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58MB ,
资源ID:1554492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5449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阿胶的起源和传说.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docx

1、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圣药”阿胶的起源阿胶,又名傅致胶、贡胶、驴皮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圣药,药用历史已有2 500多年。它以主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出名,以质量稳定、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千百年经久不衰,而且日臻完善。胶的起源,虽不像植物类药有神农尝百草一类的可资征引,但可以推想,大抵在我国原始氏族公社繁盛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人们通过食用禽兽肉类,逐渐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可渐浓缩成一种黏稠物,用以粘合物件,干燥后坚牢难破,于是就发现了“胶”这种物质,并用以制造弓弩等。兽皮本可食用,胶亦可食用,人们食用胶后,发

2、现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于是胶又渐成为一种药物。当然,这种发现并非一蹴而就,最初是偶然发现,其后又经过先民们的不断摸索、实践,最终有了较成功的经验。据先秦文献孙子兵法等记载,胶首先是制造弓弩的重要军事物资,很早就被人们重视。至此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弓人即对此有所记载。如对胶的品种指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对胶的质量鉴别提出“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轸而博廉”。即鉴别胶,以色红赤、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又具锋利的棱角者为好。对胶的熬制,要求做到“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即制胶要熬熟透,锅中用水和锅下用

3、火要适当。如果再从上述胶的品种由“犀胶”深究下去,由于犀牛皮特别厚韧。先秦时主要用以制作将士的护甲,以至滥肆捕杀,春秋以后犀牛在中原绝迹。而这里尚言“犀胶”,表明周代以前中原大地犀牛相当多时,人们曾用犀牛皮制胶,亦足以说明我国制胶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阿胶自面世以来,一直都被皇家视为宫廷滋补圣品,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阿胶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及金属钙、钾、镁、锌、铁等27种元素,蛋白质水解能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这些都是人体营养重要物质,因此阿胶对于补气血、养阴生津、美容润肤、抗衰老、延年益寿等具有无以伦比的效果。自古以来,东

4、阿的阿胶和瓷器,丝绸、茶叶,被定为外交国礼,随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宝”瓷器,丝绸、阿胶、和茶叶。阿胶卓越的滋补功能,神奇美容养颜效果,强大的保胎调经功能,补血止血效果和补虚、滋阴润肺的功效,及其阿胶特殊的水火相济的制作工艺,被历代名医视为有血有肉有情之物,特别是阿胶丰富的氨基酸含量比人参鹿茸还丰富,被誉为“滋补三大国宝”。中医药工作者通过选取650部代表性中医典籍进行检索统计,其中303部有阿胶的记载应用,典籍上溯神农本草,下至民国医案,经研究统计汇总,相关的阿胶医方共达3200余方次,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

5、“上品”,中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本草纲目中称其为“圣药”。在分类整理过程中,发现约有1000余方次用于妇科类疾病,580余方次用于肺痨咳嗽等呼吸系统,890余方次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100余方次用于血症并治与广谱止血,有100余方次用于补益通治,其余方剂为外科等杂症。可见阿胶应用极广。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三经,是一味补血止血的良药,主治血虚萎黄、呕血、便血、尿血、崩漏及阴虚肺燥咳嗽等。集治疗保健于一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能,在治疗血液病及滋补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治疗效果,被称为“血液的保护神”、“固体代血浆”。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相传

6、神农氏尝百草,发明中药。药分上、中、下三品。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上品主养生,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曹植初到东阿,骨瘦如柴,受人指导服食阿胶,受益非浅特有感而作飞龙篇赞美阿胶“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才高八斗的“东阿王”曹子建说的 “仙药”就是阿胶。东阿道地阿胶,1500多年来皆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因此又有“贡胶”之称。为此东阿也有“阿胶之乡”、“贡胶之乡”美称。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医宗金鉴特别强调“参茸入方,如君临天下,君无儿戏,非病勿服”。而阿胶“性平味甘,虚寒血亏者宜久服之,本固自无忧吝”的记载。其性平

7、甘缓,可长期服用。“药圣”李时珍盛赞阿胶为圣药,李时珍生长于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个时间段内的医学风气是强调“以人补人”,最有名的大补之药是秋石、紫车河等,李时珍对这种风气极为厌恶,所以牵涉到大补之类的药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轻易赞美。在本草纲目中一万多个药方,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唯独在“发明”条目里,引用了杨士瀛的评价:“阿胶育神,人参益气”,称阿胶 “疗吐血、血淋、尿血、肠学风、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症。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痨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并将阿胶列在人参之前,这么高的评价

