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8366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0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docx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期末复习

(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据塔斯社报道,2018年5月,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生森林火灾,燃烧面积达66441公顷。

截至12日白天,消防队共扑灭12672公顷的森林大火。

右图为俄罗斯森林大火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大火破坏的森林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寒带针叶林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该植被分布区的气候特征为(  )

A.全年寒冷干燥B.全年温和湿润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夏季温和短暂,冬季寒冷漫长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

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

读红树林景观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红树林生长习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多分布渤海沿岸 ②根系不发达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3. C4. A

【解析】

3.渤海位于温带,缺乏红树林海岸,①错误;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③正确;多为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根系发达,②错误,④正确。

4.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

读图回5~7题。

5.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6.导致图中甲、乙两地自然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C.土壤D.地形

7.下列树种最可能出现在甲地的是( C )

【解析】5选C,6选B,7选C。

第5题,图中显示客家人主要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雷州半岛。

黄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第6题,图中甲地位于河南,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乙地为甘肃省,自然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二者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距海远近导致的水分差异。

第7题,甲地为华北地区,自然植被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四幅图中A为椰树,属于常绿阔叶林;B为云杉,属于针叶林;C为柳树,属于落叶阔叶林;D为仙人掌,为荒漠植被。

某地动物多具有夏眠、夜行、耐旱的特征。

据此完成8~9题。

8.该地植被最可能为(  )

A.热带雨林B.热带荒漠C.温带草原D.落叶阔叶林

【答案】8.B

【解析】据材料信息“夜行”可知,该地白天的气温高,不适宜活动;据材料信息“耐旱”可知,该地气候干旱;据材料信息“夏眠”可知,该地夏季炎热,故该地植被最可能为热带荒漠。

9.关于该地区植被特点的推测,正确的是(  )

A.植被种群丰富B.植物根部短小C.叶片退化为刺D.茎叶硕大肥厚

【答案】9.C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植被为热带荒漠。

植被种群简单,根部发达,叶片退化为刺。

10.有关土壤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有机养分的最初来源

B.热带地区风化壳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大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物理和生物风化逐渐增强

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

11.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就是土壤

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全部的矿物养分

C.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

D.成土母质需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故其粒度与土壤质地并无关系

 

10.【答案】D

本题考查土壤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掌握土壤的形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A错。

B.热带荒漠地区风化壳的厚度小,土壤厚度不一定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大,B错。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和生物风化逐渐增强,C错。

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分解,有机质含量少,D对。

故选D。

11.【答案】C本题考查土壤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

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成土母质不是土壤,但为土壤的发育提供矿物质。

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12~13题。

图1

图2

1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12.【答案】C

【解析】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13.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

13.【答案】B

【解析】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蔬松。

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

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

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

下左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下右图示意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

据此完成14~16题。

 

14.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15.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A.鱼类死亡分解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类死亡分解D.珊瑚、贝壳碎屑

16.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特点是()

A.自表层向下逐渐升高B.自表层向下逐渐降低

C.表层以下50-80cm下降最快D.表层以下20-50cm含量最大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

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该湖泊沼泽地(  )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17.【答案】C

【解析】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乙处厚度为2.5~3.0,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

18.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可知,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又是湿地,有机土面积最大,A正确。

 

澳大利亚地势低平地区,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容易随地下水蒸发而上升到地表,造成盐碱危害。

科学家发现在南部小麦带(下图)盐渍化农田上种植一种根系发达、吸水性强的盐生灌木滨藜,3~4年后,土壤盐分明显降低,并可在盐生灌木行间种植大麦、燕麦等作物,发展畜牧业。

据此完成19~21题。

 

19.图中M地土壤盐分含量最低时为该地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0.种植滨藜能使土壤盐分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降低地下水位,吸收土壤盐分B.枝叶茂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C.增加大气降水,稀释土壤盐分D.根系较发达,增加土壤地下水

21.M地小麦收获期间,与我国徐州(34°15N,117°11'E)相比,悉尼(33°51S,151°12E)

