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7.92KB ,
资源ID:1516075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1607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备战高考利用成语学文言虚词.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备战高考利用成语学文言虚词.docx

1、备战高考利用成语学文言虚词利用成语学文言虚词成语因其强烈的生命力和异乎寻常的表现力,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每年高考题中成语的直接运用题占3分,错别字判定题中也有成语出现;文言文考题中,文言虚词占3分。因此,在高考复习中从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目的出发,多角度系统地复习成语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根据新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以常见成语为材料,对共18个文言虚词中的17个虚词(“矣”成语中无)试作分析,希望考生能和文言虚词、成语的复习结合,收到一举多得之效。01而连词,表示多种关系。并列,不译。例如:过屠门而大嚼(比喻把空想当现实来聊以自慰)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学而不厌锲而不舍取而代之听其言而观

2、其行信而有征(信,真实;征,根据)承接。例如:不教而诛三思而行置之死地而后生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一而再,再而三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等。例如:食而不化不劳而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秀而不实苗而不秀 (开花)犯而不校(计较)三过家门而不入树欲静而风不止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望而不可即假设,译为“假如、如果”等。 例如: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修饰。可不译。例如:尽力而为向隅而泣挺身而出 铤身而出冲口而出沐猴而冠不言而喻乘兴而来乘虚而入侃侃而谈数米而炊适可而止一概而论竭泽而渔重足而立,侧目而视不可同日而语因果,可译为“因而、因此”等。例如:显而易见轻而易举食言而肥穷而后工复音助词“而已”,表示限止语气,可

3、译为“罢了”。例如:如此而已02乎用作助词。疑问语气,可译为“吗”。例如: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学而,原文有感叹语气)表示停顿,一般不译。例如:忘乎所以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等。例如: 神乎其神微乎其微用作介词,相当“于”。例如:异乎寻常情见乎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03其用作代词。第三人称, 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等。例如:任其自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死得其所含糊其词隐约其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工)(工匠)欲善其事,必欲利其器支吾其词闪烁其词恰如其分适得其反第一人称。可译为“自己”。例如:自行其事自圆其说 怀璧(比喻有才能)其罪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那个”等。

4、例如:曲尽其妙自得其乐知其一,不知其二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用作副词,反诘语气。可译为 “难道(岂)”。例如:舍我其谁用作音节助词,有的用在形容词前,有的用在动词前。例如:北风其凉五世其昌躬逢其盛不厌其烦不厌其详突如其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04且用作时间副词,可译为“暂且、姑且”。例如:得过且过得饶人处且饶人05然用作助词,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例如:豁然开朗浑然一体黯然销魂漠然置之用作动词,表示赞同,可译为“是、对”。例如:不以为然06所用作助词。经常同动词、形容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有的中间加否定词“不、未”等。例如:从心所欲

5、己所不欲不知所云管见所及前所未闻一无所有所向无敌无所用心无所不为在所不辞前所未有强人所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复音虚词“所以”,起始义是“所从来的”的意思。例如:忘乎所以表示约略的数目。例如:多历年所(年数)07为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例如:为民请命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着”。例如: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舍己为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例如:金石为开户限为穿(形容来往的人多)用作助词,音二声,不译。例如:为期不远莫此为甚人自为战一言为定宽大为怀用作动词,音二声,可根据环境灵活翻译。见义勇为胡作非为事在人为勉为其难为所欲为有

6、所不为而后有为(做)天下为公止戈为武言为心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量入为出左右为难画地为牢据为己有 (作、作为)08焉用作助词,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可不译。 例如:语焉不详用作兼词,相当于“于之(是)”。例如:习焉不察心不在焉用作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杀鸡焉用牛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09也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不译。例如:空空如也莫余毒也勿谓言之不预也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例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0以用作介词。表示工具、手段、方式等,可译为“用、拿、凭着”。例如:文以载道夜以继日道路以目以暴易暴以卵投石饱以老拳一言以蔽之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7、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例如: 勿以恶小而为之不以一眚掩大德表示标准、身份,可译为“按”。例如: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用作连词,跟“而”略同,但不用于转折关系。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为了”。例如:拭目以待虚席以待学以致用表示修饰,可译为“地、来”。例如:扫地以尽(形容破坏净尽)全力以赴如愿以偿长此以往聊以自慰表示承接。例如:摩厉以须(摩厉,即磨砺;须,等待)表示并列。例如: 好整以暇 (形容即严整又从容不迫)复词“以为”用如动词,可译为“认为”等。例如:自以为是不以为然11因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等。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凭借、利用”等。例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成