8、,极其罕见!。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直接说阿胶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补最甚”。 民国医家黄杰熙直接以“妙药”盛赞阿胶:“人之病虽多,不外水火气血之病,真阿胶滋补潜流血脉之力甚大,故为妙药”。众所周知,东阿的地下水属阴,驴皮为阳,阿胶需浴水火而生,故阿胶功效神奇系因为阿胶是阴阳相济之物!最关键的是阿胶还是五行齐占之物,熬制讲究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占,要用金锅银铲,桑木材,阿井水,猛火文火相佐, 经过七七四十九道工艺,加上东阿天然的晾胶气候,遂炼成阿胶。中国中药数万种,阴阳相济,五行齐占之物,天下唯此一物!东阿道地阿胶,1500多年来皆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因此又有“贡胶”之称。为此东阿也有“阿胶之乡”、

9、“贡胶之乡”美称。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阿胶的几个民间传说:阿桥:唐朝时,阿城镇上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田铭,女的叫阿桥。两人靠贩驴过日子。 阿铭和阿桥成亲五年后,阿桥有了身孕,不料,阿桥分娩后因气血损耗,身体很虚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许多补气补血的良药,也不见好转。阿铭听人说驴肉能补。心想,让阿桥吃些驴肉,也许她的身体会好起来。于是,就叫伙计宰了一头小毛驴,把肉放在锅里煮。谁知煮肉的伙计嘴馋,肉煮熟了,便从锅里捞出来吃。其他伙计闻到肉香,也围拢来吃,这个尝尝,那个尝尝,一锅驴肉不大会儿全进了伙计们的肚里。这下,煮肉的伙计着了慌,拿什么给女主人吃?无奈,只好把剩下的驴皮切

10、碎放进锅里,倒满水,升起大火煮起来。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伙计把它从锅里舀出来倒进盆里,却是一盆浓浓的驴皮汤。汤冷后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胶块。伙计尝了一块,倒也可口,于是把这驴皮胶送给阿桥吃。阿桥平时喜吃素食,不曾吃过驴肉,尝了一口,直觉得喷香可口,竟然不几餐便把一瓦盆儿驴皮胶全吃光了。几日后奇迹就出现了,她食欲大增,气血充沛,脸色红润,有了精神。 事隔年余,那位伙计的妻子也分娩了。由于家里贫穷,于怀胎期间营养不足,生产时几次昏倒,分娩后气血大衰,身体十分虚弱。伙计找来了郎中开了许多补药,吃了也不管用。伙计忽然想起阿桥吃驴皮胶那回事儿来。于是,便将头年煮驴肉熬驴皮的事儿向阿铭阿桥夫妻细说了

11、一遍,并向他们夫妻借头毛驴。阿桥见伙计为妻子重病着急的样子,便给了他一头试试,伙计牵了匹毛驴回家宰了,把驴皮熬成胶块给妻子吃。果然不几日,妻子便气血回升,肤肌红润,大有起色了。自此后,驴皮胶大补,是产妇良药,便在百姓们中间传扬开了。阿铭阿桥开始雇伙计收购驴皮熬胶出卖,生意十分兴隆。有些庄户,见熬驴皮胶有利可图,也相续熬胶出售。可只有阿城当地熬出的胶才有疗效,其他地区制作的没有滋补功能,引起纠纷。官司打到县里,县太爷带着郎中先生来到阿城调查,经过实地探测,发现阿城镇水井与其他地方水井不同,比一般水井深,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沉重许多。 县太爷十分惊喜,才知道驴胶补气补血,除驴皮之外,还赖此得天独厚

12、的井水。于是下令:只准阿城镇百姓熬胶,其他各地一律取缔。县令还将驴皮胶进贡唐王李世民。李世民赏给年迈体弱大臣,吃后都夸此胶是上等补品。李世民大喜,差大将尉迟恭巡视阿城镇。尉迟恭来到阿城,赏给阿铭阿桥金锅银铲,召集匠人将阿城井修葺一新,并在井上盖了一座石亭,亭里竖立了石碑。至今,碑文“唐朝钦差大臣尉迟恭至此重修阿井”的字样,仍依稀可见。传说故事:在东阿一首流传了近千年的民谣,一语道破了阿胶绝密天机的民谣唱道:“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打滚,狼溪河边去饮水,城里大桥遛一遭,冬至宰杀取了皮,熬胶还得阿井水。”这首民谣也不知在东阿传唱了多少年,狮耳山、狼溪河、白肚皮的小黑驴,正是这

