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704.01KB ,
资源ID:1538366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3836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

1、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期末复习(一)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据塔斯社报道,2018年5月,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生森林火灾,燃烧面积达66 441公顷。截至12日白天,消防队共扑灭12 672公顷的森林大火。右图为俄罗斯森林大火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此次大火破坏的森林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该植被分布区的气候特征为()A全年寒冷干燥 B全年温和湿润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温和短暂,冬季寒冷漫长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

2、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读红树林景观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红树林生长习性的描述,正确的有()多分布渤海沿岸根系不发达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A B C D4. 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答案】3.C 4.A【解析】3.渤海位于温带,缺乏红树林海岸,错误;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正确;多为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根系发达,错误,正确。4.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

3、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读图回57题。5.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6.导致图中甲、乙两地自然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地形 7.下列树种最可能出现在甲地的是 (C)【解析】5选C,6选B,7选C。第5题,图中显示客家人主要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雷州半岛。黄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4、;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第6题,图中甲地位于河南,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乙地为甘肃省,自然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二者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距海远近导致的水分差异。第7题,甲地为华北地区,自然植被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四幅图中A为椰树,属于常绿阔叶林;B为云杉,属于针叶林;C为柳树,属于落叶阔叶林;D为仙人掌,为荒漠植被。某地动物多具有夏眠、夜行、耐旱的特征。据此完成89题。8.该地植被最可能为()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 C温带草原 D落叶阔叶林【答案】8.B【解析】据材料信息“夜行”可知,该地白天的气温高,不适宜活动;据材料信息“耐

5、旱”可知,该地气候干旱;据材料信息“夏眠”可知,该地夏季炎热,故该地植被最可能为热带荒漠。9.关于该地区植被特点的推测,正确的是()A植被种群丰富 B植物根部短小 C叶片退化为刺 D茎叶硕大肥厚【答案】9.C【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植被为热带荒漠。植被种群简单,根部发达,叶片退化为刺。10.有关土壤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有机养分的最初来源B. 热带地区风化壳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大C.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物理和生物风化逐渐增强D.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11.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

6、正确的是( )A. 成土母质就是土壤B. 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全部的矿物养分C. 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D. 成土母质需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故其粒度与土壤质地并无关系10.【答案】D本题考查土壤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掌握土壤的形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A错。B.热带荒漠地区风化壳的厚度小,土壤厚度不一定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大,B错。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和生物风化逐渐增强,C错。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分解,有机质含量少,D对。故选D。11.【答

7、案】C本题考查土壤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成土母质不是土壤,但为土壤的发育提供矿物质。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213题。图1图21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12.【答案】 C【解析】 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

8、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13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13.【答案】 B【解析】 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南海

9、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蔬松。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左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下右图示意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据此完成1416题。14.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 气温低,蒸发弱 B. 降水多,淋溶作用强C. 植物多,吸收盐分 D. 距海远,海水影响小15.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A. 鱼类死亡分解 B. 植物死亡分解C. 鸟类死亡分解 D. 珊瑚、贝壳碎屑16

10、.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特点是( )A. 自表层向下逐渐升高 B. 自表层向下逐渐降低C. 表层以下50-80cm下降最快 D. 表层以下20-50cm含量最大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回答1718题。17.该湖泊沼泽地()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17.【答案】 C【解析】 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乙处厚度为2.53.0,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1

11、8.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可知,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又是湿地,有机土面积最大,A正确。澳大利亚地势低平地区,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容易随地下水蒸发而上升到地表,造成盐碱危害。科学家发现在南部小麦带(下图)盐渍化农田上种植一种根系发达、吸水性强的盐生灌木滨藜,34年后,土壤盐分明显降低,并可在盐生灌木行间种植大麦、燕麦等作物,发

