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5375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冲刺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命题趋势探秘】

命题

规律

考查内容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及

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查热度

☆☆☆

☆☆☆

考查题型

选择题、综合题

选择题、综合题

所占分值

4—12分

4—16分

命题

趋势

1.本专题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仍将是2016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对先秦政治制度考查的重点是宗法制、分封制的内涵及影响。

2.通过设置新情境、运用新材料,重点考查阅读理解、知识运用能力。

围绕解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及各王朝采取的重大制度和举措的内容、特点及影响进行考查。

3.从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历史遗存的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今天政治民主化进程、机构改革借鉴的角度命题。

4.古代选官制度是历来高考的热点问题;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高频考点聚焦】

◇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基础知识

梳理】

一、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

采用①_______,王位传承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②_______色彩。

(3)行政管理: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方国首领,臣服于商朝。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2)对象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③_______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前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

①义务:

诸侯要为周天子④_______、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②权利: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⑤_____、征派赋役等。

(4)影响

①前期: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王权;扩大了统治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形成对⑥_______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后期:

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西周后期,⑦_______,分封制遭到破坏。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

宗法制是用⑧_______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

核心是⑨_____;形成相对的大宗和

小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特点:

血缘和政治相结合,形成“家”和“国”一体的统治。

(5)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分封制推行。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政治上:

秦朝结束分裂。

成为统一的⑩_______的封建王朝。

(2)经济上:

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思想文化上:

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

2.内容

(1)皇帝制度

①皇帝称号:

皇帝至尊。

②皇位世袭:

权力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

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权力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①丞相: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⑪_______,下设诸卿。

②御史大夫: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⑫_______。

③太尉:

管理全国军务。

(3)地方官制:

推广郡县制。

①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

②郡由中央政府⑬_______,下设若干县。

③郡守、县的长官都由皇帝⑭_______。

3.影响

(1)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⑮___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加强和完善。

[参考答案]①王位世袭制②神秘③土地和人民④镇守疆土⑤建立武装⑥周王室

⑦王权衰弱⑧父系血缘⑨嫡长子继承制⑩中央集权⑪处理全国政事

⑫监察百官⑬直接管辖⑭直接任命⑮政治制度

【核心考点讲练】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地方权力较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如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3)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如以占卜决定国家大事。

(4)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但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注意:

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以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在王位和爵位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按血缘管理的宗法制;在宗法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

2.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

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

消极作用: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朝最终因暴政而亡。

【典例1】(2015·浙江文综)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现正确,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典例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考点】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外戚干政

【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技巧点拨】1.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奴隶主贵族对王国疆域和人民的统治;宗法制的目的则是确立和巩固嫡系子孙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

有关宗法制对现代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追根问祖、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先家人后外人等。

凡读到题干中有关这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与宗法制有关。

2.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国家制度,以国家权力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宗旨。

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地方政府听命于中央政府;官僚体系取代贵族体系。

 

◇考点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问题:

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造成封国与朝廷对抗。

解决: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①“________”,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问题:

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②______,其长官拥有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影响: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宋朝

问题: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解决:

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③________监督;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3)元朝行省制度

内容:

河北、山西、山东等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

边缘民族地区设④________进行管理。

影响: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⑤________、始终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⑥________的三省体系。

(3)隋唐

措施:

确立了三生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职能:

⑦_______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影响: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保证了⑧____________;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⑨_________、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设⑩________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相权越来越大,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实行⑪________,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⑫____________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的科举制

形成: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⑬________科。

完善:

唐宋元时期。

影响: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废除:

1380年,明太祖裁撤⑭________,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影响:

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过程

明太祖设置⑮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⑯__________。

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地位: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⑰________。

3.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⑱_______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帝设⑲__________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职责:

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影响:

君主专制加强,⑳__________进一步得到巩固。

[参考答案]①推恩令②节度使③通判④宣慰司⑤尚书令⑥门下省⑦尚书省

⑧皇权的独尊⑨参知政事⑩中书省⑪察举制⑫门第⑬进士⑭中书省

⑮殿阁大学士⑯票拟权⑰内侍机构⑱议政王大臣会议⑲南书房

⑳中央集权

【核心考点讲练】

1.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①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等。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等。

2.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及规律认识

(1)变化

汉朝:

主要实行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唐:

实行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科举制的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规律小结:

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典例1】(2015·四川文综)“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顷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

【答案】C

【典例2】(2015·山东文综)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

【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技巧点拨】用排除法解答选择题

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

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1)排“错”法:

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

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

(2)排“正”法:

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

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3)排“它”法:

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

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4)排除不符史实的答案:

这类题列举的选项中,一般含有“全部、都、各、一直”等字样的绝对表述,像这样的答案一般是错误。

只要知识

点掌握得牢固,找准题干时间段,凡不符合史实肯定是不对的;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否定式选择题就可以选。

 

专题热点集训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4·新课标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

在的(  )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2.(2015·江苏单科)《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

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3.(2015·天津文综)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4.(2014·四川卷)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5.(2014·海南卷)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6.(2015·四川文综)“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7.(2014·海南)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8.(2014·山东卷)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9.(2015·山东文综)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10.(2013·江苏卷)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11.(2014·海南卷)《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12.(2012·江苏卷)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二、综合题

13.(2015·天津文综)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

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

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14.(2015·天津文综)阅读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