13、一方灵山秀水、聪慧勤劳的人们熬制出驰名中外、药食兼备的阿胶。乡间小曲一语道破了阿胶的四大天机:所选驴种必须是黑驴;必须放驴狮耳山,饮水狼溪河;时间必须是冬至日;必须用阿井水。这是为什么呢?据传两千多年前,东阿县城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个黑大汉,能飞檐走壁,行风聚雨,夜里到村子里抢掠女子,闹得天昏地暗,人人恐慌。这村边有座庙,庙里住着个傅老和尚,膀大腰粗,武艺高强,暗暗拿定主意,除掉这个黑大汉,为民消灾。 一天夜里,随着一阵狂风,那黑大汉悠然落地,正欲撞门,那和尚大喝一声:“黑贼哪里走!举棒便打。黑大汉转身打架,从山下打到山上,直杀得天转地颤,那和尚汗如流水,气喘吁吁,体力渐热而不支。煞时一道闪电

14、划破天空,一声空鸣,将那黑大汉击倒在地,血流四溅。这时,天已发亮,那和尚定睛一看,原来是头健壮的黑驴,他正饿的肚肠直叫,顾不得许多,取刀剥其皮,割其肉,煮而食之,一气吃光,浑身顿觉有无穷的力量,斑斑白发变成乌丝,满面红光由如童颜,村人无不称奇。时下,一村妇分娩后流血不止,生命垂危,请郎中诊治无效。其夫去向傅氏和尚求驴肉以救生,无奈以食光。那和尚灵机一动,说:“食其肉有奇效,驴皮长在驴肉上,焉能无效,不妨试之。”随之刮皮添水,举火煮之。心急火武,水气蒸干,驴皮变成一锅稀粥,冷后成胶,其夫将胶切给村妇吃后,精神日渐好转,又过了七日,痊愈如初。此后,体弱多病的人,皆向那傅和尚讨要胶吃,个个筋骨健壮。

15、后来其他的村民们知道以后,也如法熬制吃,人人身强体壮。人们为纪念和尚的恩德,将其胶称为佛胶,到后世。人们骂和尚叫“秃驴”,故改称为驴胶。到明朝后,人们发现驴皮胶确实比牛皮胶好,就都把正宗的驴胶称阿胶了传说故事:唐代元和郡县治记载了一个关于唐朝皇帝派大将尉迟恭“官封阿井”的故事。 唐太宗年间,唐太宗在金銮宝典坐朝,突然听说东阿县一个小小的县令公然敢命令:只准许阿城的百姓熬阿胶,其它各地的熬胶庄户一律取缔。这不是以权谋私吗!李世民勃然大怒,下令严查。事情原来是东阿城有一个财主的儿媳产后虚弱,吃了阿胶后,没有作用,这位财主自持县衙有人,就和东阿阿胶作坊打起了官司。而县太爷是个清官,他虽知自己的亲戚是

16、原告,但并未马上断案,而是带着一行人亲自查探,掌握第一手资料,结果发现亲戚买到的阿胶虽是驴皮所熬阿胶,但是产地不是东阿阿城胶坊所产,其生产工艺和东阿阿城胶坊一样,但是阿胶的效果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县令很困惑,亲自进行调查,最后发现同样原料同样的工艺下,效果不一样的原因竟然是熬胶用水有差异胶东阿阿城胶坊制作时使用的是东阿阿井之水,阿井的水井深9丈,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沉得多,钱币放于水面而不沉东阿县令最后得出东阿阿胶之所以能够补气补血,除了驴皮之外,完全依仗得天独厚的井水的结论。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只准许阿城的百姓熬阿胶,其它各地的熬胶庄户一律取缔。听到这个有趣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乐了,遂降旨

17、让阿城进贡阿胶,用以赏赐给年老体弱的的大臣,没想到大臣们服用后,都夸是上等补品。李世民大喜,差大将尉迟恭巡视阿城,于是在东阿的历史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天,一队人马从长安出发,直奔山东古东阿县。带队的人是杀人如麻的大唐开国元勋尉迟恭,他的使命是封存东阿邑的一口阿井,尉迟恭下车伊始就宣布自即日起,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目的是“熬胶进贡”。 从此,阿井与阿胶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往人们往往认为,是因为用了阿井的水制胶才有了阿胶,其实,应该是制备阿胶要用阿井井水,阿胶因东阿而得名,而阿井因“阿胶”而名。早期东阿地区阿胶生产的状况颇难详考,更

