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101.02KB ,
资源ID:15797081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57970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docx

1、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物质的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 1 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 以概念学习为主导, 通过学习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 “物质的量 ”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 “物质的量 ”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 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 本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 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介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奠定

2、了基础。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直观思维在他们的学习中仍占据重要部分,所以对微观世界的计量这个新的知识点比较陌生, 并且比较难以理解,但他们已经具备了联系宏观人是微观的能力, 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3.能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能解释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练运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从已有的相似概念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2.在问题

3、解决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3.通过问题建构的模式,化静态为动态,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过程,学会概念学习的常用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养成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量”概念系统中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 摩尔质量等概念及相互转换关系。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五、教法方法教法:实例引入 、多媒体辅助教学

4、六、教学媒体与课型教学媒体 :完全相同的回形针若干( 300 枚以上)多媒体课型 : 新授课七、 教学过程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程【引入】 回形针是我们平时常学生参与活动 ,并在活动中体验化零以学生日用的办公用品,现在需要 100为整带来的方便。常生活物枚回形针,装订文件。请两位很快回答:学生甲快品引入新创同学分别从甲、乙两个盒子中课,增强的设拿出 100 枚大头针。学习热情,问说明:其中甲为小盒装 (一小盒激发学习题20 枚 ),乙为散装。请问谁能兴趣。情更快的拿出 100 个来 ?景【问题】 为什么甲的快呢 ?学生讨论得出,化零为整的思想。激发疑问,在上述计量回形针的过程通常

5、以一定单位集合体来计量。引起学生中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转的思考。化思想呢 ?【深入思考】学生举例,购买一令纸张、一打啤回归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应用到这酒、一盒香烟等等,在生活发种思想?现科学思【问题】买食盐是论斤论两,如买 1 斤食盐。 想,学会总1 、生活中,我们如何购买食原因是面粉颗粒的质量太小,买“大结,加深理引盐?量”的面粉更方便。解。入 2 、为什么不买一颗或几粒食新 盐?课【总结】 “回形针”的记数思想 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记设计意图:.是将零散的部分用一个集合体 数思想加深理解来计量,“买食盐”的记数思路是将微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物体 (食盐 )集合成大量可称的质量。生活

6、中的这些现象启示我们,在记数时有时要采取“集合”的思想:即将部分集合成整体(化零为整)、微小汇成多数。新 【多媒体展示】 给出水分子的微 观模 拟图 , 一滴 水 ( 约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记数方法0.05g )含有的水分子数约为17 万万亿个。知思考生活中的计量思想与计量微【问题】 那我们如何“数”水分 粒的方法之间的联系,学会迁移的识 子? 方法。引导学生类比联想: “就像生活中的计量一样,化学中也要知道微粒的数目。但是不同的是学 构成物质的微粒太小而且数目更加巨大,所以显然不能逐一计数微观粒子。学生由生活经验了解科学的一种思路,为构建如何记数微观粒子作铺垫。引导学生现有认知扩展和迁移,将

7、生活中的计量思想迁移到化学计量中。.【问题】 如何“数”这么这么多习的微观粒子回答 约 2.65 1013 年学生已经方法一:一秒钟数两个水分子,接受用“集一年按 365天计合思想”记过方法二:采取 “集合 ”思想记数微观粒数微观粒子,即将很多微粒子,但对视为一个集合体,以此数微观“怎样数”感粒子到困惑,这程【问题】 那选择“集合”的标准 【学生困惑】应该选择多少为一个为引入阿是多少 ?选择 100个、 10000集合标准来“数”微观粒子呢? 多大的佛加德罗个还是多少做标准 ?集合体才是合适的呢?常数作铺垫。初中我们学过的一个化学方程C-12 是相C+O2 =CO 2式:对学生讨论后回答燃原子

8、质量的标【问题】 从质 (物质 )和量(宏观准。选择有和微观 )的角度,描述该化学方关程式的含义。碳的化学方程式。为新知识.【发现问题】 我们在实验室中 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 12 g 碳、可以用器具称量 12g 碳,但是 32 g 氧气、 44 g 二氧化碳所含微粒却难以称量 1 个碳原子。 数是多少 ? 寻找数据支持。解决自那么可称量的物质与难以称量 己提出的问题原子或分子有什么联系呢?能不能与生活中的计量类比,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合体来计量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如果可以,这个集合体的标准是多少?【归纳问题】【数据资料】计算 算出 12 克碳含有多少个碳原1999 年巴西和美国科学家发子、 3

9、2 克氧分子含有多少个氧气分明了能够称量 10-17kg 的物体子。的“纳米秤。”能够称量单个病毒碳原子数 =12 克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质量。随后德国科学家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的“纳米秤。”一个 12 C 原的学习作铺垫。让 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借助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人类可以控制原子,“纳米秤”称量原子。使.子的质量为 1.993 10 -26kg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解决问题】用 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对开始提再回到上面的问题:如果要(约为 6.02 1023)作为 “集合 ”标出的问题“数 ”微观粒子(如水