A.白昼时间较短B.日出时刻较晚

C.正午太阳高度较高D.正午物影较长

19.D20.A21.C【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盐分的季节变化。

读图可知,M地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土壤的淋溶稀释作用使盐分降到最低,D对,ABC错。

故选D。

本题考查种植滨藜能使土壤盐分明显降低的原因。

根据题意知,滨藜根系发达,吸水性强,可吸收土壤盐分,降低地下水位,导致土壤盐分下降,A对;枝叶茂盛会加大蒸发,根系发达会加大地下水的吸收从而使土壤水分减少,植被对大气降水的影响小,BC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小麦收获季节及地理现象的判读。

M位于南半球,当地的夏季小麦收获,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悉尼昼长夜短,徐州昼短夜长,A错;悉尼昼长,日出时刻较早,B错;太阳直射点离悉尼比徐州近,悉尼正午太阳高度较高,正午物影较短,C对,D错。

故选C。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此完成22~23题。

22.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23.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向日葵原产热带,喜日照,对温度有较强适应性,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并能在各类土壤上生长。

东欧平原南部为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

是俄罗斯、乌克兰的主要农业区,也是两国向日葵的主要分布区。

其葵花籽出油率高、质量好,属绿色有机农产品。

材料二:

图1为东欧平原向日葵生产分布图,图2为图1中向日葵分布区某地气候统计资料。

(1)简述向日葵分布区的气候特征。

(2)从气候和生物的角度,分析该地肥沃黑土的形成原因。

(3)简析该区域葵花籽含油率高的自然原因。

(4)从生物灾害防治的角度,说明该区域葵花籽属于绿色农产品的原因。

(1)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寒冷;年降水量600mm左右,降水相对集中于夏季。

(2)地处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植被茂密(根系多) 冬季寒冷、枯枝落叶分解速度慢;降水量较少,对表土侵蚀作用弱;土壤多有机质积累而形成肥沃黑土。

(3)生长期降水少,光照条件好;纬度较高,夏季日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大,利于含油物质的积累;积温低,向日葵的生长期较长,积累的含油物质多。

(4)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害虫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最低气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该区域农作物病虫害少(不易发生),农药使用少(残留少)。

流石滩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通常指高山冰川雪线以下,高山草旬以上的过渡地带,在山坡较平坦处形成扇形岩屑坡。

这里年均温在-4oC以下,最热月均温也在0oC以下,经常出现霜冻、雪雹和强风。

植被稀少,多具有速生、叶片厚、根系发达等特点,多呈斑块状、簇状匍匐在地面零星分布,花色艳丽(如下图)。

(1)描述高山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6分)

(2)分析高山流石滩植被稀疏的原因。

(6分)

(3)分析流石滩上的植物是如何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

(6分)

【答案】

(1)(6分)

在剧烈的昼夜气温变化和冻融作用下(风化作用),使大量岩石表面裂隙发育,不断崩解破碎,岩屑和碎石沿着山坡缓慢向下滑动,在较平坦处堆积形成流石滩。

(2)(6分)

①气温低②降水少③昼夜温差大

④紫外线强⑤风力强劲⑥土壤不发育(任答三点)

(3)(6分)

①植株低矮,可防风保暖

②根系发达,可抵御干旱和大风

③花色艳丽,可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8)。

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山灌丛草甸土是在高山针叶林带垂直范围内,因森林遭破坏而出现适应新环境并具有相对稳定的灌丛草甸植被,在此植被下而形成的土壤类型。

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25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

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

图1

图2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解析】

(1)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

海拔高,约3200米,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

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

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

(2)图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

从6:

00开始逐渐增加,14:

00后逐渐下降。

一天中释放速度最大值出现在14:

00,最低值出现在6:

00。

根据CO2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曲线形态,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

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约6时左右。

(3)图2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

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

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答案】

(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

CO2释放速率从6:

00开始逐渐增加,14:

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

00,最低值出现在6:

00。

原理:

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