18、谈不上研究当时的生产规模。但有一点至为明确,那就是早在1500年前,这里就开始向朝廷上贡阿胶。亦即东阿上贡阿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缓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 据考,最早记载“药用胶”的古籍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成书时间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说明阿胶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2500年到3000年以上的历史。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阿胶

19、列为上品,较详细地论述了功效。并将性味、功效归纳为“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轻身”。这段记载为历代医家所遵奉。说明此时阿胶已是临床常用之品,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意思是说再灵验的物品其作用也并非无限。这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阿胶一名的最早记述,说明那个时候的阿胶已名闻天下。东汉(公元25年220年),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医圣张仲景临床验证阿胶实际疗效,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所著的伤寒论和金

20、匮要略两书中,应用阿胶即达12种之多。据统计,金匮要略用阿胶配伍入药的处方占3.2,足以证明阿胶临床之广泛应用。魏晋时期的药物学集成名医别录,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的描述:“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并述其别名、原料、产地为:“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北魏郦道元(北朝北魏(386-534)时范阳郡涿县人)水经注记载: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缓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在本

21、草经集注道:“胶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陶弘景还在名医别录曰:“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也”。 并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功效为“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并述其别名、原料、产地曰:阿胶,“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这即是说梁朝以前的“阿胶”一般都是用牛皮、猪皮、旧杂皮、烂皮、动物碎骨等熬制而成的阿胶,使用驴皮熬胶的很少。北魏时期贾思勰(xi),齐民要术之“煮胶法”则详载了阿胶的制作工艺全过程。“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余月则不成。(热则不凝,无饼。寒则冻

22、瘃,合胶不粘。)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其胶势力虽复相似,但驴马皮薄毛多胶少,倍费樵薪。)”。煮胶第九十,煮胶法中:“用盆凝胶后合盆于席上”,有“盆覆胶”之意,但文中没有此名。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太宗时,朝廷派遣大将尉迟恭光临东阿县,封存阿井,宣布自此之后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熬胶进贡”。唐代的唐甄权所著药性论云,阿胶“主坚筋骨,益气止痢”。约652年,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撰于永徽三年)中记载单用阿胶15克水煮温服,治胞转淋閟。又载用阿胶15克,配以鹿茸3克,乌贼骨、当归各9克,蒲黄5克,研细末,空腹用酒送服3克,日

23、服3次,治女性漏下不止。千金翼方说:“阿胶味甘,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驴皮胶始于千金食治。当时牛皮、驴皮和马皮等皆用于加工阿胶,但驴皮胶已被医家所单独认识。千金翼方中还记载用炒阿胶9克,配以蒲黄6克,生地黄12克,水煎,分2次服,治吐血不止。千金食治又谓“治大风”。此时,既取其作补益药饵的食治,又常取其止血以治疗出血诸症。食疗本草(唐孟诜612713所撰),记载道:“牛皮作之谓“黄明胶”,驴皮作之则称之为“阿胶”。这说明阿胶的原材料发生了重大变化,驴皮取而代之,医家认为牛皮胶,猪皮胶等其他动物胶熬成的胶都统称成“黄明胶”,“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者,消和酒服。”唐代八世纪陈藏器(约

24、687757)本草拾遗云:“诸胶俱能疗风止泻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表明“驴皮胶”与“黄明胶”有异唐代昝殷撰经效产宝又名产宝(成书于847-852年间),是中国最著名的妇产科专书经效产宝中用黄连、石榴皮、当归各9克,炙阿胶、艾叶各6克,水煎,分2次服,忌生冷肥腻.治疗妊娠腹痛,下痢不止。唐朝已针对阿胶制作质量的优劣,将其分为三类。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由李绩、苏敬等编著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唐新修本草阿胶条下记载:阿胶,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一名傅致

25、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恶大黄,得火良。出东阿,故名阿胶。今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盆覆胶,作药用之,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燥,入汤微炙尔;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也。晋唐时期,阿胶的显著疗效和“岁常煮胶以贡天府”,的影响,对后世将其视为调补馈赠之品,起了一定作用。当然,魏晋至唐代,阿胶的运用均不外止血、安胎、治淋之功。兹后又有新的发展。宋元间,由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医药编纂机构校正医书局,大量方书的出现,对阿胶的认识更加深入,应用范围亦较前广泛。日华子诸家本草谓阿胶“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