8、事因陋就简表示条件,可译为“趁着、通过”等。例如: 因势利导因小见大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因祸为福因噎废食因小失大因难见巧用作动词,可译为“沿袭”等。例如:陈陈相因因循守旧12于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表示处所,可译为“在、从、到”等。例如:喜形于色怒形于色无敌于天下 义形于色无动于衷立于不败之地拒人于千里之外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流言止于智者御敌于国门之外表示范围,可译为“在方面”等。例如:老于世故言(助词)归于好果于自信(贬义)定于一尊(指最有权威的人)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例

9、如:于今为烈表示对象,可译为“向、对、给”等。例如: 嫁祸于人无济于事问道于盲安于现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在形容词、动词之后,引进比较对象,可译为“比”。例如:急于星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聊(姑且,略微)胜于无事实胜于雄辩表示原因 ,可译为“由于”。例如:业精于勤疲于奔命13与介词,介进对象。可译为“跟、同、替”。例如:与众不同事与愿违无与伦比与日俱增休戚与共羞与为伍虚与委蛇患难与共习与性成 (这一组省略介词宾语)用作动词。音三声,可译为“给”。例如:欲取姑与丰收刻与14哉感叹语气助词,可译为“啊、呀”。例如:优哉游哉呜乎哀哉唐哉皇哉(指唐尧和汉皇形容规模宏伟气势盛大)15则

10、用作连词,表示多种关系。表示承接。 可译为“ 便、就” 。例如:闻过则喜不平则鸣穷则思变表示假设。 可译为“ 那么 、就” 。例如:不退则进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表示并列。可译为“就”。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用作副词,起判断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心之官则思用作名词。可译为“榜样”。例如:以身作则16者用作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 “的人”。例如: 来者不拒旁观者清后来者居上行百里者半九十17之用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可译为“它、它们,他、他们”等。例如 : 敬而远之趋之若鹜悔之无及处之泰然反

11、其道而行之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来之不易(使动)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例如:一技之长一孔之见惊弓之鸟一念之差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自知之明伯仲之间拒人千里之外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例如: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言之凿凿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先务之急不此之图勿谓言之不预也音节助词,一般不译。例如:玄之又玄总而言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卑(低下)之无甚高论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例如:之死靡它(指志趣专一,至死不变)联系成语学习文言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结合成语学习一些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如: 道: 道不拾遗(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以其

12、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说长道短(说)又如:兵:短兵相接(兵器) 斩木为兵(兵器)兵强马壮(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损兵折将(士兵) 纸上谈兵(兵法)借助成语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通假成语中也有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如:被(披)坚执锐 图穷匕见(现) 一暴十寒(曝) 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 景从云集(影) 流言蜚语(飞) 博闻强识(志)疾恶如仇(嫉) 无动于中(衷) 胆战心惊(颤) 受益匪(非)浅 古今异义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些成语,单就词来说,有很多虽与现代汉语的词同形,但其意义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这些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的词,就是古今同形异义词。古今异义是古代汉

13、语中的常见现象,结合成语的语境来理解古今异义,不容易望文生义,以今解古。如:成语 词 意义赴汤蹈火 汤 热水、开水运斤成风 斤 斧头破涕为笑 涕 眼泪乳臭未干 臭 气味屡试不爽 爽 差错不名一钱 名 占有 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主要表现如下六个方面: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不可名状”中的“名”字是个名词,翻译为“说出”,所以在这个地方,它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衣锦还乡、门可罗雀、沐猴而冠,这里的“衣”、“罗”、“冠”应分别作动词“穿”、“张网

14、捕”、“戴帽子”解释。与此类似的还有: 罄竹难书(写)、 莫名其妙(说出)、袍笏登场(穿上官袍,拿上板子)、洞烛其奸(照见)、相形失色(比较)、声东击西(声讨)。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百废俱兴废: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情。例“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布衣之交”中的“交”意为名词“朋友”。形容词作名词成语“党同伐异”中的“同”和“异”是两个形容词,在这里翻译为“意见相同的人,意见不同的人”,所以活用为名词。又如:从善如流善: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危: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披坚执锐坚:形容词,坚硬、坚利,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锐利、锋利,

15、作名词,锐利的武器。例“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择善而从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榜样。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扶老携幼(老人和孩子)、 扶危济困(处于困境中的人)、披坚执锐(坚硬的,锋利的)、扶强抑弱(强大的人,弱小的人)、革故鼎新(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成语中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无丝竹之乱耳”中“乱”意为“使乱”,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使动词来源有三:从名词来例如:“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袁枚黄生借书说)此处成语“汗牛充栋”一词中的

16、“汗”是名词,按照今天的习惯,后面也不能跟宾语,同样从文言文的角度来考察,它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出汗。从动词来 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此处成语“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字和“安”字是两个动词,确切地说是两个不及物动词,也是不能带宾语,所以它也是特殊用法,那就是动词的使动,可翻译为“使安”“使来”。 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飞沙走石 、惊天动地 、打草惊蛇、 破釜沉舟、沉鱼落雁 、

