初

11、郡县与封国并存,造成封国与朝廷对抗。 解决: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问题: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_,其长官拥有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宋朝 问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解决: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_监督;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3)元朝行省制度 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边缘民族地区设_进行管理。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

12、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_、始终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_的三省体系。 (3)隋唐 措施:确立了三生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职能:_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保证了_;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_、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13、权和财权。 (5)元朝 设_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相权越来越大,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 3.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_,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的科举制 形成: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_科。 完善:唐宋元时期。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宰相制度的废除 (1)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_,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

14、)影响: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 内阁的出现 (1)过程 明太祖设置_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_。 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 3. 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_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帝设_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影响:君主专制加强,_进一步得到巩固。 参考答案推恩令 节度使 通判

15、 宣慰司 尚书令 门下省 尚书省 皇权的独尊 参知政事 中书省 察举制 门第 进士 中书省 殿阁大学士 票拟权 内侍机构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中央集权【核心考点讲练】 1.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等。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

16、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等。 2.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及规律认识 (1)变化 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

17、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唐:实行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

18、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3)规律小结: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典例1】(2015四川文综)“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

19、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顷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答案】C【典例2】(2015山东

20、文综)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 【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技巧点拨】用排除法解答选择题 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不

21、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1)排“错”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2)排“正”法: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

22、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3)排“它”法: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4)排除不符史实的答案:这类题列举的选项

23、中,一般含有“全部、都、各、一直”等字样的绝对表述,像这样的答案一般是错误。只要知识点掌握得牢固,找准题干时间段,凡不符合史实肯定是不对的;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否定式选择题就可以选。 专题热点集训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5分钟)一、选择题1(2014新课标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2(2015江苏单科)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

24、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3.(2015天津文综)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4.(2014四川卷)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25、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2014海南卷)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6(2015四川文综)“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

26、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7.(2014海南)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8(2014山东卷)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9(2015山东文综)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

27、度10(2013江苏卷)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11(2014海南卷)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12(2012江苏卷)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

28、、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二、综合题13.(2015天津文综)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

29、01年公元192年)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至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2)比较至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3)第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14.(2015天津文综)阅读材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