10、分子 ), 准去数比较合适。进行回答,以多大的 “ 集合 ” 标准去数比理由 :前后呼应,较合适 ?选择这个标准的好处是“能将微粒使学生的数、物质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或思维在发理由是什么 ?相对分子质量联系起来”,即物质散后收拢,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6.02 1023 个形成一个微粒的质量在数值上就是该物质的完整的思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应维过程,培用非常方便。养科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完善】把 6.02 1023 作为一个微粒看作一天文学用“光年”来表示恒星间个集合体,建立一个新的物理量把的距离。 6.02 1023 这个数字微粒 (微观 )跟可称量的物质 (宏观 )联很大,应用很不方便

11、,怎样才系起来。能更方便呢 ? 又能把物质的质量与微粒联系起来 ?1971 年国际第 14 届计量大会通过了 “增加一个基本的物理量物 及 时 呈 现.质的量和它的单位摩尔 ” ,来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多媒体展示】物理意义物理量名单位名称单位标准称(符号 )(符号 )表示含有一定物质的量摩 尔将 0.012kg 12 C数目粒子的集(n)(mol )中所含的碳原子合体数(约为 6.02 1023 )定为 l mol规范化的概念,对学生的发散思维适当的给予肯定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完成【板书】概念构建。一、物质的量( amount of substance)1.定义:物质的

12、量是一个物理量, 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符号是 n 。2.意义:将一定数目的原子、 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通过学生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自己分析,B物质的量指物质的数量理解概念B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一个基本物理量的适用范D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多少的单位围,促进能2如果 lg 大米有 40 粒,地球上约有60 亿人,人均每年消耗大米力的提高。250kg 。那么 6.02 1023 粒大米可以供全世界的人使用多少年? (答案.100 万年,计算过程由学生课后完成 )【板书】3.说明:是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之一是一个专有名词,由固定字数组成,不能分割、不

13、能增减。符号为 n微粒是指:分子、原子、离子、中子、电子、原子团等【主板书】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 尔( mole )1.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为 mol ,简称摩2.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这一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适用于宏观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的种类, 通常表示为: 数+单位 +微粒名称(一般用化学式)【副板书】 1mol H 1mol H2 1mol NaOH 1mol OH -三、阿伏伽德罗常数( NA)1mol 粒子集体所含有的粒子数与 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 6.02 10 23,为了纪念化学家阿佛加德罗, 就把 6.02 10 23mol -1 叫

14、做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为 NA【副板书】 及 时 对6.02 1023与各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并给网络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主板书】 概念之间的关系 强调运用,突出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回答 是为了在 “ 微观粒子和宏观1.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质量 ”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更深入2.物质的量怎么用?物质的量地研究化学反应怎样联系的宏观质量和微观数量?概念之间的关系【主板书】3.1molH 2 O 与 1molAl 的质量一系列良好的问题情境,加深对物质的量与其它概念的联系的理解。对于实际问题,学生发现自己认知结构尚未完善,联系 急切解决,哪一个大?分别是多少?

15、的桥梁有待完善, 提出对“摩尔质量” 通 过 类 比.的学习需求。迁移,学生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主板书】与前面得四、摩尔质量( molar mass )出物质的1.符号为 M,单位为 g/mol (或 gmol -1)。量过程相2.概念间的关系:互映证,进1m ( g )M( g mol)一步巩对n ( mol )3.意义:测定质量即可得到微粒数目概念的理解,同时物理量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加深理解4.摩尔质量以克为单位时, 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如: Mg 的摩尔质量是 24g/mol所以, 1mol 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相同,但由于不同粒子

16、的质量不同, 1mol 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物质的量( n )就像一座桥将通过概念微观的微粒数量( N )和宏观学生自己总结完善概念图图进一步的质量( m)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易于称量的的认识,理宏观质量知道其所含有微粒解物质的数,在化学反应中更好的控制量联系宏反应。观与微观的桥梁作用。课【总结】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总结、反思】在知识形堂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成过程中,总养成科学结态度,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布【作业】 0.3molO 2 的质量是置 _g ,含有的氧分子数目是作 _个。它所含有的分子数与业 _molO 3 含有的分子数相等;它 所含有的原子数与_molO

17、3 含有的原子数相等。.附录 板书设计物质的量一、物质的量1.定义: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是 n。2.意义:将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 尔( mole )1.符号为 mol ,简称摩2.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适用于宏观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的种类三、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 6.02 1023 ,符号 NA四、摩尔质量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 M,单位为 g/mol(或 gmol -1 )。2. 概念间的关系:1m ( g )M ( g mol)n ( mol )3. 意义:测定质量即可得到微粒数目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概念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