17、兴风作浪等。从形容词来 形容词用作使动,就是让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卑躬屈膝”一词中的“卑”和“屈”字是两个形容词,按照今天的语言习惯,形容词后面是不能跟宾语的,所以它实际上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是“使卑”(使身体卑下)“使屈”(使膝盖弯曲)的意思。又如:完璧归赵完: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好。例“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殚精竭虑(使殚,使竭) 丰衣足食(使丰,使足)破门而出(使破) 穷兵黩武(使穷,使黩)竭泽而渔(使竭) 精兵简政(使精,使简) 成语中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结合

18、常见的成语,这种语言现象就容易接受了。 从名词来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例:“梅妻鹤子”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还有鱼肉百姓、幕天席地等。 从动词来所谓动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可译为“以为”“把当作”。例:“ 是古非今”就是认为古代是对的,认为现代是不对的。从形容词来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成语“不耻下问”中的“耻”字,也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按照需要翻译成“以为耻”,所以它是形容词的

19、意动用法。又如:“不远千里”就是不以千里为远。与此类似的还有厚此薄彼、不远万里、目空一切 、兵贵神速 、安贫乐道等。名词作状语这是古汉语的特有现象,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而在成语中却俯拾即是。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还有的表示时间。表示比喻 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如:斗折蛇行斗、蛇: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分别作“折”“行”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唐柳宗元小石潭记)还有狼吞虎咽、风驰电掣、狼奔豕突、土崩瓦解、

20、龙腾虎跃、条分缕析、鳞次栉比等,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表示方向或处所。如:南征北战南、北:向南,向北,分别作“征”“战”的状语,表方向。风餐露宿风、露:在风里,在露天下,分别作“餐”“露”的状语,表环境处所。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东张西望(向东,向西)狼烟四起(从四面八方)道听途说(从道上,从途中)等。表示工具、方式。口诛笔伐口、笔:用口,用笔,分别作“诛”“ 伐”的状语,表工具。耳闻目睹耳、目:亲耳,亲眼,分别作“闻”“ 睹”的状语,表方式。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车载斗量(用车、用斗)拳打脚踢(用拳、用脚)耳提面命(当面)等。表示时间。日积月累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分别作“积

21、”“累”的状语,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 对于枯燥的文言句法,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如:、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

22、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焉、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学习 “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

23、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业精于勤、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第二,“以

24、”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一言以蔽之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特殊句式:这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几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省略句、倒装句等。这些句式同样在成语中存在。判断句“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为”“ 皆”“非”等虚词来表判断。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

25、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知之为知之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被动句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于”等等。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为今用” 囿于成见,受制于人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蔓草难除”等。疑问句:其奈我何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如:1.省谓词:一字(值)千金 一言(重)九鼎 再(鼓)衰三(鼓)竭一诺(重)千金、千钧(系于 )一发2.省宾词: 羞与(之)为伍,沧海(之)一粟,引(之)以为戒,无与(之)伦比,3.省介词: 名满(于 )天下、声闻(

26、于)遐迩,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狗尾续(于)貂,束之(于)高阁,流芳(于)百世,祸起(于)萧墙。4.省代词:亲(者)痛仇(者)快。5.省连词:欲速(则)不达。倒装句: (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见上文)1.谓语前置:过甚其词2.动宾倒置: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唯利是图3.定语后置: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成语里面的虚词现象 其实不仅仅是实词,一些虚词和特殊的句式也被保留在成语中。如虚词”而1.表转折心有余而力不足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口惠而实不至 树欲静而风不止2.表假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3.表修饰侃侃而谈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向隅而泣4.表承接群起而攻之 竭泽而渔 见机而动5.表并列 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如:之

27、: 置之度外(它,代词)患难之交(的,助词)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此之图(助词,提前宾语)以: 以噎废食(因为,介词)以卵击石(拿,用,介词) 以貌取人(凭、据,介词) 数以万计(按,介词) 拭目以待(而,连词) 以手加额(把,介词)于:无济于事(介词,对)问道于盲 (介词,向) 重于泰山(介词,比) 行成于思(介词,由于) 青出于蓝(介词,从)成语里面的兼词现象 如:公诸(之于)同好 付诸(之于)东流 心不在焉(于此)古代文化常识:我国古代的文化博大精深,典籍浩如烟海,我们从成语入手,慢慢积累,也能学到不少知识,譬如下面一些常见成语,就有不少学问:1、韦编三绝: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2、觥筹交错: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一种筹码。3、竹报平安:竹,竹简。竹报,旧时家信的别称。4、伯仲之间:兄弟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5、稗官野史:古代的小官,专给帝王讲述街谈巷议、风俗故事,后来就称小说为稗官。6、气冲斗牛:指北斗星和牵牛星。7、近在咫尺:古代长度单位,周代指八寸。8、及笄年华:古代女子一般十五而笄(结发上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