12、展畜牧业。据此完成1921题。19.图中M地土壤盐分含量最低时为该地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20.种植滨藜能使土壤盐分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是A. 降低地下水位,吸收土壤盐分 B. 枝叶茂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C. 增加大气降水,稀释土壤盐分 D. 根系较发达,增加土壤地下水21.M地小麦收获期间,与我国徐州(3415N,11711E)相比,悉尼(3351S,15112E)A. 白昼时间较短 B. 日出时刻较晚C. 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D. 正午物影较长19.D 20.A 21.C【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盐分的季节变化。读图可知,M地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

13、带影响降水多,土壤的淋溶稀释作用使盐分降到最低,D对,ABC错。故选D。本题考查种植滨藜能使土壤盐分明显降低的原因。根据题意知,滨藜根系发达,吸水性强,可吸收土壤盐分,降低地下水位,导致土壤盐分下降,A对;枝叶茂盛会加大蒸发,根系发达会加大地下水的吸收从而使土壤水分减少,植被对大气降水的影响小,BCD错。故选A。本题考查小麦收获季节及地理现象的判读。M位于南半球,当地的夏季小麦收获,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悉尼昼长夜短,徐州昼短夜长,A错;悉尼昼长,日出时刻较早,B错;太阳直射点离悉尼比徐州近,悉尼正午太阳高度较高,正午物影较短,C对,D错。故选C。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

14、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2223题。22.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23.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向日葵原产热

15、带,喜日照,对温度有较强适应性,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并能在各类土壤上生长。东欧平原南部为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是俄罗斯、乌克兰的主要农业区,也是两国向日葵的主要分布区。其葵花籽出油率高、质量好,属绿色有机农产品。材料二:图1为东欧平原向日葵生产分布图,图2为图1中向日葵分布区某地气候统计资料。(1)简述向日葵分布区的气候特征。(2)从气候和生物的角度,分析该地肥沃黑土的形成原因。(3)简析该区域葵花籽含油率高的自然原因。(4)从生物灾害防治的角度,说明该区域葵花籽属于绿色农产品的原因。(1)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寒冷;年降水量600mm左右,降水相对集中于夏季。(2)地处温带草原带(温

16、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植被茂密(根系多)冬季寒冷、枯枝落叶分解速度慢;降水量较少,对表土侵蚀作用弱;土壤多有机质积累而形成肥沃黑土。(3)生长期降水少,光照条件好;纬度较高,夏季日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大,利于含油物质的积累;积温低,向日葵的生长期较长,积累的含油物质多。(4)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害虫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最低气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该区域农作物病虫害少(不易发生),农药使用少(残留少)。流石滩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通常指高山冰川雪线以下,高山草旬以上的过渡地带,在山坡较平坦处形成扇形岩屑坡。这里年均温在-4oC以下,最热月均温也在0oC以下,经常出现霜冻、雪

17、雹和强风。植被稀少,多具有速生、叶片厚、根系发达等特点,多呈斑块状、簇状匍匐在地面零星分布,花色艳丽(如下图)。(1)描述高山流石滩的形成过程。(6分)(2)分析高山流石滩植被稀疏的原因。(6分)(3)分析流石滩上的植物是如何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6分)【答案】(1)(6分)在剧烈的昼夜气温变化和冻融作用下(风化作用),使大量岩石表面裂隙发育,不断崩解破碎,岩屑和碎石沿着山坡缓慢向下滑动,在较平坦处堆积形成流石滩。(2)(6分)气温低 降水少 昼夜温差大 紫外线强 风力强劲 土壤不发育(任答三点)(3)(6分)植株低矮,可防风保暖 根系发达,可抵御干旱和大风 花色艳丽,可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

18、播花粉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8)。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高山灌丛草甸土是在高山针叶林带垂直范围内,因森林遭破坏而出现适应新环境并具有相对稳定的灌丛草甸植被,在此植被下而形成的土壤类型

19、。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5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图1图2(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

20、然原因。(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解析】 (1)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约3 200米,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2)图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从6:00开始逐渐增加,

21、14:00后逐渐下降。一天中释放速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根据CO2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曲线形态,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 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约6时左右。(3)图2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

22、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答案】 (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