26、血痢及崩中带下”。可见此时除继用阿胶治疗多种出血症之外,对于大便秘结、肠风下痢、阴虚燥咳等亦常配伍使用。局方中即有阿胶枳壳丸,用阿胶、枳壳治产后虚羸,大便秘结。【局方指 宋 太医局所定之药方,后亦泛称一般通用的方剂。清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为政篇七:“是知夫子即遇涸寒烈热之疾,终不以附子、大黄尝试而著为局方。”】杨士瀛著仁斋直指方中载有胶蜜汤治老人虚弱者大便秘结之症。圣济总录中则载有治疗久咳不止的阿胶饮,治疗便血的阿胶芍药汤,治鼻子出血不止的阿胶汤等。小儿药症直指诀中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补肺阿胶散,具有养阴补肺、宁嗽之血之功。杨士瀛云:“小儿惊风后,瞳仁不正者,以阿胶焙人参煎胶最良。阿胶育神

27、,人参益气也。”由此可见,阿胶不仅用于止血较汉唐范围广,又可用其治疗咳喘、便秘,以至目疾诸症。沈括(公元10311095年)中说:阿井水“性趋下,清而重”、“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宋代梅尧臣刘成伯遗建州诗云:“玉斧裁云片,形如阿井胶。”至十一世纪,王衮博济方(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提出“真阿胶”的说法,开始很严肃的告诫医家和消费者,要用“真阿胶”,而牛皮制作的胶开始被指斥为“假阿胶”并在卷四胎产记录了“阿胶散”的用法宋政和6年寇宗爽(公元1116年)编著的本草衍义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用乌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如乌蛇、乌鸡、乌雅之类皆然。”事实上,毛色与驴的品种

28、有关,黑驴形体较大。唐慎微所著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约在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成书),称:“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明确指出阿胶用阿井水煎乌驴皮。金元时期王好古(公元12001264年)汤液本草:“气微温,味甘平。无毒。甘,平。味薄,气升阳也。入手太阴经、足少阴经、厥阴经。”象云主心腹痛内崩。补虚安胎,坚筋骨,和血脉,益气止痢。炮用。心云补肺金气不足。除不足,甘温补血。出东阿,得火良。本草云“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痛,不能久立。养肝气,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仲景猪苓汤,用阿胶,滑以利水道。

29、活人书四物汤加减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胶。”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 (1226-?)在秋夜梧桐雨之锦上花写到:“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道明了阿胶美容养颜的特殊功效。元代朱丹溪(公元12311351)道:(阿胶)久嗽久痢,虚劳失血者宜用。若邪胜初发者,用之强闭其邪而生他证【朱震亨亦称为朱丹溪,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家居于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明代,我国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医药学亦有了突飞猛

30、进的发展,对阿胶的认识和应用也更加深入广泛。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将阿胶称为圣药,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阐述了阿胶的效用范围。并称:阿胶大要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按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已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杨士瀛云:“凡治喘嗽,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焙人参煎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又痢疾多因伤署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本草纲目阿胶项下还从释名、

31、集注、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方面对阿胶的原料选择、服用方法、炮制、用途、真伪鉴别等做了全面的总结。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公元1625年,明天启5年):“阿胶,主女子下血,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胎不安及丈夫小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等证,皆由精血虚,肝肾不足,法当补肝益血。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阴也,此药具补阴之味,俾入二经而得所养,故能疗如上诸证也。血虚则肝无以养,益阴补血,故能养肝气。入肺肾,补不足,故又能益气,以肺主气,肾纳气也。今世以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血、血痢、女子血气痛、血枯、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及虚劳咳嗽、肺痈脓

32、血杂出等证者,皆取其入肺、入肾,益阴滋水、补血清之功也。”如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刊于1602年)中记载:阿胶丸,用阿胶(判碎炒燥)、炮姜、木香、炒黄连、炒当归、黄芩各30克,赤石脂、龙骨各60克,姜厚朴45克,治冷热不调,痢下脓血不止,腹痛不可忍者。同书女科卷五方又有阿胶丸,方用阿胶、赤石脂各45克,续断、川芎、当归、甘草、丹参各30克,龙骨、鹿茸(酥炙)、乌贼骨、炙鳖甲各60克,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虚羸无力者。明人龚信(公元13681644年)古今医鉴中则载有胶艾四物汤,用阿胶珠、艾叶(醋炒)、当归、白芍、熟地黄各10克,炒蒲黄、黄连、黄芩、生地黄、栀子、地榆、白术、川芎、甘草各5克,水煎空腹服,治血崩。从上可知,此时阿胶止血的功用多用于妇科疾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